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2(2018), Article ID:23887,5 pages
10.12677/AP.2018.82033

Parent-Child Shared-Book Reading: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Ruiping Ya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Feb. 10th, 2018; accepted: Feb. 21st, 2018; published: Feb. 28th, 2018

ABSTRACT

Rec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mind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ed it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i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which started with parent-child shared-booking,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in this game. Teachers and parents could utilize parent-child shared-booking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eory of mind by choosing books that contain theory of mind, asking question about protagonist’s feeling and thought,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states, role playing, etc.

Keywords:Parent-Child Shared-Book Reading, Children, Theory of Mind

亲子共读:促进儿童心理理论提升的 重要途径

杨蕊萍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18年2月10日;录用日期:2018年2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2月28日

摘 要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心理理论训练,对亲子共读进入了深入的分析。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亲子共读活动,首先挑选包含心理理论的绘本,问儿童故事主角想法感受的问题,给幼儿提供一个心理理论的概念框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 :亲子共读,幼儿,心理理论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热门话题。对于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领域。尽管心理理论在研究上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相关概念仍然未被广大一线幼教工作者所了解,也不被幼儿家长所理解。亲子共读(Parent-child shared-book reading)作为亲子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指在家庭情景中父母给尚未识字幼儿阅读故事书或图画书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父母可能会和儿童讨论故事,把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在图画、词语、和故事的意义上去。近年来,研究者对亲子共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发现亲子共读在亲子互动交流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

目前国内对心理理论和亲子共读的研究日益增多,然而从心理理论方面来分析亲子共读的文献尚不多见。有研究发现通过故事讲述法的心理理论训练对幼儿心理理论提高有明显帮助。本文拟根据以往研究文献,整合心理理论、亲子共读等概念,借鉴相关研究中儿童心理理论训练方法,尝试提出运用亲子共读提升儿童的心理理论的若干策略与方法,供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参考。

2. 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一般认为,幼儿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的能力,即4岁儿童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理解他人的行为。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比如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同伴交往的质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好的幼儿同伴交往的质量更好,在同伴交往中更受欢迎。心理理论的发展与道德评价有关系,心理理论发展较好的儿童更从行为动机上作出道德评价。现有研究表明,儿童与他人相互交流心理状态的主动程度,谈论情感因果关系的次数、周围人对儿童谈论心理状态时的积极反应等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王琪&田澜,2016)。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幼儿的心理理论分为一级心理理论、二级心理理论及其他更高水平的心理理论。一级心理理论是幼儿推论他人的想法、愿望情绪等(幼儿认为小明心理是怎样想的),二级心理理论是幼儿推论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儿童认为小明以为小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衡量儿童是否具备心理理论能力的标志性任务是对错误信念的理解,错误信念即儿童明白客观世界的表征和客观事实不一致的能力,也就是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可能和现实不一致的能力。

3. 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Parent-child shared-book reading)作为亲子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指在家庭情景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故事书或图画书的活动。亲子共读是家庭开展儿童早期阅读的基本方式,亲子共读是促进儿童语言和读写能力的发展主要途径,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成人与儿童之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

儿童向来是喜欢听故事的,故事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故事中不仅有漂亮的图画和丰富的文字,也有主角的想法、愿望和情绪等,而这恰恰也是心理理论的内容。亲子共读对儿童的帮助还体现在儿童对于其他人也许基于相反的经验有不同的看法这一概念,即错误信念的能力都得到提高(Scarborough & Dobrich, 1994)。现有研究发现早期的心理理论状态的讨论对心理理论水平提高有显著作用(Astington & Jenkins, 1995),如何把心理理论训练的方法和亲子共读结合起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呢?

本文以心理理论训练为基础,以亲子共读为媒介,为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如选择包含心理理论的故事书,问儿童主角知道不知道、问儿童主角的想法和感受、给幼儿提供理解心理理论的支架、角色扮演、鼓励儿童讲故事。

4. 运用亲子共读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建议

(一) 首先最基本的是选择包含心理理论的故事书

首先,在亲子共读材料的选择上,选择包含愿望、想法、信念、情绪等心理理论的故事书。选择主角互动较多的故事书,或者主角有较大情绪起伏进而采取行动的故事书。如在《搬过来,搬过去》中,从开始长颈鹿在鳄鱼家住的伸展不开,鳄鱼在长颈鹿家住的不舒服,到决定重新设计适合彼此房子的过程。故事主角的情绪也从开始的不开心苦闷到后来开心的过程。如在《你看起来很好吃》故事中,甲龙宝宝喜欢吃草,霸王龙喜欢吃肉涉及到不同的愿望,霸王龙找甲龙宝宝时,从找不到时的担心生气到甲龙宝宝给霸王龙带红果子吃,霸王龙开心欣慰的过程。挑选合适的故事书是通过亲子共读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成人和儿童可以开展心理理论问题的讨论,进而促进儿童发展。

(二) 问儿童故事主角知不知道的问题。

在故事讲述中,有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故事主角并不在场或者没注意到,但是作为局外旁观者,幼儿知道故事中发生的全部事情。问幼儿故事主角知不知道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区分客观事实和他人信念,使儿童意识到他人的信念不一定和客观事实一致,从而促进儿童错误信念的发展。有些事情故事主角没有看到,所以故事主角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问幼儿故事主角知不知道的问题,让幼儿理解看到即知道,故事主角看到什么,他就知道什么;故事主角没看到什么,就不知道什么。以《你看起来很好吃》为例,“霸王龙护住了‘很好吃',然后强忍着疼痛,啪地甩出大尾巴…咣当!‘很好吃'什么都不知道,还在一个劲地吃草。”问幼儿“甲龙宝宝知道霸王龙受伤了吗?(没有,因为甲龙宝宝在一个劲地吃草,所以没看到)”。同样可以以“捉迷藏”游戏为例,没看到其他人藏到哪里,所以不知道其他人藏哪里。

(三) 问儿童故事主角的愿望、想法、信念、情绪等问题。

问儿童故事主角的愿望、想法、信念、情绪等,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引导,促进儿童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已有研究发现,幼儿在33月幼儿参加心理状态讨论的频率和40月幼儿的错误信念有关系(Astington & Jenkins, 1995),即增加早期的心理状态讨论的频率可以促进未来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以《你看起来很好吃》故事中为例,当甲龙宝宝邀请霸王龙吃草时,霸王龙说,“嗯…啊…还不如吃肉…不,不不不,爸爸不饿,你都吃掉吧”问儿童“霸王龙喜欢吃什么呢?”使幼儿明白甲龙宝宝和霸王龙愿望不同。当霸王龙说,“爸爸不饿,你都吃掉吧”问儿童“为什么霸王龙这么说呢?”通过问“为什么”促进幼儿明白愿望和行为的关系。通过问相关问题给幼儿提供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机会,也提供将他人心理状态表达的机会,进而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发展。又以《你看起来很好吃为例》,霸王龙找不到甲龙宝宝担心时,甲龙宝宝背着红果子回来,霸王龙生气地大叫,甲龙宝宝说“对不起,我以为爸爸会高兴呢…对不起!”问幼儿“霸王龙生气地大叫时,甲龙宝宝心情怎样,它做了什么呢?”促进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问幼儿“为什么甲龙宝宝以为爸爸会高兴呢?”,促进幼儿对二级心理理论的理解。另外,在日常生活的沟通中,增加与幼儿情感交流的机会,如和幼儿讨论幼儿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四) 给幼儿提供一个关于心理理论的支架,激发幼儿理解元认知词汇,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现有研究表明,和直接提供元认知词汇相比,在亲子共读中给儿童提供理解元认知词汇的脚手架,使儿童根据故事情节重新组织观念进而作出推论对幼儿心理理论的获得有更大的帮助(Juan & Astington, 2017)。根据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建构主义观点,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只有当学习者主动重新组织知识,进行推论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以下面故事为例,第一种:直接表达元认知词汇,如“涛涛的妈妈觉得涛涛在床上,她不知道的是涛涛在床底下;第二种:隐晦提供心理理论的脚手架,如“涛涛的妈妈在床上找涛涛,然而儿童可以清楚的看到涛涛在床底下”。两种表达故事的意思一样,然而后者呈现了和幼儿想法相反的他人的心理状态,使儿童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儿童知道涛涛在床下,然而妈妈却在床上找涛涛,这时幼儿推论也许妈妈没有看到涛涛,所以妈妈并不知道。这些推论会使儿童理解更深入,因为需要儿童自己以现有的故事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心理状态上,进而自发建立起自己的心理解释。

(五) 通过角色扮演或者联系实际促进儿童对心理理论的理解。

目前,许多针对于自闭症的研究发现,角色扮演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陈仕范,2005)。学前阶段的幼儿都特别喜欢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游戏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亲子共读中,成人讲完故事后,幼儿在故事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假装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一个主角,结合需要的动作表演故事主角遇到的事情,体会故事主角的想法,愿望,情绪,意图,进而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也可以把故事主角所遇到的事情和幼儿的实际联系起来拉近故事和现实的距离,以更好理解主角的心理状态。

(六) 鼓励儿童讲故事,建立阅读共同体,提高儿童的叙事能力和心理理论水平。

常规的亲子共读中,双方角色固定,父母是朗读者,幼儿是倾听者,幼儿较少讲故事给父母听。叙述自身经历、亲子共读和角色扮演也是提高幼儿叙事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叙述自身经历和亲子共读中,更多的是人们讲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想法、信念、行为、感知觉部分和行为部分,这个恰恰是心理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叙事能力和幼儿心理理论有关系(Charman & Shmueli, 1998),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幼儿的叙事能力进而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具体来说,在亲子共读中,通过鼓励、合适的提问、恰当的补充、和幼儿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不确定问题的重复增加幼儿与成人的语言互动,通过鼓励幼儿给成人讲故事,进而提高幼儿的叙事能力的发展。

总之,首先选择包含较多心理理论概念的故事书;其次,问幼儿关于主角想法、信念、感觉、愿望、行为的问题。再次,在讲故事的时候,成人强调主角的想法和行为,让幼儿去解释故事主角行为的原因,使幼儿意识到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关系。在主角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中,问幼儿故事主角甲知不知道故事主角乙的心理状态,通过故事主角甲去理解主角乙的想法以提高幼儿二级心理理论。总之,鼓励和引导儿童亲子共读,成人在预习熟悉故事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指导,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提升幼儿的心理理论。

文章引用

杨蕊萍. 亲子共读:促进儿童心理理论提升的重要途径
Parent-Child Shared-Book Reading: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omote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2): 267-271.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8.8203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仕范(2005).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研究综述. 学前教育研究, (5), 26-28.

  2. 2. 王琪, 田澜(2016). 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促进策略. 教育导刊月刊, (7), 28-31.

  3. 3. Astington, J. W., & Jenkins, J. (1995). Language and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Review and a Longitudinal Study.

  4. 4. Charman, T., & Shmueli, Y.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of Mind, Language, and Narrative Discourse: An Experimental Study. Cahiers De Psychologie Cognitive Current Psychology of Cognition, 17, 245-271.

  5. 5. Juan, V. S., & Astington, J. W. (2017). Does Language Matter for Implicit Theory of Mind? The Effects of Epistemic Verb Training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41, 19-32. https://doi.org/10.1016/j.cogdev.2016.12.003

  6. 6. Scarborough, H. S., & Dobrich, W. (1994). On the Efficacy of Reading to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Review, 14, 245-302. https://doi.org/10.1006/drev.1994.101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