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8 No.07(2018), Article ID:26063,9 pages
10.12677/AP.2018.87123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

Yu Wa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Received: Jul. 6th, 2018; accepted: Jul. 17th, 2018; published: Jul. 24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flect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enhance their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ism, reduce negative phenomena such as burnout,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reveal the factors affec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argeted testing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refor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scale were revised.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of more than 4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as conducted. Results: First, in the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grades, juniors have the highest sense of identity (the F value is as high as 10.806), followed by the senior (F value of 8.919),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rades. Second, in the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styles, the self-reported students have higher recognition in each dimension than the other two ways,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Therefore, th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eels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reason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urnout was 40.8% (123), of which 40.5% (122) were mild to moderate, and 0.3% (1) was sever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1)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showing a high sense of identity and low burnout; i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ehavior nature and relevance are predictors of learning burnout, behavior nature has the highest impact on learning burnout.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Learning Burnout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王钰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收稿日期:2018年7月6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24日

摘 要

目的:针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现状,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减少学习倦怠等消极现象,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来分析,揭示影响专业认同、学习倦怠现状的因素,讨论其之间的关联性,以便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检测,为改革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修订,对皖南医学院400余名本科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结果:第一,在专业认同年级差别比较中,大三的认同感最高(其F值高达10.806),其次是大四(F值8.919),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年级;第二,在专业认同的专业填报选择方式差异比较中,自己填报专业的学生在每个维度的认同度都高于其他两种途径,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受这两点原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发生率为40.8% (123人),其中轻中度为40.5% (122人),重度为0.3% (1人)。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倦怠具有突出相关(P < 0.01)且成反比,呈现认同感高,倦怠度就低;在多元回归分析里,行为性和适切性为学习倦怠度的预估指标,行为性对学习倦怠度的影响度最高。

关键词 :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倦怠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这些年各高等学校的不停增加招生,高等教育已逐步趋向于面向各阶层的普遍化。教育部于去年年末召开会议并预测了2017届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有795万人。尽管人数在持续增长,高校也对此不断进行招生改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旧保持着按专业招生的传统。近年来,由于民间对大学的排名依然存在,使许多新的专业甚至年轻的学校不受重视,填报志愿时依旧首选学校,然后选择一个专业,因为高考分数,导致很多学生难以进入好的大学和专业,最终出现了绝对的无知的选择,专业服从。简言之,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学习积极性或多或少被波及,而专业认同渐渐成为一个新的探讨对象。良好的专业认同有助于学生对4年大学生活甚至毕业后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王荣,2015)。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其专业学习行为的影响,提高其专业认同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行为,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许兴苗,胡小爱,王建明,2013)。同时,当代社会更加重视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人才,但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系列不良现象阻碍了其发展,所以专业认同对在校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故本文调查了在校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学习倦怠现状,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皖南医学院校内,使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00名大一至大四年级的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被试,有效问卷的共收回301份,有效率达75.25%。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共有大学生专业认同和大学生学习倦怠两部分,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由大学生线上填写或线下分散、集体填写并现场收回。问卷测试初期,以指导语形式指导被试答题。

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秦攀博(2009)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用了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方法。问卷分四个维度,认知性(1~5题)、情感性(6~13题)、行为倾向性(14~19题)和适切性(20~23题) (何敏,刘孝亮,2016),均是正分。该问卷的系数为0.875,4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726、0.876、0.849和0.789。一般认为,0.65~0.7的可靠性系数为最小可接受范围,超过0.7是非常好的,超过0.8非常好(李玮,杜伟,李蔓荻等,2015)。因此,本问卷的信度较高,可采用。

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数据收集采用的是基于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其Cronbac’s α系数为0.865,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Cronbac’s α分别为0.812、0.704、0.731,信效度较高(连榕,杨丽娴,吴兰花,2005)。共有20个问题,包括1、3、6、8、11、13、18、反评分等问题。倦怠评分,以中间值3分为参考值,超过3分为倦怠,3~4分为中度倦怠,5分为重度倦怠(许娟,2011)。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运用了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均值比较。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专业认同所收问卷现状分析

3.1.1.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整体程度分析

对所收集问卷的四个维度进行了对照分析。依据秦攀博对大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其中,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秦攀博,2009)。故从问卷自身角度,以3中间值作为参照,问卷整体平均得分3.53,与参照值相比略高,处中等水平;从问卷每个维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角度来看,大学生的认知方面认同感较高,其他维度则相较之偏低,可以看出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对学校专业水平的认知上,且投入程度及适应程度较低。如表2所示。

3.1.2.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别比较

单因素方差法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差别的两两对照分析。整合如表3所示,对该专业进行年级的对比,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数据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大三年级的认同度最高,相反,大一年级则处于认同度得分最低,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通过对表3中F值的比较,可见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差异均显著,其P值都小于0.01。

3.1.3.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填报选择上的差异比较

表4所示,运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不同专业填报途径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其中自主选择这一填报途径,较其他两种途径得分更高,高于总体平均水平。专业填报途径在情感维度的F值最大,但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其P值均小于0.01。

3.1.4.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得出表5的数据,由表中所得结果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看出,县级以上的城市在专业认同各因子上得分越高。此外,户籍所在地在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认知层面F值最大,其P值小于0.01。

Table 2.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 X ¯ ± S )

表2.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统计描述( X ¯ ± S )

Table 3. Differences in grades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 X ¯ ± S )

表3.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别比较( X ¯ ± S )

注:**P < 0.01。

3.1.5.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表6所示,不同家庭月收入对专业认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收入越高,在专业认同各维度上的得分也相应越高,超过总体平均水平。家庭月收入在专业认同的认知层面的F值最大,其P值小于0.01,具有显著差异。

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professional reporting ( X ¯ ± S )

表4.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填报选择上的差异比较( X ¯ ± S )

注:**P < 0.01。

Table 5.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amily locations ( X ¯ ± S )

表5.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比较( X ¯ ± S )

注:**P < 0.01。

Table 6.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amily monthly income ( X ¯ ± S )

表6. 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比较( X ¯ ± S )

注:**P < 0.01。

3.2. 大学生学习倦怠所收问卷现状分析

利用重新编码各个变量的方法对学习倦怠程度分组,再用描述统计交叉表剖析各社会学信息在不同程度学习倦怠上的发生率以及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如表7所示,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发生率为40.8% (123人),其中轻中度为40.5% (122人),重度为0.3% (1人)。从整体上来看,专业选择方式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成分,此中自主选择专业这一途径的倦怠程度较低,而其他几种选择途径的大学生对其专业的厌倦以至其他方面的学习都产生了严重的倦怠,进而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3.3.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整体程度

为更深层次验证研究假设,因变量是学习倦怠,自变量分别是专业认同每个维度,用第一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见表8表9

3.4.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每个样本在两个问卷上的得分算出,并对此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 < 0.01,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果见表7

表8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总体P值小于0.05,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其中行为性的P值小于0.001,相关度高,表明它是一个合适的和有效的预估变量,也间接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是很重要的预估学习倦怠的指标。

Table 7. Occurrence of sociological information in learning burnout

表7. 社会学信息在学习倦怠中的发生率

Table 8. Corre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overall degree of learning burnout

表8.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整体程度的相关性

注:**P < 0.01。

Table 9.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identity and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

表9. 大学生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注:**P < 0.01。

4. 讨论

4.1.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程度囊括了认知、情感、适切、行为这四种类型。不同的方面反映了认同感不同的表现。从研究结果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主要侧重于认知层面。年级差别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影响一般是呈正比,通过表3对该专业进行年级的对比,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数据表明,从该专业的认知角度看,专业知识越深入透彻,对专业的掌握越细致,专业认同度就越高;该专业的情感方面,大二、大三对专业的喜爱程度高于其他两个年级结果显著;在行为方面,大三年级在投入积极热忱的行动上格外突出;在适切性方面,高年级明显比低年级更能适应、融合及掌握本专业;从整体上来看,大三年级的认同度最高,相反,大一年级则处于认同度相对较低的水平。年级越高,其认同感则越高。比方说到了大三大四,在长时间接触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专业的地位、就业前景越发的了解,不会因为一无所知而迷茫了。

对专业填报选择的不同途径观察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在认知方面,其中自主选择对专业掌握水平较高,而调剂专业对其专业的知晓程度相对较低;从情感角度看,通过自己选择表现的兴趣性以及喜爱度明显比其他两项高;从行为角度看,选择自己想选的专业的学生投入更多积极主动的行为,相比较其他两项可能因为被动性的原因,导致大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在适应方面,受父母或他人意愿所影响的专业填报选择,明显对专业的适应与融合要显著低。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年级差别和专业填报途径,但也并只有这两个影响因素,同时还涉及了户籍所在地以及家庭月收入此类影响因素,如上述表5表6所示,城市越大,城市等级越高,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就越重视、越关注,相反,在农村等小地方,可利用资源少,可能对于专业了解没那么透彻。同时,家庭月收入与专业认同度也呈正比,家庭收入越高,其专业认同度就越高。但户籍所在地和家庭月收入虽专业认同的显著性影响均体现在认知这一维度,可能专业认同度的影响因素还有其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2.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

大学生学习倦怠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是学校里会有的消极现象,可是倦怠的程度是不同的。倦怠高者因为比较容易急躁,因而体验到更多工作内外的冲突,故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以及认知取向方面的心理障碍(王伯军,张华,曲永清等,2013)。从研究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学习倦怠总发生率为40.8% (123人),其中轻中度为40.5% (122人),重度为0.3% (1人),即大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但大多倦怠程度都不高。如上述调查数据所得,男生对学习倦怠比例相对于女生而言,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其中更有出现了重度倦怠者,表明倦怠程度可能与性别有关,男生可能由于缺乏耐心、学习态度不认真、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消极行为成为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样的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则呈现出学习倦怠低,无倦怠或轻度倦怠的情况,反之,正好不同,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或许与专业填报方式和自主学习兴趣相关,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是很有意义的。

4.3.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关系

以往国内外对专业认同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职业认同的研究,这可能和国内外现实行的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不同有关,国外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专业和更换专业相对比较自由,因此,可能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渐渐成为一个新的探讨对象,所以对其做深入的探究是一定的现实意义。专业认同感研究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一个比较新鲜而重要的主题,许多学者对它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种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论证,提出了具有共性的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农圣,农乐根,王东栋,2013)。

从关联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不仅与学习倦怠整体上呈负相关,每个维度和学习倦怠的每个维度也均有相关性,即大学生专业认同度越高,其学习倦怠的消极行为就越少,尤其通过不同志愿选择方式的差异可以体现。从多元回归的分析来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是一个适切的预估学习倦怠的指标,其中行为性的P值小于0.001,相关性最为显著。因此,有必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认同度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状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有联系的。

提高专业认同度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不仅需要来自学校、家庭的重视,大学生自身更需要重视,应积极主动的面对专业学习上所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昧的逃避,以此来增加专业倦怠等消极行为。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可以从阅读专业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积极参加专业相关活动,通过积极的行为引导,来增加对专业的理解程度;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努力修第二学位,这样既不耽误本专业学习,又可以辅修感兴趣专业,二者可以结合,相辅相成。保持积极的学习行为、健康向上的学习情绪,才能减少行为不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等学习倦怠相关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理,营造舒适和谐的校园氛围。

5. 结论

综上共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程度主要通过他们的行为加以呈现,干扰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成因有年级差别、专业填报选择途径的差异。

2)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行为呈现出了大学生厌学现象,专业填报选择途径的差别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重要成因。

3)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专业认同的行为是很重要的预估学习倦怠的指标。

基金项目

2017年皖南医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基金项目(WKS201709);2016年皖南医学院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201610368132)。

文章引用

王 钰.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7): 1021-1029.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7123

参考文献

  1. 1. 何敏, 刘孝亮(2016). 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科教文汇, 3, 25-26.

  2. 2. 李玮, 杜伟, 李蔓荻, 等(2015). 对中医学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 中医药管理杂志, 23(8), 16-18.

  3. 3. 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2005).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 心理学报, 37(5), 632-636.

  4. 4. 农圣, 农乐根, 王东栋(2013). 利用态度改变理论加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研究.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35(4), 563-565.

  5. 5. 秦攀博(2009).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 硕士论文, 西南大学, 重庆.

  6. 6. 王伯军, 张华, 曲永清, 等(2013). 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抑郁焦虑情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4), 312 -313.

  7. 7. 王荣(2015). 普通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提升建议. 校园心理, 13(6), 374-376.

  8. 8. 许娟(2011). 学前专科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 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9. 9. 许兴苗, 胡小爱, 王建明(2013). 专业认同及情境变量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教育发展研究, 9, 74-8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