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6174 , 5 pages
10.12677/AE.2023.13111441

泰勒课程开发经典理论述评

黄盈,王迎春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8日

摘要

泰勒(Rala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他的泰勒原理自产生开始就对整个教育界产生持续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里程碑式的存在。本文首先是分析了泰勒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其思想渊源和以八年研究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其次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为基础,提炼了其核心内容,包括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展开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最后是通过对泰勒的原理的梳理总结笔者由此所得到的启示,包括引领学校课程建设、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促发展和启迪教师队伍专业化四个方面。

关键词

泰勒,课程开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A Review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Tayl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Ying Huang, Yingchun Wang

College of Teachers,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23rd, 2023; accepted: Nov. 21st, 2023; published: Nov. 28th, 2023

ABSTRACT

Ralph W. Taylor is a famous American educator and curriculum theoris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curriculum” and “the father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His Taylor Principle has had a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whole educational field since its inception, and is still a landmark existence today.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aylor’s principle, including its ideologic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ased on eight years of research. Secondly,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t refines its core contents, including four aspects: clear learning objectives, selec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valuation.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from Taylor’s theory, including leading schoo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omoting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ing student-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inspiring teachers to professionalize.

Keywords:Ralph W. Tyle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泰勒原理的背景阐释

泰勒(Rala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泰勒于1934年出版《成绩测试的准备》一书,使他被誉为“当代教育之父”。1949年又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1] 。这也使他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他提出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即“泰勒原理”)对中西方课程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泰勒原理的产生是基于怎样的背景?以下内容将进行阐述。

1.1.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一方面,博比特(John Franklin Bobbitt)和查特斯(Charters, W. W.)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课程理论。博比特是第一位讨论“课程”的教育家,他最先明确了现代课程领域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在美国社会效益运动背景下,为了创造经济效益,必须对人进行科学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效能。在此基础上,博比特划分了人的经验领域,用活动分析法对每一部分领域的人的不同经验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目标,组织学习活动,这就形成了早期的课程开发理论。而查特斯对课程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重视成人社会活动的分析,而且还将理想和活动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理想和活动共同构成课程,并提出课程编制的七个步骤 ‎[2] 。

另一方面,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的研究路线倡导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创立的教育心理学,对人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研究,并确立了行为联结主义的学习观。该理论对人的学习进行心理测量的研究方法在美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教育测验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贾德(Charles Hubbard Judd)是泰勒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导师,对泰勒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贾德和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的产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 。

1.2.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泰勒原理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由此产生的社会背景促使泰勒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研究。泰勒总结了八年的研究成果,并将博比特、查特斯和贾德等前辈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理论方法相结合,由此产生了泰勒原理。

1.2.1. 八年研究的实施背景

20世纪20年代后期,尽管美国中学人数激增,但是通常能够升学的中学生人数只有六分之一。当时中学的课程受学院和大学入学考试所支配,突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忽视了使大多数学生为走向社会做准备。此外,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也引起了人们对中等学校课程以及中学与大学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价。面对这种状况,许多进步主义教育家认为,只有改变学院和大学的招生要求,才能实现中学课程改革的设想,但这需要学院和大学的配合。 因此,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在1930年的年会上讨论了中学怎样才能改善为青少年的服务以及调整学院和大学入学条件的问题,并决定成立“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进一步探讨中学与学院和大学进行良好合作的可能性,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4] 。

1.2.2. 八年研究的具体内容

1932年,美国的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8年的实验研究。参加这项实验的30所中学包括公立的和私立的、规模大的和规模小的。它们选自美国的各个地区,在学校设备、学生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异同。其中也不乏一些著名的中学。“八年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 决定教育目的。(2) 建立管理机构。(3) 创新课程和教学方法。(4) 检査评估工作。从1936年起,这些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分别进入参加实验研究的各个学院和大学。评估委员会按照年龄、性别、种族、学业能力和成绩、家庭和社区背景、职业兴趣以及所进入的学院和大学的规模与类型,从实验中学的毕业生和其他中学的毕业生中各挑选出1475人,分成实验组和相应的对照组,在学业成绩、文化发展水平、实际判断能力、人生观、个性特点、情感稳定、社会生活能力、职业定向和体能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5] 。经过了长达4年的观察和研究,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实验组在这些方面(学业成绩除外语外)都略优于对照组,其中有6所实验中学的毕业生与对照组的差别更为明显。

2.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2.1. 明确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学校在课程编制的初始,与其说是制定教育目标,不如说是选择教育目标。要对目标做出明智的判断,必须从三个基本来源入手 ‎[6] 。(1) 对学生的研究:在选择目标时,需要把学生目前的状态和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得出其中的差距就可以发现教育的需要,从而确定教育目标的选择。(2)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由于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那么在做目标选择时要注意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保持与时俱进。(3) 学科专家的建议:这里泰勒强调了专家应该考虑该学科的对一般公民的作用,即该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而不是特殊教育功能。以上来源可以帮助教育者得到一般性的教育目标,但是学校的资源、时间等都是有限的,怎么最大化地筛选出更精确的目标,就需要运用到两把筛子。(1) 教育哲学:无论哪种哲学,学校都应该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对其蕴含的教育目标要点予以说明。(2) 教育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可能期望学习之后产生的变化”与“不可能期望的变化”区别开来。另一方面要将“在特定年龄产生的目标”和“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区别开来 ‎[7] 。

2.2. 选择学习经验

泰勒认为在选择教育经验时,既是决定哪些经验可以达到目标的问题,也是如何构建学生预期经验的教育情境的问题。这里泰勒特别提出了五条基本原则。(1) 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应该使学生具备实践这一目标的行为经验。(2) 由经验所产生的目标行为应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3) 由经验所带来的预期目标应该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4) 多种特定的经验可能会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 同样的学习经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 ‎[8] 。

2.3. 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认为,要使学习经验产生积累效应,就要对经验实施有效的组织行为,时他们相互作用产生强化反应。关于如何有效组织,他提出了三条基本准则:(1) 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2) 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继经验为前面的经验提供基础。(3) 整合性:指各种经验的横向关系统一起来以便学生整合其知识框架。

2.4. 展开学习评价

泰勒认为,评价结果不应该知识单一的分数或描述性术语,而应该是反应学生目前状况的剖析图。并且他认为评价方法与评价目标相结合的评价过程才是有效的。这一过程具体分为两个步骤。(1) 要清晰地界说目标,以便了解实际上目标的达到程度。(2) 要确定评价情境,以便让学生能够呈现目标要求的行为 ‎[9] 。完成以上两步后评价结果的运用才是科学的。

3. 基于泰勒原理的启示

泰勒原理基本都是以高度升华的内容进行呈现,作者更多的是基于他的时代背景和相对宏观的视角来总结其理论内涵。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其理论也要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趋势做进一步的理论启示与意义建构。否则,我们会很容易在运用泰勒原理时陷入教条主义的思维。有鉴于此,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谈启示,希望通过梳理能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泰勒原理的同时也能在平时的专业领域学习上更好地运用泰勒原理。

3.1. 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实现新的学校课程建设成为了一个教育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泰勒原理在此时就凸显出了它的理论价值。例如:目标模式就提出要尝试解决何为课程与教学起点与终点的这一重要命题。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到“许多教育计划都没有清楚地界说目标”。学校教育必然是围绕着一定的目标而展开预期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其编制、运行都不是任意的行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需要具备宏观的课程领导思维。从这一视角来看,泰勒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但它并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提供固定的课程框架。因为它并不为一门课程的编制提供详细的流程指导。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在对于泰勒原理的解读与运用时不能陷入教条化或程式化之中。那么在学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泰勒的目标模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典的课程编制范式,更多的是启迪教育工作者对课程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与辨析,它从理论上指引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关注教育目标、学习经验等。

3.2. 推动学校课程改革

学校课程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下是以泰勒原理为基础,个人对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首先是要注重目标导向。泰勒原理强调为实现目标而制定课程计划和措施。那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明确目标,例如建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评估。其次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经验来进行课程编制。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分析这些成果背后是以怎样的经验来作为支撑,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从而指导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决策。再次是要高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泰勒原理强调有效地组织经验,对于学校课程改革来说,也可以关注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参与度。通过优化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最后是科学地评价学习经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泰勒原理鼓励不断优化课程编制流程和方法,课程改革也需要持续改进。定期评估和反思现有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保持与教育发展同步。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教学理念、教师培训、学校文化等。泰勒原理提供的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是唯一的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标准,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3. 以学生为本促发展

泰勒认为,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构建学习的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经验,而且要构建多元化的情境,以便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一手经验。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泰勒指出,要考察现有的各种评价方法,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且评价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评价,才能促进课程与教学计划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多种角度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各个方面提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改进建议,改变以往以单一的成绩来给学生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更人性化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4. 启迪教师队伍专业化

泰勒认为,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参与课程的编制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训练教师队伍专业化的一种途径,其参与程度能够保障教师去充分理解这些宗旨和手段。教师是每天和学生直接互动的人,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本身的专业化程度对于教育质量的高低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教师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去,那么他们对当下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宗旨就会把握得更精准,同时也会将自己开发的课程理念和手段运用到他们每天的教育工作中去,这样课程开发才能真正能实施下去,才能真正落到了实处。因而,我们应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与编制的过程中去。

4. 小结

泰勒原理是上个世纪特定时代背景和八年研究的产物,迄今近一个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完善,该理论也不乏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它在课程与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对于他的局限之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并且尝试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阐述课程编制与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鼓励教育者与学习者去审察一门课程的基本原理,然后形成自己的认知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境的转化,它可能无法充分描述、解释和预测现代的许多课程实践,但其存在的很多合理之处仍需我们认真地分析和借鉴 ‎[10] 。

文章引用

黄 盈,王迎春. 泰勒课程开发经典理论述评
A Review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Tayl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9333-93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11441

参考文献

  1. 1. 千颖利, 彭庆华. 基于“泰勒原理”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探析[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3): 87-89.

  2. 2. 项赠. 泰勒原理的解构[J]. 安顺学院学报, 2014, 16(4): 41-43.

  3. 3. 张志刚. 浅谈泰勒原理[J]. 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5): 109-110.

  4. 4. 温润芳. “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5, 14(5): 96-99.

  5. 5. 易红郡, 王键. 美国“八年研究”课程实验述评[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4(2): 84-88.

  6. 6. 段晓敏. 广西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构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7.

  7. 7. 李奕宇.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和网络编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大学, 2017.

  8. 8. 李壮成. 泰勒原理及其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28(6): 117-121.

  9. 9. 郭品. 中职艺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2.

  10. 10. 南腊梅. 泰勒原理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15): 254-2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