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4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784 , 5 pages
10.12677/ae.2024.144631

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实践现状、运行困境及对策

秦皓纯,郑映洁,徐学蕊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4年3月26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23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30日

摘要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型办学模式,在推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产业学院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脱离产业实际、主体间合作不畅、政策配套不完善等挑战。为了提升产业学院的发展质量,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首先,应立足产业实际,发挥专业群的引领作用。其次,建立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机制,通过“样板房+”模式,推动校政企行深度融合。最后,完善政策供给,为产业学院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产业学院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能力,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The Practical Status, Operational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Industrial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aochun Qin, Yingjie Zheng, Xuerui Xu

Business Schoo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26th, 2024; accepted: Apr. 23rd, 2024; published: Apr. 30th, 2024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al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ial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 is good, but it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detachment from industry reality, poor cooperation between entities, and incomplete policy suppor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industrial college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irstly, we should base ourselves on the actual industr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groups. Secondly, establish a physical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Industrial College,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through the “model house+” model. Finally, improving policy supply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olleg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colleges in depth,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promote thei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jecting new impetu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Industrial Colleg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和缘由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趋势。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办学模式和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因此,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办学形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在这一背景下,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态,逐渐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和青睐。产业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共建共管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资源有机结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这种办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实践平台,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还可以为企业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然而,尽管产业学院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职院校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制约着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运行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揭示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高职院校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形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产业学院的概念定义

目前产业学院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新兴事物,是产教融合模式中的后起之秀。当前学界尚未对产业学院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从产业学院建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看,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模式下一种新型办学方式,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产业学院孕育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社会变革背景中,以期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有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相对缺乏。在实践探索上,产业学院的建设主要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主体 [1]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一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建建设的高技能型人才,产业学院立足产业链,将企业资源注入到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以期实现主体双赢。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主体背景中讨论产业学院的实施现状、运行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产业学院在实践中出现的困境和不足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产业学院未来发展行稳致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载体角色。

3. 产业学院的实践现状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足以可见,产业学院是政策驱动下的产物,对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进行了详细地规定 [2] 。产业学院是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维主体基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创建的教育共同体,以求实现合作共赢,资源共享 [3] 。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寻求与大型企业的紧密联系,共同打造产业学院。其中,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京东数字金融产业学院等成功案例,都成为了产业学院建设的典范与模板。这些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结合产业学院建设模板来看,高职院校目前建设产业学院主要从专业化和多样化两方面展开,可以在产业聚集专业化下开设产业学院,也可在产业聚集多样化下开设产业学院。

4. 建设产业学院的价值意义

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适配性,改善当前就业市场岗位选择与用人市场供需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中,营销类、管理类和市场推广类的岗位出先供过于求的情况,寻找此类岗位的专科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屡屡碰壁,与此同时,算法类等高新技术岗位却招人无门。足以可见,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存在明显脱节的情况。产业学院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仅依赖于教育逻辑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在保证教育逻辑运行的情况下,加入产业逻辑,从产业结构,产业聚集,产业发展等方面重新整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逻辑,以期在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实现“人岗匹配”,夯实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挂钩 [4] 。

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不仅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所在。而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产业学院,高校、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可以实现深度交流与融合,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这种互惠融通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 [5] 。产教融合的高质高效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留在当地就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有助于企业招聘到优秀人才,不断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因此,产业学院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6] 。

5. 产业学院实践中的运行困境

产业学院在高职院校中掀起一阵浪潮,但是由于产业学院发展时间短,发展经验少,理论研究少,很多高职院校想搭建却不知从何搭建,跟风搭建也不知为何要搭建,热情高却无头绪,产业学院发展一时陷入困境,发展受到掣肘。

(一) 脱离产业逻辑,教学内容和产业岗位需求脱节。目前产业学院的建立,虽要求校政行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但是牵头主体多以学校为主,学校在安排其他主体融入校园加入课堂时,始终从教育逻辑的角度出发,表现出强烈的教育立场,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和评价体系也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搭建评估指标。因此,在产业学院的实践过程中,“政行企”三个主体始终是为学校这个单一主体在服务,忽略了产业学院本质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商共治,互惠互利的初衷。学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更多考虑的是外界资源的利益,更少关注到技能型人才与当地产业发展前景的适配情况,导致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未能满足企业所需,学校就业难,企业“用工荒”,行业企业还是职教局外人,仅仅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产业学院实践效果不理想,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二) 校政行企各自为政。高职院校目前多以学校下属二级学院作为产业学院搭建的基础平台,二级学院作为育人的主体,尚未将产业学院与传统的实践实训基地做出明确区分,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优质人才队伍资源和产业资源尚未完全导入育人全过程,多维主体共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建设较为滞后,企业人员仅有学院事务和教学工作的参与权,但显少能有决定权,与二级学院呈现一个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状态,而非合作共赢的平等协商状态。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把专业总课时量至少20%安排给企业导师,但企业难以介入实际的教学过程管理中,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受制于二级学院的要求。此外,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强弱程度也有待寻找到平衡的临界值。“强政府”固然能给予政策的便利,但是强政府通过行政权的干预会使整体教学方向出现偏差,企业和学校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而在“弱政府”的管理下,政府职能角色的缺位会造成企业和学校这类主体角色的混乱,从而陷入无监管无主导的被动局面中。因此,如何实现校政行企四维主体高效互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是产业学院目前亟需解决的痛点。

(三) 产业学院的规范建设政策尚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从政府的宏观层面看,有关产业学院尚未出台完整的政策指导。目前产业学院仅是产教融合政策规划中提及的一个单一的实践点,存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框架下,专门的政策文本尚未在国务院、教育部及部分省市政策文本有所涉及。从学校层面看,关于产业学院的政策制定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例如产业学院搭建的校企合作规范文本,产业学院推动建设文件,效益评估管理文件等,但就产业学院的微观建设,例如企业导师的人员队伍管理,企业校内实践课程的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等内容涉及较少。因此,当前产业学院相关政策支持在质和量上均存在明显不足,难以跟上产业学院蓬勃发展的脚步。

6. 产业学院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 立足产业,发挥专业群示范作用。打造产业学院要坚持产业逻辑和教育逻辑两条逻辑线相伴相随。产业学院需要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当地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学院的教学工作。例如在云南省可利用省内鲜切花产业进行学院打造,在江浙省份可利用省内丰富的电商数码产业打造优质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同时,学校要建立具有高新人才优势的专业群,这也是产业学院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加强专业群建设,不断完善专业群中人员配置、资源供给、人培方案等设计,提高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需要秉持教育逻辑的思路链条,从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困境和不足出发,梳理问题寻找资源,构建具有高实践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为输出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为企业供给人力,双向互惠,促进产业学院高质长效发展。

(二) 建立产业学院实体化运用机制,打造“样板房+”模式。学校应率先将专业群和产业群契合度高,产教融合时间久程度深的学院进行深度打造,为了推动产业学院的规范化发展,应建设一批具有标准化、示范性和模板化的产业学院,为其他正在建设中的产业学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当前,产业学院可谓是各高职院校争先争取的热门产品,但是在这样“一头热”的情况下,很多学校是“一头雾水”的状态,因此,打造一批像样板房一样的规范标准的产业学院势在必行,可以为其他有意打造产业学院的高校提供具有实证意义的实践指导。此外,作为样板房的产业学院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发展,加强内部协同,强化产学研一体建设,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提升学校人才服务质量,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活动的同时全面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三) 逐步对产业学院的政策供给进行优化和完善,以确保其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体未动,政策先行。在我国,政策驱动仍然是新事物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亟需制定关于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专项政策,专本专治,加强对产业学院的宏观指导,推动其有序健康长久发展。政府要坚持行政管理放管服和加强产业学院政策制定的宏观指导,部委政府既下放权力,为承接产业学院的落地承办的学校增能赋权,同时要加强指导,推动产业学院的指导意见和规范发展政策文本尽快出台,宏观指导,把握全局。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产业聚集情况,从资源配置、考核评估等更细致的方面加大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

高职院校需要联系企业,共同商议定制人培方案,综合教学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个性化定制课程方案、生产实训方案,制定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政策体系,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7. 总结

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以高职院校作为主要的建设力量,与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教育主体,以推动产业学院的深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争先升格为职业本科,更加强调学校紧密联系学院专业群与地方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产业学院的运行现状和实践困境,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至关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持续培养出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助力地区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公布“双高计划”建设研究项目(专项)基金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2023sgihzxy19)。

文章引用

秦皓纯,郑映洁,徐学蕊. 高职院校建立产业学院的实践现状、运行困境及对策
The Practical Status, Operational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Industrial Colle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J]. 教育进展, 2024, 14(04): 1090-10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631

参考文献

  1. 1. 姚宇华, 黄彬, 孙丽昕. 产业学院: 内涵、困境与建设路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2, 26(2): 36-44. https://doi.org/10.19411/j.cnki.1007-8606.2022.02.005

  2. 2. 单润琪.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五个对接”实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672/d.cnki.gcsfc.2021.000115

  3. 3. 许文静. 整体性视域下产业学院内部结构的治理逻辑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29): 12-16.

  4. 4. 曹福凯, 高晶, 赵建辉.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运行逻辑、现实掣肘与发展进路[J]. 职教论坛, 2021, 37(5): 154-159.

  5. 5. 刘冬冬, 程广文. 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基本内涵、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J]. 湖北社会科学, 2021(2): 151-158. https://doi.org/10.13660/j.cnki.42-1112/c.015574

  6. 6. 蒋璐璐, 胡婷. “双高”建设产教融合视域中高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 39(6): 191-19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