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8 ( 2022 ), Article ID: 54786 , 5 pages
10.12677/CES.2022.108300

高职通识平台课的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陈昱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4日;录用日期:2022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6日

摘要

本文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下,在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体系的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的指挥棒下,根据高职通识平台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以《人工智能》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索与实践,以总结其共性,探索其普遍规律,并加以推广。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职,通识平台课,文化素养,探索,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mon Knowledge Platform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 Chen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 Shanghai

Received: Jul. 14th, 2022; accepted: Aug. 8th, 2022; published: Aug. 16th, 2022

ABSTRACT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goal of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given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n example, content design, in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assessment a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so as to summarize its generality, explore its universal rule, and promote it.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mon Knowledge Platform Course, Cultural Literacy, Exploration, Practi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和教师的本职所在,只有充分运用好课堂,才能真正落实高校“三全育人”的重任 [1] [2] [3] [4]。

从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到2014年中央59号文件,再到2016年中央31号文件,都大力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大学生深刻认同并积极践行的根本任务。所以,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向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5] [6]。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强化高等教育着力,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高职素质教育和工学结合的精神,合理有效实施过程化考核,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势在必行 [7] [8] [9] [10] [11]。

2. 理论探索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人工智能》中人工智能概论、智能多模态交互、智能物联网应用、智能机器人、编程思维、机器学习、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以及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熟悉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多种应用领域;能够拥有编程思维解决简单问题,理解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特点。本课程定位为高职高专学生的通识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宽广视野和综合能力。

因通识平台课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教学,所以还是以“工文艺融合,德智技并进”为导向。在该课程建设中,教改将分理工科、文科、艺术类三个主要的学科领域进行。在制定教学标准中,明确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总目标和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考核评价方式。构建课程知识点、技能点、思政维度梳理及对应思政元素。突出“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融入“价值引领”理念,即能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又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与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在各自未来发展中实现个体融合于行业的“人工智能 + X”。

“人工智能 + X”的优势在于多个学科的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模块同时启动,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改革,解决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的途径,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作用,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善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引导学生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从本土和全球视野理解中华文明和历史传统,使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承担中华文明传承者的历史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对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的正确认知,提高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理工科学生,“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和“思维素养与基本能力”模块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能客观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

面对文科学生,“人文科学与自我发展”模块培养学生具备宽博扎实的人文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社会存在及发展,了解人文科学的内涵和一般范式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洞察社会、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真的探索精神。

面对艺术类学生,“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较强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启迪学生完善情感与心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实践过程

高职通识平台课的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的实践过程从教学内容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课程评价三方面探索。

3.1. 教学内容设计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去传播知识,更是防止思维固化、使知识保持活力,引导学生以小见大,透过树木见森林。因此将思政教学要点有机融合于知识点和技能点,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标准。详见下表1

列举课程设计中的部分案例说明如下:

1)“人工智能概论”知识点中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在这个部分中借助一些影视作品,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用案例和讨论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比如通过学习Alpha Go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树立个人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更新自我,终身学习的观念。

2)“智能多模态交互”知识点中的计算机视觉,会介绍到图像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循序渐进地讲解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并对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介绍。教学设计可以从两千四百年前的实验切入正题,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实验是我国墨子和他的学生完成的,继而和学生讨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Table 1. Teaching guideline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表1.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

3.2. 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常规手段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线下线上同步教学。认真讲好每一堂课,遵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课程教学要求和严谨、认真的研究讲授知识、提出观点。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和老师互动、生生互动。比如:教学情境模拟和教学实践可以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校园活动侧重于校园优秀文化的传播及其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网上论坛与调查问卷则可以利用大数据归纳学生心理与思想动态;学生的笔记查阅则可督促其磨练文字表达功底,同时提高其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以讨论、研讨、发言、演讲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优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建立课程网站,拍摄重点课程教学视频,实现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育。该课程采用“超星”学习平台,管理日常教学活动安排,全程跟踪学生学习如下:

1) 学习过程“前移后继”。课前预设资源、个性推送、导学驱动,课中师生互助探疑、合作探究、内化提升,课后总结反思、评价反馈、补疑拓展。

2) 教学对象“尊重差异”。学习任务难度梯度化、形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化,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服务学生发展。

3) 学习资源“个性推送”。学习空间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诊断、分析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方法。

4) 教学方式“双线并进”。线上以教师布置的引导性问题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线下教师组织“讨论”和“操作”,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内化知识、强化技能。

3.3. 课程评价

本课程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是“基于数据”的评价方式。通过测试、作业、自评、互评、投票等环节对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结论性评价;也可利用学习平台的物联网技术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态度、情态形成指导性评价。

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考核由学习态度20% (考勤、课后作业、课堂纪律、课堂问答等)、平时测验成绩30% (单元测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笔试成绩50%三大部分组成。建立开放式、全过程性的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多元化和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与因材施教异曲同工,有助于学生发挥特长和潜力,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快乐学习的成果。

4. 结论和建议

通识平台课的课程思政和文化素养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的满意度等多维度评价指标的同时,我们建议从教师层面考核评价,除了考核其教育教学水平,更要考核综合素养和师德师风水平。除了日常教学和团队建设之外,课程改革建设期内,团队老师们也应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新成果,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比如每学期开展或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学习研讨等。收集整合课程建设的过程性材料,提炼教学成果,总结优秀教学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申报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和“润物细无声”,将“爱心”“科研”和“时事”围绕教育教学和立德树人进行课程思政化和文化素养教育的改革。

基金项目

该课题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刷媒体&包装与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资助。

文章引用

陈 昱. 高职通识平台课的课程思政与文化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mon Knowledge Platform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8): 1901-190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8300

参考文献

  1. 1. 陈昱. 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1): 91-9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19.71016

  2. 2. 陈昱, 潘杰. 印刷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 出版与印刷, 2016(4): 28-29, 60.

  3. 3. 陈昱, 滕跃民. “课中课”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在印刷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J]. 职业教育, 2020, 9(4): 224-22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0.94039

  4. 4. 冯翠典, 高凌飚. 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 [J]. 教育学报, 2010, 6(4): 49-54.

  5. 5. 龚志宏. 加强政工课过程化考核[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2, 13(5): 111-112.

  6. 6. 李晓华. “两课”教学过程化考核模式探索[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3(3): 1-4.

  7. 7. 余小峰, 张健, 龙春光, 等. 学生互评在大学课程考核中的作用与实践[J]. 时代教育, 2017(17): 23.

  8. 8. 汪冰峰. 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研究[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0(5): 184-186.

  9. 9. 罗洪波.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案的制订与实践——以“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应用与维修”课程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8): 36-37.

  10. 10. 杨小波, 吴庆书. 城市生态学[M]. 第三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1. 11. 宋永昌, 由文辉, 王祥荣. 城市生态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