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6 No.03(2017), Article ID:19887,7 pages
10.12677/ASS.2017.63030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 under the Dimension in the Ecological View of Marxism

Qingbin Han1,2, Zhe Zhu1

1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Anshan Liaoning

Received: Feb. 20th, 2017; accepted: Mar. 7th, 2017; published: Mar. 14th, 2017

ABSTRACT

Rural urban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ing carrier which is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view of ecological theory of Marxism. The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developing problem of the rural urba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scale town, developing the rural industry and improving the farmer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Urbanization, Ecological Theory of Marxism,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角下 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研究

韩清滨1,2,朱喆1

1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2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学院,辽宁 鞍山

收稿日期:2017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7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14日

摘 要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广大农村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全面建设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实现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即大力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力度,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等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 。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层面,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向生态文明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 。然而,面对目前资源趋紧、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把农村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做好,就必须有新的载体来承担起这个艰巨的任务。农村的城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融合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同时也是把农村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之中的重要载体 [4] 。

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应该向新型生态小镇转变。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小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 [5] [6] [7] 。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小镇不是行政色彩的镇,而是有着自己独有产业、文化、旅游特点的新时期乡村 [8]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生态建设问题,主要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匹配的生态建设机制不是那么完善,以及资源环境的逐渐匮乏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探讨了我国农村小城镇的生态发展道路。

2.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其核心理念是描述人类自身和息息相关的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描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和谐一致,进而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就是要寻求正确、彻底解决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残酷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道路以及对策。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界更好地并且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界是相依相存的共同体,人的劳动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的统一只有在人的社会才能实现,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的社会生活或者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然属性都是对人的生存完整性的割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持续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正确揭示了人、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为主旨和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普遍性的原则,只有也必须与世界上各国的不同历史时代的具体实践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我国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我国得以蓬勃、迅速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是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产生的诸多弊端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思维,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就的总和,它以敬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议题之一,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长沟镇城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化发展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3.1.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简介

从我国实际出发,农村城镇发展具有集聚产业、吸纳人口、拉动就业的重要功能,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对促进大城市、小城镇与新农村三者共同发展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同时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我国农村城镇发展有不尽合理的地方,究其原因首先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不协调等因素所产生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就是要保护生态和环境,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居住生活水平。对如何发展农村小城镇,有如下建议和探讨。

首先是要建设资源配置优化的小城镇化,农村小城镇规划必须考虑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其次要考虑建设经济结构合理的小城镇问题。在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加强产业布局问题,使得农村小城镇具有合理的经济发展体系,注重农村小城镇和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分工问题,形成农村小城镇经济布局合理,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的第三产业的逐步、稳定发展,快速加强农村小城镇化进程,建立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第三,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农村小城镇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农村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要把我国原来比较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村容村貌整洁有秩,适宜民居的农村小城镇。建设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以改进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首先就要改进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建设包括农民居住环境也包括农村水利以及乡间的交通设施等。我国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道路建设,做到乡村道路户户通,并实现农村公路硬化的指标,彻底改变千百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糟糕的交通现状。建设与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基础建设问题,改善我国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工程以及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小镇是我国当前进行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3.2. 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

3.2.1. 生态农业简介

生态农业是指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根据和遵循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当代发达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的生产耕作经验相互结合,获得较之以往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效益以及整个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先进农业。生态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多样性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减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外来化学物质与外来物种的引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和化肥量以及地膜的使用规模。由生态农业可引入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在新能源利用上,生态经济推崇的是以太阳能、风能替代石油、煤炭,可见生态农业追求的是低耗、低排、低污染,从而使生态农业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3.2.2.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下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从如下角度分析。

首先,对于我国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必须践行节约的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我国的农村地区,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在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制定完备的生态建设规划,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抓好农村乡村建设,起到示范效果,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循环、无公害化。其次要加强在那些生态脆弱地区加大集约化农业的建设步伐,努力走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标准化的进程 [8] 。要加强开发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生物农药技术、农村沼气技术、农村喷灌技术等,以改进传统农业的低效率、高污染的状况。大力推广秸秆变油技术,努力推进农村的秸秆还田技术,建设成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

第二,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对循环农业的应用与推广。所谓循环农业是指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农业而言,运用循环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结合农业生产,在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大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控制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的引入,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是我国广大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囊括了生态学方法和循环经济的方法。发展循环农业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农业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开辟了新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第三,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进行低碳农业的应用和推广。传统农业我们可以认为是“高碳农业”。低碳农业的就是存在生态概念的新型农业,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多样性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减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外来化学物质与外来物种的引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和化肥量以及地膜的使用规模。由低碳农业可引入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在新能源利用上,低碳经济推崇的是以太阳能、风能替代石油、煤炭,可见低碳农业追求的是低耗、低排、低污染,从而使生态农业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具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量,用生物农药,生物治理来代替化学的农药,用先进的可降解农膜代替以往不可降解的农膜。开展平衡施肥方法的研究,根据土壤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要,确定化肥的合理施用量。向农民灌输立体种养的农业生产新模式。立体种养可以充分利用空间、阳光和水分,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效益。比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树下种牧草,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政策和技术政策,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食品建设基地的规模和标准,着重强化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拓宽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现实利益 [9] 。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相关技术的指导和培训,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国家竞争力 [10] 。

第四,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积极推进我国广大农村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全国各级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应该持续的对我国落后的农业保持高投入,同时鼓励全国各界广泛参入到我国农村建设中来。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我国农村基础建设体系,努力完善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农业体系。兴修水利,改善农村的吃水问题,污水排放问题,切实提高我国农村的基本农田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秸秆还田技术。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对农业科研开发。充分发挥我国各级农校、农科院的作用,推进科研单位和农民结对子,上门服务。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为推动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持。

3.3.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建设。

当前首先就必须对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加工工业能力过大,农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产业能力不足;第二,加工工业内部一般加工能力过大,高水平的加工能力不足;第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小而全、大而全,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第四,工业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我国乡镇经济难以协调平稳发展。因此,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是搞好治理农村经济,保持农村乡镇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乡镇企业要有一个长远规划,选择绿色经济为主,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我国乡镇企业应该因地适宜,充分利用农产品的优势,发展绿色经济,以农产品展开进行深加工、再加工。

绿色经济一种全新的三位一体思想理论和发展体系。其中包括“效率、和谐、持续”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对乡镇企业发展而言,绿色经济的关键之处就是是要快速发展农业。乡镇企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维护农村生态平衡的核心。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我国乡镇企业,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我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循环经济,就是要使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以往我国在乡镇企业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技术,推广太阳能、风能技术在乡镇企业的使用规模,探索高科技在我国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发展节能减排为主导的我国乡镇企业产业,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注重节能减排的监督机制。要靠群众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来监督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推动节能减排在乡镇企业中广泛展开,以确保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以此加快淘汰乡镇企业的落后产能,解决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同时还要规范和健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各乡镇企业能做到有法可依。

3.4. 为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农民是我国广大农村的重要建设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消费者。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推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进程,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就是必须加大对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水平,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和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这样广大农民才会主动的参加到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来。众所周知,我国农民的自身水平有限,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推进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让广大农民热情参与的机制。让农民自己去监督生活和工作中的生态建设行为,成立村民自助协会,参与到生态建设中,这样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知情权、舆论权,真正让农民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其次要在农民中推广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知识。让我国广大农民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如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垃圾处理中来,在农村建立垃圾收集场所,让农民自己收集,自己处理,并给以监督和帮助。在农村中建设垃圾收集场,给农村配备垃圾收集、清扫、压缩、运输车辆和设备,方便群众投放和集中运输。最重要的还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改进自身习惯,逐步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 结语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结构失衡、内需乏力、发展不协调所导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实质是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做到物尽其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促进城乡、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物质变换。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觉下的农村城镇化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探讨了我国农村小城镇的生态发展道路。

文章引用

韩清滨,朱 喆.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 under the Dimension in the Ecological View of Marxism[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06(03): 226-232.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7.63030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2.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 2015-10-29.

  3. 3. 李克强考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并召开座谈会强调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协调推进“新四化”建设[N]. 人民日报, 2013-01-16.

  4. 4. 陈蓉.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3.

  5. 5. 彭成圆, 蒋和平. 集中社会资本助推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浔龙河生态小镇发展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14): 4510-4512.

  6. 6. 王德润.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 发展论坛, 2007(2): 22-24.

  7. 7. 李敏. 河北省小城镇发展问题探讨[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8. 8. 王先锋. 目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 中国农村经济, 2001(9): 16-20.

  9. 9. 温家宝.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 2011-03.

  10. 10. 杜鹃. 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7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