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Vol. 11  No. 03 ( 2021 ), Article ID: 43997 , 6 pages
10.12677/ORF.2021.113031

一类二人微分博弈Nash均衡的本质 连通区

计伟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1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1年7月14日;发布日期:2021年7月21日

摘要

应用集值分析理论,证明了控制系统关于右端函数发生扰动时,一类二人微分博弈问题Nash均衡集存在极小本质集和本质连通区。

关键词

本质连通区,极小本质集,Nash均衡,上半连续紧映射

Essential Component of Nash Equilibria for a Class of Two-Person Differential Games

Wei Ji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Guizhou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n. 8th, 2021; accepted: Jul. 14th, 2021; published: Jul. 21st, 2021

ABSTRACT

By employing the set-valued analysis theory, we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minimal essential set and essential component for Nash equilibrium point set of against the perturbation of the right-hand side function of control system for a class of two-person differential games.

Keywords:Essential Component, Minimal Essential Set, Nash Equilibria, Upper Semi-Continuous with Compact Valued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博弈论是自1944年 [1] 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合著出版《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而宣告诞生,该书主要介绍矩阵博弈、零和博弈、及合作博弈,同样他们的工作孕育着微分博弈的思想。微分博弈以R. Isaacs于1965年 [2] 的专著《Differential Games》为其主要标志,是指博弈参与人在进行博弈活动时,参与人从各自的控制集中选择控制策略,策略间的相互作用要通过的状态由微分方程(微分系统或状态方程)来描述的博弈。1971年 [3],A. Friedman在起其专著《Differential Games》中,应用离散近似序列的方法建立了微分博弈的值与鞍点的存在性,奠定了微分博弈的数学理论。

国内关于微分博弈的最早专著是1987年 [4],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东北大学张嗣瀛院士编著的《微分对策》。2000年 [5],由国防科技大学李登峰教授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微分对策及其应用》,该专著是国内第一部从数学角度详细、系统介绍微分对策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

此外,2015年 [6],J. M. Yong编著的《Differential Games (A concise introduction)》,对近年来关于二人零和微分博弈、无界控制微分博弈、追逃微分博弈、线性二次微分博弈和切换系统微分博弈等的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撰写了大量的研究评注以及列举了大量参考文献。

无论是一般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还是微分博弈的研究,其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都是研究热点问题,也是基础问题。同时,我们也深知,相对存在性的研究,其稳定性研究更复杂、更本质。事实上,对一般博弈模型,我们不仅关心博弈均衡的存在性,因为对大多数博弈问题,Nash均衡是存在的,但通常不唯一,甚至许多博弈模型存在无穷多均衡解,这就给博弈参与人带来选择困难,甚有可能博弈的结果是非博弈均衡点。此外,当我们研究问题的环境或参数发生微小改变时,改变后的博弈问题是否还存在博弈均衡点?若存在,对其均衡点的影响是大还是小?这些就是稳定性问题。

事实上,关于稳定性研究,有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1950年 [7],Fort为研究连续映射不动点的稳定性,引入了本质不动点的概念。1962年 [8],W. T. Wu和J. H. Jiang对有限N人非合作博弈首先引入了本质Nash平衡点的概念。1963年 [9],J. H. Jiang进一步对有限N人非合作博弈首先引入了Nash平衡点集本质连通区的概念,并证明了对任何有限N人非合作博弈,其Nash均衡集至少存在一个本质连通区。1986年 [10],Kohlberg和Mertens研究了均衡策略稳定性,他们应用代数几何的方法证明了每个有限博弈的Nash平衡点集由有限个连通区组成,而且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本质的。之后,本质稳定性的概念被广泛用于最优化问题、不动点问题、向量优化问题、无限博弈Nash均衡问题等(见文献 [11] 及其相应的引用文献)。J. Yu和S. W. Xiang [12],以及J. Yu和H. Yang [13],应用集值分析方法,先后在1999年和2004年,分别证明了Nash均衡点集的本质连通区,以及集值映射均衡点集的本质连通区。

特别地,在2020年 [14],J. Yu和D. T. Peng讨论了非合作微分博弈平衡点集的通有稳定性,他们证明了微分博弈均衡点集形成一个稠密剩余集,并且任何一个微分博弈都可以通过一个稳定博弈任意逼近,也就是在Baire分类意义下,大多数微分博弈是通有稳定的。实质上,早在2014年 [15],J. Yu等人,也是基于集值映射理论,研究了经典最优控制关于状态方程右端函数扰动时的通有稳定性。受到 [15] 的启发,2015年 [16]、 [17],H. Y. Deng和W. Wei已先后基于集值映射理论,应用非线性方法,状态方程关于右端函数扰动时,分别研究了具有一阶等度连续的非线性最优控制的通有稳定性,以及半线性发展方程支配的目标泛函为二次型时,最优控制问题的通有稳定性。

受到以上文献的启发,应用文献 [18] 的存在性结果,我们构造一个完备度量空间,应用集值分析的方法,证明了一类微分博弈关于控制系统关于右端函数发生扰动时,对应的Nash均衡点集至少存在一个极小本质集,每个极小本质集都是连通的,以及本质连通区的存在性。

2. 模型和预备知识

我们考虑如下的控制系统支配的二人微分博弈模型。设 R p R q 是实Euclidean空间, U R p V R q 是度量空间,对任意的 0 s < t 1 ,

U * [ s , t ] = { u ( ) | u ( ) : [ s , t ] U } V * [ s , t ] = { v ( ) | v ( ) : [ s , t ] V }

函数 u ( ) U * [ s , t ] v ( ) V * [ s , t ] 分别叫做参与人1和2的控制过程,也即参与人1和2分别从控制选择集 U V 中选择控制。考虑如下的状态方程:

{ d x d t = A ( t ) X ( t ) + B ( t ) u ( t ) + C ( t ) v ( t ) , t [ 0 , 1 ] x ( 0 ) = x 0 (2.1)

为了度量控制过程 u ( ) v ( ) 的性能指标,我们引入如下的目标泛函:

P 1 ( u ( ) , v ( ) ) = 0 1 F 1 ( t ) u ( t ) d t + 0 1 G 1 ( t ) v ( t ) d t + H 1 ( x ) (2.2)

P 2 ( u ( ) , v ( ) ) = 0 1 F 2 ( t ) u ( t ) d t + 0 1 G 2 ( t ) v ( t ) d t + H 2 ( x ) (2.3)

我们定义如下的博弈问题。

博弈(DG):对任意的 ( u ( ) , v ( ) ) U * [ 0 , 1 ] × V * [ 0 , 1 ] ,若存在 ( u * ( ) , v * ( ) ) U * [ 0 , 1 ] × V * [ 0 , 1 ] ,使得下式成立:

P 1 ( u * ( ) , v * ( ) ) = sup u ( ) U * [ 0 , 1 ] P 1 ( u ( ) , v * ( ) ) P 2 ( u * ( ) , v * ( ) ) = sup v ( ) V * [ 0 , 1 ] P 2 ( u * ( ) , v ( ) )

则称 ( u * ( ) , v * ( ) ) 是Nash均衡点。

现在,我们引入如下假设。

[C1] 控制取值集 U V 分别是 R p R q 中的紧凸集。

[C2] A ( t ) , B ( t ) , C ( t ) 分别是定义在 [ 0 , 1 ] 上连续的 n × n n × p n × q 维矩阵。

[C3] F 1 G 1 F 2 G 2 均是定义在 [ 0 , 1 ] 上的连续函数。 H 1 H 2 则是定义在 C [ 0 , 1 ] 上的连续线性函数。

1975年 [18],T. Parthasarathy和T. E. Raghvan在以上假设条件下,证明了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结果。

引理2.1 [18] 假设[C1]~[C3]成立,给定初始对 ( 0 , x 0 ) ,则博弈(DG)存在Nash均衡点。

下面,为研究本质连通区的存在性,我们构造如下的问题空间。不妨设

f ( t , X ( t ) , u ( t ) , v ( t ) ) = A ( t ) X ( t ) + B ( t ) u ( t ) + C ( t ) v ( t )

M = { f | f [ C 2 ] }

f g M ,定义距离为:

d ( f , g ) = sup ( t , x , u , v ) [ 0 , 1 ] × R n × U × V f ( t , x , u , v ) g ( t , x , u , v )

则容易证明 ( M , d ) 是一个完备度量空间。

定义2.2:设

N ( f ) = { ( u * ( ) , v * ( ) ) | f M , ( u * ( ) , v * ( ) ) ( DG ) Nash }

N : f N ( f ) 定义了一个 M U × V 集值映射,记为 N : M 2 U × V

为研究其解集的本质连通区,根据文献 [11],我们引入如下必要的定义和引理。

定义2.3: f M N ( f ) 是一个非空集合,对 2 U × V 中的任意开集 G G N ( f ) ( G N ( f ) ) ,若存在 V 的任意开领域 O ( f ) ,使得 g O ( f ) ,有 O N ( f ) ( O N ( g ) ) ,称集值映射 N f 上半连续(下半连续)。若集值映射 N f 既上半连续,又下半连续,则称 N f 连续。若 f M ,集值映射 N f 上半连续(下半连续、连续),则称 N M 上半连续(下半连续、连续)。

定义2.4:若 f M N ( f ) 是一个非空紧集,且 N f 上半连续,则称 N 是一个上半连续紧映射(USCO)。

定义2.5:称 Graph N ( f ) = { ( f , u , v ) M × U × V | ( u , v ) N ( f ) } N 的图像,若 N 的图像 Graph N ( S ) 是闭的,则称集值映射 N 为闭映射。

引理2.4:设集值映射 N : M 2 U × V 是闭的,且 U × V 是紧集,则 N 是一个上半连续映射。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关于集值映射 N 的结论。

定理2.1集值映射 N : M 2 U × V 是一个上半连续的紧映射(USCO)。

证明:因 U 是紧集,而 f M N ( f ) U × V ,所以再由引理2.1可知,我们只需证明集值映射 S 的图像 Graph ( S ) = { ( f , u , v ) M × U × V : u × v S ( f ) } 为闭即可。即证明 f n M , f n f , ( u n , v n ) S ( f n ) ( u n , v n ) ( u * , v * ) ,则 ( u * , v * ) S ( f )

( u n , v n ) S ( f n ) ,所以 ( u , v ) U × V ,我们得到: P 1 ( u n , v n ) P 1 ( u n , v ) P 2 ( u n , v n ) P 2 ( u , v n ) 。又因为 u ( ) v ( ) 连续,并且积分区间为有限区间。因此,通过假(C3),令 n ( u , v ) U × V ,我们可得到 P 1 ( u * , v * ) P 1 ( u * , v ) P 2 ( u * , v * ) P 2 ( u , v * ) 。因此, ( u * , v * ) S ( f ) 。即:集值映射 N 是一个上半连续的紧映射。

3. 本质连通区

这一节,我们将给出本质连通区和极小本质集的存在性结论。因此,我们先给出本质集、极小本质集、本质连通区的定义。

定义4.1: f M ,设 d ( f ) N ( f ) 中的非空闭子集,如果对 2 U × V 中任意开集 O O d ( f ) δ > 0 ,使得 f M ρ ( f , f ) < δ ,有 N ( f ) O ,则称 d ( f ) N ( f ) 中本质集。

定义4.2:设 m ( f ) N ( f ) 的本质集,且是 N ( f ) 中所有本质集按包含关系为序的极小元,则称 m ( f ) N ( f ) 极小本质集。显然若 N ( f ) 极小本质集存在,则它不一定是唯一的。

定义4.3:若 N ( f ) 可以分解为有限或无限个两两不相交的连通区的并集,即

N ( f ) = i I C i ( f )

其中 Ι 是一个指标集。若存在 N ( f ) 的一个连通区 C i ( f ) N ( f ) 本质集,则称 C i ( f ) N ( f ) 一个本质连通区。

定理4.1: f M N ( f ) 至少存在一个极小本质集。

证明:由定理2.3知道, 集值映射 N : M 2 U × V 是一个上半连续的紧映射,即对 U × V 的任意开集 O ,且 O N ( f ) ,则存在 δ > 0 ,使得 f M ,当 ρ ( f , f ) < δ 时, O N ( f ) 。因此, N ( f ) 是它本身的一个本质集。设 θ 是以包含关系为序,且由所有本质集组成的集合,且 θ 是一个半序集,且 θ ,下令 e ( f ) = i Ι e i ( f ) ,其中 { e i ( f ) : i Ι } θ 中的全序子集,不难验证 e ( f ) 为紧集, e ( f ) ,且 e ( f ) 显然是递减的。 θ 中任意全序子集 { e i ( f ) : i Ι } 必有下界 e ( f ) ,由Zorn引理, θ 必有极小元,因而极小元必是的 N ( f ) 的极小本质集。

定理4.2: f M N ( f ) 的每个极小本质集都是连通的。

证明:用反证法给予证明,设 m ( f ) N ( f ) 的极小本质集,而 m ( f ) 不是连通的,则存在两个非空闭集 C 1 ( f ) , C 2 ( f ) ,和两个开集 W 1 , W 2 ,使得 W 1 C 1 ( f ) , W 2 C 2 ( f ) m ( f ) = C 1 ( f ) C 2 ( f ) ,而 W 1 W 2 = 。因 m ( f ) 是极小本质集,故 C 1 ( f ) , C 2 ( f ) 都不是 N ( f ) 的本质集,所以存在两个开集 G 1 , G 2 G 1 C 1 ( f ) , G 2 C 2 ( f ) ,而 δ > 0 ρ ( f , f 1 ) < δ , ρ ( f , f 2 ) < δ ,而 N ( f 1 ) G 1 = N ( f 2 ) G 2 = ,记 U 1 = W 1 G 1 U 2 = W 2 G 2 ,则 U 1 , U 2 是开集,则 U 1 C 1 ( f ) , U 2 C 2 ( f ) ,且 U 1 U 2 = ,存在两个开集 V 1 , V 2 ,使得 C 1 ( f ) V 1 V ¯ 1 U 1 C 2 ( f ) V 2 V ¯ 2 U 2 ,显然 N ( f 1 ) V ¯ 1 = N ( f 2 ) V ¯ 2 = V ¯ 1 V ¯ 2

因此,存在 f ˜ M ,使得, ρ ( f ˜ , f 1 ) ρ ( f 1 , f 2 ) ρ ( f , f 1 ) + ρ ( f , f 2 ) < 2 δ ρ ( f ˜ , f 2 ) ρ ( f 1 , f 2 ) ρ ( f , f 1 ) + ρ ( f , f 2 ) < 2 δ ,而 N ( f ˜ ) ( V ¯ 1 V ¯ 2 ) = 。因 V 1 V 2 是开集,且 V 1 V 2 C 1 ( f ) C 2 ( f ) = m ( f ) ,而 ρ ( f ˜ , f ) ρ ( f , f 1 ) + ρ ( f ˜ , f 1 ) < 3 δ 。这显然与 N ( f ˜ ) ( V 1 V 2 ) = 矛盾。因此, m ( f ) N ( f ) 的极小本质集。

定理4.3: f M N ( f ) 至少存在一个本质连通区。

证明:由定理4.1和定理4.2, N ( f ) 至少有一个极小本质集 e ( f ) ,且 e ( f ) 是连通的,故 i Ι ,使 e ( f ) C i ( f ) ,对 U 中任意开集 O O C i ( f ) ,则 O e ( f ) ,因 e ( f ) 是本质的, δ > 0 ,使得 f M ρ ( f , f ) < δ ,有 N ( f ) O ,于是连通区 C i ( f ) 是本质的。

4. 结论

应用集值分析理论,文献 [14] [15] [16] [17] 开启了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对象发展扰动时,微分博弈的稳定性研究。本文基于集值映射理论,应用非线性方法,讨论了一类特殊的二人微分博弈控制系统关于右端函数发生扰动时,Nash均衡本质连通区和极小本质集的存在性。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61020)。

文章引用

计 伟. 一类二人微分博弈Nash均衡的本质连通区
Essential Component of Nash Equilibria for a Class of Two-Person Differential Games[J]. 运筹与模糊学, 2021, 11(03): 268-273.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1.113031

参考文献

  1. 1. Von Neumann, J. and Morgenstern, O. (1944)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eon.

  2. 2. Isaacs, R. (1965) Differential Games. New York, Wiley.

  3. 3. Friedman, A. (1971) Differential Games. New York, Wiley.

  4. 4. 张嗣瀛. 微分博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5. 5. 李登峰. 微分博弈及其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6. 6. Yong, J.M. (2015) Differential Games (A Concise Introduction). Word Scientific, USA. https://doi.org/10.1142/9121

  7. 7. Fort, M.K. (1950) Essential and Nonessential Fixed Points.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72, 315-322. https://doi.org/10.2307/2372035

  8. 8. Wu, W.T. and Jiang, J.H. (1962) Essential Equilibrium Points of N-Person Noncooperative Games. Scientia Sincia, 11, 1307-1322.

  9. 9. Jiang, J.H. (1963)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t of Fixed Points of the Multi-Valued Map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the Theory of Games. Scientia Sincia, 12, 951-964.

  10. 10. Kohlberg, E. and Mertens, J.F. (1991) On the Strategic Stability of Equilibrium. Springer-Verlag, Berlin.

  11. 11. 俞建. 博弈论与非线性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2. 12. Yu, J. and Xiang, S.W. (1999) On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Nash Equilibrium Points. Nonlinear Analysis TMA, 38, 259-264. https://doi.org/10.1016/S0362-546X(98)00193-X

  13. 13. Yu, J. and Yang, H. (2004) Th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Set of Equilibrium Points for Set-Valued Map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300, 334-342. https://doi.org/10.1016/j.jmaa.2004.06.042

  14. 14. Yu, J. and Peng, D.T. (2020) Generic Stability of Nash Equilibrium for Noncooperative Differential Games.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 48, 157-162. https://doi.org/10.1016/j.orl.2020.02.001

  15. 15. Yu, J., Liu, Z.X., Peng, D.T., Xu, D.Y. and Zhou, Y.H. (2014) Ex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Optimal Control. Optimal Control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35, 721-729. https://doi.org/10.1002/oca.2096

  16. 16. Deng, H.Y. and Wei, W. (2015) Existence and Stability for Nonlinea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with 1-Mean Equi-Continuous Controls.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Management Optimation, 11, 1409-1422. https://doi.org/10.3934/jimo.2015.11.1409

  17. 17. Deng, H.Y. and Wei, W. (2015) Stability Analysis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Governed by Semi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 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 2015, Article No. 103. https://doi.org/10.1186/s13662-015-0443-5

  18. 18. Parthasarathy, T. and Raghavan, T.E.S. (1975) Existence of Saddle Points and Nash Equilibrium Points for Differential Games. SIAM Journal on Control, 5, 977-980. https://doi.org/10.1137/031306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