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07  No. 02 ( 2019 ), Article ID: 30653 , 8 pages
10.12677/WLS.2019.72008

An Archetypal Criticism Analysis of Faulkner’s Redemption Thought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Yihang Qi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May 16th, 2019; accepted: May 29th, 2019; published: Jun. 5th, 2019

ABSTRACT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a novel written by the Nobel Prize winner William Faulkner in 1929. It has great influence in America, and in 1998, the Modern Library ranked it sixth on its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Faulkner was born in a Christian family. In his works, a strong sense of religious ideas can be felt, thus this paper used archetype criticism to analyze the biblical allusions in this novel. According to Northrop Fry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archetypes, which are the archetypal theme, archetypal character, and archetypal image. This paper will deal with these three types of archetype of this novel on the Bible, and put emphasis on the parallelism and displacement in each typ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Faulkner’s thought of redemption is apocalyptic.

Keywords:The Sound and the Fury, Archetype Criticism, Parallelism, Displacement

原型批评视域下《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 救赎思想分析

秦艺航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9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5日

摘 要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它在美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美国现代图书馆1998年所评的“二十世纪英文小说一百强”中名列第六。福克纳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宗教意识,因此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来分析小说中的圣经典故。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原型,分别是原型主题、原型人物,和原型意象。本文将对小说中这三种《圣经》原型进行分析,强调每种类型的平行用法和转移用法。结论认为,福克纳的救赎思想是末日式的末世救赎。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原型批评,平行性,转移性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间创作的一部小说。福克纳后来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美国现代图书馆1998年所评的“二十世纪英文小说一百强”中,《喧哗与骚动》名列第六。小说中的情节发生在密西西比州的杰佛逊。福克纳也是在那里建立了他的约克纳帕托法体系(Yoknapatowpha county)。本部小说以康普森(Compson)家为中心,其家族成员可以追溯到1699年美国的南方贵族,之后也诞生了一个将军和州长。当家族延续到昆丁三世时,(Quentin Compson III),它挣扎着应对着自己家族和声誉的衰落。在小说发生的30年左右的时间里,这个家庭陷入了财政崩溃,失去了宗教信仰和来自杰佛逊镇其他人的尊敬。他们的长子自杀了,唯一的女儿被赶出了家,最小的儿子是个白痴,而唯一神志正常的次子非常冷漠和自私。

威廉·福克纳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中,深受基督教思想和《圣经》的影响,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可见许多圣经典故。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典故,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平行性和转移性用法。原型批评最初是由苏格兰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提出的,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和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发扬光大。弗莱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伟大的法典》中,他声称:“我对文学的直观感受是它的结构单元的稳定性:比如说,喜剧中的某些主题、情景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的时代到我们自己的时代几乎没有变化。我用‘原型’这个词来描述这些结构单元。” [1] 。据他所言,原型的类型主要有原型主题、原型人物和原型意象等。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着重探讨每种类型的平行性和转移性用法。

福克纳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对他的写作技巧,特别是他以意识流对后世作家的影响的研究上。他构筑的约克纳帕托法体系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关于他基督教思想的文章相对较少。希望本文能对福克纳的宗教思想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

2. 主题的原型

《喧哗与骚动》在《圣经》中的原型主题是关于其时间的精确描述,即事件顺序的精确排列。福克纳使用了一些与圣经主题相同的意图,即他对《圣经》的平行性用法,同时他也对一些圣经主题使用了一些完全相反意图的转移性使用。

2.1. 平行性用法

我们首先注意小说的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是本杰明讲述的,他是一个白痴。他的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7日。第二部分是由自杀的儿子昆丁讲述的。他的部分发生在1910年6月2日。第三部分是由杰森讲述的,他对别人极端冷漠自私。他的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6日。第四部分是全知叙述,而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迪尔西。她善良而富有牺牲精神。她的厨房是整个房子里唯一温暖的地方。这个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8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四个不同的人四次讲述了同一个故事,每一个都是相辅相成的。在《圣经》中,有四福音书。“《新约》的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几乎是我们了解耶稣基督的唯一信息来源,从而成为了基督教极其重要的部分” [2] 。四个不同的叙述者意味着四种不同的观点,每一个都是了解同一个真相的一瞥。在这部小说中,也有四个不同的人讲述了同一个故事。直到我们把它们全部读一遍之前,我们都不能全部了解它,缺乏任何一部分的了解都可能导致对真相的短缺。这就是《圣经》的平行对应。

然后我们关注这四个特殊的日期。最后一天,4月8日,发生在复活节那天,所以那一周是受难周,或称为神圣的一周。那个星期的每一天都有一些特殊的意义。第六天(4月6日)是美好的星期五,第七天(4月7日)是神圣的星期六。耶稣基督死后三天复活了。在美好的星期五,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1928是他复活的第一千八百九十五周年纪念日。在复活节当天,迪尔西去了教堂,她被传教士感动了。“迪尔西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她的脸上没有颤抖,泪水在深陷和迂回的皱纹里流过。她仰头走着,不想把泪水擦干” [3] 。复活节那天,耶稣基督的门徒们也为他的复活而哭泣。

昆丁的部分发生在1910年6月2日。圣灵降临节(又称五旬节)是基督教节日,在复活节后第五十天庆祝。《使徒行传》中记载,这是为了纪念圣灵降落在耶路撒冷庆祝七七节的耶稣基督的使徒和其他信徒的身上。(《使徒行传》2:1~31)。三位一体星期日是圣灵降临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体节是三位一体星期日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四庆祝的节日。“八天”(Octave)是一个节日后的第八天,所以它总是在宴会之后一周的同一天 [4] 。它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1910年6月2日是圣体节后的第八天。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能看到这些日期也都是《圣经》的平行对应。

小说中这四个部分不是顺序排列的,而是被福克纳人为设置成CABD的结构,体现了福克纳对于时间与历史的抵抗。小说的前三个部分是康普生家族的受难,最后一个部分是最光明的部分,是复活的部分,是拯救的部分。昆丁三世是正在堕落的新一代。《圣经》中说,死去的人都要接受末日审判,好人将上天堂,坏人将下地狱。他生命的终结也意味着道德纯洁的昆丁三世将在一个他希望生活的世界里开始他永恒的生命,而没有他所唾弃的所有腐朽的道德。福克纳以他独特的末世思想完成了对作品的救赎。

2.2. 转移性用法

福克纳也喜欢对圣经主题进行转移性使用。在四部福音书中,耶稣基督的四个使徒,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讲述了圣子基督的故事。在小说中,四个叙述者讲述了一个没落的家庭的故事。在这个家庭中,一切都在腐烂,最糟糕的是道德感的败坏,这都是耶稣基督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复活节,“他发现石头已经不在坟墓外边,但当他进入时,没有发现主耶稣的尸体……弯着腰,他看见细麻布单独放在一处,他就走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路加福音》24:2~12)。而在康普森家的房子里,“这不是一个女孩的房间。这不是任何人的房间。那股淡淡的廉价化妆品的香味、几件妇女用品的存在以及其他想使房间显得女性化的粗略的并不成功的措施,只是适得其反,使房间不伦不类,有一种出租给人家幽会的房间的那种没有人味的,公式化的临时气氛”(380)。它们的相似之处是它们很空。耶稣基督的坟墓很整洁,女儿昆丁的房间却很乱。但《圣经》中是因为耶稣基督的复活,小说中却是因为女儿昆丁的逃走;一个是永远被人们歌颂的人,另一个是永远被杰森追逐的人。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福克纳使用的明显的转移性用法。

在《圣经》里,在彼拉多派人去抓耶稣时,耶稣和门徒们在吃最后的晚餐。耶稣说:“我所吩咐的是: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爱心:为了自己的朋友牺牲自己”(《约翰福音》15:12~13)。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从未做到彼此相爱。作为一个母亲,康普森夫人经常抱怨自己的家庭。在谈到本杰明时,“有时候我想,这准是老天对我的判决”(12)。在谈到昆丁时,“我做了什么,有了像这样的孩子?本杰明已经是对我的足够的惩罚了,现在她也不再把我当作母亲了”(145)。在谈到杰森时,“你是他们中唯一一个不是对我的惩罚的人”(248)。她不爱她的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即使是她最喜欢的杰森,她也没有表现出她的母爱,只是用她的弱点赢得了他的同情。昆丁因为妹妹的所作所为引起他家族名声的衰落而非常恨他的妹妹。他对自己家族的未来很悲观,用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解脱。康普森先生也很悲观。当他听到女儿失去贞操时说,“是男人发明了贞操的观念而非女人。这就像死亡一样:仅仅是一种别人都会有的状态。”他甚至不再关心它了。因为那时,他还对昆丁说:“这是最让人伤心的事:不仅仅是贞操。什么都不值得去改变”(111)。在祖母大姆娣(Damuddy)去世后,家族开始衰落,他没有做一点事情去设法改变,只是每天酗酒,他把悲观的观点传给了昆丁。杰森也抱怨一切:“如果我娶了一个妻子,她很可能将成为一个吸毒的什么的。这是我们家里唯一缺少的人物了”(335)。作为哥哥,他想把本杰明送去杰佛逊的疯人院;作为叔叔,他抢夺凯蒂给女儿昆丁的零用钱。

从这些对于原型主题的对比和转移使用中,福克纳让小说有了更加尖锐的批评效果,即他对道德衰退的老南方的批评,这些都是原型的讽刺用法。弗莱说:“对于原型的讽刺性模仿是转移手法的一种” [5] 。小说中福克纳用了《圣经》作参照,回顾了《圣经》中的理想世界和坚守《圣经》道德准则的传统美国老南方,最后回到现实,写了受北方工业影响的道德堕落的南方。福克纳为他心爱的南方的衰落感到难过。在他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他对这样的衰落感到无能为力,也只能献给艾米丽小姐一朵玫瑰。这种转移的使用可以扩大他的这种感觉。但是在他难以忍受的同时却也渴望变化,期待着末日来拯救。

3. 人物的原型

《愤怒与骚动》在《圣经》中的的原型人物也有很多。圣经有许多人物,他们各有特点,因此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圣经原型。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四个人物。

3.1. 迪尔西——耶稣基督

迪尔西的原型就是耶稣基督本人。他们都有同样的品质——牺牲精神。耶稣被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救我们人类的原罪,而书中的迪尔西也为了康普森家牺牲了她所有的生命。她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本杰明三十三岁生日那天,她用自己的钱给他买了一块蛋糕。当杰森要打女儿昆廷时,她来救她了。在强者面前,她表现出强大的力量来保护弱者。可以说,“在这惨淡的景象中,只有她是一个亮点。在这个就像坟墓般冰冷的房子里,只有她的厨房是温暖的。在整个破碎的世界里,只有她是一个坚实的支柱”(3)。

黑人是卑微的,耶稣基督本人也是卑微的。他降生在一个弱小的民族,犹太民族;一个声名狼藉的城市,拿撒勒。“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翰福音》1:46)。他降生于一个穷苦的家庭,甚至在马槽中。耶稣基督是圣子,是一切的见证人。“上帝是我们的见证人”(《帖撒罗尼迦前书》2:5)。“‘杰森还没回来。我看见了初,也看见了终。’她说,一面看着那冰凉的炉灶,‘我看见了初,也看见了终。’”(405)。这是当天迪尔西在做完了复活节的弥撒后所说的话,一边也唱着赞美诗。福克纳特别安排迪尔西在复活节当天叙述她的故事。如果康普森家里有人在复活的那一天“复活”了,那也只能是迪尔西。她太老了。但在那次布道之后,她得到了她的净化,从而获得了新生。她称呼康普森夫人卡洛琳小姐,这是她出嫁之前的乳名,因为迪尔西抚养了康普森夫人长大,实际上她确实亲眼目睹了一切。她把房子里的每个孩子都抚养成人。她见证了它的繁荣,也见证了它的衰落。一个是耶稣基督,圣人;一个是黑人,至今仍然受到歧视。这就是对耶稣原型的转移用法。用卑微黑人的耶稣形象,福克纳反衬出康普生家子女自私自利的形象。

3.2. 凯蒂——夏娃

凯蒂的人物原型是夏娃。虽然她被赶出了家,但她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家。在本杰明的眼里,她就像妈妈一样。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关心着他。甚至在她出嫁后随她的丈夫离去之前,她也在恳求杰森不要送本杰明到杰佛逊的疯人院去。但在昆廷的眼里,她就像夏娃,是被诱惑的那个人。

《圣经》中的夏娃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女人。她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做的。她禁不住魔鬼的诱惑吃了善恶树(知识树)上的禁果。她给亚当分享了禁果,结果导致第一批人类被逐出了伊甸园。根据《圣经》,由于夏娃对上帝的背叛,上帝惩罚夏娃(和今后的女人)分娩的阵痛和悲伤的生活,并且永远在她们丈夫的权利控制之下(《创世纪》2~4)。

由于某种原因,凯蒂有许多男朋友,甚至不知道谁是本杰明的父亲。她受到了男人的诱惑,她也被这些男人抛弃了,被她的家人赶走了。甚至她想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愿望也变得不可能了。她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很可能变成了妓女。这是一种惩罚,就像上帝对夏娃的惩罚一样。她们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但是一个是人类之母,一个是妓女。这就是对这个原型人物的转移使用。福克纳虽然同情凯蒂,但她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场景中而身不由己,这是整个南方社会造成的。福克纳再次通过此用法表达了他对南方社会堕落环境的批判。

3.3. 本杰明——雅各最小的儿子本杰明

在《圣经》中,本杰明是雅各最小的儿子。雅各欺骗了他哥哥以扫的长子继承权,然后他去哈兰找他的舅舅拉班。他在那里给他的舅舅工作了七年,想娶拉班的小女儿瑞秋。但是他的舅舅骗他娶了他的大女儿利亚。他又给舅舅工作了七年才娶到瑞秋。他和利亚和仆人们生了很多孩子,但他和他的真爱瑞秋只有两个孩子。“她生得十分艰难的时候,接生婆对她说:‘不要怕,你又要有一个儿子了。’当她奄奄一息、快要断气的时候,她给孩子取名便俄尼(Ben-Oni,希伯来语愁苦的儿子);他父亲却给他取名便雅悯(Benjamin,希伯来语好运气的儿子)”(《创世记》35:17~18,括号里的注释为笔者所加)。作为他最小的儿子,也是他和他的真爱生的孩子,他最爱本杰明。因此,在西方习俗中,常给最小的儿子命名本杰明以祝福他们。

在小说中,康普森太太改了她小儿子的名字为本杰明,想要祝福他。而在黑奴眼里,“这个地方没有一点好运气。我早先就看出来了,等他们给他改了名字,我就一清二楚了”(44)。黑人们有自己迷信的信仰。尽管本杰明是个白痴,但他比任何人都有更强的感官。首先他有更强的嗅觉。“我能闻到这种病的味道,就在那一块叠在母亲珠子上的布里”(87)。他还能闻到死亡的味道。当一个人死在家里时,他能闻到它的味道。他也有更强的触觉和听觉。“我看不见它,但我的手看到了,我能听到夜晚来了,我的手看到了拖鞋,但我看不见自己,但我的手可以看到拖鞋,我蹲在那里,听到它变暗”(102)。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本杰明确实从他名字的变化中得到了其他人没有的特质。一个是以色列部落尊贵的国王,一个是白痴,这就是福克纳对本杰明原型的转移使用。通过这一用法,福克纳表达出他对南方社会的彻底失望。通过外在手段,即改名,只能起到象征性的作用,是不能让人真正获得拯救的。

3.4. 儿子昆丁——替罪羊

《圣经》中的替罪羊出现在《利未记》第十六章。神吩咐大祭司亚伦,要取两只山羊作赎罪的祭品,抓阄来决定哪只羊来作替罪羊。然后,他宣布“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利未记》16:21),之后他借着所派之人的手,把羊送到旷野中去 [6] 。我们可以看到替罪羊本身是有罪的,它承担了它的所有者的罪恶,牺牲他们的罪获以获得神圣的和平。

在小说中,昆廷看到了所有的家庭问题。他的父亲虽然也看到了所有的问题,但是一无所动,甚至变成了一个酒鬼来逃避问题,相反昆丁对这种衰败感到非常遗憾和悲哀。他仍然无能为力,他能做的唯一的方式是对父亲承认自己和妹妹“乱伦”,因为乱伦是会受到永恒惩罚的。“一些长老会永恒惩罚的概念吸引了他:不用麻烦上帝,他自己就可以把他和妹妹都推进地狱,在那里他可以永远保护她,让她在永恒之火中保持白璧无瑕”(437)。他想当替罪羊,希望因为自己的牺牲,可以为这个衰败的家庭赢得一些名声。这是福克纳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平行使用。通过这一形象,福克纳强调了自己的救赎思想,即努力保持自身道德的高洁,在最后末日来临的大审判时,是可以上天堂真正得到拯救的。

4. 意象的原型

《愤怒与骚动》在《圣经》中的的原型意象也有很多。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四个意象。

4.1. 火

本杰明有三样最宝贵的东西:凯蒂,他房子前的牧场和火焰。他永远地失去了凯蒂,但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因此他把和凯蒂长得像的任何人都当成凯蒂。他的牧场被卖给别人作为高尔夫球场了,用来填补他的妹妹凯蒂的婚礼和他的哥哥昆廷上哈佛大学的学费,他因此变得更兴奋了,因为他能看到人们在上面打高尔夫球。他只剩火了。在他33岁生日那天,当他正在吃生日蛋糕时,“一条长长的铁丝从我肩上走过。它一直伸到炉门口,然后火就看不见了。我哭了起来”(82)。他对火的痴迷变成了他的另一个特质。

在《圣经》中,“他们虽从火中出来,火却要烧灭他们。我向他们变脸的时候,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以西结书》15:7)。火是毁灭,完全燃烧的元素。地狱之火净化地狱,大地之火净化人间。凤凰能在火中涅槃重生。火也是净化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杰明对火的热爱也意味着他对净化的渴望。在一个大房子里住着这么大的家庭,只有白痴想要得到净化,这也是这个原型形象的讽刺用法。

4.2. 时间

在儿子昆廷叙述的部分,他最常提起时间的意象。他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他大部分关于时间的看法。“我给你这表不是让你记得时间,而是你偶尔忘记它,而不是花你所有的精力试图征服它。因为从来没有人赢过这场战争。他们甚至不用打架。这个领域只向人们揭示自己的愚蠢和绝望,而胜利则是哲学家和愚者的幻想”(107)。他父亲对一切都很悲观,但这次他对时间的恐惧也许是正确的。在《圣经》中,一个人的时间经常象征着一个人的命运。根据《圣经》,一个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帝决定了。“他为万事特定适当的时间;他使我们有永恒的意识,却不使我们完全明白他一切的作为。”(《传道书》3:11)。“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箴言27:1)。像他这样悲观的人会停止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看看上帝在他面前安排了什么。但《圣经》中也有一些其他的节,如:“非常小心地生活——不是不明智地,却要明智地,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因为时间是邪恶的。因此,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意志”(《以弗所书》5:15~17)。我们需要随时准备好接受上帝的祝福,这是一个对时间和命运更为积极的看法。

后来,昆廷打破了手表上的指针,只是试图停止时间。在这个意义上,他想阻止他命运的注定失败,他的家庭名誉的必然衰落。这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昆廷当时想自杀,他脑子里的想法都是荒谬的。福克纳用这个意象是想指出当时南方的很多社会道德都是愚蠢的。他对于时间的反抗也显示出了一线光明的希望。

4.3. 树

《圣经》中的树很早就出现了。在《创世纪》中,“上帝说:‘我要把地上各类结种子的植物和各种长满果实的树木都赐给你们当食物’”(《创世纪》1:29)。当上帝最初创造宇宙时,树被认为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伊甸园中,有两种特殊的树,那就是生命之树和善恶之树,其余的都是果实树。夏娃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因为她被魔鬼引诱了。因此,树是“动态生命本身,是天堂,地球和水作用的结果;它是女性化的,滋养王物的,遮蔽一切的伟大母亲形象,植根于大地,伸向天空,令人永恒回味” [7] 。

在小说中,本杰明总是说凯蒂闻起来有树的味道。在儿子昆丁生命的最后一天的叙述中,他也多次提到凯蒂闻起来像忍冬花。本杰明作为一个白痴不能分别树之间的差别。在他的牧场里,生长着很多忍冬花,他能闻到了死亡和生命。凯蒂的身体里有很强的生命力。与夏娃一样,在他眼里,凯蒂就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忍冬花。福克纳这里也想说明,当她离开家的以后,生命力离开了,所有还在家里的人也就成为了行尸走肉。夏娃就是因为吃了善恶树(知识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园。夏娃的离开也表达了福克纳对于堕落之人的谴责,他们终将逃不过注定的惩罚宿命。

4.4. 水

水在《圣经》中甚至每种文化中都象征着纯洁。流水可以冲走一切。在浸礼会教派中,他们把水浇在信徒身上。“这是一种顺服的行为,象征着信徒对受难、埋葬、复活的救主的信心,也是信徒对原罪的死亡,对旧生命的埋葬,以及复活,在耶稣基督的新生命中行走。这是信徒对死者最后复活的信仰的见证” [8] 。耶稣基督在施洗别人时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给他们的水就永远不渴。事实上,我给他们的水将成为他们涌到永生的泉水”(《约翰福音》4:13~14)。水在《圣经》中有神圣的意义,是一个神圣的原型意象。

在小说中,当凯蒂失去了贞操时,本杰明让她洗她的身体。“我拉着她的衣服,我们去了洗手间,她站在门口,看着我。然后她用胳膊搂住她的脸,我推着她,大哭起来”(98)。本杰明想用水来洗清她的罪过,他有很强的嗅觉,能闻出凯蒂的微弱变化。有一次当凯蒂用了一些香水,本杰明也用清水洗去。只有在水的帮助下人才能得到净化。这是福克纳对水的原型意象的平行性用法。《圣经》中有诺亚方舟时的大洪水消灭世间万物,小说中昆丁最终投水自尽,获得了自己的救赎,也表达了福克纳想要依靠末世来获得救赎的思想。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了《喧哗与骚动》在《圣经》中的三种原型:原型主题、原型人物和原型意象。小说表达了美国传统老南方社会在经受了北方工业的打击后所经历的道德沦丧与无助感,连宗教也救不了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全社会一步步滑向深渊。福克纳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救赎方式,即末世方式。只有末日的到来才能真正净化世间一切的罪恶,上帝最终的大审判必定会让好人们得到永生。而世人要获得救赎就要成为好人,维护传统的道德,不能沉沦与堕落。这种思想也是福克纳特有的末世救赎思想。人们只有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充满期待地活着,因为救赎必将到来。

文章引用

秦艺航. 原型批评视域下《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救赎思想分析
An Archetypal Criticism Analysis of Faulkner’s Redemption Thought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J]. 世界文学研究, 2019, 07(02): 45-52. https://doi.org/10.12677/WLS.2019.72008

参考文献

  1. 1. Frye, N. (1983)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Harcourt Inc., Orlando, 48.

  2. 2. Tuckett, C. (2000) Gospel, Gospels.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Freedman, D.N. and Myers, A.C., Eds., Eerdmans, Michigan, 523.

  3. 3. Faulkner, W. (2014) The Sound and the Fury (Chinese and English Bilingual Version). Li, W.J., Trans.,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Beijing, 400.

  4. 4. Cross, F.L. and Livingstone, E.A., Eds. (2005) Octav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493. https://doi.org/10.1093/acref/9780192802903.001.0001

  5. 5. Frye, N. (1972)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ory of Myths.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A Reader. Lodge, D., Ed., Routledge, New York, 126.

  6. 6. Coffee, J.M. (1983) Faulkner’s Un-Christlike Christians: Biblical Allusions in the Novels. UMI Research Press, Michigan, 29.

  7. 7. Biedermann, H. (1992) Tree. Dictionary of Symbolism: Cultural Icons and the Meanings behind Them. Hulbert, J., Trans., Facts on File Inc., New York, 219.

  8. 8. The Baptist Faith and Messag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http://www.sbc.net/bfm/bfm2000.asp#vii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