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ational Education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3329 , 8 pages
10.12677/VE.2022.114057

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阻梗及其超越

杨波1,2,程志高2,周正宾2

1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2四川开放大学文法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2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22年6月29日;发布日期:2022年7月6日

摘要

信息技术不仅打破了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阻隔,而且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重构,显著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说服力和认同度。当前,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着沉迷于技术运用导致教学主旨的偏离、技术和内容整合度不高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过度突出技术载体作用削弱了教师主导地位、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降低了教学实效等现实境遇。以此来看,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确保教学目标不走样,坚持目标与手段相匹配、提高技术和内容的整合度,把握好主体和载体辩证关系、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

Obstacles and Transcend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abl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 Yang1,2, Zhigao Cheng2, Zhengbin Zhou2

1School of Marxism, Sichuan Huaxin Modern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2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May 31st, 2022; accepted: Jun. 29th, 2022; published: Jul. 6th, 2022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t only breaks the space-time b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but also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appeal, persuasion and re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ower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lso faced with the deviation of teaching purpose caused by indulg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the low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tent, the reduction of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excessive prominence of the role of technology carrier, the weakening of teachers’ leading position, the low level of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ower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st adhere to the unity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ensure tha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not distorted, adhere to the matching of objectives and means,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content, grasp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carrier, highlight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eachers, carry out technical training, improve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顺应历史潮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1]。作为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传统思政课教学,可以使思政课活起来、美起来、真起来,大大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认同度。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显现,全国大规模的思政课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一批优秀的网络课程也纷纷上线,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我们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时代特征,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势所必然,同时还要从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探究两者耦合过程中面临的阻梗,并以此提供解决之策,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全面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育人方式的创新。

2. 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和历史必然

2.1. 从理论逻辑来看,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打破了时空阻隔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内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社会性。马克思认为,时空是指现实的社会时空,强调要从历史维度去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场域的相互转换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以史通情,以文化人,由此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 [2]。从理论逻辑上讲,信息技术赋能思政理论课教学打破了时空阻隔,提高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首先,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空间边界,延伸了教育时间。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传统的每周一次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兴起打破了授课时间限制和地域制约,加速了知识传播速度,更好的实现了育人功能。如思政微课、精品慕课、抖音课堂、微信实时讨论等教学新形态的兴起拓展了课堂教学空间边界。其次,增强了历史观照,提升了情景式教学的吸引力。思政课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回顾历史、触摸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清楚知道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过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意识,进而把思政课教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并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学生实践。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照本宣科进行知识阐释,学生只能面对课本通过文字讲述来学习理论知识,缺乏融入历史场景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强,从而降低了思政课功效。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AR、VR等技术可以还原历史真实场景,通过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增强学习的参与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认同度。最后,拓宽了教学空间,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主要在教室这一固定场域进行,这种平面式的教学空间固然重要,但是也限制了思政课教学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思政课教学呈现出立体式的教学空间,既有理论式的教学,同时可以通过技术仿真把真实的课堂环境模拟出来,从而实时开展实践教学,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降低面对学生群体时的集体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高职学院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相对较弱,不喜欢纯理论式的讲解,他们更喜欢通过把知识切割成小点进行互动和探讨来增进了解。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将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提高了教学空间中的师生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感 [3]。

2.2. 从现实逻辑来看,信息技术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4]。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皈依,而高职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单靠传统的思政课堂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当前,信息技术革新了思政课教学生态,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大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实效 [5]。首先,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抓住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当前,高职学生大多属于“00”后,是在信息化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娱乐中打牢了信息化的烙印,“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标签。如果把信息技术与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政课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主导作用,不断转换话语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度和生命力,可以显著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其次,推动了教学模式变革,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学生差异性明显,理论水平相对较弱,而传统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教学,教育方法单一,理论讲解较多,各类教学资源运用有限,信息化手段融入不多,课堂氛围不活跃,加剧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厌学情绪的蔓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思政课晦涩的教材体系转换为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体系,同时通过突破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强化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育人水平。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由于地域限制,学生接受知识的场域仅限于教室等固定场所,接收的知识也主要是来自授课老师一人的讲授。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将网上精品课程和思政微课等各类优质课程整合进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和素材。此外,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可以开展跨区域、跨院校授课和师生互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3. 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阻梗

3.1. 沉迷于技术运用,消解了思政课教学的主旨

技术运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所谓价值理性就是要坚守思政课教学的主旨和目标,即通过思政课教学提升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把思政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信仰,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技术理性则强调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过程,促使价值理性的高效完成,从这一层面看,信息技术可以被认为是“最佳陪角”。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思政课老师本末倒置,盲目追求现代技术的运用,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主旨和价值目标。比如,在疫情期间,很多高职院校广泛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网等在线平台授课,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过于突出动画、色彩、视频等方面的链接,在短短的一堂课中不停的切换平台功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学生们全都被这些功能推着走,完全成了炫耀技术的课堂,没有时间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更谈不上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还有些老师直接利用学习平台上已经建好的课程资源,然后一键导入成为自己学生上课的资源。有些老师甚至把本科生的课程资源不加改变的给高职学生用,而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化特点进行设计资源,结果导致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与授课对象的匹配对不高,反而降低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预期。此外,很多老师上课直接播放视频,嫣然成为播放员角色,这种沉迷于技术运用或用技术替代传统教学的方法极易陷入“技术主义”的桎梏,直接制约了思政课教学效用的发挥 [6]。

3.2. 内容与技术整合度不高,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的展示和信息技术运用是相互印证、相互依托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取决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同时要反映教学活动的规律和价值。从这一角度出发,信息技术必须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融合,否则技术和内容成为相互独立的“两张皮”,脱离了教学过程本身,无法显现出整体功效。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学校针对高职学院学生实际,把信息技术广泛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加速了课堂教学革命,使思政课堂活起来、美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力度不够,无法实现政治理性与权术理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很多思政课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时,没有从内容本身去设计教学过程,也没有去认真分析每一种技术的优势和特色在何处,未深入探寻各种技术乃至各种功能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要传递的内容要素,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其优势和特色为思政课教学所用。很多思政课老师主观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就实现了两者的融合,这种缺乏整体观照和规律性把握的结合模式更多表现为盲目跟风,而非真正的融合。另一方面,很多思政课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方法论。目前,很多老师采用的格式化、标准化的网上教学平台,而统一的教学平台无法根据老师和学生特点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老师只是流程式的使用,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无法彰显自身的思想内涵,从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比如,很多老师更多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把课本知识照搬到网络空间,或者是将一些优秀网络资源嵌入到自己课堂教学之中,尽管这样的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新鲜度和吸引力,但这种方式属于仅仅是知识“上平台”,只是“文本的搬运工”,是两者的结合而非真正的融合 [7]。这种整合力度不高、缺乏生命力的结合机制无法引起学生的持久关注,进而降低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功效。

3.3. 过度突出技术载体作用,弱化了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前,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普遍共识也是大势所趋。但信息技术带来的课堂革命也引发了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式微,特别是很多思政课教师无法掌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过多突出技术载体作用,忽略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如果一味求“技”,就会削弱思政课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众所周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尤其重要。随着5G网络、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迅猛发展,很多真实课堂情境也会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线上线下教学完全是一样的 [8],思政课老师在网上就能开展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但是由于缺乏真正“在场”环境下的情感交流,学生也无法真真切切、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使得思政课教师价值和情感游离在教学过程之外,导致教师的“身教”作用大大削弱,传统课堂的传导力也开始层层递减。另一方面,过于迷信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也会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自我确证。教师的自我确证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义所决定的,这样可以凸显教师的“在场”价值,确定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前,部分思政课老师过多运用信息技术,由技术预设好的规定模式使得思政课堂教学千篇一律,用技术代替教师授课。久而久之,在“他者代言”的情境下,很多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热情就会慢慢消解,不断探索和创新授课方式的动力就会消失,严重制约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甚至会陷入“身份危机”的自我怀疑,即作为思政课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何在?因此,信息技术的“异化”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大消解了思政课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3.4. 教师信息化水平有限,削弱了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科背景多为人文社科,对信息技术了解不深、学习不精,信息化素养较低。首先,很多思政课老师信息化教学理念还未形成。许多老师受传统观念影响,习惯于教室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使得求变的意愿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不强,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具备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的能力。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限,信息技术使用过于形式化。在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结合,而是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载体传输出来,使学生能够明白信息技术本身所承载的内容和传输的价值 [9]。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师还没有将技术与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在两者融合过程中缺乏信息化专业技术的指导,信息化教学设计也略显粗糙,技术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印证,从而导致思政课吸引力不够,有效性不强。最后,数字资源的获取和检索能力欠缺。当前,各类在线平台迅猛发展,思政教育网络素材海量存在,而不同的平台和资源针对学生的群体又不一样、技术和设备优势又大不相同,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差异来选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来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能力还较为缺乏,自然也就无法巧妙地将各类信息技术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

4. 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创新

4.1. 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确保思政课教学主旨不偏向

“守正”指坚守思政课的价值皈依,进而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创新”指推动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载体和手段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偏离了思政课教学目标、影响了教育有效性和质量就违背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初衷,结果适得其反。首先,要坚持价值理性和权术理性有机统一。思政课老师要正确认识与把握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关系,既要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上“守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理性,同时还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对教学手段“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权术理性来实现思政课的根本宗旨和教学目标,防止角色错位 [10]。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沉迷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根据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其次,坚持线上线下立体融合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都是思政课教学的两种重要形式,二者各具优点,不是谁替代谁,而是相互补充,互为依托。因此,思政课老师要立足于时代之变和学生之需,在立足于线下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善于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重构当下理论情境,转换教学场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实现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实现知识传播、手段创新、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最后,坚持评价反馈的科学性和即时性。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很多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网上授课考评过程关注的多,结果关注的少。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在考评老师网上授课的效果主要是看老师是否多渠道运用在线平台的各种管理功能,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参与度。很少去考评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知识,又有多少知识内化为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和兴趣度如何等。因此,在后疫情时代,要坚持以学生主体,以质量为核心,不断优化考评机制,确保教学主旨不走样、不偏向。

4.2. 坚持目标和手段相匹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高度融合

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要将教材体系较为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再内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从而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这是思政课教学始终不变的主线和规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则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载体,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高度融合,实现二者的精准匹配,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和育人水平。首先,根据授课对象进行匹配。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个性特点、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本科生、研究生有很大区别,前者对纯理论讲授兴趣度不高,对晦涩的理论话语体系接受力有限。因此,要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和知识水平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将政治术语变为大众术语、时代术语。通过微课堂、微互动、微体验等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趣味化,增强学生参与度和沉浸感。此外,还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将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职业方向结合起来,增强代入感和认同感。其次,根据授课过程进行匹配。思政课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导学、课上讲授、课后答疑,这三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因此,必须坚持教学过程的闭环性,从系统的观点出发选择彼此相适应的信息化手段,要根据理论教授、情景教学、互动研讨、实践探究等环节,实现信息化手段和教学内容高度融合,不断丰富表现手法和技巧,使思政课教学从静态向动态、由单向向双向转变,进而增强思政课的鲜活度和感召力 [11]。最后,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匹配。思政课教材内容是静态的,思政课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专题教学、系统教学与体验教学有机结合,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把当下发生的具有正能量的鲜活案例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不断赋予思政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力,让教学过程变得时尚灵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4.3. 把握好主体与载体的辩证关系,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潮流不可阻挡,但作为教学过程本身,前者是载体,后者是主体,主体必须主导载体,这既关系着老师“怎么教”,也关系着学生们“如何学”。如果颠倒主体和载体的位置,就会喧宾夺主,弱化思政课教师的自我确证,进而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课堂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主导者,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设计的流程再造,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正反馈”,避免功能异化的“负效应”。具体实践来看,思政课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主导教学过程的能力。高职学生政治理论功底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但他们的职业化教学特点较为明显。因此,思政课老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专业,通过多媒体教学、慕课和手机移动教学等混合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12],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教学节奏、控制教学流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比如,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课堂感染力和参与度,思政课教师常常借助网络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开展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教学作为老师上课的替代方式,一味的播放影视资料和专家视频讲座,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源上忽视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地位,削弱教师“在场”作用,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课堂展示、讨论分析、情境再现与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武器”、学生抬头的“利器”,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4.4. 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当前,信息技术瞬息万变,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学变革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学生能够直观的体验到教学内容。但是,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发展基础和可利用条件相对有限,思政课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层次不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从提高教学实效的角度出发,不要盲目的追求新技术,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擅长、熟悉和容易掌控的信息化教学资料和教学平台,尽量运用一些成熟的、操作相对便捷的教学平台,这便于思政课老师进行信息处理、功能切换和对相关知识进行聚合,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技术培训力度。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要理性审视,必须主动融入时代潮流中去。因此,学校要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常态化、系统性的技术培训,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立体和有效。

5. 结语

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助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把握好主体和载体的辩证关系,必须做到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明确教学方向的“不变”和教学方法的“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具有教育功能的思政课内容渗透于“高颜值”的信息技术之中,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起来”,学生学习热情“火起来”。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CJWSZ20-05)研究成果资助;四川广播电视大学重点教改课题“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XMKYC2020010Z)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杨 波,程志高,周正宾. 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阻梗及其超越
Obstacles and Transcend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abl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职业教育, 2022, 11(04): 364-37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4057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2019-08-14.

  2. 2. 李维意. 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和出场方式[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2): 122-129.

  3. 3. 潘一坡, 项久雨.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论[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1): 44-50.

  4.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5. 5. 吴宁宁. 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8): 74-79.

  6. 6. 张玉华, 顾春华, 马前锋. 高校思政课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建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12): 51-53.

  7. 7. 沈壮海, 史君.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1): 15-21.

  8. 8. 王竹立. 替代课堂, 还是超越课堂?——关于在线教育的争鸣与反思[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 32(5): 35-45.

  9. 9. 蒋笃运, 杜社娟, 谢梦菲. 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 128-133.

  10. 10. 李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历史与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2): 91-95.

  11. 11. 王永章, 叶维明. “三微融合”提升疫情防控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实效[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3): 62-66.

  12. 12. 杨波, 袁俊辉.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分析视角[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 24(4): 52-5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