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07 No.02(2018), Article ID:25464,6 pages
10.12677/ACPP.2018.72003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ulcation Theory

Ruihuan Zhang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May 24th, 2018; accepted: Jun. 12th, 2018; published: Jun. 19th, 2018

ABSTRACT

Inculcation theory is the main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still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culcation subject, inculcation content, instillation object, instillation method and instillation carri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bove five aspects. Philosophy is both a world view and a methodology. It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the discovery of its main contradictions by means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instill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sis of its main contradictions by the methodology of philosophy can also promote a better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instill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ulcation Theory, Philosophical Thinking

灌输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

张瑞环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18年5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9日

摘 要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论,按照灌输理论,可将思政教育分为五部分:灌输主体、灌输内容、灌输对象、灌输方法和灌输载体。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思政教育在以上五个方面分别存在不少问题。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以哲学的思维对思政教育的灌输进行路径探究将更有利于其主要矛盾的发现,同时使用哲学这一方法论分析其主要矛盾也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灌输问题更好的解决。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哲学思考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二者紧密相连,互为一体。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习近平主席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反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响应号召,就必须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的灌输理论着手,在灌输理论的视角下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的理论成果已非常丰富,他们的研究主题一部分以外部因素如新媒体、传统文化、大数据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例如王庚、郑元景等。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探讨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基本经验,例如骆郁廷。同时也有学者立足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某一模块,例如陈林、王祖荣曾研究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并以灌输理论将思政教育切割为五大模块,进一步以哲学的思维对这五大模块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将宏观的、抽象的哲学运用于微观的具体的问题中,将更有助于发现其主要矛盾,从而解决问题。

2. 灌输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灌输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原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工人运动不能自发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工人认识能力、思想意识局限,必须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来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 。马恩、列宁都曾经对灌输理论做过深刻的阐述,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方法论,灌输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方面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像是国家的新生力量,是对国家未来起关键作用的群体,然而由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极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其正常观念的形成,所以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发挥其思想引领的作用。如果这种引领得当,大学生群体会成为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当,则会大量浪费社会资源,甚至造成社会合力的消减,影响和阻碍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新一代领导集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极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就将意识形态解读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 。在2016年12月8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3] 。习书记的讲话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风向标,也暗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面临的困境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灌输教育为主,灌输教育可分为五部分,灌输主体、灌输对象、灌输内容以及灌输方法和灌输载体。灌输教育曾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很大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在上述五个方面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1、灌输主体个人或合力的消减

灌输主体在这里是指作为灌输行为实施者的人,它不仅包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同时也包括辅导员、相关行政管理岗甚至也包括对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其他专业教师。这些灌输主体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分为:首先,思政教师的理论不自信。理论不自信的原因在于灌输主体自身并没有研读懂理论或并不认可该理论,理论不自信的表现在于教育灌输不能递进到更深层次,其结果就导致教育灌输片段化,并不能够对于学生意识形态起到引领作用。其次是,辅导员功能发挥不全。现实高校环境中辅导员价值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的生活管理,而在精神关怀方面做的并不到位。最后是高校其他行业教师,严格说,他们并不负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其相关专业背景的影响和限制在该专业教学传授过程中偶尔也会对意识形态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灌输主体在整个教育灌输中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虽然灌输主体在灌输教育过程中灌输内容都以规定教材为主,但是灌输主体在对教材解读的过程中会对内容进行部分改造,解读后的内容往往会含有灌输主体自身的思想成分。除此之外,基于灌输主体的灵活性,在灌输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灌输主体并未注意的潜在课程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这里的潜在课程按照阿普尔的观点,它是指“学校里传授的、教师的目的或目标陈述中并不经常谈到的、暗含的但有效的规范和价值观” [4] 。以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其他教师,在他们无意识表达的观点中可能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观点发生矛盾,造成灌输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力的消减。

2、灌输对象群体复杂化

灌输对象是灌输内容的接受者,具体是指高校大学生。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发现他们对于高校思政课普遍处于一种漠视、功利、甚至排斥的态度。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的的思想倾向具有多元化的趋势,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但是在他们成长过程的思想引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潜在的危险。首先,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数据的开放性让我们的信息面、信息量急剧扩大。接受大量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校大学生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弥补教学内容的部分空缺增加新的体验和阅历,帮助大学生成长。但在另一方面,信息量的庞大,低廉的信息成本也会引起信息泡沫。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我们逃避信息带来的权利伤害,所以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大学生群体对于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导致其极有可能受到利益群体的蛊惑、煽动,严重的甚至走向真理的背面。其次,大学生群体过分物质化、功利化现象逐渐突出。功利性是人之本性,是理性选择的表现。但是过分的功利化于大学生而言,会让他们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需求和信仰的树立,没有思想引领的物质功利化极容易让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走入歧途。于社会而言,正常的功利会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过分的功利化则会导致社会不公正,损害部分人的权利,当社会功利化氛围发展到一定地步,社会合力会逐渐减小,发展倒退。最后,大学生群体中信仰缺失现象同样存在。信仰的缺失与物质化、功利化相伴随而生,当大学生群体信仰和社会整体信仰达成高度一致时,会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若不然,效用递减甚至消减。

3、灌输内容陈旧、教条化

由于思政教育灌输主体的讲解主要以教材为主,所以教材构成灌输内容的核心。灌输内容作为灌输主体和灌输对象之间的中间环节,它与灌输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最终效益。既然如此,为了达到教育灌输的最佳效益,灌输内容必须尽量以灌输对象为主对自身加以修改。目前存在的刚性问题是,以教材为核心的灌输内容,无法随时随地的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这一短板只能由高校教师来弥补。另外,灌输内容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内容的陈旧化、教条化。陈旧化这一词汇并不能单独运用,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参照物做对比,同时对陈旧化的解读必须是对特定人群而言,对一事物是否陈旧的批判,不同人群而言,答案不尽相同。陈旧化这一词汇的含义是从功利角度来讲的,我们通常可以将它理解为,相对参照物,某一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减弱或者无作用。那么,这里的陈旧化就可以将其理解为思政教育灌输内容相对比如今大学生接受的其他信息,对于主体大学生而言作用在减弱。教条化是以教材为主的灌输内容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它和陈旧化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教条化是缺乏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的表现,是将前人经验单纯拿来不结合实地灵活运用的结果。如果灌输内容的陈旧会让灌输对象无法受益,那么灌输内容的教条则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如果这些无法解决,灌输教育的成果与它的投入只会背道而驰。

4、灌输方法缺乏灵活性。

灌输方法依附于灌输内容,其实施主体即灌输主体,作用对象也是灌输对象。影响灌输内容和灌输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因素除灌输内容本身的问题之外,灌输方法在其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方法论是思辨的哲学,方法不到位,则灌输教育效益不佳。灌输本身也是思政教育的一种方法,他明确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和两者之间作用的模式。而在灌输教育这一门方法论教育下面,灌输方法尚需灵活运用。当前思政教育灌输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相应的互动,唯一的互动是以建立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提问为主,偶尔的视频教学会起到一定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但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角色依然是相互孤立的,此种情况下鲜少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也有很多的思政教师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学生增进了解,建立平等关系、内容中适当穿插学生的兴趣点,引起学生注意、以及在相关问题上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思维主体,这些途径应该说对于灌输方法的改进是有益的,但是却并没有被普遍的使用,鉴于思政课程量的规定和传统灌输模式的惯性影响,目前的灌输方法依然处于僵化状态而有待于更多的改进和灵活灌输方法的探索。

5、灌输载体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灌输的载体多以课堂为主,很少依托其他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此种单一的灌输载体产生的影响有二。首先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灌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少有学生对以课堂为主的思政教育产生很大的兴趣,相反的参与思政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并不能把此种现象的产生完全归咎于课堂,但对以课堂为灌输载体的改进却可以改善这种现象。目前的情况是思政课堂上的学生多数没有积极听讲,而是代之以从事与课堂无关的事,这其中手机的影响最大。

其次,缺乏多样性的灌输载体也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所内涵意识形态的领悟更多停留在理论的高度。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看思政教育灌输内容是否有效,也必然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指正。空谈思政理论只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学生不会相信或者随着时间淡忘灌输内容;二是学生在未来实践中没有形成这种规范意识从而无法指导实践或遇到挫折就放弃理论信仰。所以灌输载体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最大程度提高灌输效果。

4. 灌输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

灌输理论在我们时代的早期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灌输理论与变化的环境已不相适应。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等众多因素影响下90后灌输对象与过去完全不同。因此,要在新环境下面对90后的灌输对象使思政教育发挥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理论以适应新的灌输对象,而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审视现存的灌输理论又是提升思政教育灌输效果必不可少的方式。

1、对灌输对象应放入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

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就是灌输内容和灌输对象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把灌输内容作为上层建筑,那么灌输对象就是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生产力。如此,灌输对象无疑是灌输教育这一过程中的核心,所以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让灌输内容符合灌输对象即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回顾目前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强迫式”的让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灌输内容,成效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对灌输对象进行正确的评价。目前作为灌输对象的高校学生普遍属于90后一代,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急速崛起的时代,家庭经济条件的提高让他们具有更加独立的精神,温和、中立的思想和多元的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则让他们更具有竞争意识、理性的思维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给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在于他们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远比课堂上获取的多,这些信息进一步满足了大学生多元性、功利化的需求,同时也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理性。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身上既有其他时代不能媲美的优点,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在思政教育灌输中应该对其优点加以利用,对其缺点给予正确的引领。

2、灌输内容要与时俱进

上一部分有提到思政教育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前提除了了解灌输对象之外,其解决问题的核心环节就在于调整灌输内容以适应灌输对象的需求。当前的思政教育灌输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核心,其主题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知道,马列、毛等人的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且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之所以会产生重大作用,其原因就是这些理论是以当时的人民群众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其理论宗旨。而如今,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人民群众产生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要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高校大学生为核心,以具体的需求为转移。学者冯刚、张东刚在其著作中曾提出过,科学的理论总是来源于大众并结合大众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任何一种脱离大众需要的,孤立封闭的理论都必将被大众所抛弃,从而最终走向灭亡 [5] 。因此解决思政教育灌输存在的问题,目前迫切要做到的是改善灌输内容。

3、灌输主体在灌输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

关于度的把握其实施主体只能是人,强调度的意义其价值在于保持意识形态灌输中理论宣读的适中和平衡。这种平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宣读次数的平衡;二是理论宣读情感的平衡。宣读次数的平衡强调对于理论要警惕教条式反复宣读,宣读情感的平衡要求教育主体尽量以客观的态度来进行意识形态的解读,警惕极端情绪。之所以要这样做,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校学生群体相对而言对事物拥有更理性的看法,首先,过激的情感带入产生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引起部分拥有“理性思维”的学生群体的排斥。另一方面就是将过激情绪转移到少数学生身上,导致他们产生某种程度思想甚至行为的偏激,这不是思政教育本质的目的。其次教条的反复宣传从某种程度上在短时间内会起到教化的作用,但是这种宣传由于自身缺乏逻辑性所以并不能给灌输对象留下长远的印象,自然也就无法指导他们的行为。因此,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中一定要保持方式上的客观,以“理”服人才能让思政教育灌输取得最佳成果。

4、灌输方法和灌输载体要灵活运用非理性因素

灌输方法和灌输载体依附于灌输内容,但如果对这种灌输内容的包装运用良好,就可以极大促进灌输对象对于思政理论的接受度。目前的灌输方法主要以教师单方面传授为主,灌输载体则以课堂为主,这两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状况,除掉思政教育体制之外的因素在于思政理论对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不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就要灵活运用非理性因素。学者周晓红、李长泰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提出了“血缘认同感、国学认同感和历史认同感” [6] 。这三种认同感再加上民族自豪感等一些非理性因素是高校大学生身上普遍具有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在高校学生身上通常以一种温和、理性的形式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在引领这种理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灌输对象进行以上述为主的非理性因素刺激。这种非理性刺激可以加深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可以将思政教育理论拓展到更深层次。非理性因素的刺激也可以推进高校学生理性的发展,并且在理性发展的前提下爱国、指导自己的实践。

5. 结语

深受信息化、现代化影响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过去思想更为独立、多元,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但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很多的流弊需要思政教育去引导和改正,而现有的思政灌输教育却基于灌输对象、主体、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的问题存在功能缺失,因此要发挥思政灌输教育的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必须改进现有灌输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灌输对象,使灌输主体、内容、方法、载体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灌输对象。

文章引用

张瑞环. 灌输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ulcation Theory[J]. 哲学进展, 2018, 07(02): 13-1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18.72003

参考文献

  1. 1. 汪国培.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灌输的实践性思考[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22-125.

  2. 2. 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1024-22635998.html, 2013-08-21.

  3. 3.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016-12-08.

  4. 4. 迈克尔•W•阿普尔. 意识形态与课程[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7.

  5. 5. 冯刚, 张东刚.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4): 99.

  6. 6. 周晓红, 李长泰. 论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7): 21-2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