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8  No. 11 ( 2019 ), Article ID: 32841 , 7 pages
10.12677/ASS.2019.811249

Analysis of the “Buddha”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Subculture

Kaiyue Kang, Yinzhong Cao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18th, 2019; accepted: Oct. 30th, 2019; published: Nov. 6th, 2019

ABSTRACT

The current “Buddha” phenomenon is pretty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 “Buddha” phenomenon are also multiple, such as the era-based and dissemination amplification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on the Internet, the marginality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network subculture and the role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ow desire and value derail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Buddha”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live a life which is satisfied with the existing state of affairs and reluctant to move forward, the pursuit of value from entertainment to death, and the state of existence to death, this not onl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ersonal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aced with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Buddha”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ubjec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object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w media need to mak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Network Subculture, “Buddha” Culture, Buddhism Youth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 剖析

康凯月,曹银忠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10月18日;录用日期:2019年10月30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6日

摘 要

当前“佛系”现象在高校学生中较为普遍,而“佛系”现象背后的产生原因也是多重的,如基于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性与传播放大性、网络亚文化与大学生青年角色的边缘性与发展阶段性以及社会转型发展所带来的低欲望性和价值偏轨化。然而在“佛系”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表现出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娱乐至死的价值追求以及向死而生的生存状态,这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面对大学生“佛系”现象中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主体、社会环境客体以及新媒体媒介都需要做出修正举措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 :网络亚文化,“佛系”文化,佛系青年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1987年互联网传入中国,中国从此打开了与世界进行互联网交流的大门。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节奏的急剧加快,社会强制规则的普遍约束的加强,消费主义影响的严重渗透,使得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开始出现困顿、迷惑乃至空虚的现象,对生活时事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转变。“佛系”是在2014年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网络热词,特指具有无欲无求、清心寡欲、看淡所有的一种超乎于寻常世界之外的宁静心理状态 [1]。而当今“佛系”文化是网络亚文化膨胀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由于社会节奏转型过快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学生寻找的一种迂缓的自我放松来调整在社会强压下所形成的心理异化状态 [2]。“佛系”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产物逐渐显现于社会,并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新型网络文化,这对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是现阶段难以克服的阻碍,亟需得到社会的重视。

2.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的逻辑归因

网络亚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佛系”现象对社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佛系”状态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在紧张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放松、减轻学业与工作压力的方式。部分大学生对“佛”的内在价值进行表层的自我扭曲理解,以“佛系”态度看待人生,“大学生”成为了“大学僧”。然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承担起国家未来建设的重担,这种追求自身的“小确幸”放弃追求“大作为”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是消极的,更是危险的。因此,需要找寻“佛系”现象发生的根源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1. 基于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性与传播放大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传播内容、主体以及渠道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变革首先源自于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便利,而网络亚文化下的“佛系”文化就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并且对于网络新兴文化的接受程度比老一辈人要高,接受速度也要更快。因此,“佛系”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网络将世界连接地更为密切,为“佛系”文化在中国的快速形成、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自从2014年“佛系青年”一词首次出现在日本某杂志上,“佛系”文化就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媒介与动力,开始对中国大学生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直到2017年,“佛系追星”在中国网络热搜词汇上成为榜单第一。大学生通过网络对于“佛系”文化的了解与兴趣,高过了对社会所宣传的主流文化的了解与兴趣。“佛系”文化的线上线下传播,如大学生身边的“佛系恋爱”“佛系学习”“佛系追星”与“佛系减肥”等使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持“佛系”态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受到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内容放大等的特征,因此,在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对未来发展的焦虑被无限放大,在流量角逐的社会中,一些微信公众号、微博文章、知乎软文所推送的“毒鸡汤”文章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几百万的点击量,这些文章大部分文章以夸大事实来制造社会热点吸引流量。尤其是2018年咪蒙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更是将网络负能量传播推向高潮,在这篇文章中,“差序格局”下的阶级固化尤为突出,面对被放大的负面信息,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无法排解,开始对社会产生消极排斥的情绪,以佛系状态来证明自身的存在。网络中所传播的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念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充满了畏惧与哀怨,对未来生活感到迷惘与无助。然而,网络平台就像一个放大镜,网民群众的所有情绪都被放大展示在公众面前。网络中充斥着的负面情绪被放大,而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去分辨网络空间中内容性质好坏,从而对于周围大众所宣传的“佛系”理念也在无形之中被大学生所潜移默化的接受。

2.2. 基于网络亚文化、大学生青年角色的边缘性与发展阶段性

首先,当前“佛系”文化处在主流文化之外的亚系文化地位与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的模棱两可使得当前大学生的“佛系”现象具有边缘性特征。一方面,网络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是一种边缘文化,游离于网络主流文化之外,处于较为弱势、次要地位的边缘网络文化,“佛系”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阶段性产物,其边缘性更加凸显。另一方面,由于青年正处于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在社会地位上定位为一个“半”社会成员,青年学生成年后受到的社会关注逐渐减少,他们不再像处在儿童阶段一般受到周围人的关注,需要自行探索去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之道,“边缘人”的特征也开始显现。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提出:“在我们的社会中,青年一般来说不得不连续多地过“边缘人”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会状态是模糊不清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既非成人,亦非儿童。” [3] 青年大学生的自我“主动”边缘化与社会“被动”边缘化,使得“佛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

其次,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在各种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对当前高校普遍流行的“佛系文化”存在着的从众心理。“佛系”文化在大学生中无形的扩散,大学生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群体,于是仿效周围环境中的同学们的“佛系”行为。因此大学生在没有对自身有清晰定位之前极易受到“佛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娱乐化的方式层出不穷,这对刚离开中学校园、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多样的娱乐方式使得在经历过高强度考试压力之后的大学生感到轻松自在,自身价值的“虚无”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愈发明,由自我价值虚无感带来的“天花板”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愈发普遍。同时,大学生的碎片情绪处理呈现出消极释放的趋向。部分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勇气与现实的不满进行抗争,也没有没有足够的胆量完全逃避现实,信息与时间的碎片化消极化致使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无法彻底释放出来,一腔热血无法施展,踌躇满志无法实现,面对压抑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只能以“大隐隐于市”的态度“冷眼看世界”。

2.3. 基于当前社会转型发展带来的低欲望性与价值偏轨化

由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节奏过快,使大学生毕业后无法较快适应社会,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跟不上社会要求的速度和水平。对平静与安稳的追求日渐成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常态,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呈现出“佛系”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成且其影响开始凸显。大学生“佛系”现象中的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追求属于低欲望心理的外层表现,面对社会竞争的激烈、巨大压力无法解决、消极情绪无法释放时,部分大学生就会选择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关注自身内心活动,满足自身精神需求,对于交友、竞升和恋爱等表现出不争不抢的低欲望性。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对部分大学生来说失去了兴趣,价值追求正在逐渐错位,正如马斯洛所说:“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的沦丧…这种危险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 [4] “佛系”文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指向,对外界社会追求的欲望逐渐丧失,主流文化价值宣传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导被压抑。面对当前大学生“佛系”现象中的低欲望性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佛系”文化的消极影响开始显现出来。

社会转型过快导致的利益分层化趋势凸显,马太效应开始出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性逐渐增强,阶层上升通道愈发狭窄 [5]。“差序格局”的社会状况被放大。面临社会转型过快带来的负面效应,部分大学生无法承受由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感到焦虑与无奈,当在参与学习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时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与社会中他人认知存在差异时,就会感受到极大的不适应、无助与孤独。焦虑与恐慌成为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常态,而网络亚文化下的“佛系”文化的出现为大学生带去了逃避现实,实现精神自由的新途径。并且,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后的当下,消极遁世、悲观主义、重在当下、快乐至上等存在主义思想得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6]。因此,对于现阶段生活条件宽松优渥与社会和谐稳定状态下的大学生来说,生存不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享乐主义的温床就会随之产生,大学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对社会责任担当与自身价值追求逐渐出现“去理想化”的心理状态,理想实现、社会奉献不再是其最终价值追求,而是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不问世事,追求平淡生活,部分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偏离正轨,“佛系”现象在高校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3.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的多重影响

网络文化的强势来袭,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对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得对当前大学生对待生活质量提升、学习目标实现和工作晋升的丧失了一定的兴趣与信心,以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各种挫折与困难,然而大学生中的“佛系”现象也是大学生内在善良品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大学生“佛系”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1. 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

大学生在受到“佛系”文化影响后对生活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当前的“佛系”文化所秉持的理念几乎与传统犬儒主义无异,犬儒主义的代表安提斯泰尼曾说过:“无欲是神圣的。” [7] 与当前大学生所持的“无欲无求的过完一生”“心门已关、世界无关”的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当大学生在刚入大学或步入社会时开始意识到自身权利没有得到社会认同,自身能力没有被完全开发,于是在出现能力与理想实现差距过大的状况,在这时部分大学生就会选择放任自我,随波逐流,随心随性,通过简单随性的生活方式实现灵魂的自由。这种无欲无求、追求极简生活的犬儒态度在社会中较为普遍,容易形成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精神懈怠。

3.2. 泛娱乐化的价值追求

“娱乐至死”的概念最早是由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他指出互联网已经开始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娱乐化,人类悄无声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直至最后互联网“使我们都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8]。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娱乐、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人们在消遣娱乐过程的同时,娱乐也支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在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是互联网平台上的主角,网络娱乐如影视、音乐、游戏等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全部工作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泛娱乐化在大学生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正常生活也开始受到“娱乐至死”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追求新鲜搞笑的娱乐方式、丰富自身精神生活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而对于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度。

3.3. 向死而生的生存理念

“向死而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中处于核心地位,突出人的生命和存在的非凡意义,不问过去与未来,凸显当前生存的价值。当前大学生们逐渐将生活重心的放在自身的生命体验上,“佛系”大学生将“向死而生”的消极影响作为生活的指向标,认为只有不问将来,只争朝夕,达到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发展与过好现在就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大学生在“佛系”文化的影响下对自身以外的事与物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不争不抢,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会选择放弃与逃避而不是坚持奋进,只要现世安好才是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这种对“向死而生”生存理念的偏差性理解已经成为他们对待生命的常态心理范式,也是当前大学生“佛系”现象的主要表现之一。

4.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的修正举措

大学生“佛系”现象产生于多元文化的环境之中,是大学生群体宣泄其在平时生活中所积累的碎片情绪的一种消极言行现象,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容易出现偏离正轨的趋向而产生价值矛盾冲突和混乱的现象。面对社会中“佛系”现象泛滥的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主体维度——大学生自我建设的强化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价值观的引导对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贡献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佛系”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在对自身和社会未来建设上出现去理想化和低欲望性的趋向,这就需要唤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理性看待自己的定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身民族荣誉感、文化认同感,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自信与希望,主动担起国家栋梁的责任,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大学生需要提升对“丧文化”、“佛系”文化等网络亚文化的辨识度,理性看待当前“佛系”文化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其次大学生需要增强自我认同感,大学生“佛系”现象的主要是由自我定位不清晰,自我认同感不足引起的,因此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尽管会被网络环境中被放大的社会负面信息所影响,但还是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大学生需要在对自身具有清晰的定位和高度的认同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减少消极避世的心理态度,理性看待自我实现和社会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大学生需要增强对主流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佛系”文化的影响,却忽视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面对主流文化处于较为被动接受的现状,大学生需要在其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社会主流文化,增强自身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紧跟社会主流方向,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那么网络亚文化下的“佛系”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会随之减轻。

4.2. 客体维度——社会良好环境的创造

萨特曾经说过:“我们人类首先是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 [9]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培育来说是及其重要。由于“佛系”文化是大学生面临社会转型过快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而产生不适应感的逃避心理,因此,社会需要尽可能的为大学生在其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更佳轻松愉悦的环境以及提供更多机会供其选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17年印发的《中长期青年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待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公平的影响障碍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的存在。因此,国家和学校要鼓励大学生人才创作以展现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 [10]。国家需大力宣传青年学生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主流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指引作用,着重培养青年优秀人才,积极推动大学生融入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制,使得身处在“佛系”文化环境之中的大学生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高校的自媒体建设需要将主流文化建设与宣传放在核心地位,使得主流文化占领新阵地,唱响主旋律 [11],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学习环境。国家和校园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发挥出青年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4.3. 媒介维度——新媒体使用效能的矫正

当前“佛系”文化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新媒体新设备新平台而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因此,要解决大学生“佛系”现象问题就得从网络治理入手。我国是一个手机用户大国,以微博、微信和知乎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通过网络“新闻报道人”编辑后的“新闻事件”来接触和了解社会。在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大部分自媒体存在着夸大事实、争夺流量为目的而扭曲客观现实的情况,使得大学生对真实事件的了解处在表层而产生误解。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从媒体外在约束出发,国家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自媒体的监管,建立相关网络综合治理的机制体制,成立网络监察部门,对网络违法传播行为进行严惩。关于“佛系”文化,网络监管部门需要随时掌握传播规模,对不实言论以及非法信息的传播加强监管,并加大惩戒力度。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文化内容分类的规定,制定细致性和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并加入平台的用户使用协议和平台公约等网络规范中,以制度的可预期性引导网络用户在进行创作时对内容的性质与社会影响进行判断 [12]。从媒体自身内部出发,知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应当提升媒体自身质量与社会责任感,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面对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佛系”文化、极端消极文化等触犯社会底线时,网络自媒体要从内部及时监控与删除。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13]。因此,相关主流媒体要加大对主流文化的网络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环境治理,减轻当前“佛系”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对于促进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佛系”文化作为当前大学生中较为流行的网络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多重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佛系”文化的影响下消极避世,逃离现实,然而“佛系”文化的盛行也是大学生善良品质的体现。“佛系”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以及生存理念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是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品质的散发,因此在“佛系”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会在生活追求较为平淡,任事件自然发生,但是在实现其个人理想、社会价值时就转变为奋发图强的热血青年,在处理一些事情中表现毫无在意,内心实则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与未来默默努力奋斗,厚积而薄发,因此,对于“佛系”文化,不能谈“佛”色变,要进行理性看待与分析。而造成“佛系”现象在大学校园中较为普遍的原因是多重的,不仅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有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对“佛系”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探析下,无论是大学生主体、社会环境客体还是新媒体媒介都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为创造出良好的高校线上线下教育环境共同努力。

文章引用

康凯月,曹银忠.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剖析
Analysis of the “Buddha”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Subculture[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08(11): 1823-182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11249

参考文献

  1. 1. 秦汉. 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三种态势[N]. 学习时报, 2014-06-02(009).

  2. 2. 黄汀.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5(6): 164-168.

  3. 3. 叶南客. 边际人——大过渡时代的转型人格[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6.

  4. 4. 马斯洛. 科学心理学[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

  5. 5. 郑国军. 佛系青年亚文化的存在逻辑与价值引导[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36): 83-84.

  6. 6. 宋德孝. 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 中国青年研究, 2018(3): 41-45.

  7. 7. Laertius, D. (1959)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6, 43.

  8. 8.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 章艳, 吴艳莛,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9. 9.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 第11版. 侯玉波, 乐安国, 张智勇, 等,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 9.

  10. 10.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N]. 人民日报, 2017-04-14(01).

  11. 11. 修蕾, 郑金鹏. 自媒体时代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工作的思考[J]. 青年记者, 2016(32): 112-113.

  12. 12. 陈赛金, 陈超俊. 当代青年“佛系”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7): 106-111.

  13. 13. 习近平.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面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 人民日报, 2014-2-28(0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