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6049 , 9 pages
10.12677/ML.2021.95174

扬州方言“到”的语法化

丁玮明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云南 昆明

收稿日期:2021年9月2日;录用日期:2021年10月14日;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7日

摘要

扬州方言“到”具有三种性质:动词“到1”、介词“到2”和助词“到3”。用作虚词的“到2”和“到3”都源于动词“到1”的语法化,“到1”发展出结果补语的用法为动词虚化创造了条件,“到2”和“到3”功能的实现都依赖“V + 到 + (O)”的句法环境。“到3”有持续体标记、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三种功能,其中持续体标记直接来源于“到1”,另外两种功能是“到3”由持续体标记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扬州方言,到,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of Dao (到) in Yangzhou Dialect

Weiming Ding

Institute of Sino-Tibetan Language Studi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Sep. 2nd, 2021; accepted: Oct. 14th, 2021; published: Oct. 27th, 2021

ABSTRACT

The word dao (到) in Yangzhou dialect has three properties marked as dao1 (到1), dao2 (到2) and dao3 (到3). Dao1 (到1) is a verb, dao2 (到2) is a preposition, dao3 (到3) is an auxiliary word. Dao2 (到2) and dao3 (到3) which serve as function words both derived fro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 dao1 (到1). Dao1 (到1)’s acquisition of capability of being complement of result creates the conditions for the verb’s grammaticalization, because the use of dao2 (到2) and dao3 (到3) is based on the syntactic construction “V + dao (到) + (O)”. Dao3 (到3) can be used as durative aspect mark, manner mark and modal mark. The function of durative aspect mark is directly extended from the verb dao1 (到1), and then develops to the other two functions.

Keywords:Yangzhou Dialect, Dao (到), Grammaticalizatio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部毗邻盐城、泰州,南部濒临长江,西南部与南京紧邻南京,西部与安徽滁州交界,西北部与淮安接壤。扬州话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方言内部差异不大。

扬州方言“到”能够用作动词、介词和助词,分别记为“到1”“到2”和“到3”。“到1”能够充当谓语核心和补语,“到2”位于动词后介引方位或处所,“到3”具有持续体标记、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三种语义功能。从共时比较视角出发,能够梳理出“到”动词语法化为介词和助词的过程,“到3”内部不同功能之间也呈现出一条语法化的路径。

2. “到1”的句法语义功能

“到1”为动词,具有充当谓语核心和充当结果补语两类句法功能。充当谓语核心时有表示“到达”和表示“前往”两个义项;充当结果补语时能够表示“到达”义或“获得”义。

2.1. “到1”充当谓语核心

“到1”充当谓语核心表示“到达”义时,表示到达某个地点、时间、状态或某种抽象的位置概念,例如:

(1) 我是昨天到1扬州的。

(2) 我们到1晚上七点再走。

(3) 车速已经到1一百二了。

(4) 他再往上升就到1副局长了。

“到1”充当连谓结构前项的谓语核心时,即在“到1 + O + VP”的结构中,“到1”可能表示“前往”义,也可能表示“到达”义,语义需视语境而定,例如:

(5) a你们到1南京谈。(“前往”义)

b你们到1南京再谈。(“到达”义)

例(5)中a句的“到1”能够替换成“去”,b句中的“到1”不能做这种替换。

当“到1 + O + VP”中的VP为趋向动词“来/去”时,“到1”只能表示“前往”,不能表示“到达”,“来/去”的后面还能再带时量补语“一下/下子”,例如:

(6) 我到1学校去(一下/下子)。

(7) 你到1学校来(一下/下子)。

2.2. “到1”充当结果补语

“到1”在动词后充当结果补语时,同样能够表示到达某个地点、时间、状态或某种抽象的位置概念,例如:

(8) 我是一路跑到1学校的。

(9) 他们一直忙到1天亮。

(10) 才两分钟水就烧到1沸腾了。

(11) 他儿子钢琴都练到1十级了。

“到1”在动结式中除了能够表示“到达”义,还能表示“获得”义,例如:

(12) 我终于吃到1正宗的扬州炒饭了。

(13) 小张亲眼看到1小陈偷了车间的材料。

以上两例的“到1”并非表示从一种位置或状态达到另一种位置或状态,而是表示动作取得某种收获,例(12)表示获得某个事物,例(13)表示获知某个情况。

3. “到2”的句法语义功能

“到2”是介词,用于引进方位或处所,语义功能相当于“在”,但是适用范围比“在”狭窄。相比于“在”,“到2”的使用有句法位置、动词的语义特征、宾语名词的语义特征三方面的限制条件。

句法位置方面,“到2”只能位于动词后介引补语,不能位于动词前介引状语,例如:

(14) a 我住到2学校,没住到2家里。

b *我到2学校住,没到2家里住。

(15) a 我住在学校,没住在家里。

b 我在学校住,没在家里住。

两组例句的b句是a句的变换式,将“到2 + O”前移到状语位置后,句子不合法,“在 + O”则无此限制。

“到2”前面的动词必须具有[+静止]的语义特征,如“站到2门口”“挂到2墙上”“固定到2地上”等1,否则“到”不是介词,而是动词“到1”。试比较:

(16) a 别站到2人家店门口。

b 别站在人家店门口。

(17) a 别走到1人家店门口。

b *别走在人家店门口。

例(16)的a句能够变换成b句,例(17)则不能变换。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区别,一是动词的语义特征,“站”为[+静止],“走”为[−静止];二是结构层次,例(16) a是介宾短语做补语,例(17) a是述补结构带宾语,二者最外层结构的差异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Comparison of the first level of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two phrases

图1. 两个短语最外层句法结构比较

“到2”后面必须是表示处所或方位的名词,否则只能用“在”,不能用“到”,例如:

(18) a *这个事情出到2去年六月份。

b 这个事情出在去年六月份。

4. “到3”的句法语义功能

“到3”是助词,具有三种语义/语用功能,分别是持续体标记、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用法与“著(着)”相当2,在口语里说“到”多于说“著(着)”。用作语气标记时,“到3”与“著(着)”不完全等同,“到3”具有“著(着)”所不具备的功能。

4.1. “到3”用作持续体标记

“到3”作为持续体标记,表示动作的持续或状态的持续,既能位于动词之后,也能用于形容之后,“V + 到3”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Adj + 到3”一般不带宾语,例如:

(19) 你先吃到3,他马上就来了。

(20) 我烧到3饭哩,不得时间。

(21) 趁水还热到3,赶快去洗。

“V + 到3 + (O)”结构除了能够表示动作的持续,也能表示状态的持续,例如:

(22) 被子在外头晾到3,晚上再收。

(23) 大年初一商场还开到3门哩。

“V + 到3”还能够重叠,构成“V到3 + V到3 + VP”的结构,表示动作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新情况,例如:

(24) 她说到3说到3眼泪就淌下来了。

(25) 论文写到3写到3就不想写了。

4.2. “到3”用作方式标记

“到3”实现方式标记的功能依赖两种结构形式,一是“V + 到3 + (O) + VP”;二是“P + 到3 + (O) + VP”。

“V + 到3 + (O) + VP”属于连动结构,其中“V + 到3 + (O)”表示方式,例如:

(26) 躺到3看书对眼睛不好。

(27) 开到3窗户睡觉会不会冷?

“P + 到3 + (O) + VP”属于介词短语“P + 到3 + (O)”做状语的偏正结构,其中状语表示方式,介词一般用于表示“顺沿”“依照”“偏向”等意义,例如:

(28) 你就顺到3这条路走,肯定能到。(介词表“顺沿”义)

(29) 把书放旁边对到3写,绝对不会错。(介词表“依照”义)

(30) 小李怎么老向到3她说?(介词表“偏向”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介词与动词构成兼类,“V到3”必须带宾语,否则状中结构就成了“V到3 + VP”的连谓结构,因为介词在句中必须带宾语,但动词不一定,例如:

(31) 你就顺到走,肯定不得问题。

(32) 只要对到做,保证有效果。

以上例句中,例(28)和例(29)中的“顺”和“对–照”为介词,例(31)和(32)中的动词“顺”和“对–照”为动词。不管“顺”和“对–照”是何种性质,“到”均为方式标记“到3”。

4.3. “到3”用作语气标记

“到3”在动词后面用作语气标记起到加强语气的功能,包括表示一般语气和表示强烈语气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动词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第二种情形动词不带宾语,此时“到3”已经具备句末语气词的性质。

先看第一种情形,一般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嘱托的语气,例如:

(33) a 你看到3他,别让他跑掉。(表示命令)

b 你看到3,别让他跑掉。

(34) a 请你帮我留意到3这个事情。(表示嘱托)

b 这个事情请你帮我留意到3

也能用于反问句当中,表示抱怨、质问的语气,例如:

(35) a 你不盯到3他么?让他跑掉了。

b 你不盯到3么?让他跑掉了。

以上各组例句中a句是动词带宾语的情形,b句是动词不带宾语的情形,虽然不带宾语,但都能补出宾语。表示一般语气时,“V到3”的语用意义是“提请注意”,其中的动词限于“看、望、听、盯、留意、关注、关照”等能够表达这一语用意义的动词一。以上各组例句中,a句中的“到3”能够替换成“著(着)”,b句中的“到”不能替换成“著(着)”。

“V到3”表示极为强烈的命令语气时,动词有两类,一类是能够表达“提请注意”的语用意义的动词,但是仅限于“看、望、听”;另一类是“站、坐、蹲”等表示人的身体姿势的动词。动词只能是单音节的,且不带宾语,也不能补出明确的宾语,“V到3”一般用在结构简单的祈使句中,例如:

(36) 望到3!这个样子弄线就接起来了。

(37) 你听到3!以后别让我再看到你。

(38) 站到3!你是不是拿了不该拿的东西?

(39) 你站起来干嘛?蹲到3

以上两例中的“到3”不能替换成“著(着)”。在动词的选用方面,动词可以是如例(36)和例(37)表示“提请注意”动词,但是语气更为强烈;也可以是如例(38)和例(39)中“要求听话人保持某一姿势不动”的动词。两类动词所构成的“V到3”所表示的语气类型都可以描述为“强烈的命令语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V到3”能否带宾语,与动词V的及物性无关,而与结构要表达的语用意义有关,表达一般祈使或反问语气时可带宾语,表达强烈的命令语气时则不可带宾语。

然而,无论“V到3”有无带宾语的语用条件,只要实际上不带宾语时,“到”都不能替换为“著(着)”。位于句末的“到3”已具备语气词的性质,这种性质是“著(着)”所不具备的。

5. “到”的语法化路径

5.1. “到1”从做谓语核心到做结果补语

“到1”由充当谓语核心到充当结果补语是“到”发展出介词和助词两种虚词用法的基础,“到2”和“到3”的句法位置都在动词之后,和“到1”做结果补语时的位置相同。结果补语也是“到1”语义引申的产物,表示结果和表示到达的语义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结果的实现与事件的完成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一些研究者将方言中“到”的这类用法纳入体范畴中,将其看作表示完成体或实现体的助词(标记) (如吴福祥2001 [1]、方小燕2003 [2]、李小华2007 [3] )。

这里将扬州方言中表示动作结果的“到”看作动词而不是助词或标记,是基于对“V + 到”结构性质的认识,即将该结构看作述补结构。其中“到”充当补语这一句法成分,因此仍然是实词,试比较以下两组例句:

(40) a 抽了三次,一个奖都没抽到1

b 抽了三次,一个奖都抽不到1

(41) a 抽了三次,一个奖都没抽中。

b 抽了三次,一个奖都抽不中。

以上两组例句结构上完全平行,否定式都是在述语和补语中插入否定副词“不”。可见“到”跟“中”的性质是一样的,仍旧是动词。

从扬州方言的共时层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到2”和“到3”的来源都是充当补语的动词“到1”。

5.2. “到1”语法化为介词“到2

动词“到”向介词的语法化并不是一个彻底完全的过程,上文对“V + 到2 + O”中V和O的语义条件进行了分析,但这些条件只是“到”为介词的必要条件,并非其充分条件。“到”是介词还是动词还要受到语用条件的制约,例如:

(42) a —你昨天坐哪儿的?—我坐到2小陈后头。

b —我该坐哪个位置?—你坐到1小陈后头。

以上两个对话中,a句的“到”为介词“到2”,能够替换成“在”;b句的“到”为动词“到1”,不能替换成“在”,仍然是动词充当补语,答句做如下变换语义不变:

(43) 你到1小陈后头坐。

b句的答句如进行上述变换语义变化则不合语境。由此可见,介词“到”的语法化程度低于介词“在”。

对于“到”语法化为介词具有不彻底性,“在”可作为一个参照。“在”作为动词表示存在,具有[ +静止]语义特征,相对应地,表示到达的动词“到”的语义特征是[−静止]。然而,“V + 到2/在 + O”描述的是一个静止态的事件,因此动词“到”从自身的语义特征出发并不具备语法化介词的语义基础。

促使“V + 到 + O”结构中“到”发展出介词功能的因素不在于“到”,而在于“V”的语义特征,即[+静止]的语义特征。如例(42)所示的“V + 到 + O”以语境为条件出现两解性的原因是动词“坐”既能表示动作,也能表示状态,与之类似的动词还有“摆、放、站、坐、挂、贴、住、安–装、固定”等。

对某些倾向于表示状态动词来说,如“留(到扬州)”“蹲3 (到单位)”“歇(到家头)4”等,“到”很难分析为动词,试比较以下两组例句:

(44) a 我劝你住到学校。

b 我劝你到学校住。

(45) a 我劝你留到学校。

b *我劝你到学校留。

以上两组例句的b句是a句的变换式,例(44)中变换式成立,例(45)中变换式不成立,这是因为动词“留”的动作性弱而状态性强。

5.3. “到1”语法化为作为持续体标记的“到3

5.3.1. 持续体标记“到”来源的两种观点

对于汉语方言中持续体标记“到”的来源,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来源于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到”(如李蓝1998 [4]、曹广顺1998 [5]、吴福祥2002 [6] );另一种认为“到”和“著(着) (着)”同源(如梅祖麟1988 [7]、罗自群2006 [8] )。

“到”与“著(着)”同源的观点值得商榷,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二者在中古音韵上的联系。然而,这种音韵联系只能说明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古音相近的字,不管是作为助词还是动词。作为动词的“到”与“著(着)”绝不同源,如果二者都具备发展出持续体助词的语义基础,那么就不能排除助词的“到”与“著(着)”是各有来源的,尤其考虑扬州方言中“到”与“著(着)”并存的情况。因此,我们认同李蓝(1998)的看法:“在汉语方言中,语法功能相同的词不一定只有一个来源,应各有不同的来源。” [4]。持续体标记“到”由结果补语发展而来的观点主要基于对不同年代历史文献中“到”的用法梳理,据曹广顺(1998)的考察,趋向补语发展为结果补语发生在宋代,进一步演变为助词是在元代,并且他指出趋向补语向结果补语的转变是“‘到’变化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即结果补语的用法是“到”由实词语法化为虚词的起点 [5]。其他研究者大都持有相似的看法,但是他们基本没有解释表示结果与表示持续的这两个语义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仅仅是从使用年代的先后和实虚程度的强弱判定二者在语法化链条上的位置。

为此,我们将从扬州方言共时层面的语言事实出发,考察作为持续体标记的“到3”与作为结果补语的“到1”的语义联系,探求“到”本身所具备的从“到达”义发展出“持续”义的语义条件,从而得出“到1”语法化为“到3”的机制和语义理据。

5.3.2. 持续体标记“到3”来源于动词“到1”的机制和理据

在扬州方言中,“V + 到 + (O)”在不同的语用条件下有表示结果和表示持续两种可能,两种可能性之下“到”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例如:

(46) a 我来得早,所以吃到1 (饭)了。

b 你等下来,我正吃到3 (饭)哩。

以上a句和b句中的“吃到(饭)”虽然结构相同,但是性质相异。a句中的“到”是做结果补语的“到1”;b句中的“到”是表示持续体的助词“到3”。这种同构异质现象是语法化的基础,但是“结果”义和“持续”义的语义距离还是比较大的。从逻辑上讲,“动作的结果”应该与“动作的完成”相联系,与“动作的持续”直接联系起来显得理据不足。

寻求作为持续体标记的“到3”的语法化来源的语义基础,需要回到“到”的本义,即“到达”义。“到达”义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发展出“持续”义的可能,例如:

(47) 赵老师备课备到1晚上11点。

(48) 这么多作业写到1明天也写不完啊。

以上两例中“V + 到1 + O”中的O由时间成分充当,表示到达某个时点或时段,是“到达某一地点”这一空间概念的时间隐喻。然而,在这个隐喻引申的过程中,产生了“持续”的意义,即动作从某个时间开始一直持续到另一个时间。由于对这种“持续”的叙述并不以说话时为参照,因此尚不构成体范畴。

介词“到2”的出现也为动词“到1”具有发展出“持续”义的能力提供了佐证。上文已经分析过“V + 到2 + O”中介词“到2”强调的是动词的状态性而非动作性,这里的状态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持续性,即动词的语义特征不只有[+静止],还有[+可持续]。为更好呈现趋向动词“到1”、介词“到2”和持续体标记“到3”的关系,可以观察以下一组例句:

(49) a 书摆到1桌上,别摆地上。

b 书摆到2/到桌上哩,你自己找。

c 桌上摆到3/著(着)书哩,东西先放凳子上。

a句到b句显示的是动词发展为介词的语法化过程。c句的划线部分是a句和b句划线部分的变换式,不能显示语法化的机制,但是能够显示出动词“到1”发展出持续体助词的语义理据。

综上所述,动词“到1”语法化为持续体助词“到3”的机制可以通过“V + 到 + (O)”结构从不同语用条件下的同构异质现象中得到解释,对于“到1”引申出持续义的能力则需要在动词“到1”和介词“到2”的用法中加以考察,“到1”在“V + 到1”结构中支配时间宾语时包含持续义,“V + 到2”结构中的V必须具有[+静止,+可持续]的语义特征。

5.4. “到3”从持续体标记到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

助词“到3”的功能分为三类:持续体标记、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后两者是前者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语义上都与持续义有关。

“到3”作为方式标记依赖两种结构形式,一是连动式(VP1 + VP2),如“站到3讲课”“低到3头走路”;二是状中偏正式(PP + VP),如“照到3读”“沿到3河边找”。

“V + 到3 + (O)”位于两种结构的前置成分(VP1和PP),动词或介词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VP1 + VP2或PP + VP整个结构所表示的行为也是具有持续性的。因此,助词“到”表示方式的功能仍然建立在表示持续这一核心语义之上。

“V + 到3”结构起加强语气的功能时,有表示一般语气和表示强烈语气两种情形,这里再各举一例:

(50) a 过马路看到3车子,注意安全。

b 过马路看到3,这个时候车子多。

(51) a 看到3!我只演示一遍。

b 车子还没停稳哩,先坐到3

例(50)表示一般语气(命令、嘱咐),例(51)表示强烈语气(命令)。“V + 到3”中的V也都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从语用意义上看,说话人要求听话人保持某种状态,即思想上保持某种关切或身体上保持某种姿势。因此,助词“到”所具有的加强语气的功能也是持续体助词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上文描写了“到3”与“著(着)”的关系,“到3”通常能替换成“著(着)”,只有当“V到3”不带宾语时不能替换,这也代表了“到3”的一个发展方向,即获得了句末语气词的性质。

6. 结语

扬州方言的“到”在有三种性质的句法语义功能,“到1”为动词,“到2”为介词,“到3”为助词。由于“到2”和“到3”都用于“V + 到 + (O)”的句法环境中,因此“到1”由充当谓语核心发展出结果补语的用法是动词虚化的基础。

“到2”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替换成介词“在”,反之则不一定。因为“到2”介词功能的实现依赖“V + 到2 + (O)”,对与之组合的动词和宾语都有一定的语义限制,即“到2”只能在具有[+静止]的动词之后介引补语,不能在动词前介引状语。“在”没有这些限制,这体现了来源于存在动词的“在”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到2”。

“到3”也来源于充当结果补语的“到1”,这一点能够从“V + 到 + (O)”从不同语用条件下的同构异质现象中得到解释。“到3”具有持续体标记、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三种功能,持续体标记直接来自“到1”,语法化的结构基础仍然是“V + 到 + (O)”的句法环境,语义基础是结构中的O为时间宾语或V为具有[+静止,+可持续]的语义特征的动词时,整个结构具有“持续”义。作为方式标记和语气标记的“到3”都能跟“持续”义建立起联系,是“到3”从持续体标记出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到3”通常都能替换成“著(着)”,只有当语气标记“到3”位于句末时不能替换,已经获得语气词的性质。

Figure 2. Grammarization path of the word dao (到) in Yangzhou dialect

图2. 扬州方言“到”的语法化路径

扬州方言“到”的语法化路径如上图2所示。

文章引用

丁玮明. 扬州方言“到”的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of Dao (到) in Yangzhou Dialect[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5): 1277-128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74

参考文献

  1. 1. 吴福祥. 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 [J]. 方言, 2001(4): 344-354.

  2. 2. 方小燕. 广州话里的动态助词“到” [J]. 方言, 2003(4): 352-353.

  3. 3. 李小华. 永定客家方言助词“倒”及“倒”字溯源[J]. 语言科学, 2007(6): 92-99.

  4. 4. 李蓝. 贵州大方话中的“c到”和“起” [J]. 中国语文, 1998(2): 113-122.

  5. 5. 曹广顺. 元典章•刑部中的“讫”和“到” [C]//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下). 成都: 巴蜀书社, 1998: 483-497.

  6. 6. 吴福祥. 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的用法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研究, 2002(2): 28-46.

  7. 7. 梅祖麟. 汉语方言里虚词“著(着)”字三种用法的来源[J]. 中国语言学报, 1988(3): 193-216.

  8. 8. 罗自群. 汉语方言读上声的持续体标记“倒” [J]. 语言研究, 2006(1): 30-36.

  9. NOTES

    1扬州话中有“闲到家头”(表示赋闲在家)的说法,这里的“闲”是形容词。这是一个固定短语,“到”不能替换成“在”。除此之外,未见其他形容词与介词“到”组合的用例。

    2扬州话的“著”与普通话“着”用法相同,与“著名”的“著”同音,因此通常记为“著”。为了更清楚地描述“到3”与体标记“著(着)”的关系,本文都写为“著(着)”。

    3“蹲”相当于普通话的“待”。

    4“家头”即家里,“歇到家头”指没有工作、闲居在家的状态。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