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76691 , 5 pages
10.12677/CnC.2023.114058

汉代画像砖里寓意的神话

江远婷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7日

摘要

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相较于西方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繁杂无序的发展历程。随着夏商周朝代的发展,各家神明思想吸收并兼容发展,汉代把儒学神学化,民间开始流传神话传说并逐步建立起较完整的中国神学体系,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中国神话体系观念。这些神话传说都被记载在画像砖上,汉代画像砖内容包罗万象,有市井百姓生活、车马出行、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祥瑞图案等,是汉代社会记录事情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仪式,因此通过汉代画像砖上的记载,是了解中国汉代神话故事最为生动直观的例证材料。

关键词

中国神话,汉代,画像砖

Mythology Implied in Han Dynasty Portrait Bricks

Yuanting Jiang

College of Fine A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Sep. 18th, 2023; accepted: Nov. 30th, 2023; published: Dec. 7th, 2023

ABSTRACT

Compared to the West, the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ical system underwent a very large and complex and disorderly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ideas of various deities were absorbed and developed in a compatible manner. In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became a theological school, and myths and legends began to spread among the people, gradually establishing a relatively complete Chinese theological system, which has continued to today’s concept of the Chinese mythological system. These myths and legends are all recorded on portrait bricks. The Han Dynasty portrait bricks cover a wide range of contents, including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market, transportation, historical allusions, mythological legends, auspicious patterns, etc. It is the most popular cultural ritual in the Han Dynasty society to record things. Therefore, the records on Han Dynasty portrait bricks are the most vivid and intuitive example materials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Han dynasty mythological stories.

Keywords:Chinese Mythology, Han Dynasty, Portrait Brick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汉代画像砖是作为汉代墓室丧葬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题材内容所能表现的图像世界极为广阔,可以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来描述,有着“敦前的敦煌”美誉,画像砖起源于战国后期,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是画像砖急速发展的多形化繁荣阶段,一直到宋元时期,画像砖的发展持续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朝代的更替,人世间的变迁,社会的面貌,意识思想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发现的数千块的画像砖不但真实形象地记载和反映了这一变化,也把许多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汉代时候的民间美术发展过程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由于砖本身的装饰性和艺术性逐渐增强,汉代画像砖的装饰技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因此,画像砖表现的内容非常之丰富,含括了日常生活的全部场景,可列分为:反映墓主生前在人间安逸享乐的生活场景:诸如宴请客饮、在装饰豪华的庭院里嬉戏、庖厨里正在炊煮的美味菜肴、观赏乐舞、百戏表演等画像砖;还有关于封建迷信思想神话故事的画像砖;伏羲女娲传说、日神月神传说、仙人六搏等故事;画像砖无论在砖块形制、画幅形式、表现内容上都是独具特色的。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汉代画像砖里演绎的神话故事,汉代的神话传说与今天所说的基本上是相类似,但是与如今讨论的神话体系又会存在着些许的不同。因此我们通过画像砖上记载的图像洞察汉代民间信仰和神话故事是最好的媒介,也是我们看中国神话最直观的材料,是汉代人民以一种“活”的“不由自主”的艺术表现形式。

2. 伏羲和女娲创世神传说

女娲是相传于古代母系社会传说中的创世神,是中国历史上目前已知有记载最早的首位女创世神。相传女娲是在河边看着自己水里的模样塑造出了第一个人类,而后创造了人类社会。女娲的产生追溯其历史和文化的源头是原始母系社会女性信仰观念的传承。伏羲是古代父系社会最早有记载的创世神,是华夏文明历史的开创者,也是三帝皇之一,楚帛上记载,他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录的创世神。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如:《庄子》,《人间世》篇,《大宗师》篇,《缮性》篇,《田子》篇《胠箧》篇都有记载,其中记录伏羲一处的有《荀子·成相》《楚辞·大招》《战国策·赵策》《管子》《封禅》《轻重戊》篇《商君书·更法》,《易传·系辞》中伏羲二见;在文献中能找到记载与女娲相关的故事各一处的有《礼记·明堂位》和《楚辞·天问》;(《山海经》中女娲二见)在母系社会时期,很多女娲的神话记载里并没有伏羲出现,为了巩固父权地位,从而开始有了伏羲和女娲同时出现的神话故事并大力传播在民间社会。“两者交通成和万物生焉”,“汉墓砖画像砖上女娲和伏羲的形象都是人首龙(或蛇)身两尾相缠 [1] 像作为阴阳相交和的形象化表现手法,其于人则喻顺遂平安;能得道升仙;其寓意着汉代人们祈祷天下太平,政通人和,民康物阜。汉墓画像砖伏羲和女娲画两尾相缠之图形,而多为手执规,矩,手捧日,月,或为手执芝草” [2] 。规和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直尺与圆规,没有“规”和“矩”是画不成圆形和方形,起初它们都是古代画图的两种工具专门用来绘制圆形或方形的,后面也发展成了劝诫的谚语,可阐述为调和规范。日月者,阴阳之形象也。芝草,为吉祥之物。伏羲和女娲在汉墓画像砖石里他们的形象皆为人首龙(或蛇)身,二尾相缠(“伏羲,女娲”在汉代画像砖里的表现)。伏羲女娲的形象流传甚广,到了唐代,甚至在新疆地区也有所发现,虽然人物造型有异域风情,但整体形制变化也不大,东汉的伏羲女娲主题的画像砖里的伏羲女娲人头蛇身,和我们今天的认知女娲形象是一致的。汉代画像砖里伏羲女娲形象是借助对自然的崇拜,以蛇来构造想象,是先民赋予蛇为创世的基本形象,女娲交尾形式的代表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生息,以及隐喻汉代社会人民的对人类造物主身份解释,是汉代人借助对自然的崇拜,对未来寄予厚望的象征。

3. 日神和月神的星象传说

现在我们常说的关于日神和月神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的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位妻子名叫羲和,另外一位名叫常羲。被称为太阳之母的就是羲和,即十个太阳的母亲,即为“日神”,常羲是十二个月亮的母亲,故在传说中我们常常把她称之为“月亮之母”即为“月神”;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和月亮,即神话故事里的“日月之神”,日月神通常位于西王母画像砖的两侧,相向而飞。画像砖中的日神和月神,大多都是人首鸟身胸负圆盘的形象,圆盘中的金鸟和蟾蜍,亦代表阴阳,部分画像砖上还有星辰。根据《山海经·大荒南经》等古籍的记述,它们拥有人与神灵的特性,也是金乌的化身,长了三条腿可以自由翱翔的太阳神鸟。在《山海经》描述的是他们十个每天早上都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变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自东向西飞翔,到了傍晚时分便开始慢慢地降落在西方的若木神树上休憩,这是一种蕴含了神话故事的传说,也传递出古代的人们对日出日落的自然现象观测。这是一种极其原始朴素的神话思想,远古的人们因为不知道太阳为何每天早上会从东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去,所以认为一定是有翅膀或者被鸟背着才能飞行,汉代画像砖非常生动地表达了汉代人们对金乌似鸟似人似神的复杂形象的描绘和记载。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是非常之多的,其中最口口相传的就是“后羿射日”这一神话故事,远古的时候有10个太阳,住在扶桑树上,本应该10个太阳轮流执勤,照耀大地的,突然有一天他们十个同时升起来,大地便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从此之后,天空中只剩下一个烈日照耀大地了。在汉代画像砖里就有记载“后羿射日”神话传说。画中间为连理树,两边各栖一鸟,一只为凤另一只为凰,另外有多只小鸟分散于树间。小鸟在这里代表太阳,树为扶桑(也称建木),左侧后羿弯弓而射。

月亮在古人眼中更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一个拟人化的神,关于月亮的传说很多,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偷窃之后飞奔月亮,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记载了嫦娥偷吃了丈夫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惹得西王母大怒,将其变为蟾蜍,所以汉代常用蟾蜍代表月亮,也代表着汉代人心目中嫦娥的形象。还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传说就是汉代有个名叫吴刚的人,一心扑在如何修炼仙道上对学习完全不上心,因此天帝一怒之下,将他囚禁在月宫,命令他在月宫砍伐桂花树。月亮上有一株高达五百丈的月桂树,每砍一斧,砍斧一拔起来但树的裂口创伤就会马上自动愈合,日居月诸,吴刚始终不能把这棵树砍断,因此民间就传出来了月亮有吴刚砍伐月桂树的影子。画像砖里绘制的神话形象是非常栩栩如生、富于动感的,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的韵味,都是代表着汉代人民对最初生命的构想,是对自己以外的自然世界最朴素的探索自我的过程。

4. 四方神兽

“四神”的明确记载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在古代又称四象,因汉代时期,四象演化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又叫天之四灵 [3] ,是我国古代人民所欣喜的吉祥物。古代中国传说的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三辅黄图》卷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大灵兽镇守东西南北四宫,辟邪恶,调阴阳,为四方之神。在文献中有专门记载龙的,例如“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人们认为“龙是居于四神之首,并且是四兽之长。它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无上,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因此百姓认为古代帝王是龙所变化的“龙颜”“龙体”等等 [4] ;《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汉代五行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的一种神灵,常常跟龙相提并论,在古代朱雀地位非常显著。作为“四神”之一主要出现在宗教信仰和王权贵府中。玄武即传说中龟和蛇两者结合变成的,文献记载“召玄武,而奔;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说者曰,玄武谓鬼蛇;《后汉书·玉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四大神兽寓意天上的四象星辰,例如《礼记曲礼上篇》记载的:“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指的就是要对应五行的星象,讲究整齐对应平衡的说法,因此在古代四灵也会象征着不同颜色和卦象比如:“东方为青色代表卦象木,西方代表白色为金,南方为赤色卦象火,北方为黑色卦象水”;发展到西汉末到东汉初期时候,天人合一思想融入了五行和方位意识后,四神就被视作为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如青龙的方位指的是东方,代表春季,位于西方的是白虎,对应的是秋季,朱雀位于南方,对应的季节为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方,代表冬季”。各方神灵各司其职,才不会出现天灾人祸,天下百姓才得以太平安康。因此在悬挂时要参照相应的方位,比如说汉代的墓室门也是方位。现如今中国的很多建筑也是非常讲究风水,“坐北朝南”,所以门一般在南面,尤其墓室门更讲究风水,所以汉代墓室门上一般都刻有代表南方的朱雀,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水。“四神瓦当”是中国图腾文化的典型代表,四灵瓦当构图雍容堂皇,制作精致,艺术水准也是极高。

5. 长生不老西王母

传说中,西王母为众女神仙之首领,主宰天地阴阳之气,能让众生修仙长命百岁的女神和居于男仙之首东王公相对应,他们都是孕育宇宙万物和掌管“寿命”的创世神。“汉代的人追求羽化登仙,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神仙道化思想很浓厚”。王充的《论衡·道虚篇》“为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存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阶,乃可谓升天;《论衡·雷虚篇》曰飞者皆有翼,物无翼而飞,谓仙人,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 [5] 。战国时期是最早有记载西王母这一女仙,秦汉时期记载较多的是“王母”这一词。《山海经·大荒西经》记录:“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6] 。《史记·赵世家》历史文献记载:“造父幸于周缪(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穆)王,缪(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猎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读这段文字可知,西汉时有周穆王见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在司马相如《史记·大人赋》有这一记载:“低回阴山翔以纤曲兮……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西王母住在阴山的山洞里,她飞出来徘徊盘旋飞舞,我见到了她的容仪,满头白发戴着首饰,幸好有三足乌替她操持,如果要这样才长生不死啊,即使能活万代也不愉悦。这证明了西王母在西汉时期就是百姓崇尚的“长生不老”的女神仙。还有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故事,后羿之妻嫦娥瞒着后羿偷偷服下了长生不老药后变成了仙人,飞升到了月宫中。昆仑山是西王母女仙所居住和修炼的地方,位于西方,她也是掌管着天下阴阳之气女仙。据《山海经》载,最初的西王母形象是豹尾、虎齿、蓬发,面目狰狞,善仰天长啸。在汉武盛世之时,西王母的形象发展为已经是一副“贵妇人的模样”,出行一般坐在龙虎座上。西王母成为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汉朝人民最受喜爱的一位女神。相传汉武帝曾举办盛大喜庆宴会,并特邀西王母威仪光临。

6. 结语

汉代画像砖石的内容都是以超脱的社会为底色,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画像砖上记录的上古神话故事,在汉代快速兴盛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也是我们通过神话故事理解汉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桥梁。汉代把生与死、人与神的问题融合在每一块画像砖中,是汉代文化与信仰的表达,是自社会上层至普通民众都对于未知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两汉国力强盛,从奴隶社会逐步过渡到了大氏族小地主的经济社会,形成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富足时期。汉朝盛行的思想“天人合一”营造了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室都把死亡当作是对自己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这是异想出来的世界。因此他们认为死了以后将会继续享受他们生前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汉画像砖石的艺术反映了汉代人民进取的时代精神,人们的眼睛转向了人类社会的自身” [7] 。汉代画像砖是最能代表古代人民古朴的神话观念的,汉代画像砖体现了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时代特色,更是对汉代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记载了汉代人民对于“永生之维”的寄托关怀。画像砖里的神话内容涉及到自然环境与人与自然,社会革新等诸多,这些上古神话体现的物质、精神上都生动具体地展现了汉代社会发展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是研究社会发展变革的依据,也是探讨汉代神话故事发展雏型必不可少的珍贵物料。画像砖石的神话故事是反映汉代人民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和感受,寓含了民族精神的起源,值得我们探索其精神对后世发展的影响。

文章引用

江远婷. 汉代画像砖里寓意的神话
Mythology Implied in Han Dynasty Portrait Bricks[J]. 国学, 2023, 11(04): 372-37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4058

参考文献

  1. 1. 孟庆利. 汉墓砖画“伏羲、女娲像”考[J]. 考古, 2000(4): 81-86.

  2. 2. 吴曾德. 汉代画像石[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3. 3. 杨青. 中国星宿崇拜文化[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4. 4. 吴公勤. 浅析汉代四神瓦当[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2(6): 38-39.

  5. 5. 李慧. 从画像砖看汉代人的祈福意识[J]. 汉字文化, 2019(23): 191-192.

  6. 6. 袁珂. 山海经校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7. 7. 蒋英炬. 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J]. 考古, 1998(11): 90-9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