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69967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49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对 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

王茜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3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日

摘要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问世了,在这个包含着世界观的天才的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和新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提纲》为蓝本、时间为线索,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进行分析,有利于避免部分学者在研究上过度夸大和贬低费尔巴哈哲学,正确地看待费尔巴哈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新。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The Break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 from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Xi Wang

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Jun. 28th, 2023; accepted: Jul. 19th, 2023; published: Aug. 1st, 2023

ABSTRACT

In 1845,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appeared, and in this first document, which contained the germination of the genius of the worldview, Marx criticized the old materialism, idealism and humanism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e and the view of new materialism. Taking the Theses as a blueprint and time as a clu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rx’s process of inheritanc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it is conducive to avoiding some scholars from exaggerating and belittling Feuerbach’s philosophy in their research, and correctly viewing Feuerbach’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Marxism and Marxism’s innovation of Feuerbach’s philosophy.

Keywords: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Feuerbach, Theses on Feuerbach, Marx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并在哲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问世后,某些学者只是片面地看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并未分析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作用;也有人看不到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转变,而是过分夸大了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这两种看法都未能正确看待费尔巴哈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正确回答二者的关系,必须全面梳理二者之间的联系,把握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批判与超越这一“扬弃”的过程,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在世界观、真理观、环境观、意识形态论、感性活动论、人的本质论以及宗教观、实践观等方面的革新。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

众所周知,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精华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当时,黑格尔哲学占统治地位,就连远负盛名的康德哲学亦黯然失色。恩格斯表示:“这是一次胜利进军,它延续了几十年,而且决没有随着黑格尔的逝世而停止。相反地,正是在1830年到1840年这个时期,‘黑格尔主义’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人。” [1]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其唯心主义在当时几乎无处不在,但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矛盾导致自身解体,分裂出了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青年黑格尔学派虽然批判黑格尔哲学,但只是流于思想层面,并未触及其要害,直到费尔巴哈转场唯物主义。其标志性转折点就在于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文的出版,他消除了黑格尔哲学内部的矛盾,使唯物主义代替唯心主义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直接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思维而存在的物质,是人类自身赖以生长的物质条件,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神或佛只是“人”的虚幻反映。可见,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仅存于思维中。马克思曾对这种新观点的出现欣喜若狂,他表示:“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1] 尽管当时他还有保留意见,但这种新的观点强烈地影响了他,并在后期影响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虽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通篇都是关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建立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继承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批判唯心主义的主要武器就是其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并未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唯物史观,这与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唯物史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在早年的作品中,所讨论的人的类、本质和异化等问题都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密不可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打上了明显的费尔巴哈的印记,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1843年,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初次邂逅时,他就将费尔巴哈看作是唯物主义者,在后期更是试图将费尔巴哈拉入共产主义的阵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费尔巴哈‘自然唯物主义’的赞扬,到《神圣家族》中对唯物主义的阐释,再到同一时期对英国经验主义的关注,马克思自觉地沿着费尔巴哈开辟的德国唯物主义道路前行。” [2] 此外,这种影响还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突出的便是“异化”这一思想。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他继承和发展了费尔巴哈异化观点,并创造性提出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3] 可以看到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并且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找到的部分评价和赞扬费尔巴哈观点的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继承,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不是个天生的唯物主义者,早期他也是一名黑格尔主义的信徒,但经历了《莱茵报》实时期的斗争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完成了转变,他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部分继承是用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武器,他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通过一系列哲学政治批判和不断吸收并反思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实现的。

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在众多学者看来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被看作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开始。1845年2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巴黎来到布鲁塞尔。在这里,他重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经过不断自我反思与扬弃,以及受到赫斯所撰写的《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意识到他的观念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有了本质的区别,由此写下非常简要但意义重大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不仅标志着世界观的天才的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问世,更宣告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及以前的哲学家划清界限。目光所至,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都与批判费尔巴哈有关,其中第一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和第七条直接点名批评费尔巴哈。第九头条和第十条虽然在批判直观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但也可视作在批判费尔巴哈。他的批判贯彻了整个提纲,由此可得出结论:与其说这篇文章是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提纲,不如说是关于批判他的文章。但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虽然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贯穿到整个提纲中,但并非对费尔巴哈个人进行批判,而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进行批判,马克思通过批判他的观点来批判以往哲学家的观点并阐明自己观点的提纲,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高》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

3.1. 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就直截了当地指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从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太过直观、浅薄,只是从个体去理解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是一种缺乏历史维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在评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唯物主义时,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更倾向于直观,并将感性活动作为个人或者市民社会的直观表现形式,从而不能更好地把握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这说明费尔巴哈局限在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认同,究其本质是费尔巴哈关注的焦点是“自然”,并不是人类自己的“历史”,更不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市民社会”。 [4] 这就明确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旧唯物主义是客观直接的了解世界,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通过客观、主观这两个维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由此宣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而是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能动的反映论, [5] 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超越传统唯物主义奠定的理论基础。

3.2.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众所周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最大的不同便是唯心主义是能动的,“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在第一条中有所体现, [6] 与黑格尔将唯心主义看成是能动的、创造的不同,费尔巴哈过度夸大了感性活动而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以至于他从思维层面思而不是实践层面去思考人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喜欢直观思维而忽略抽象思维、喜欢感性思维的外化而忽略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思维,换而言之,费尔巴哈没有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这导致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四条中,费尔巴哈将世界划分成宗教世界的此岸和世俗世界的彼岸,将宗教的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太过直观和感性。在第六条中,费尔巴哈更是抛开历史进程,独立宗教感情本身就陷入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里,因此马克思第七条中批判费尔巴哈将宗教感情看得太过崇高、太过纯粹、太过笃定宗教的地位而忽略了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为他后续提出新唯物主义作好铺垫。

3.3. 对人本主义的批判

人本主义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所在及主要贡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即抽象的人本主义缺乏落实,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的本质,而忽略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一个有感性部分和实践部分的生命体,而不是一个机器,因此应当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并纳入社会关系中,除此以外,他把人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形式,因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这在他的文集中有所体现:“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 [7] 他把人当作孤立的,个体的,并未把人纳入社会关系,而是把人区别成我和你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人本主义,并没有落到实处。

4.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借批判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阐释了实践的观点和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基本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厦。

4.1. 马克思表达了实践的观点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至第八条,“总的来看,在《提纲》中,围绕‘实践’本身,马克思阐明了以下要点:实践是感性现实的活动,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实践与理论(思维)的关系,即实践能够检验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理论具有现实性。” [8] “实践”为线索,贯穿思维真理性、环境观、感性活动论、人的本质、宗教情感、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对以往的哲学家们进行批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要从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批判了纯粹的经院哲学的问题;在《提纲》的第三条中更是将实践的观点置于环境论中,马克思批判了只看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看不到人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一错误思想,并指出环境和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相互生成的关系,不是神而是人自己创造的,这是实践内在的要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将实践置于意识形态论中,他批判费尔巴哈在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在谈历史的时候是直观感性的,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但马克思强调要从世俗基础的本身以及它自身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用实践来完成革命的转化。在第五条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结于宗教的本质,抽离费尔巴哈将人作为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而得出结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将人自然地联系起来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八条中,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摆明了自己实践的观点,马克思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指明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凡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材料支撑的理论都可以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4.2. 马克思表达了新唯物主义观点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条和第十一条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宣告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宣告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立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注意到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之间存在差异:旧唯物主义是属于市民社会的,也就是资产阶级的,而新历史唯物主义是属于社会的人类和人类社会,在这里的人类社会可以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的人类可以理解为是以人这一类为主体的,而这个类主体就是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属于未来,服务整个人类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彻底解释了自己与以往的哲学家们的区别就是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区别。以往的哲学家尤其是以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他们试图对现存世界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实际上却成为现存世界的辩护工具,事实上不能完成对现实世界的改变。” [9] 而马克思主义是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并追求“自由个性”的解放哲学。 [10] 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国内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时候,指出其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只是停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也即维护现实世界秩序或者说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对现实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的悲惨境地的无视。马克思对以往的哲学家的控诉在整个提纲的最后一句“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解释世界只是一个在不触动现实的说法,是一个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说法,而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去改变世界,这是哲学家们应然的任务。哲学家们不仅要能通过理论去阐释社会现实的问题,更要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由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萌芽,马克思的历史观立足于现实,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生活工作状况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质。

5. 结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篇幅较少,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关于这本天才萌芽文件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关于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研究越发重视,国内外学者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费尔巴哈阶段论;二是非费尔巴哈阶段论,三是传统马克思哲学“综合推广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来看,这三种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夸大或贬低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缺乏看待问题的辩证性。因此,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媒介分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分析,通过厘清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扬弃这个过程,有利于正确认识简短精要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作用,辩证看待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厘清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有利于避免部分学者在研究上过度夸大和贬低费尔巴哈,正确地看待费尔巴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地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通过经典文献的阅读照亮社会现实,破除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思想局限,开启实践改变世界的进程。

文章引用

王 茜.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
The Break between Marx and Feuerbach from the Theses on Feuerbach[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482-148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49

参考文献

  1.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2. 鲁克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5): 57-69.

  3.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4. 4. 杨楹. 马克思生活哲学纲领性文本的深耕[J]. 中州学刊, 2022(5): 110-118.

  5. 5. 习近平. 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1(9): 3-10.

  6. 6. 李志. “新唯物主义”的阐释局限及其解决路径——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理论探索, 2021(3): 29-35.

  7. 7.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 北京: 三联书店, 1962.

  8. 8. 魏琰琰. “萌芽”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关系再审视[J]. 湖南社会科学, 2020(3): 21-25.

  9. 9. 李东坡, 陈静.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时代启示——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22(6): 14-22.

  10. 10. 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M]. 李小兵, 等,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