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535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9469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之 双重比较

赵梦园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5日

摘要

人的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讨。其中,马尔库塞是以心理上的“快乐原则”为基础,坚持人的解放就是一种本能的升华与释放,以总体革命的形式对人进行爱欲、自然与艺术解放,从而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马克思则是在存在论的基地上,以“感性–历史”的原则高度看待人的解放,诉诸于实践变革,始终强调从现实的条件出发和运用现实的手段实现人的解放。对两位思想家人的解放思想进行双重比较,有助于从心理学与哲学两个方向探索与发展人的理论,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马尔库塞,马克思,爱欲解放,感性解放

The Double Comparison of Marcuse and Marx’s Thought of Human Liberation

Mengyuan Zhao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l. 25th, 2023; accepted: Sep. 5th, 2023; published: Sep. 15th, 2023

ABSTRACT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The founders of Marxism and Western Marxists have made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is. Among them, Marcuse 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pleasure principle”, and insists that human liberation is an instinctive sublimation and release. In the form of a general revolution, human beings are liberated from love, nature and art, so as to establish a non-repressive civilization. Marx, on the basis of ontology, regards human lib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inciple of “sensibility-history”, resorts to practical changes, and always emphasizes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liberation from realistic conditions and by realistic means. The double comparison of the two thinkers’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is helpful to explore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two directions of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ach person.

Keywords:Marcuse, Marx, Eros Liberation, Sensual Liber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以“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主题的新型哲学,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愿望,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一直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不断进行斗争实践,他与旧势力的斗争、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不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基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式,马尔库塞考察了资本主义“控制的新形式”和奴役的变种,对于人本主义赋予新内涵的阐述。(赵磊,2011)通过对马尔库塞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比较研究,凸显出二者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有利于帮助我们对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思想有一个全新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有利于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学习与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2. 马尔库塞人的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爱欲的压抑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人的本质即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马尔库塞在吸收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创造性发展“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两个概念,最终得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结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即包括自我与超我两种人格,与“无意识”即包括本我的人格范畴两个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我与超我是受到现实与意识的支配的,而本我则是无意识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更能体现人的本质,主要分为生命本能即求得生存与繁衍的本能,最基本的是性欲,以及死亡本能即一种破坏本能。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区分了“性欲”与“爱欲”两个概念,他认为前者是单纯的性行为,受到时间必然性的约束;后者则是范围更广泛,是性欲的升华,以能够引起人的快感的外物为对象,包括人的所有交往活动。爱欲是生命本能,能够表现出人对自由和欲望的渴求,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从人的性欲与“异化”来解释人类文明。马尔库塞区分了“基本的压抑”与“额外的压抑”两个概念,基本的压抑是合理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额外压抑”遵循的是“操作原则”,“在操作原则下,人的身心都成了异化劳动的工具。”这种压抑是不必要的。(黄勇,2008)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无限追求资本增值,工人们成了生产的工具,爱欲得不到释放,最终现代物质文明压抑了人的本质。马尔库塞也分析了人自身的“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两种需求,指出“虚假需求”是社会强加于人身上的需求,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熏陶下,人们逐渐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从事的劳动性质完全被异化,爱欲受到极端压抑,失去了自己的潜能,成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2.2. 爱欲解放的几点规定

2.2.1. 解放的内容包括爱欲解放、自然解放、艺术解放

马尔库塞关注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幸福,一生都致力于将人从压抑文明中解放出来。他主要从人类解放学、人与自然关系、美学等做出诠释。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本质即爱欲,爱欲为有着死亡本能和纵欲本能的人类寻找升华之路。实现人的解放离不开自然的解放,在资本逻辑下,为了维持高生产与高利润,资本家无情榨取与剥夺自然资源,对待自然的征服与破坏史无前例。人与自然关系出现异化,自然的异化导致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受到压抑的爱欲是痛苦的,解放自然成为解放人类的一种工具,要获得自由,就须解放属人的自然。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指出,艺术具有一种力量,表现为美、崇高与真实,艺术的本性决定了艺术的革命功能。艺术创造出的世界具有非压抑性,在这个世界里,艺术能够通过自律与审美之维,解放人的精神、意识,实现人的自我救赎。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具有批判功能,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急需一种“新感性”来重建一种新的非压抑性文明,从而实现人的爱欲的解放。

2.2.2. 解放的目标是建立一种非压抑性文明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产生于性本能的压抑,压抑性文明是不可能的。基于此,马尔库塞认为,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是可以消除的,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压抑问题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来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得以解决,但是资本家为了资本增值,无限的扭曲了人的本质,产生额外的压抑。马尔库塞认为,非压抑性文明促使性欲升华为爱欲,因此,实现非压抑性文明的理论路径是“爱欲解放”,消除额外的压抑才能实现爱欲的回归与人的解放。马尔库塞通过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弗洛伊德压抑文明论,从中吸收自我、超我、快乐原则等心理学概念,认为文明产生于基本压抑,工业文明造就额外压抑,要想最终实现人的本质爱欲的解放,就需要重建非压抑性文明,确立新文明目标,实现人的“爱欲”的完全解放。

2.2.3. 解放的途径是劳动的爱欲化

马尔库塞认为,劳动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解放是爱欲解放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无限追求利润,造成了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导致劳动异化。马尔库塞强调,要想解放人就要消除异化,劳动的爱欲化就是解放的途径。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更能体现无意识遵循的快乐原则,给予人类持久的快乐;劳动在人的生命中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为人的大规模发泄爱欲提供了机会;劳动爱欲化是一种力比多关系,人们时常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关系来满足自身爱欲发泄的需要,爱欲的解放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自由与和谐。劳动是一场快乐的游戏,消除操作原则统治下的异化劳动是释放人的爱欲的关键途径。

2.2.4. 解放的主体是“新左派”

马尔库塞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人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生产出来的产物能够满足多数人需求,工人阶级生活的改观使得他们逐渐丧失反抗意识,被资本主义社会同化。由于劳动分工的变化,脑力劳动者数量不断上升,蓝领工人逐渐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体力劳动者数量不断下降,工人阶级不再受到无限剥削与压迫,地位得到不断提升,福利待遇优厚,因此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反抗力量,已不能担任革命的主体,应去发达工业社会之外寻找不分享制度好处的人,即“新左派”。在思想观念上,“新左派”与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新左派”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与少数种族,他们的生活到了无法忍耐的地步,处于最底层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酷爱自由,不满社会现状,能够深刻体会变革现实、解放人类的重要性;被压迫者长期遭受本国统治阶级压迫,生活没有保障,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政治无自由,因此具有强烈的变革现实的愿望与革命的动力。

2.2.5. 解放的形式是总体革命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物质文明严重压抑了人的本性,强制性的消费政策导致人们对生活的厌倦,因此,需要发动总体革命解决本质问题。“总体革命”是指“在总体上”进行反抗现行制度的斗争,因为,革命是总体性的、全面的,不仅要搞政治、经济斗争,还要进行文化上的斗争、人的本能结构上的革命。(石峰,杨坤,2004)革命的动因成为人们对异化的不满与反抗,革命的内容也包括文化、意识、本能结构等方面,现代社会革命的主体是青年学生。革命的形式是消除本能压抑具有总体性、全面性的“总体革命”而不是暴力革命。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物质文明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没有危机感,已经完全麻木,普遍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因此应进行“总体性革命”,帮助人们回归本真,意识到自己真实需求,唤醒人们的否定意识,消除人们心理上的压抑,实现自身和社会的解放。

2.2.6. 爱欲的解放绝不是性的放纵

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性欲的自我升华,能够促进一种原始的被压抑的人性本能的复活。爱欲是生命本能,范围更广,涵盖各种身体本能欲望,二者的区别决定爱欲的解放与性的放纵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主要是使个人获得全面而持久的快乐,是最根本的生命原则,以美为起点与指归;而后者主要是追求短暂的刺激与快感,可能给社会造成大混乱。马尔库塞强调,解放爱欲的关键并不在于实现性欲开放,而是使性欲升华为爱欲,并能够使爱欲进入劳动领域,使人在劳动中获得快乐。马尔库塞批评了“性解放”、“性自由”的主张和做法,性的放纵反过来会加重对人本质的束缚,而爱欲的解放则是将原本低俗的人类本能上升到文明的解放当中去,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开放性理论。在马尔库塞学说中,性欲转变成为爱欲、工作转变成为消遣,赋予了爱欲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和结合劳动的实践内涵,从而实现非压抑性升华。

3.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论内涵

3.1. 人的存在是感性的存在

“存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自柏拉图以来,几乎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通过讨论“存在者”的方式来探讨“存在”问题,属于“形而上学实体论”;以“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存在哲学家,论证了“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中的“优先地位”,属于“形而上学存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感性解放的状态描述是在存在论的高度来言说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有一个立足点即“现实的人”,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指出人类的历史不是抽象的东西的历史,也不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过程。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1995)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必然产生人对自然的关系,可以构成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一些活生生的个人,以及个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不单单是一个抽象概念。人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与超越性两种维度。基于历史性,人的历史也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现实的人总是在前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最为根本的就是生产力的继承;基于超越性,马克思认为,人的超越性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与无限性,有着现实的基础、力量与途径,也体现在人对外界世界的批判,这种超越性来源于人类的物资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只能通过现实的社会变革来实现。

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要展露自己的感性存在与感性意识就必须要认识人的世界,即自然、社会、个体的统一。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三者的统一,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人”。其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在自我异化被扬弃的社会里,自然界才会成为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其二,感性解放状态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受到感性意识的影响。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下的个体,并不孤立,也不抽象,人作为个体是到了历史的发展一定阶段上才能表现出来,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属性;其三,人即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组成了社会,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劳动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社会赋予人内在规定性,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合乎人的本性的社会才是人自己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将存在的真理归结为感性的生存着的生存,从而科学的回答了人的生存之谜。

3.2. 人的解放: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解放”。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的实质就是:一方面是指国家从宗教中解放,一方面是指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的解放。黑格尔将家庭、市民社会产生国家这一运动看作理念的运动,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质的基础上,指出家庭与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国家相对于市民社会而存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孙代尧,张端,2014)马克思指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实现了市民社会的解放,因此政治革命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个人由此有了利己与利他双重身份,过着双重生活。

首先,寻求政治解放的新可能在于:建立区别于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新型国家政权,实现政教分离,使得宗教不再是国家的精神,而是成为个人的私事。其次,市民社会实现解放的关键在于社会经济变革,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使得封建等级制度转为待议民主制度,人身依附关系得到解除。马克思充分肯定政治解放的意义,但是也指出政治解放有自己的限度,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国家的中介摆脱某种限制而得到政治解放,并且即便宣布自己是无神论者,也要受到宗教的限制,人得到的解放只是形式上的解放,没有了等级制度的压迫,但是原来的政治差别转变成社会差别,在市民社会中体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实现人类解放才能把人的关系还给自己。其一,在人类解放阶段,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达到新层次的合一。个人拥有现实的个人与国家的公民双重身份,阶级对立与压迫不复存在,政治力量被社会力量所取代,从而导致政治国家的消亡。其二,在市民社会中,马克思将人类解放归结为劳动解放,也就是说使劳动摆脱异化状态。由外入内劳动解放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解放以及劳动者个体在生产过程中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劳动解放是人们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个性充分展示的关键,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借鉴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概念,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即类特性,是人进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特有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消极劳动即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成为一种不依赖劳动者的异己存在物,与劳动相对立。对于劳动活动本身,劳动已经变成满足劳动者其他需要的一种手段,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与生产活动中。劳动异化也表现为人同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的异化。劳动解放的现实途径主要是通过异化劳动与自由自主的劳动之间的转化,扬弃异化劳动废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增加劳动者可支配自由时间来实现。

3.3. 人的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关心的是人,他的人本思想为人类探索自由与解放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过程。其次,人的解放又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活动,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重自然规律,人都是相互依赖的;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受物所统治,人与人之间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虽然这一阶段创造了普遍的社会物质财富,但是人的个性、独立性都又淹没在普遍的交换关系中;第三阶段作为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否定而出现,即共产主义阶段,是人的解放的最高阶段,它推翻了一切剥削与压迫,建立了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共产主义阶段的人的解放才是彻底的人的解放,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提供了一般的共性方法论,势必会随着人类社会历史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解放不是一个思想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4.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在人的解放思想上的比较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马尔库塞一生都致力于关注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存在的物质富裕却精神病态的社会本质。就共通性而言,马尔库塞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宗旨都是人类解放问题,都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展示对人性的关怀,从根基上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二者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立论的哲学基地不同。马尔库塞是在弗洛伊德元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弗洛伊德“快乐原则”比“现实原则”更能体现人的本质要求、“性欲”在生命本能中占统治地位等理论的分析,最终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劳动的解放就是劳动“爱欲化”;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意识”从存在即感性活动的人之中获得其根据,因此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建立在存在论基础上。第二,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的途径不同。爱欲的解放首先需要挖掘审美艺术的力量,生命本能满足于一种无压抑的实现,解放爱欲的根本途径是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的、艺术的“新感性”的培养,来克服不合理的压抑;在感性解放的途径方面,马克思强调大力解放生产力是解放全人类的前提,“现实的人”的“现实的解放”必须依靠现实的革命运动彻底消灭私有财产,科学的存在论性质不容忽视。第三,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的状态不同。爱欲解放的社会是一个“非压抑性文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对立都被消解,人的生活是审美化的,整个社会充满“泛性论”的色彩;感性解放的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人的解放途径是通过人并为了人,旨在实现人回归类本质的自由自觉性与人性的复归,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文章引用

赵梦园.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之双重比较
The Double Comparison of Marcuse and Marx’s Thought of Human Liberation[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9): 3758-376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469

参考文献

  1. 1. 黄勇(2008). 爱欲与文明(薛民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 2. 马克思, 恩格斯(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3. 3. 石峰, 杨坤(2004). 马尔库塞“总体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1(6), 10-12.

  4. 4. 孙代尧, 张端(2014). 马克思政治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 理论学刊, 31(7), 4-10.

  5. 5. 赵磊(2011). 劳动异化还是人的异化——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失察与误解.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5), 185-18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