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10
(
2021
), Article ID:
45992
,
7
pages
10.12677/ASS.2021.1010394
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邓龙海,郭颖,张冬良*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1年9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10月19日;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6日
摘要
依托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综合研究,构建具有文化属性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和评价标准,为婺源县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文章采用国标法与多目标多因子评价法的结合,根据其文化资源的旅游禀赋进行专家评分,形成完整的分类与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婺源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多元化、特色化和质量化,其中以优良级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占比53%,普通级次之,占比37%。婺源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有极大的优势所在,文化资源景观特征明显,极具特色又富有历史底蕴,依托自身的旅游业发展大趋势,结合文化资源的旅游吸引力,促进婺源县文化旅游品牌发展。
关键词
文化旅游资源,资源分类,评价等级,婺源县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Wuyuan County
Longhai Deng, Ying Guo, Dongliang Zhang*
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Sep. 29th, 2021; accepted: Oct. 19th, 2021; published: Oct. 26th, 2021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ourism resources with cultural attributes are constructed, which can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Wuyuan County. This paper uses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 method and multi-objective multi factor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xperts according to the tourism endow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forms a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Wuyua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versified, characterized and quality oriented, among which,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ccount for 53% and the ordinary level is the second, accounting for 37%. Wuyuan cultural resources have accumulated deeply and have great advantage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have obvio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uniqu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tourism attrac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Wuyuan Count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brand.
Keywords: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Resource Evaluation, Wuyuan Coun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更新迭代,人们对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日益增强,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大众的认同,它既可以凸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痕迹,又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了游客沉浸式体验,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十四五规划以来,文化旅游逐渐走向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大舞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便是诗与远方的结合 [1],书写着未来。精准定位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所在 [2],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呈现出世代相承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结构 [3],即是文化旅游的一个新开始,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化的新前提,对其研究区域的发展定位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从其资源的空间分布 [4]、开发利用 [5] 和现状等特定领域上着重研究与分析,但对于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在前人研究和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 [6] 上,对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化分类以及对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禀赋进行评价与分析,为其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研究区域概况
婺源——历史名城,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四季皆景、历史悠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痕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史遗址、遗迹遍及田野,28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极具典型的微派建筑风格、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彰显徽州文化韵味、古宅4100余幢,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7];代表着婺源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把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乡野古色古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成为婺源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还有着众多国家非物质性文化资源,截至目前,婺源有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12项,市级25项,县级49项。婺源县内数不胜数的文化资源,既彰显其文化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文化有着差异性,又展现着婺源古色的多元化和婺源文化资源丰富的层次感,很大限度上提高婺源的文化品味,实现了旅游者对婺源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本文立足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化进行分类及评价,对婺源县的文化旅游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婺源县文化旅游长足发展。
3. 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婺源县文化资源禀赋多样化,总类不一,通过依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对旅游资源基本属性的界定,即现存状况、形态特征、基本特性等,但不能更细致地表现出文化资源的体系框架,主要在于研究主体、使用目的或出发点不同,分类方式有所不同,国标中分类方式以“自然–人文”两分法为主且涉及的旅游资源全面覆盖,国标中部分类别不能细分文化资源的层次。为此,本文基于国家标准分类原则并统筹考虑不同文化分类体系和文化资源的定义,进行适当的修饰改动后,形成现有的文化资源分类体系。遵循国家标准体系结构,在涵盖婺源县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将文化资源分类体系呈“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级结构,包括4个主类、19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见表1),并在结合婺源县特有文化资源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典型代表”,体现婺源县文化资源类型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1) 主类
参照国家级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中的主类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定义,将文化资源的主类归到国标下四大类: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许春晓等人认为主类中遗址遗迹范围太宽泛,不能只仅仅体现文化资源的特性,参考物质性文化资源体系的“人类文化遗址”类,将国标中“遗址遗迹”改为“人类文化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这一主类结合文化的属性——历史性和空间性,进而修改为“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旅游商品”则以文化性角度作为出发点,修改为“文化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则采纳国标中的主类。因此,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主类分别为人类文化遗址遗迹 [8]、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文化旅游商品以及人文活动 [9]。
2) 亚类
依据国标中亚类类别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源禀赋,对部分亚类进行适当修改,进而更加契合文化属性。其中“文化旅游商品”从商品的性质上来看可以区分大众化和特色化,从而增添“其他文化旅游商品”与“地方文化旅游商品”相呼应;许春晓认为国标下“人文活动”的亚类与文化资源比较契合,但较为笼统,充分考虑非物质性文化资源的分类内容进行合理化的修改,将“民间民俗”改为“民风民俗”。另外,再新添加“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亚类类型。依据以上参考,形成符合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的亚类类别。
3) 基本类型
按照文化旅游资源的单体属性及形成缘由所确定其基本类型,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变化。其中,何效祖 [10] 认为“人类活动遗址”和“原始聚落”在文化层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组合成“史前人类活动遗址与原始聚落”更加符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其他文化旅游商品”的基本类型主要参照“地方文化旅游商品”的基本类型进行修改,并与“地方文化旅游商品”相对应;姚伟钧等人认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类型与非物质性文化资源的类别相吻合。根据以上参考,构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的基本类型。
4) 典型代表
在国标的大前提下,不同的学者在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进行一定的补充与修改,所得出能够体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笔者通过对婺源县文化资源的数据进行一定收集与整理,依据其分类标准,将婺源代表性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见表1)。可以看出,婺源县文化资源的种类是比较齐全的,体现出婺源细水长流般的人文历史,且人文与人文环境相互映照,独具魅力。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Wuyuan County
表1. 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表
从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表中可以看出,在文化资源分类的四大主类中“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即B类,其文化资源基本类型所占比重最大,共有20个基本类型,占46.51%;其次是“人文活动”即D类,占总的基本类型32.56%,然后是“人类文化遗址遗迹”即A类,占总数的11.63%,最少的是“文化旅游商品”即C类,仅仅有4个基本类型,占比为9.30%。说明,婺源在“历史建筑与文化空间”方面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体现婺源县深厚的历史底蕴。
4. 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1. 定性评价
1) 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化
婺源的文化资源在存在形式上是多样化的,拥有徽州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等形式的文化资源,既有历史韵味的遗址遗迹,也有源远流传的民俗技艺,还有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等,各种类型的文化资源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婺源县独有的文化。从古村落(江湾)、古驿道(休婺古道)、古宗祠(百柱宗祠)、到古技艺(婺源徽剧)等等有着文化气息的精粹,其文化资源更是数不胜数,为婺源县的文化脉络书写着前进的道路。
2) 景观质量高、特色突出
婺源,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遍布乡野之间,被世人称之为最美乡村,其文化资源的景观从欣赏角度上被《中国旅游报》称为非去不可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可见其景观质量得到大众的认可。此外,有着美如画般的江湾、有着钟灵毓秀般的李坑以及有着如诗境般的婺源“三雕”等众多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代表着婺源的文化特色,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 [11]。
3) 分布广泛,伴生性强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婺源现有宗祠、古道、古桥、古树等文化资源数不胜数,广泛分布在县域腹地,在群山涧流中藏有众多文化景观。此外,县区域内文化资源大都呈现社会人文及自然山水相伴而生的特点。如严田古樟与古驿道的联系、小桥流水人家与李坑的关联、自然生态与晓起古民居的关系等等,突出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完美融合,可见其富有伴生性。在感受婺源文化历史轨迹的同时,也可欣赏文化与自然的呼应,真正达到了文化资源与优美生态的交相辉映。
4.2. 定量评价
依托《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下评价原则,与多目标多因子评价方法 [12] 相结合,根据旅游学界专家的建议与评分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化调整,从文化资源要素价值、文化旅游资源影响力与文化旅游资源环境程度三个方面对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评分赋值,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并赋予各个因素相应的分值和比重,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体系(见表2)。根据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其文化性、科学性等原则 [13] 对各个因子层的评分赋值总计后的分数,可以将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五个等级:五级文化旅游资源(分值 ≥ 90)称为“特品级文化旅游资源”;四级(89 ≥ 分值 ≥ 75)、三级(74 ≥ 分值 ≥ 60)为“优良级文化旅游资源”;二级(59 ≥ 分值 ≥ 45)、一级(44 ≥ 分值 ≥ 30)为“普通级文化旅游资源” [14]。
Table 2.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scoring standard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表2. 文化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表对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定得出:在婺源县60处文化资源中,五级文化资源有2处,占总数的3.33%,四级文化资源有12处,占总数的20.00%;三级文化资源有20处,占总数的33.33%;二级文化资源有16处,占总数的26.67%,最后,一级文化资源有6处,占总比的10.00%。结果表明,从数量上可以看出不同等级的文化资源呈现正态分布,其中三级文化资源占比最大,说明婺源县文化资源的整体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追逐更高级别的目标。其次,根据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等级划分整理可以看出,选取的指标因子能够全面涵盖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 [15],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以优良级为主,占比53%;普通级次之,占比37%。说明,婺源县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各个层次的文旅资源串联起来,提升自身的文化性,促进文化旅游深度发展。
5. 结论
基于国标法以及文化性质构建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其分类体系由于采纳了旅游资源的标准原则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较高的融合性,同时吸取了文化资源的文化特性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较好的兼容性。在文化旅游资源的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方面极具丰富性,充分展示出了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充分体现了其多元化的层次感,凸显出婺源县的文化旅游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另外,通过对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融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对后期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提供一定的实践意义。
基于国标法与多目标多因子法共同构建婺源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标准,从数量上看,婺源的特品级资源较少,主要集中在优良级和普通级上;从空间上看,婺源资源空间分布都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县域腹部,沿河流分布现象明显,形成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呼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品质上看,婺源县的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上品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县级内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品质高,而且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组合度较高,整体资源文化特色十分出众。综上可知,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为婺源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旅游吸引力。
基金项目
全国软科学研究课题(2020QRK01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JC18216)。
文章引用
邓龙海,郭 颖,张冬良. 婺源县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Wuyuan Count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10): 2881-28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10394
参考文献
- 1. 雷天姿, 张伟. 基于AHP的文化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鲁迅故里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8): 1357-136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8185
- 2. 白凯, 王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更新审视与研究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 1525-1540.
- 3. 袁艳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资源转化[J]. 艺术研究快报, 2021, 10(1): 7-11.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1.101002
- 4. 胡婷, 许春晓, 王甫园. 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南湘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7): 220-230.
- 5. 周雪. 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评《黄河流域旅游文化及其历史变迁》[J]. 人民黄河, 2021, 43(6): 168-169.
- 6. 彭德成, 张树民, 方言, 尹泽生, 陈田, 牛亚菲, 等. GB/T 18972-2017.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 北京: 标准出版社, 2017.
- 7. 婺源县人民政府. 婺源概况[EB/OL]. http://www.jxwy.gov.cn/jxwy/wygk/wtile_list_tt.shtml, 2021-09-12.
- 8. 许春晓, 胡婷.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赋权价值评估模型与实测[J]. 旅游科学, 2017, 31(1): 44-56, 95.
- 9. 许春晓, 胡婷. 大湘西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潜力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8, 38(5): 208-216.
- 10. 何效祖. 对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若干修订意见[J]. 旅游科学, 2006, 20(5): 62-67.
- 11. 黄永林. 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阐释与旅游实践[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16-23.
- 12. 陈宇.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2): 205-210.
- 13. 张东月. 洛阳市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8): 74-79.
- 14. 张春香.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及其优势分析[J]. 中州学刊, 2018, 4(6): 80-83.
- 15. 何静.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 210-21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