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8 No.04(2018), Article ID:26008,5 pages
10.12677/AE.2018.84071

The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Model: The Practice of Pre-Incubation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

Jian Cao1, Ruochen Zhao2

1Quality Teaching Department, Chongqing Electricity Power College, Chongqing

2Chongqing Electricity Power College, Chongqing

Received: Jun. 28th, 2018; accepted: Jul. 12th, 2018; published: Jul. 20th, 2018

ABSTRACT

Pre-incubation is an emerging thing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have widely applied it and achieved success. The practice of pre-incub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earlier and the outcomes are affluent. This paper gave an overview on foreign studie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bout pre-incubation closely around the concept of pre-incub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model based on pre-incubation theor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ollow-up studies of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pre-incubation.

Keywords:Pre-Incub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Curriculum Design

创业学院模式:高等教育“预孵化”理论的 实践

曹坚1,赵若尘2

1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素质教学部,重庆

2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0日

摘 要

预孵化是创新创业领域的一种新生事物,实践中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广泛应用并取得成功。国外对于预孵化实践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预孵化概念、预孵化运作过程特征、基于预孵化理念的创业学院模式3个方面对预孵化理论和实践进行归纳与总结,为预孵化理论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预孵化,创业教育,创业学院,课程设计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这正式写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随后颁发的“实施意见”,为高水平、深层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做了深度上的谋划。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预孵化(Pre-incub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活动支持机制,已在欧美等国家的实践中取得广泛成功。1997年,在比勒费尔德大学诞生了欧洲第一个预孵化器(Pre-incubator) [1] 。预孵化器通过与大学开展紧密合作,为创业者提供诸如技术、设备、资源和服务建议等便利。欧盟相关教育机构提出“大学国际创业开创活动”(University Start-Up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简称USINE),将创业教育与预孵化机制结合。2010年,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启动了“创业在德国”的扶持计划,帮助许多大学实施并建立预孵化器来帮助新创企业发展,为德国培育新创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商业孵化协会(NBIA)依托庞大的孵化器网络,将预孵化器作为孵化功能的前伸。

近年,我国高校响应号召,逐渐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和方向的转变,而从大学校园到社会职场的衔接则涉及到实际操作问题,关乎基础理论向创新创业实践的转换,更体现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本文关注的预孵化正是这样一种在欧美国家取得广泛成功,在对接大学和孵化器环节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

2. 预孵化理念

当前学术界关于预孵化是存在争议的,最普遍的定义是为降低创业风险,在创业项目进入实际的孵化前,检测项目可行性的机制。预孵化为创业者创业之初提供了学习和开展商业活动、预演商业计划的模拟环境。基于此前提,创业者在不承担过高风险前提下全面系统地体验预孵化服务以发展自己的创意理念,并通过预演的创业活动提升创业团队人员的创业技能。

本文在梳理前人文献对预孵化的描述与研究基础上,拟从高等教育和企业孵化两个视角来阐述预孵化概念。

2.1. 高校教育背景下的预孵化机制

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增强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催生了预孵化(Pre-incubation)机制。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孵化器在美国诞生,此后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不断被引入企业孵化过程。但孵化过程具有财务风险、创业技能缺乏、对未知市场潜力的不可控以及风险厌恶等缺陷,为填补高教机构与企业孵化器之间的“间隙”,预孵化概念被提出来 [1] 。更有学者认为预孵化本身就具备创业教育职能,可以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环境来理解。Kolb [2] 指出,预孵化直接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导向,在高等教育框架下,预孵化这种创业教育形式能够启发学生将概念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获得“创造性经验”。

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客团队、创业学院在校生、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以及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和教授专家工作室成员等都属于预孵化对象。参与者在预孵化过程中能够真实体验企业家角色、培养企业家素质和技能、塑造企业家品格和精神等高等教育内容。Kirby [3] [4] 指出,预孵化器在大学衍生企业过程中发挥着创业教育的功能。预孵化过程逐渐被被大学接纳并整合为学习模块,帮助学生体验创业活动,实现创业想法。因此,预孵化器被认为是一种学习和商业模拟的环境,参与者在这种环境中,一方面完成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能获得相应的创业支持以实现创业想法 [5] 。Pittaway [6] 与Mwasal-wibal [7] 等将预孵化过程理解为对潜在企业家或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够使学生在求学期间获得创业技能。

2.2. 企业孵化体系下的预孵化

初创企业因为有了预孵化器帮助,能够安然度过初创阶段,但对于尚在构思中的创业项目及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对孵化载体的多样性以及孵化模型的多元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预孵化–创业孵化–加速孵化”三级孵化体系就成为现代企业成长的完整模型。在企业孵化过程中,预孵化器针对处于胚胎或者早期企业,帮助和支持制定商业计划、建立创业团队、获得投资以及作好进入市场的准备等 [4] [8] [9] 。Rubio [10] 强调对商业计划的制定、提升支持阶段的必要性以及当企业离开孵化器的支持阶段的必要性。Dickson [11] 指出,预孵化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风险缓解策略”。

综上所述,预孵化是一种兼具创业教育和评估创业风险的工作机制,而预孵化器则是一种模拟的优质创业培育环境。在该环境下,能够激发参与者的创业激情,同时对创业者的创业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估,对创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进行测试,使创业者在没有产生重大负面结果时选择是否继续创业。

3. 预孵化器的作用过程

预孵化器的基本流程是寻找优质创业想法和创业者等潜在资源,然后将其引入预孵化器,形成资源库,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在预孵化过程中对创业者创业想法进行监测、评估和调整,使其成为切实可行的项目,尽可能增加新企业创立的机会。

目前,已经启动建立的预孵化装置形式虽然多样,但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Dickson [11] 认为预孵化过程包括预孵化服务、孵化政策选择、孵化时间和联系(创业教育、预孵化、孵化器) 4组共同特征。Hannon [9] 从孵化角色、孵化的主要内容、干预方式、管理成果、产出等方面指出预孵化过程的特征。总体而言,预孵化机制运作过程的共有特征可以从目标群体、入孵标准、预孵化作业、预孵化时间、毕业机制、预孵化成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4. 大学“创业教育”的预孵化形式

随着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增强,“预孵化”机制应运而生。大学校园创业能够最直接的方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实现价值,而且能够将企业从诞生到存活壮大的全过程在师生面前展示,成为创业教育的典型案例。因此,“预孵化”在大学成功衍生企业的过程中承担着一种特殊的创业教育职能。

“预孵化”具备创业教育的本质主要有赖于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参与者能体验企业家社会角色、接受关于企业家素质和技能的高等教育 [3] (Timmons & Spinelli, 2004);二是“预孵化”对象不必实际注册并拥有公司,仅仅依托创业项目就可以检验商业创意、获得商业经验、提升商业素养。

即使是商科专业大学生,在传统课堂教育中也很难有机会体会真实的企业经营技巧,更别说将大学所学转化为实际创业能力,这种能力通常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经过切身实践获得的,这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创业潜力和机遇,且增加了创业风险和就业的压力。因此Luke Pittaway etc. (2009),Ernest Samwel Mwasalwiba (2010)等更愿意将预孵化过程理解为对潜在的企业家或创业者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大学完成,学生更愿意在校期间就获得创业的一般技能 [12] [13] 。

预孵化器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包括技术设备、服务建议和部分资源,保证大学创业者能够建立和管理自己的公司;增加大学衍生企业的数量并通过作用机制力争创造持续性衍生;在大学创业者中体验和创造“企业家文化”等。高校研究人员和师生们具备的潜在商业潜力和创意是预孵化器的智力支持根源所在。

5. 创业学院模式与预孵化机制

创业学院模式把握了“预孵化”以培训、引领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的特性,将“创业学院”定位为高起点、高水平、精品化、重实践的无形体验式教学学院,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

具体操作形式上,创业学院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传授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理念、创业设计等模块内容外,学院通过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选拔平台,每年招收50名左右具有强烈创业意愿、清晰创业目标和计划的全日制在校学生重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和实践体系,通过校内众创空间的建设,组建创业团队,并为创业团队学员提供参与企业创建的创业见习机会和后期创业导师,帮助学生向企业学习创业,在创业中学习创业。同时,创业学院还通过引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提供“预孵化资金”,保证学员在校期间有条件开展实践和初步市场调研,并能够检验构想中的创业产品和想法的商业价值。对于创业学院中一些前景看好的商业项目,依托国家的创新战略,通过参与创业竞赛、搭建创业平台,还可以在毕业前后进一步申请“创业基金”进驻创业园区,由创业园区对项目或公司进一步孵化。

创业学院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的树立上,依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优势,搭建起包括创业意向学生、校内外创业导师、风投资本等在内的“创业复合体”。通过举办大型交流大会、开展多领域创业合作项目等,增强创业学院影响力,主要目标是激励新增高技术、高增长创业项目,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复合体培育和发展大学创业文化,引导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项目,在大学创建前沿引领性的新创公司生态系统。

6. 结论和启示

预孵化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框架,能够启发学生将概念和理论带到实践当中获得“创造性经验”,实现由消极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的转换。同一般性的职业学院相比,创业学院的定位和培养模式有所区别,有所见长,重点是深化素质教育并将其具体化,而非单纯解决就业难题、满足眼前就业需求的权宜之计。创业学院在课程设计、师资配备、考核机制和整合内外资源等方面深入探索,营造积极的创业教育氛围,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和制度保障。通过预孵化阶段的学习,学员不仅能够获得使项目成功运作的基本技能和必要素质,优秀项目还能吸引志同道合创业者自然形成高效的创业团队,而“预孵化”机制又能够在资金、管理、市场开拓和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一般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发展受到的关注和认可程度同发达国家比存在巨大差距,缺乏大学向孵化器的对接环节,使高等教育与企业彼此不互通,需求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借鉴国外模式,通过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将预孵化代表的“创业教育”尽快纳入到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又承认这种教育的特殊性。大学创业园一方面是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预孵化项目接入创新网络;另一方面创业园同周边大学和入驻其中的企业孵化器的紧密关系能够保证预孵化创业教育的教学环境。

基金项目

2017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CQGJ17146B);2018年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点教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课程的开发”。

文章引用

曹 坚,赵若尘. 创业学院模式:高等教育“预孵化”理论的实践
The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Model: The Practice of Pre-Incubation Theory in Higher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18, 08(04): 466-470. https://doi.org/10.12677/AE.2018.84071

参考文献

  1. 1. USINE Project (2002) University Start-Up International Entreneurs.

  2. 2.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New Jersey.

  3. 3. Timmons, J.A. and Spinelli, S. (2004)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McGraw Hill/Irwin, New York.

  4. 4. Kirby, D.A. (2004)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ncubators: Pre-Incubators, Incubators and Science Parks as Enterprise Laboratories.14th Annual Intent Conference.

  5. 5. Rajaniemil, Niinikoskie and Kokko, E. (2005) Pre-Incub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xamples of Pre-Incubation and Some Critical Condition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Pre-Incubation Activities. Oulu.

  6. 6. Pittawayl, H.P., Gibb, A., et al. (2009) Assessment Practice in Enterpris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 15, 71-93. https://doi.org/10.1108/13552550910934468

  7. 7. Mwasalwiba, E.S. (2010)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Review of Its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act Indicators. Education Training, 52, 20-47. https://doi.org/10.1108/00400911011017663

  8. 8. Hannon, P.D. (2004) A Qualitative Sense-Making Classification of Business Incubation Environments. 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7, 274-283. https://doi.org/10.1108/13522750410557085

  9. 9. Wirsing, B., Traude, A., Steffens, J., et a1. (2002) Becoming an Entrepreneur for a Trial Period: The Pre-Incubation Experie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3, 265-277. https://doi.org/10.5367/000000002101299312

  10. 10. Rubiom (2001) A Flexible Incubation Model for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orld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cubation.

  11. 11. Dickson, A. (2014) Pre-Incubation and the New Zealand Business Incubation In-dustry.

  12. 12. Pittaway, L., Hannon, P., Gibb, A. and Thompson, J. (2009) Assessment Practice in Enterpris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15, 71-93. https://doi.org/10.1108/13552550910934468

  13. 13. Mwasalwiba, E.S. (2010)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Review of Its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act Indicators. Education Training, 52, 20-47. https://doi.org/10.1108/0040091101101766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