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6 No.03(2018), Article ID:26419,6 pages
10.12677/ML.2018.63056

Experimental Study of Sight-Interpretation Teaching Based on Principle of Syntactic Linearity

Chengtie Zhu1, Yanlin Li2

1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Jul. 26th, 2018; accepted: Aug. 7th, 2018; published: Aug. 14th, 2018

ABSTRACT

Sight interpreting, also known as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ith scripts, i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primary stage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ithout scripts. The study, by dint of analyzing the recordings of 20 subjects, half of whom were trained how to deal with sight interpreting for 4 weeks while the others not, aims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particular, on sight interpreting. The study argues that sight interpreting learning in a systematic manner is of great necessity in that it paves way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hile improving efficient expression of th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better the students are a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yntactic linearity, the quicker, the more accurate and fluent they would be while conducting sight interpreting. This paper, therefore,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sight interpreting teaching.

Keywords:Sight Interpreting, Syntactic Linearit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xperiment

顺句推动原则下视译课教学的实验研究

朱城铁1,李延林2

1陆军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18年7月26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14日

摘 要

视译,即,有稿同传,是进入无稿同传前的必要准备阶段。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以10名接受过4周针对信息成分分析的视译训练和10名只接受过基础口译训练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分析学生的录音,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揭示在顺句推动原则指导下,语篇分析中信息成分处理对视译的影响。研究显示,视译,不仅为同声传译做好铺垫,更能实际提升学生的流畅表达;同时,良好的语篇信息分析更好地促进了视译的产出。因此实验结果发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成分处理能力有助于在视译过程中做到译出语的“快”、“准”和“顺”,同时也为口译教学中的视译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 :视译,顺句推动,信息成分分析,实验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信息中心发布2017年度《“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指出,“‘一带一路’语言人才需求迫切。当前国内‘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开始起步,但规模还不能满足需求”。这一报告揭示了培养口译人才的紧迫性。

此外,截止2017年10月,知网中有关英汉汉英视译教学的探讨仅有21篇 [1] 。邓玮认为,视译教学相关文献仅占视译研究的34% [2] 。通过综合分析,视译教学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从考核或者评估方向来调整视译教学;从语料的选材方面来确定视译教学的进程;从技巧方面探讨视译课程的安排。这些研究分别从流利度,准确度,和实用性方面为视译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如万宏瑜认为形成性评估最终可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4] ;詹成提出了具体的视译课程上课步骤等 [5] 。前期研究主要是从视译教学的宏观角度出发,却鲜少从更加系统化的微观层面分析,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回答了如何从语言的微观层面来安排视译课程,实现视译过程中译出语的“快”、“准”和“顺”。

2. 视译的内涵

根据仲伟合教授的划分,视译“也叫有稿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with texts),即拿着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传” [6] 。陈菁教授则认为视译即“视阅口译,即‘译员在用阅读的方式获取原语信息的同时,用口头方式将该信息翻译成目的语’” [2] 。詹成教授也认为视译“更严格地说,视译并不是纯粹的口译……而译员受到原稿上文字的限制,所使用的技巧和单纯的无稿同传是不同的” [7] 。张吉良教授则认为“尽管视译是一种真实的口译形式,但它与同声传译仍有诸多不同……视译与同声传译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8] 。

有关视译的研究,国外起步更早 [8] 。Frishberg定义视译为“普通口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译员凭借书面文本,而非口头文本,用会议或听众语言朗读出来” [9] 。Jean Herbert认为“视译时同传的一种形式” [10] 。Sylvie Lambert认为视译即“笔头翻译形式和口译的变体形式” [11] 。

3. 理论框架

Goldenman Eisler曾做了有关同声传译的实验,提出了“一对一”的口译方法,为顺句推动的提出打好了研究基础 [12] 。顺句推动最早由张维为提出,他认为同声传译的四大原则就包括了顺句推动,并将顺句推动定义为“不停地把句子切成个别意群或概念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原意,就是断句基础之上的顺句推动方法” [13] 。仲伟合也认为“译员按听到的原语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 [14] 。Shreve et al.使用目前翻译过程中最领先的技术(eye-tracking, Translog software)对视译和笔译进行了研究,发现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对译员的影响超过笔译员,另一方面支持了Agrifoglio 的观点,即原文文本在眼前的持续出现,是视译最大的障碍;它不但影响译表达,而且不利于默读和口译译出之间的协调工作 [15] 。译员需要根据文本的顺序进行口译。尽管不像狭义同传那般需要基本跟上演讲者的步伐,但是口译过程也是有时间限制。因此使用顺句推动是必然选择。

在顺句推动原则指导下,译员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笔者认为,考虑到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别,需进行合适的信息成分调整。杜金榜等认为,信息成分的调整比信息单位和信息点的调整显著,信息成分处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环节 [16] 。杜金榜教授认为,就语篇分析而言,在翻译当中可以具体细化为三大方面,信息成分减少,即由于两种语言表述习惯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形式的成分丢失或者是因为译者本身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成分丢失;信息成分增加,即在翻译过程当中,增加施事主体、将代词明确化、增加语境因素引起的信息等;信息成分重组,即,因为逻辑或者是语态改变引起的信息成分被替代,或是信息成分顺序被改变。

本文将从语篇分析当中信息成分处理的视角,探讨如何在视译过程当中,尽量按照“顺句推动”的原则,更好地处理信息,让学生在视译(有稿同传)当中做到“快、顺、准”。

4. 实验研究

4.1. 拟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采取实验的方法,拟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视译过程中信息调整是否影响学生的产出?第二,产生了哪些影响,有怎样的体现?

4.2. 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实验的共有20名受试者,其中,10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英文学院大四翻译方向的学生,另外10名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口译队(不含大四英语翻译方向的学生)。他们是经过两位口译专业教师的选拔产生,学习成绩在全班或是口译队排名前十,已修过交替传译相关的课程,拥有一定的口译基础。10名大四翻译方向的学生在同声传译基础课程中接受过4次视译专门训练,被视为实验组;另外10名口译队队员只接受过基本的口译训练,包括短时记忆以及交替传译等,无视译训练,被视为对照组。本次实验因条件受限,只选择20位学生做一个初步的研究。

4.3. 实验材料

根据广外口译课程教学模式的提示,本实验采用了经贸主题。考虑到本科生口译训练的实际情况,以及“刘和平(2005)、杨承淑(2005)关于本科生口译训练材料选取的建议” [17] [18] ,本实验节选了经济学人上有关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扮演公平角色的英文文章。在大四翻译方向的学生完成第四次视译课程之后,开始测试。节选段落字数371个字的英文,其中只有个别专有词汇,不影响整体理解。可先预览类似经贸方面的文章3分钟,作为热身训练,随后开始视译并录音,时间为2分半到3分钟。材料中的长难句较多,且在“顺句推动”原则下,有将近20处需要信息成分分析和调整。

4.4. 实验过程

本实验选择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实验楼501同声传译实验室进行。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20名同学一起进入同声传译实验室,先跟同学们讲好实验规则,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之后用一段经贸方面的英文文章,让学生开始进入状态;其次,打开口译教学软件,让学生带上耳麦,进入录音状态并检查所有设备都可以顺利录音;再次,开始进行视译,所有同学边看材料边口译,且录音;最后,等录音完毕,开始进行开放式问答,并收集笔录。

4.5.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衡量口译产品和表现的参数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语言和发布。内容参数指译语是否准确地传递了源语的信息和讲者的意图之义;语言参数指译语在表达方面是否得体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发布参数则是译语语流是否顺畅,是否存在有声停顿、无意义重复等影响流畅性的现象 [19] 。因此,从以上三方面的参数来研究,就可以看出在视译过程当中,信息分析到底有没有影响学生的产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视译,虽然不是同声传译,但是还是需要遵循“顺句推动”。正如张吉良中提到的“视译要求译出语产出与源语同时发布,因此译员在听一段讲话时,无法按照目的语表达习惯对源语词序做出较大调整” [7] 。很明显,实验组的10位学生在后面的问卷调查中都提及了使用了“顺句推动”原则,即边看,边顺着源语的顺序来口译。反观,对照组的10位学生,只有一位(接受过课外视译辅导班培训)提及尽量按照源语的顺序来口译,其他学生都是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笔译的方式来做口译。既然要遵循“顺句推动”原则,势必就会进行相应的信息成分处理,从表1中不难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视译培训,学生的信息成分处理意识得到增强。

表2可知,实验组的平均译语语速为261 cpm,非常接近同传译语最适宜的理论语速250 cpm [20] ,相反,对照组的平均译语速度为221 cpm。从这一方面来看,视译可以促进同传的产出。同时也说明了经过视译信息分析训练的学生明显可以更快地进行译语产出。从内容传达到位而言,两组同学的表现不相上下,主要的原因是两个组的同学语言基础相对较好。然而,从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来看,

Table 1.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experiment

表1. 实验中信息成分分析使用情况表

Table 2. Interpretation quality (speed, accuracy, and fluency)

表2. 译语质量(快准顺)

比如“Fortunately, the president hesitated, because he wants China’s help in thwarting North Korea’s nuclear ambitions.”这句话,实验组的学生可以很流畅地译成“不幸的是,该国总统犹豫了,因为他想要中国的帮助来阻止朝鲜核试验”。然而对照组的学生则译为“不幸的是,该国总统犹豫了,因为他想要中国的帮助∙∙∙∙∙∙呃∙∙∙∙∙∙因为他想要中国在阻止朝鲜核试验上提供帮助”。对照组学生中有9位同学的译文有着很明显的笔译痕迹,所以在卡壳后重新用笔译的思维模式将整个句子口译了一遍。相对前者,对照组的译文更符合笔译的模式,而实验组更适合口译的表达。最后,从口译流畅度来看,主要是考察译语语流是否顺畅,是否存在有声停顿、无意义重复。如果不按照“顺句推动”,不进行相应的信息调整,很容易出现会出现长时间停顿,或是出现很多口头词汇,如“呃、恩”等以及常见的回译等现象。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视译评估,分析在视译过程当中信息成分分析和调整对译语的重要影响;同时,揭示语篇分析当中信息成分分析的熟练使用可以促进视译的“快”、“准”、“顺”。

此次语音分析和问卷调查还发现了一些两个组均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尽管实验组用时较少,但是平均时间为4分钟,对照组用时7分钟。这就说明,虽然视译没有时间限制,但是最好是跟源语言几近同步,即要接近同传译语最适宜的理论语速250 cpm,不然同声传译时就可能跟不上节奏了。这就表明视译技巧还不够熟练,尤其实验组学生过多使用了信息增加的技巧,但是又没有用到点子上。第二,普遍出现语速不均匀。凡是源语和目的语一致时,普遍较快,一旦出现信息减少,增加,尤其是重组时,就无意识慢下来,给听众一种时快时慢的感觉。第三,语言表达不到位。尽管学生在理解文意上基本不存在偏差,但是具体表达不够地道。比如“∙∙∙calls for a cool head”20位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译成了“这需要冷静的头”,甚至还有3位学生译成了“这需要冷冷的头”。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尽管中文是母语,还是无法把意思传达到位。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实验结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本研究的发现:第一,语篇分析当中的信息成分分析对视译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视译本身的特点具有即时性,信息成分减少有时不可避免,比如一些并列形容词等,译员边看边说,有时候还需要边听,精力分配需要达到相对平衡的前提下,最好是省掉并列成分中具有重复意义的词,或者无足轻重的虚词以及个别实词,否则难以跟上节奏,或者不能再限定时间内完成口译。其次,为了让句子意义完整,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语言信息,如连接词或者隐含的意思。最后,因为视译也称无稿同传。在整个口译过程当中,尽量使用“顺句推动”的原则,又加上逻辑问题或者语态等方面的原因,势必会造成句子意群的划分和重组,因此,信息重组在视译过程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是做好“顺句推动”的大前提。但是综上三种信息成分调整必须建立在合乎情理的基础上,而不是译员自己主观而为之。通过此举,势必会达到视译译语的“快”、“准”、“顺”。第二,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无一例外地反映,需加强视译练习,学习技巧后更多的是针对性练习。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实验语料仅有英译中,且受试者只有20名,具体信息成分分析之处只有约20处,且选取的对照组当中有1为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视译培训,因此要研究语篇分析中信息成分分析在视译中的更进一步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基金项目

本文项目“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CATTI参与式翻译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6ETSCX140)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朱城铁,李延林. 顺句推动原则下视译课教学的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f Sight-Interpretation Teaching Based on Principle of Syntactic Linearity[J]. 现代语言学, 2018, 06(03): 490-495.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3056

参考文献

  1. 1. 邓玮. 国内视译研究30年(1987-2016)回顾与反思——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 外国语文, 2017, 33(5): 97-102.

  2. 2. 陈倩. 视译[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 3. 万宏瑜. 基于形成性评估的口译教师反馈——以视译教学为例[J]. 中国翻译, 2013, 34(4): 45-49.

  4. 4. 曾慧芳. 汉英视译中非流利性的个案研究[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2015: 13.

  5. 5. 詹成. 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J]. 上海翻译, 2012(2): 48-50.

  6. 6. 仲伟合. 英语同声传译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1.

  7. 7. 张吉良. 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J]. 中国翻译, 2004(5): 84-87.

  8. 8. Pochhacker, F. (2004)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9. 9. Frishberg, N. (1990) Interpreting: An Introduction, Revised Edition. Silver Spring, MD: RID Publica-tions.

  10. 10. Herbert, J. (1952) The Interpreter’s Handbook: How to Become a Conference Interpreter. Gene-va.

  11. 11. Sylvie, L. (2004) Shared Attention during Sight Translation, Sight Interpretation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Meta, 49, 294-306.

  12. 12. Goldman-Eisler, F. (1972) Segmentation of Input in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1, 127-140.

  13. 13. 张维为. 英汉同声传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1.

  14. 14. 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J]. 中国翻译, 2001(5): 40-44.

  15. 15. 项霞, 郑冰寒. 隐喻的理解与表达: 基于英译汉视译过程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43(3): 422-436, 481.

  16. 16. 杜金榜, 等. 语篇分析教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141-193.

  17. 17. 刘和平. 中国口译教育十年: 反思与展望[C]//口译研究. 新视野新跨越——第十一届全国口译大赛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18. 18. 刘进. 以视译促交传——一项基于实证的相关性研究报告[J]. 中国翻译, 2011, 32(3): 37-41.

  19. 19. 王斌华, 古煜奎. 英汉同声传译的变量考察——基于对同一场电视直播的三位职业译员同传的观察研究[J]. 中国翻译, 2014, 35(6): 19-23.

  20. 20. 王畅. 论视译在同传教学中对译语语速和翻译质量的影响[J]. 现代交际, 2016(24): 233-23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