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4420 , 5 pages
10.12677/ACPP.2022.114091

哲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舒婉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2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5日

摘要

澳大利亚森林熊熊燃烧的烈火、日渐消退的南极冰川、还有汤加火山的突然喷发。我们对环境的破坏还在持续,自然的警示也从未停过。面对这样的局势,不免想起了中外哲学思想蕴含的生态理论能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什么呢?本文从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的生态建设思想出发,分析当今新中国生态建设出现的问题,最后从哲学思想中挖掘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哲学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The Enlightenment of 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Philosoph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Wan Shu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l. 5th, 2022; accepted: Jul. 24th, 2022; published: Aug. 5th, 2022

ABSTRACT

The fires of Australia’s forests, the receding glaciers of Antarctica, and the sudden eruption of a Tongan volcano; The damage we are doing to the environment continues, and nature never stops warning us. In the face of such a situation, it is inevitable to think of what ecological theory contained in Chinese and foreign philosophy can br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from summing up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ought contained i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a, and finally excavate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Keywords:Philosophical Ecological Thought, Ecological Progress,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物种的灭绝、自然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稳定发展;这对正处于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我国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在习近平同志的十九大报告中,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宏伟蓝图,还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对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我们该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呢?需要从中外哲学思想中探寻有关生态建设的相关理论,从而得到改善我国生态建设现状的启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生态思想

2.1. 唯物辩证法为生态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讲究的是世界上的物质都存在普遍联系之中,即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马克思曾经就指出:“人类的各种生活与行为都与自然产生着密切的联系” [1]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建设中要遵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大自然是属于共同依存的生态圈。好比铲除了草原上的狼群,羊群的数量也随之锐减。过度开发生态系统,必然也会遭受生态的报复。发展的观点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中,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坚持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恩格斯说过:“人与生态系统只有共同去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建设道路要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计策,不能被当下的利益蒙蔽双眼。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馈赠远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多。

2.2. 实践观为生态建设提供行动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用于生态建设表示:“人类自我改造与环境的改造属于实践过程的一体两面,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3]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自然像是被拥有了人化的特点。这时的自然界是人类实践的客体对象,但是二者只是相对来说的;人类通过实践这个手段和中介,发挥和挖掘自然界中的价值。但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里,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是客观存的;在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同时实践观最为代表的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强调实践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作用,切勿纸上谈兵。人类通过实践也要准确找到改造利用自然的方法,自然界是复杂和庞大的,生态建设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光依赖理论指导有时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的生态思想

3.1. “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

在古代中国,就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文明极为珍贵的宝贵财富。“道法自然”属于道家的生态观点,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源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讲究“道”的规律 [4] 。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做事不要违背天性,不要违背自然。自然界的万物有其生存的法则,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不能把自己当成自然界的主导者,而应该顺应自然的天性,合理的开发利用。从中可以看出道家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过度的开发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3.2. “天人合一”的智慧生态

对于人的关系的思考,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有涉及,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儒家和道家。如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在儒家的思想中,人与自然是整体统一的,是要和谐相处的;人类是需要尊重自然的,自然规律的变化是我们不能打破的,是需要我们知晓的“天命”。道家思想最为精髓的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道家的思想里讲究天道人和,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强调人在天、地之间不应该要有私心。可以说,“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人三者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关系的认识,这对于解决当今生态建设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生态价值。但是过于强调自然,让人处于被动地位,会失去人的主观能动性。

3.3. “以时禁发”的开采主张

在农业发展中,古代中国也注重生态的保护。《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袴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明显可以看出孟子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持久地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对自然的开采不能过度和无节制,要根据时节规律和自然承受能力。同时,利用好土地和气候变化,选择种不同的庄稼和轮作制度,许多农学家非常注重土地的养护,提出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以维护土地的营养和水份不失衡。在获取资源和供给物上也和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观相同。捕鱼,砍伐树木都要顺应自然的恢复能力,反对过度开发与利用,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生态保护意识缺乏

经历改革开放,一味的追求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的肆虐破坏,我国开始把生态建设提上日程。但是,在意识层面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生态意识保护的提高。政府注重生态的保护,具体落实到地方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许多的工作人员未能从意识方面改变自己的,而是把要求和文件当作是工作,在执行时缺乏一定的深度思考,过于表现于形式。许多小微型企业,因为缺乏相关的教育以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还是通过传统的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例来说,我国每年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还是随处可见。普通民众的意识还卡在“垃圾不能到处乱扔、植被不要随意践踏”的层面,民众对于我国推行的垃圾分类更是不以为然;并且还需要每天有人站岗监督才行。当前我们面临着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冰川融化和全球气温变暖的状况,这严重说明了生态环境建设还是迫在眉睫。

4.2. 生态治理实践不够

除了生态环境保护之外,我们还要对已有的损坏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错综复杂的问题。我国近些年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取得很大的收获,把生态建设写到党章和宪法,退耕还林还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打好水、蓝天、土地保卫战等。可是,部分地区的生态治理未能赶上我国生态建设新任务,政府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不能灵活适应应对。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并没有配备,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和废水沟渠照样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难度更大,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牺牲生态环境的模式。拿去年郑州大暴雨导致的城市洪水可以看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内涝,洪水迟迟没能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问题取得了成效,但是又带来相关新的问题出现 [5] 。

4.3. 生态制度建设欠缺

“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的保障,建设美丽中国,最可靠的办法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 。首先,我国在生态建设立法方面还存在不足。在一些专门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系统和完善,这对于形成科学系统、完整合理的生态法律制度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对于破环生态环境造成违法违规的惩罚和代价相对较轻,有的仅限于警告和罚款。其次,执法力度不够,在各种商场可看见塑料袋,说明“限塑令”没有得到实际的落实。最后,民众的法治素养有待提高。2003年“非典”病毒突然而来,给全国人民敲了一个警钟,不能乱吃野生动物。但是近些年还是会看到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许多民众对于焚烧秸秆,还不知自己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

5. 哲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5.1. 树立好生态理念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态保护、自然规律一直是古往今来,各位贤能之士遵从的。意识具有反作用,所以当民众的生态建设意识提高之后,才能更好的付诸实践。首先要加强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节约意识,要根据地区差异性,对民众进行因时因地教育。利用好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宣扬的生态思想和道德理论,彰显中华独具特色的生态教育教材和范本。其次,生态环保意识树立应从全局出发,生态建设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代人的精神传承。从空间维度来看,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不同,有的人潜心于科研为我国绿色发展添砖加瓦,有的人则需增强意识约束好自己不给工作人员增添烦扰。最后,加强正确的生态舆论导向,重视生态文明传播手段的建设。新闻媒体要发挥出新闻播报、社会监督、舆论导向、政策跟进的作用;政府要实时监督好社会舆论趋势,控制住不好的事件发展发酵;必须与时俱进,善于利用网络和新兴媒体,实现时间和空间广度和深度的飞跃,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5.2.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遵循东西方哲学的生态思想,人和自然界是互相平等的,必须要尊重爱护自然界,而强化人的这种生态环保意识,也需要生态制度建设来加以维护。第一,应该从法律法规入手。立法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更具地区、领域的专门法律,弥补一些地域法律法规的空缺。执法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落实责任主体,对于破坏生态建设极其恶劣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在普法方面,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扩大宣传途径,让民众知晓自身的生态法律责任与义务。第二,加强监督管理。在现阶段生态建设除了基本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外,能够考验建设者能力的标尺在于监察督审,并且严格表明生态利用的基本上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生态改造警示红线。一旦超过警戒线,将会把人类逼上绝路。要对生态进行监督预防预警,防止灾害的突然袭击;监督企业生产工作,加快企业转型,出台排污标准,察视治污成效;监督政府工作,防止懈怠,以权谋私,严格问责追责制度。第三,要出台相关的惠民政策。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民众生活质量,要听取民生,改善民生,惠利民生;还给民众清新空气、碧水蓝天、安定居所。

5.3. 实现绿色发展方式

哲学强调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按照这一方法论,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绿色发展方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绿色发展理念不同于道家“无为”的方式,过分地强调自然的重要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既要“绿色”,又要“发展”。首先我们要注重科教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是用来改变自然,而是用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科学研究要加快成果化,推广到实际的运用操作过程中,除去不必要的累赘过程;切勿空谈理论,无实践性。其次,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环保经济。坚决杜绝消耗高、浪费多、回报少的粗放发展模式,主动欢迎和引进清洁能源、资源利用率高、生态影响轻、生产质量高、高科技的产业 [7]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就是很好的例子,做到便捷交通的同时也符合绿色出行。除了在科技和产业等源头上去实现绿色发展,最后就是在日常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使用绿色交通、绿色产品,从自身的小事去支持生态建设,为实现绿色生活绿色发展方式付出个人努力。

文章引用

舒 婉. 哲学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Philosoph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J]. 哲学进展, 2022, 11(04): 512-51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91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5.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84.

  3. 3. 孙海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3): 58-62.

  4. 4. 马惠娣.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1): 55-65.

  5. 5.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 [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 45(6): 3-4.

  6. 6. 金瑶梅, 彭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1(1): 37-42+128.

  7. 7. 刘维兰, 赵博.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3): 144-146+16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