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Vol. 09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7459 , 6 pages
10.12677/APS.2021.94083

道德与责任:休闲体育的伦理失范及其 德性诉求

王中港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6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20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7日

摘要

德性伦理兴起是化解休闲体育伦理失范的迫切诉求,也是休闲体育行为实践诉求的永恒主题。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当前休闲体育的伦理失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休闲体育的伦理失范存在着工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导致观念的庸俗化,自我世界存在的“单向度”导致价值取向的拜金化,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灵魂”导致行为的风险化等问题。研究建议:坚守休闲体育的公益性,引领社会规范化发展;构建科学的法律机制,明确多元主体的道德责任;诉求德性伦理的回归,践行主体行为的道德与责任。

关键词

休闲体育,伦理失范,德性诉求,道德与责任

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Ethical Anomie and Its Moral Demands of Leisure Sports

Zhonggang W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Received: Nov. 16th, 2021; accepted: Dec. 20th, 2021; published: Dec. 27th, 2021

ABSTRACT

The rise of moral ethics is an urgent appeal to resolve the anomie of leisure sports ethics, and also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practical appeal of leisure sports behavior. 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current ethical anomie problem of leisure sports through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n the ethical anomie of leisure sports,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work and leisure leads to the vulgarization of ideas, the “unidirectional degree” of the self-world leads to the gold worship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risk of behavior caused by the “free soul” without any bondage. Research suggestions: stick to the public welfare of leisure sports, lead the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ild a scientific legal mechanism, clarify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multiple subjects; demand the return of moral ethics, and practice the moral and responsibility of subject behavior.

Keywords:Leisure Sports, Ethical Anomie, Moral Appeal, 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就极为重视德性伦理的建设,德性伦理也一直是西方伦理学中的重要命题。 [1]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一个普遍有闲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美国学者斯金纳曾说:“一种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身前途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是看他如何处理闲暇问题。” [2] 从有闲阶级到社会大众,从蹴鞠、捶丸、木射、角力到高尔夫、登山、徒步、潜水、滑雪、攀岩等,无论运动项目如何变换迭代,体育作为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其塑造和完善“完整人”的价值亘古未变。体育与休闲的结合并不是体育的一种新的形式,而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的反思,是体育以人为本的回归 [3]。然而,休闲体育活动需求的急剧增加并未唤起人们高层次休闲追求的精神意蕴,反而是出现了很多不利于个体身心恢复和发展的消极性社会事件,受到了来自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的广泛批评和指责。尽管当今不和谐的休闲体育现象愈演愈烈,但整个社会的道德和人性意蕴并未泯灭。德性伦理作为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价值理念和心理状态,注重的不是行动也不是结果,而是你自己是个什么人:作为一个好人,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总之,义务伦理学讲直觉,结果主义讲推理,而德性伦理学讲整体判断。虽然德性论理学无法告诉我们具体应做什么以及提供具体的行动标准和规范,但对人的休闲和社会实践行为却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休闲体育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2.1. “工作–休闲”的二元对立与本性的违反

工作和休闲作为人类生活需求的一部分,是围绕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的生存发展影响着双方矛盾的变化和性质。19世纪以来,社会对工作和休闲二者之间的关系给与了肯定与否定的道德观念,认为休闲和工作二者相互排斥,使得整个经济体制偏向了积累必要劳动以便创造经济腾飞的资本环境,工作便被合情合理认为是社会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在这种价值观之下,休闲因为带有消费、安逸与放纵的属性,被认为是社会的寄生虫受到了来自“生产社会”的指责。随着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休闲的性质逐渐发生了改变,技术的进步逐渐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以及工作的时间,人们开始追求可以维持自身基本需求以外的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力,从事令自己身心愉快并可以促进自身实现自我发展的休闲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上的自由体验,通过运动达到休闲和健康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我国传统的文化一直深受农耕的影响,造成劳作与休闲的二元对立分离,随着物质财富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长,忙于生计的人们便把休闲当成补偿和弥补工作中的不足,人的本能欲望和倾向得到了宣泄和释放,对于伦理道德约束的缰绳被有意无意的放松与懈怠。在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时,这种道德失范现象被彰显了出来,诸如广场舞占地扰民、闹市滑板跑酷、徒步队噪音占道等现象层出不穷。休闲不再是人们的崇高理想和永恒目标,而是成为了现代人释放压力和宣泄自我的途径。

2.2. 自我世界存在的“单向度”与符号的彰显

“单向度”即是“单向度的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其所著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的,即是丧失否定、批判与超越能力的人 [4]。在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里,到处都是令人晕眩的匆忙,这个时代厌弃无用之事只做有用的事,而这个有用的事就是可以带来眼前利益。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丧失了合理批判世界的能力,单向的选择,让他们失去了理性与自由,只留下商品经济下膨胀的物欲和空虚的心灵。休闲体育作为人们从繁重的体力活动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有闲的真实存在,其本质是获得自由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然而,在生活领域,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逐渐被金钱和消费观念同化,休闲体育被认为是金钱与阶级的象征,成为了有闲与有钱阶层无限拥有的休闲方式,进高端健身房、私人会所打高尔夫、海边度假潜水、定制海上冲浪等时尚项目逐渐成为人们的热衷消费选择,很多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彰显自己所处的地位与社会价值,殊不知做了拜金主义的囚徒,掉入了资本与企业家编制的美好陷阱。因此,休闲体育也被塑造成了必须依赖“消费”才能得以存在的过程 [5]。在文化层面,在发达国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技术以维护自身优势地位。现如今,日益发达的短视频媒体等平台不断炮制和展示各种虚假的休闲需求和人生自由,常年在电视电影中出现高尔夫运动、冲浪、滑雪、登山等时尚休闲运动往往变成了一种“时髦”的装饰品或者“网红”的身份标签,对特定运动的消费成为了一种“财富”或者“博取眼球”,但是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却被消弭殆尽,社会大众只能通过分期付款或者最低消费的方式去消费这些“异己”的时尚运动,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阶级地位提升感。

2.3. 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灵魂”与行为的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时间缩短和生活方式的演化,国民休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休闲俨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物质生活受到改善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精神上的享受和追求,参与和选择休闲的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休闲体育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休闲方式。休闲体育也不断孕育出新的内涵与外延,一些具有冒险、时髦、刺激以及追求个性和定制化的时尚休闲体育活动如万花筒版变换着形态与色彩。诸如蹦极、跳伞、攀岩、滑雪、登山、徒步、皮划艇、漂流、冲浪、滑翔伞、翼装飞行、潜水等新兴项目经过大众不断尝试开发,已经充分融入了现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了人们迫切追求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并在媒体的大肆宣传报道下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发生意外受伤和被困救援的人数也在增加,这引发了社会对于这些项目本身的道德悖论和相关困境的激烈讨论。上述活动之所以比其他充满危险与挑战,不仅仅因为这些项目对参与者具有非常强烈的身体和心理精神的刺激,而是因为活动进行中不可预测性因素太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进行时尚休闲体育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既定的目标与培养自信的品质,但是,若参与者将这种自信精神和勇敢者品质的培养置于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这就远远背离了休闲的内涵与价值。尤其是这些运动都需要具备高超的经验和专业素养,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熟练掌握的,目前辅助的技术手段和功能也尚不完备,休闲者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远远大于其他项目。

3. 德性伦理诉求对休闲体育行为实践的意义

3.1. 规范伦理困境与德性伦理诉求

规范伦理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的一种哲学研究 [6]。规范伦理学主要指遵从何种形式的道德标准才能使我们的行为实践趋于道德上的善,因而具有普遍意义以及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休闲体育领域也是如此,伴随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规范伦理学应以其合理与责任为准则为休闲体育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休闲伦理对休闲体育行为的规范作用日趋降低,规范伦理在解决休闲体育活动中发生的道德问题上显得无力,道德下滑与理性缺失已严重迫害当今休闲体育良性发展。在很多情况下,任何外在的规范、准则及其法律制度都难以限制人们的休闲实践行为。因此,需要来自内在的道德力量用来弥补人们体育休闲行为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危机。正如麦金太尔对美德的呼吁和追寻一样,他认为现代社会是“道德破碎”后的“德性”时代的产物 [7],只有追寻美德才能改善现代社会的道德境遇。而休闲研究的核心观点认为,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在寻找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8]。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是构成休闲体育行为实践道德整体的两个部分,规范伦理重视对休闲体育参与者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而德性伦理更多则是聚焦参与者的内在品德和动机,德性伦理为参与者行为实践提供价值支撑,规范伦理则为参与者行为实践提供行动向导,只有将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兼顾并重,才能实现休闲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

3.2. 规范守住道德底线,德性追寻高尚品质

在道德要求和层次上,规范只是道德较低层次的表现形态之一,表现在以其具体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调节人的关系和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品质,即用外在约束让人的实践行为符合社会的认可和要求。规范伦理对休闲体育领域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也是休闲体育行为实践中的一种底线,通过对休闲体育参与者提出道德底线要求以此来保障休闲体育的和谐稳定和良性发展。德性伦理追求个体的高尚品质,是休闲体育建设的上层伦理,是对休闲体育参与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德性论理潜在于人的内在精神境界,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我审视以及自我反省才能够形成。具备德性的休闲体育参与者应该是能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在内心之爱下从事休闲体育活动释放自我和追求幸福体验,达到自在自为的心境与休闲意蕴,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塑造自我精神与价值。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寻求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对大众来说,规范则是人们共同的需求和利益的底线和边际线。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并存,每个人拥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已经是一种奢望,而守住道德底线也是就“规范”应该是所有人最基本道德要求。但是,突破基本的道德底线行为仍旧屡教不改,道德失范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和大众媒体的批评和指责。比如,休闲体育需要高度的经济自由,但不能通过高档消费炫耀自己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品位;高尚运动需要提高门票费用,但是不能“高”得离谱;休闲运动需要经营,但是不能让顾客沦为“待宰羔羊”,甚至让不需要付费的项目付费。可见,促进休闲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法制规范,也需要内在高尚的道德品质,而道德与责任是休闲体育活动摆脱道德危机的一剂“处方药”。

4. 休闲体育的伦理失范到道德救赎

4.1. 坚守休闲体育的公益性,引领社会规范化发展

我国体育政策的颁布和制订主要是由国家和政府进行管控的,因此,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引领对地方休闲体育活动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管理层面,一切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利益的话语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在社会大众的层面上,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垄断却严重干扰了整体休闲体育活动的公平与可及性,尤其是以牺牲大众利益为代价的社会竞争,践踏了休闲内涵,损害了休闲形象,让休闲体育沦为标签化的项目。坚守休闲体育公益性原则,就是要解决场地和消费问题,解决参与者的利益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应当介入体育休闲领域,制定适合的休闲体育发展政策,反映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禁止短期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体育休闲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必须包含多重目标,既要对“有闲阶层”提供服务,更要为社会大众创造低成本、非盈利的场地供给和技能教育,为儿童、老人、残疾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等提供免费的体育休闲服务,消除标签化,维护休闲体育的公平正义。

4.2. 构建科学的法律机制,明确多元主体的道德责任

道德与实践分离是现代体育难以磨灭的伤痛,如何促进休闲体育的道德化是当今体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休闲体育不能没有法律制度约束,人们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任有许多问题有待体育法进行管理。因此,面对休闲体育发展带来的种种道德问题,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休闲体育的规范化走向。尽管我们可以对休闲体育给予法律管制和道德约束,为休闲体育的实践参与制定基本的道德红线来削弱一些负面影响,但问题是休闲体育的道德实践标准却仍难以准确界定。在很多情况下,休闲体育的行为实践背后仍潜藏着许多非道德的主体意识,如为了冒险和追求刺激,不顾景区提示牌和人员劝告强行进入未开发区域进行登山或徒步,形式上看这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休闲活动,而实则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增加各种生命安全事故的数量。

4.3. 诉求德性伦理的回归,践行主体行为的道德与责任

从有闲阶级到普通大众,从高尔夫、登山、滑雪、跑步到攀岩等,无论人群和项目等如何变化和拓展,体育作为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休闲方式亘古不变。这是一个普遍休闲却又饥渴的时代,尽管物质财富增长赋予了人们休闲的条件,但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却限制了休闲的自由。现代化工作的久坐使身体肌肉力量减弱,人的生理需求被长期压抑成为“单向度的人”。所谓参与主体,主要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正是因为部分主题自身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才导致休闲体育领域中伦理道德失范的问题存在。因此,我们需要抛却外界功利目的干扰,以自我发展和价值提升为中心,通过坚持不懈的身体管理和目标实现,从而使自我的本质力量得到发挥,理性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要加强主体道德修养和休闲教育,并勇于承担起道德责任,让内心之爱在道德的约束下升华,促进个体生命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统一,弘扬和塑造休闲的道德价值。

5. 结语

如今的休闲体育缺少的不是利益与收益,更多的是主体的道德与责任。尽管很多人可能只是无意识地淡化了休闲与道义,但是绝大多数人仍能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休闲体育参与者的道德与责任也并未完全泯灭。因此,化解休闲体育道德失范的根本与出路就是需要让道德的力量唤醒被淹没的良知,自觉树立一把对与错的标尺,能积极进取,择是避非和追求高雅,发挥人们的主动精神,坚持内心的道德信念,内省克制,重视自我塑造价值,使休闲体育活动更加文明高雅。

文章引用

王中港. 道德与责任:休闲体育的伦理失范及其德性诉求
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e Ethical Anomie and Its Moral Demands of Leisure Sports[J]. 体育科学进展, 2021, 09(04): 577-582.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1.94083

参考文献

  1. 1. 李万里.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9.

  2. 2. 张文龙, 李梅. 学校休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2): 71-73.

  3. 3. 向建州. 当前休闲伦理失范的问题及治理[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7(5): 129-131+140.

  4. 4. 王雨晴. 科学技术“单向度”的反思——读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5): 95-96.

  5. 5. 麦金泰尔. 德性之后[M]. 龚群, 戴杨毅,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3.

  6. 6. 李伟艳, 程其练, 周美芳, 王云飞. 论智障学生体育参与的公平性——以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为视角[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4(1): 26-29.

  7. 7. 马慧娣. 休闲: 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102.

  8. 8. 罗林, 刘春来. 从休闲的定义和兴起的时代背景论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J]. 体育与科学, 2004, 25(3): 35-3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