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8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7593 , 9 pages
10.12677/Design.2023.84409

基于博物馆学和建筑学视角下地域性元素在 博物馆设计的运用研究

高玄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0日

摘要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是地方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博物馆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更需要具有地域性。地域性元素的运用是博物馆设计的重点内容,也是建筑学学者的研究热点。建筑学科的研究更侧重技法研究,对元素符号提取不够准确。一直以来,博物馆学科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薄弱。博物馆管理者作为业主单位对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元素运用技法认识不够,建设过程中对文化导向的把控准确度不高。笔者通过对大量的博物馆案例和博物馆地域性文献研究的分析后,认为地域性元素的运用可以分为提取、转译、植入三个环节,博物馆管理者作为文化的研究者,需要确保地域性元素的准确性和典型性,加深对博物馆设计技法的认识。博物馆设计者需要加强对博物馆展品的文化内涵转译和植入的手法认知,避免简单文化符号堆砌。以双重学科视角研究博物馆的地域性元素运用既弥补博物馆学科对地域性研究不足,也弥补了建筑学科在博物馆设计地域性研究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关键词

博物馆学,建筑学地域性,博物馆设计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in Museum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eology and Architecture

Xuan G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15th, 2023; accepted: Dec. 12th, 2023; published: Dec. 20th, 202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ublic building, museum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tect and disseminate local cultural diversity. Museum design not only needs to meet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but also needs to ha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is a key aspect of museum design and a research hotspot for architectural scholars. The research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e focuses more on technical research, and the extraction of element symbols is not accurate enough. The research of museum scholars in this field has always been weak. As the owner unit, museum managers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of regional elements in museum design, and the accuracy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control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not high. After analyzing a large number of museum cases and research on museum regional litera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xtraction, translation, and implantation. As cultural researchers, museum managers ne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typicality of regional elements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useum design techniques. Museum designers need to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and embedd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museum exhibits, avoiding the stacking of simple cultural symbols.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in museums from a dual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ot only compensates for the lack of regional research in museum disciplines, but also compensates for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design in architecture disciplines.

Keywords:Museology, Architecture Regional, Museum Desig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在塑造文明社会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一个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文化趋同和文化掠夺现象与日俱增。国家、地方及民众都开始从宏观角度上引起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关注,人们通过记录、展示、实践等建设手段达到维护文化多元性的目标,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博物馆。地域性是博物馆城市IP表达的重要属性,博物馆建筑所呈现的地域性也是博物馆体现和保护地方文化最直观的方式。

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博物馆的建设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背景独立完成,需要交叉学科配合。笔者在知网搜索“博物馆”和“地域性”,共收录180篇相关论文,且收录文章数量随时间逐渐上升,此类选题在当下是一个热门研究的话题。但接近80%的研究是建筑科学与工程,档案及博物馆学科类研究占9.4%。从建筑学科领域来看,建筑地域性是地域建筑师的个人和学科追求,但往往建筑学科关注的重点多在于地域文化的植入手法,对地域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对文化元素的提取停留在表层,也因此忽略了文化要素的深度和于博物馆实体的匹配度。与此同时,作为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决策者,博物馆学科及博物馆管理从业人员对博物馆地域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建设过程中容易给建设方提出不甚合适的意见。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管理者对博物馆建设把关不够,导致博物馆建筑的调性不对。地域性元素也不仅仅是彰显地域建筑的一些建筑风格的标识性符号,在博物馆建筑中更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要素,以南京为例,南京的地域性元素就不局限于南京的建筑风格元素,可以以南京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拓展为南京的古都文化、抗战文化等。

我国博物馆学和博物馆建设发展相比西方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如:建川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绩溪博物馆等一些类高质量展馆越来越多,研究的样本充足,便于总结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植入。要想系统研究地域性文化元素在博物馆建筑中的运用,需在建筑学和博物馆学双学科视角下,兼具技法和文化两个维度,互为补充进行研究。本文同时立足于博物馆管理者和设计者的双重视野,将地域性元素在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分解为元素提取、元素抽象和元素转译三个步骤,系统研究博物馆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2. 地域性元素运用在博物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博物馆协会1946年成立并首次对博物馆进行定义以来,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过7次修改,体现了博物馆视域的逐步拓展 [1]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功能再不局限于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基础功能,其“传播”的职能也逐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载体,文化传播是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功能。单霁翔也在《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一文中也提到:“当今博物馆更应该关心城市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发挥极致;博物馆作为城市的绿洲应该更多地关心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渴求,做好城市多元文化交流的工作。” [2] 由于博物馆的城市文化功能日益明显,地域性和文化性也成为衡量博物馆设计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尺。因此,博物馆需要具有地域性也已成为行业共识,通过对既往案例的分析,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存在元素趋同、元素套用和表现技法单一的问题。

2.1. 地域性元素趋同

博物馆文化传播职能的兴起,决定了博物馆建筑需要体现地方文化。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博物馆设计借鉴程度加剧,博物馆设计出现趋同化,失去了地域性特色。元素趋同不仅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问题,全球范围内的地方建筑都受到趋同化的冲击。十八世纪,“国际式”建筑潮流的盲目推行,对欧洲本土地域性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这些碰撞与冲击引起了本土建筑师的重视,以美国建筑师赖特和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等为首的现代建筑师开始致力于对本土建筑文化与传统地域建筑的研究。建筑的地域性思想由此而来,其核心是与全球化和普世性相对,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社会学、人类学对乡土、民族等问题被重新讨论,乡土建筑、地域建筑逐渐成为建筑师、建筑学者反抗国际风格的重要阵地 [3] 。在当下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用选取的许多地域性元素相互借鉴较多,地域特色的代表性减弱,由此带来了地域文化个性的减弱。

2.2. 地域性元素与博物馆主题不匹配

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示在博物馆设计中要运用到地域性元素,地域性往往代表着某个地方区域内的特点 [4] 。与此同时,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需要与博物馆的藏品性质,以及文化传播职能相适应,地域性只是博物馆建筑所具有的其中一个性质,如何更好地体现藏品,给民众观展的沉浸式体验也是博物馆设计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随着民众精神文明需要的提高,博物馆的种类已不局限于大型的传统博物馆,譬如深圳海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等一系列主题博物馆逐渐增多,这类主题博物馆的设计应与展馆的主题相适应,而不是盲目追求其地域性。地域性元素与博物馆主题不匹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型博物馆和一些特色博物馆。

2.3. 表现技法单一

但建筑学科在做地域性研究时,比较多做手法研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无法深入挖掘,例如一些设计院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做徽派建筑设计时,或许对徽派历史了解很少,没有经过认真考究,完全采用理论认知进行设计,也有甚者将其他徽派建筑随意更改套用,致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不伦不类,既没有在地性的内涵,更体现不了地域文化特色 [5] 。

3. 提取博物馆建筑中的地域性元素

地域主义的精髓,就是承认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在吸收改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在强调文化、传统、民族与乡土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建筑既现代又本土地域性的建设。博物馆不仅仅是建筑,其真正的主角是藏品。不仅仅要让博物馆与场地契合,还应该融入藏品的文化精神,也就是要具有的文化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提取不是简单的元素形象复制,如果采用简单的文化复制,会出现符号乱用的现象,如Archdaily网站评比的世界十大丑陋建筑,多是将文化元素采用图像复制化直接嫁接于建筑物之上,导致建筑非但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还破坏城市的美感。通过对国内精品博物馆的分析,笔者认为博物馆地域性元素的提取需要注意准确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匹配性。

3.1. 地域性元素的准确性

基于建筑设计视角来讲,将地域性文化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同时运用合适的手法将二者融合,可以使博物馆在凸显地方文化的同时,也赋予博物馆独特的生命力。地域性本就是针对地方文化特性的一种属性,准确性必定要放在首要首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风土气候相差较大,长期以来,形成了地方特色明显的风土人情,最终沉淀为各地不同的地方文化。博物馆设计中如若不仔细研究,要素选取不准确,则容易产生张冠李戴和歧义。笔者认为,准确性具体体现在提取地域文化元素要具有地方性和典型性。

此处的地方性主要指文化与地点的匹配。在《首都计划》中就曾对建筑形式作了明确规定:要以“中国固有之形式”。如若将西方建筑形式建在中国的国土上,且不论是否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是否冲突。从场所分为来看,也容易有突兀之感。再从国内来说,单民居,北京有四合院、福建有土楼、云南有一颗印。各地不同,且遗留下来的都是各地民众在长期生活中所选择的,若将福建土楼防御性的地域性元素用在北京的博物馆,则无法彰显北京的特点,但若用在福建的博物馆,则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现福建的地方文化特色。

例如: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见图1),外立面提取宁波本土民居惯用的砖瓦作为地域性文化元素,就地将建筑拆除余留的砖瓦用与宁波博物馆的外墙,使宁波博物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他也因此作品成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在博物馆建馆过程中,也会发生地域文化元素提取不恰当的情况。

Figure 1. Ningbo Museum

图1. 宁波博物馆

关于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典型性则是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提出的。通俗来说,就是一个地方的地域性文化元素是多元的。比如贵州,黔中安顺地区既有汉族屯堡聚落,也有苗族的苗寨,而我们在提取的时候,就要选取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如果做在安顺做一个地方文化博物馆,就要优先考虑提取屯堡的石头寨子文化元素。同样,如果在黔东南做地方文化博物馆,就需要选取苗寨的干阑式民居。在同一个地方,地域性文化元素是多样的,但是有文化也有强弱主次之分,强势的文化最后就变成了地区的典型文化。拿贵州省内来说,武陵山区傩文化、乌蒙山区彝文化。地方博物馆,是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者,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当然要选择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比如:魏浩波设计的三都水族博物馆(见图2),中心的标志性造型是对水族语言的致敬,遵循了“山”这个字的形状。正面图案也受到水族的传统文字的影响,用到了呈三角形的“山”这个字,反复出现以形成“雨”字。

Figure 2. Sandu Aquarium Museum

图2. 三都水族博物馆

3.2. 地域性元素与环境的匹配性

提到地域文化和环境,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概念内涵起源于罗马人基于自身宗教信仰构建的“地方守护神”观念,他们认为个体和场所拥有自己的守护神灵并赋予其生命、特性和意义。建筑学范畴引入的场所精神概念出自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其核心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场所为具备特性氛围、承载生活的空间,能形成广泛时空秩序(方向感)并与人产生精神互动(认同感);场所精神,亦称为“场所感”。

地域文化要素与环境的匹配也可以理解为文化元素要有场所感。

例如:由工业建筑改造的某地苗绣非遗博物馆。决策者盲目选用民族建筑木质坡屋顶和连廊作为建筑元素,嫁接在原有的工业建筑之中,使之与原有工业建筑群无法契合,格格不入。诚然,少数民族干阑式建筑的坡屋顶是典型的地方文化元素,但是这种文化元素用在此处就显得过于粗暴和考虑不周了。

再看一个正面的典型案例,贝聿铭所做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见图3)。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祖籍苏州,苏州博物馆为贝老的关山之作,秉承着反哺家乡的想法,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上,贝老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选址阶段,便力求体现传统与现代的承与序。项目基地位于苏州古城内,北侧为拙政园,东侧为忠王府,南侧为古风古韵的文化步行街,西侧则通过城市主要干道齐门路与城市现代风貌区相接 [6] 。在新旧融合的地段设计新馆,新馆不单要在与周围古典园林风貌上一致,同时还需要体现现代建筑的时代感。尽管在建筑风格上提取传统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作为地域性文化元素,但在建造时则采用新型建筑材料诠释传统文化符号。外墙看似像传统的粉白墙,但是是以铝合金龙骨为基架,其上再涂刷高弹涂料。这种做法可以最大强度地保存墙壁颜色,防止由于雨水冲刷等自然环境带来的侵蚀。黛瓦也并非传统的青瓦,采用的是高强度的花岗岩。苏州博物馆新馆很好诠释了地域文化元素与场地和时代的融合。

Figure 3. New Suzhou Museum

图3. 苏州博物馆新馆

综上,提取地域性文化元素时,要考虑到准确和适配两个大方向。在准确性研究时,重点在具体体现在提取地域文化元素要具有地方性和典型性。地域性文化元素选择准确后,还要放回场地,看该元素是否与环境相适应,切合场所精神。

4. 博物馆建筑中地域性元素的抽象转译

建筑学科将地域性文化元素用于博物馆设计时,通常在技术层面看重与场地的结合,受学科和客观条件的局限,文化层面的转译是比较浅显的。而站在博物馆学的视角,要对文化的转译与植入的准确度更加注重,避免“文不对题”现象的出现,需要对这个过程有整体的把控。

建筑师在做博物馆设计时,通常会将提取来的文化元素抽象化。在分析了国内众多主流审美下的精品博物馆后,不难发现往往被视作精品的博物馆建筑在提取了准确的地域性文化元素后,都不会直接将其嫁接拼贴在博物馆上。对文化元素的抽象转译,已经被行业和学界所认可。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在提取了坡屋顶元素后,并未直接将其拼在建筑上,而是将坡屋顶抽象为几何三角形,这中间就有一个抽象转译的过程,从建筑整体造型来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三角形与方形坡屋顶不断的繁衍与重构,让建筑形象简洁而具有力度,同时在设计中运用了菱形、海棠形及六边形传统漏窗的处理方式,透露出淡雅的传统古典园林气息,运用对景、借景的手法,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完美的将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融合。具象屋顶的抽象几何图形转译,就是一个很好的转译案例。

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艺主持在设计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见图4)时选取了三星堆著名的文物青铜面具上的眼睛作为地域性文化元素,以“古蜀之眼”为设计的基本概念,将“眼睛”抽象为一条离地3米300多米长的窗口镶嵌在堆体封闭的外墙空间上,既强化了三星堆重要的文物IP,也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通常以考古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来命名,三星堆遗址在四川广汉三星村被发现,而三星村的命名源于境内三个排列有规律的土堆和遗址附近的形似月亮的半圆形台地,被称为“三星伴月”。为了呼应远处的雪山和近处宽广的河面,设计师将“三星伴月”的元素抽象为三个连绵起伏的锥体植入到建筑的体块之中,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地形的呼应,同时也是设计团队对古蜀王国在此遗留的文脉呼应。

Figure 4. New Sanxingdui Museum

图4.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从以往的实际项目来看,博物馆建设的决策者已经具有了地域性文化元素用于博物馆建筑的意识,但是,许多还局限于具象运用。

5. 博物馆建筑中地域性元素的渗透植入

将准确适配的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抽象转译完成后,就要思考如何将其植入到博物馆建筑中来。博物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植入不应该浮于表面,譬如将文化符号直接贴在建筑外墙等较为浅显的创作手法。文化元素在运用的过程应该渗透进建筑中。地域性文化元素可以用在博物馆建筑的各个角落,本文将基于双学科视角下,重点论述在博物馆建筑的立面造型和空间关系中如何渗透植入地域性文化元素。

5.1. 博物馆空间关系的地域性文化元素渗透植入

从建筑空间与实体之间关系的角度,建筑空间可以分为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以及过渡空间。由于地域的不同,这些建筑空间往往呈现不同的形态与序列。博物馆空间关系的元素植入往往体现在室外空间与建筑布局的关系。室外空间是连接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纽带,地域建筑的室外空间更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抹地方文化色彩,使建筑从形态上和精神上更好地融入环境之中 [7] 。笔者在对大量地方文化博物馆空间关系分析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从空间关系的纬度来讲,大部分的博物馆在项目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用当地传统建筑布局形式融入博物馆的布局中,手法的原理比较直接,但实施过程需要仔细斟酌。

例如由王澍设计的2022年7月开馆的杭州国家版本馆(见图5),采用“南园北馆”的布局。南侧的南门、南书房、南阁、绕山廊、长桥等围绕水景布置,塑造江南园林意境,北侧的主馆区域设置库房、北阁等,建筑之间以展廊相连。设计师采取了大疏大密的设计策略,南边的园林相对稀疏,北边则相对集中。和传统苏州园林总有一个核心建筑的空间布置形态相似,版本馆内的双曲面屋面建筑是整体园区的核心。设计师选取了苏州园林的布局作为地域性文化元素,在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双曲面屋顶建筑作为核心,类比苏州园林的核心建筑。以直接但不粗暴的方式把文化元素渗透进博物馆建筑中。

Figure 5. The core building of Hangzhou national version pavilion

图5. 杭州国家版本馆核心建筑

5.2. 博物馆的立面造型地域性文化元素渗透植入

相比博物馆空间关系,博物馆立面造型在观感上会更加直接体现地域性,也往往是博物馆建设决策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比较常采用的渗透手法是材质本土化和构件主题化。材质本土化,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本地的建材,就地取材建造博物馆,如前文提到的宁波博物馆就是最典型的就地取材型。在此不再赘述。

构件主题化,运用也十分广泛,但难度相对前者会更大一些。创作过程中王澍提取了宋代画家马远画中的屏风意向,他认为画内弹琴人身后画有松树的屏风形成了一个非常建筑化的空间,也体现了弹琴的雅致。由此,他想到由屏风作为参观者活动的背景,而屏风的细部提取了版本书籍作为文化元素(见图6),用书籍的尺度拼贴屏风,强调了版本馆的展示主题。同时,利用转轴将屏风做成活动,有翻书阅读之意。

Figure 6. Façade of Hangzhou national version pavilion

图6. 杭州国家版本馆建筑外立面

文化元素的渗透方式很多,也很巧妙。这个过程的大部分工作由建筑师完成,而作为博物馆人,需要了解多元的方式方法,拓宽眼界,判断建筑师所运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是有深度的文化植入还是简单的符号拼贴。

6. 结语

基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个高质量的博物馆已经不仅是满足功能场地需要,更要能体现区域形象IP,也就是一种突破建筑学科,更加注重文化基因的地域性设计。同时,基于建筑学科和博物馆学科双视角下,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式“符号堆砌”,而是要通过经过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正确、抽象转译和渗透植入三步骤,运用到博物馆建筑中去。在具体的博物馆设计中要注意地域性元素的选择并不局限在传统元素中,也不是一味地排斥现代元素。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设计中都需要以地域性元素作为首要表达要素,对于一些特色博物馆,设计中一定是要将展品的文化元素和地域性元素相结合的。对于大多数的博物馆设计,不仅仅需要继承传统技术,也需要增加现代科学技术。以此平衡历史与现代、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当下的中国博物馆建设,需要发展出一套当代的、既能面对世界又有鲜明中国文化脉络的语言尊重场地,尊重文化。

注释

图1来源: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2%2F1207%2F9b2948fbj00rmi8w20038d200sg00izg00sg00iz.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图2来源: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KUuKoek2mKj4wkyOXVCygHJDvfa6jlbDDKqUp30HcWt0T1513073645647compressflag.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图3来源: https://gd-hbimg.huaban.com/d879da5b4cef0c915d88b9ddfbe7a773dd6129b1149d8-ZdF0l6_fw1200webp

图4来源: https://www.gooood.cn/new-sanxingdui-museum-china-southwest-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corp-ltd.htm

图5来源: https://pics5.baidu.com/feed/d52a2834349b033b98a7c39ec1dd82d9d539bd61.jpeg@f_auto?token=17c60cc316631d1b87289e7c09ef8d43

图6来源: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1231/6d7aff24ba624036b402768ccbf527d3.jpeg

文章引用

高 玄. 基于博物馆学和建筑学视角下地域性元素在博物馆设计的运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in Museum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eology and Architecture[J]. 设计, 2023, 08(04): 3322-333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409

参考文献

  1. 1. 魏峻. 关于博物馆定义和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J]. 中国博物馆, 2018(4): 3-7.

  2. 2. 单霁翔.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J]. 中原文物, 2011(1): 91-106.

  3. 3. 卢健松, 姜敏, 何崴. 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J]. 世界建筑, 2021(10): 127.

  4. 4. 刘阳. 试论博物馆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2): 228-229.

  5. 5. 贾晨曦, 李琰. 建筑地域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研究[J]. 城市建筑, 2021, 18(6): 119-121.

  6. 6. 涂文根.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解读——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 城乡建设, 2020(15): 47-48.

  7. 7. 申思迪. 室外空间营建中的地域性手法评析——以当代三座博物馆建筑建造特点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7): 242-244.

  8. NOTES

    1德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汉斯·马丁·辛次庆祝南通博物苑100周年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00年讲话。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