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105 , 10 pages
10.12677/AP.2022.121022

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沈彦斐1*,李丽娜1,解子秋1,刘晓玲2#

1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2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12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20日

摘要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测验法对201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人口学变量在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上存在显著差异;2) 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可显著预测自杀意念;3) 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手机依赖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 人口学变量对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有影响;2) 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越严重、感觉寻求越高,其自杀意念就越强;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有预测作用;3) 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起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

留守儿童,感觉寻求,自杀意念,手机依赖

Effect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Suicidal Ideation i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Mediating Role of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Yanfei Shen1*, Lina Li1, Ziqiu Xie1, Xiaoling Liu2#

1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Mental Health,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2School of Design and Art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Dec. 16th, 2021; accepted: Jan. 12th, 2022; published: Jan. 20th, 2022

ABSTRACT

Purpos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sensation seek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01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using a test method. Results: 1)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seeking,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uicidal ideation;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ensation seeking,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uicidal ideation, sensation seek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ensation seeking may significantly predict suicidal ideation; 3) In the influence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suicidal ideation,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plays a par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Conclusion: 1)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an impact on the sensation seeking,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uicidal ide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2)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f they are more dependent on mobile phone and get higher sensation seeking, they present stronger suicidal ideation;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ensation seeking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suicidal ideation; 3)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plays a part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suicidal ideation.

Key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Sensation Seeking, Suicidal Ideation,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趋势十分明显,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经济及其他各种条件的限制,进城务工人员往往要将子女留在家中,因此,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龙梅兰,2018)。留守儿童主要涉及18岁以下的儿童,他们被留在家里,而他们的一名父母或父母双方在城市工作超过三个月(郝振,崔丽娟,2007)。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难以享受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关爱和照料,因此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在也正受到各界的关注(万龙,2017)。

感觉寻求是个体对各种强烈、刺激体验的追求与渴望(Zuckerman, 1995)。对感觉寻求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感觉剥夺实验(董丹,2017)。它包括多个维度,比如兴奋冒险寻求和去抑制等。兴奋冒险寻求指个体对于冒险、刺激类活动的偏好,去抑制指个体通过社会不赞许的方式寻求强烈的感觉刺激(李艳,2018)。

美国精神卫生调查局将自杀意念定义为个体有自杀的动机和愿望,但是个体还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刘细梅,2014)。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自杀发生率较高,且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影响很大(邵福泉,苏虹,2011)。

青少年感觉寻求与自杀有显著相关性,而手机依赖又是时下热点话题,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督照料,常常放任自流,容易受到手机视频和网络游戏的诱惑(苑光宗,2011;韩中峰,2019)。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感觉寻求、自杀之间的关系,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进儿童茁壮成长。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发放2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0%。变量有学生的“学习认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调查项目,调查项目包括:“学习是否有用”、“与父母沟通程度”、“主动联系父母”和“多久与父母联系”。见表1

Table 1. Frequency of cognition of learning,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表1. 学习认知变量、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的频数

2.2. 研究方法

2.2.1. 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

采用陶舒曼等人的《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量表》。该量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戒断症状”、“渴求性”、“身心效应”。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量表共有13个项目,其α系数为0.87 (陶舒曼等,2013)。

2.2.2. 青少年感觉寻求量表

采用陈丽娜、张明教授编订的《中国版青少年感觉寻求问卷》。该量表有两个维度,分别是“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采用3点计分法。问卷共有30个项目,其α系数为0.871 (陈丽娜等,2006)。

2.2.3.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

采用夏朝云编订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掩饰”、“绝望”、“乐观”、“睡眠”。本量表以“是”或“否”作为计分标准,正项题目每题答“是”记一分;反项题目每题答“否”记一分。总分大于等于12说明有自杀意念,若掩饰因子得分大于等于4,则被试此次问卷作答无效。问卷共有26道题目,其中9道题目为反项计分题目,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83 (夏朝云等,2002)。

2.2.4. 数据处理分析

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处理,使用了描述统计、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对学习认知变量的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在“学习是否有用”上,感觉寻求各个维度及其总体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兴奋与冒险寻求”和“感觉寻求总体”上,认为学习无用的农村留守儿童得分高于认为学习有用的留守儿童;在“去抑制”上,认为学习无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得分高于认为学习有用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有用的留守儿童在感觉存起中得分最低。

Table 2. Analysis of cognition of learn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sensation seeking

表2. 留守儿童感觉寻求对学习认知的差异分析

注:**代表P < 0.01。

3.2.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不同变量分析

表3结果表明,在“与父母沟通程度”上,“戒断症状”和“手机依赖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与父母沟通程度不满意”的留守儿童在手机依赖上得分显著高于“与父母沟通程度很满意”的留守儿童,即与父母沟通程度越不满意,手机依赖得分越高。在“主动联系父母”上,“苛求性”和“手机依赖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极少主动联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手机依赖上的得分最高,主动联系父母的次数越多,手机依赖的程度越低。在“学习是否有用”上,手机依赖总体及其各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可知,认为学习很有用的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得分最低。

Table 3. Analysis of different variabl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表3.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不同变量分析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

3.3. 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不同变量分析

表4表明,在“与父母沟通程度”上,自杀意念的总体及各个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与父母沟通程度越满意,自杀意念得分越低。在“多久与父母联系”变量上,“乐观”因子和“自杀意念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显示,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或几次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得分低于很少或几月与父母联系一次的留守儿童,即与父母联系越频繁,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得分越低。在“学习是否有用”变量上,“绝望”因子、“乐观”因子和“自杀意念总体”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多重比较可知,认为“学习无所谓”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得分高于认为“学习很有用”的留守儿童。

Table 4. Analysis of different variables on suicide ide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表4. 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不同变量分析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

3.4. 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表5对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r = 0.254, P < 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 = 0.378, P < 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感觉寻求”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 = 0.223, P < 0.01)。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ensation seeking,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uicide ideation

表5. 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注:**代表P < 0.01。

3.5. 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对自杀意念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以“感觉寻求”和“手机依赖”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6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可以解释“自杀意念”中16%的变异量,即“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可以显著预测“自杀意念”的水平(F = 18.92, P < 0.001)。回归方程为:自杀意念(Y) = 2.086 + 0.138 × 感觉寻求 + 0.342 × 手机依赖。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nsation seeking,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and suicidal ideation

表6. 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注:***代表P < 0.001。

3.6. 在感觉寻求与自杀意念间手机依赖的中介效应

表7表明:首先检验中介效应模型中的系数c,即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总效应,结果:系数c = 0.227 (t = 3.288, P < 0.01)且显著;然后,依次检验系数a (感觉寻求对中介变量手机依赖的指向效应)和b (感觉寻求和手机依赖同时放入中介模型时中介变量对自杀意念的效应),经检验可知:系数a = 0.261 (t = 3.813, P < 0.001)和b = 0.342 (t = 5.068, P < 0.001)皆显著;最后,检验系数c′,即控制了中介变量手机依赖的影响后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结果显示:系数c′ = 0.138 (t = 2.043, P < 0.05),且ab与c同号,可知在感觉寻求与自杀意念间,手机依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比值为39.32%。最终所得中介模型见图1

Table 7. Mediating effect of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 between sensation seeking and suicidal ideation

表7. 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和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代表P < 0.05;**代表P < 0.01;***代表P < 0.001。

Figure 1. Mediating effect diagram

图1. 中介效应示意图

4. 讨论

4.1. 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对学习认知变量的分析

认为学习很有用的留守儿童,其感觉寻求水平越低。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认为学习很有用的留守儿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自我控制积极学习的能力比不重视学习的儿童更好,根据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更好的儿童可以更合理的调适自我的感觉寻求(江晶,2012),他们探索新异刺激情境和冒险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因此他们感觉寻求的得分相对较低;第二,认为学习有用的儿童在学习上可能存有更多耐心,学习是一种需要安静环境的持之以恒的事情,而感觉寻求则是追求强烈的具有冲击力的新奇体验,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个体冲击性和攻击性都更高(欧缤忆,2015)。二者明显相反,所以认为学习很有用的留守儿童的感觉寻求水平更低。

4.2. 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不同变量分析

结果可知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程度不满、与父母主动联系越少,其手机依赖水平越高。亲子之间越能够相互信任、经常沟通,留守儿童越能拥有良好的依赖形式,也越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儿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切,亲子沟通帮助儿童度过重要的时期,以有效减轻留守儿童对移动电话的依赖程度(Kenny & Rice, 1995; Laible et al., 2000)。反之,亲子沟通不畅,关系不和谐,留守儿童会感到孤独空虚,内心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沉迷于网上冲浪,以此弥补心理缺失(卿再花等,2018)。Lepp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亲子间低水平的沟通可能导致个体不恰当的手机使用甚至使个体养成手机成瘾的习惯(Lepp et al., 2016)。

认为学习很有用的儿童手机依赖水平更低。这可能是因为认为学习很有用的儿童会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也更懂得“业精于勤荒于嬉”,因此他们上网冲浪的时间更少,手机成瘾的程度更低。反观认为学习没用的学生,他们会把大量时间用到学习以外的地方,现在是网络盛行的时代,虚拟世界五彩缤纷,他们往往荒废学业沉迷网络,有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强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低,对学习认知度更低,更难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不愿学习(许晓如,2021)。还有研究发现没有父母的关注,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不重要,可能更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翟慧,2019),比如玩手机,进而产生手机依赖。

4.3. 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不同变量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与父母沟通程度越好、与父母联系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越低。这与卢广新等人的研究一致,他们认为子女的自杀意念产生和亲子间沟通频率等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沟通频率过低很可能使儿童产生自杀念头(卢广新等,2012)。对于低自杀意念的儿童而言,他们的父母往往会给他们高水平的关注,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双方沟通不畅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使儿童产生自杀意念。因此,要想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父母高度的积极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尹丹丹,2017)。一项元分析结果也指出父母低关注对儿童青少年的自杀念头有严重影响(Goschin et al., 2013)。

不重视学习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高于重视学习的农村留守儿童。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重视学业的儿童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很少关注其他事情,因此自杀意念少;第二重视学业的儿童往往比不重视学业的儿童在学习成绩上更出色,他们在学习上找回自信,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目标,生活更加充实有方向,因此自杀意念更少产生。相反,不重视学业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忽视,产生大量负面情绪甚至是低自尊,部分留守儿童心灵比较敏感,心理素质比较差,个体的负性情绪可以较大预测个体的自杀意念(蔡婷婷等,2021),儿童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4.4. 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手机依赖与自杀成正相关。Oshima等对日本17920人进行研究发现,夜间电话的使用与青少年自杀趋势和自杀行为有强烈的相关程度,这可能是由于网络使用过度,青少年休息时间减少,从而使青少年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Oshima et al., 2012)。因此必须减少个体使用移动电话的时长和频率。Sahin等研究也发现手机依赖现象越严重会带来心理、生理的不适,比如自杀意念(Sahin et al., 2013)。对有手机依赖情况的学生进早干预,尽早控制手机使用对儿童身心发展非常有益。儿童消极情绪的增加与手机成瘾密不可分,因此手机使用不当会使儿童产生逃学、攻击、自杀等各种不良行为(王侠,2017)。因此,恰当解決网络成瘾儿童的手机使用情况,可以减少其出现不良的情绪或行为问题(Roser et al., 2016)。

感觉寻求与手机依赖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即感觉寻求水平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严重。在邓华琼的研究中发现,去抑制这一因子会使个体产生严重的手机依赖(邓华琼,2015)。Joinson指出在虚拟空间中社会抑制能力和个人的行为更无法控制(Joinson, 1998),这解释了个体手机成瘾的程度与个体去抑制水平正相关,去抑制程度越高,手机依赖越强烈。

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感觉寻求与自杀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感觉寻求高的个体更渴望体验刺激性、新异性强的活动,因此感觉寻求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使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苑光宗,2011)。Glenn关于自残行为研究发现,感觉寻求水平越高,个体自伤的可能性越大(Glenn & Klonsky, 2010)。回归分析中显示: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显著预测自杀意念。因此,对手机依赖严重的留守儿童的关注非常必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降低他们的手机依赖情况和感觉寻求情况,从而降低他们的自杀意念。根据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留守儿重的感觉寻求会影响自杀意念,而手机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感觉寻求水平越低,手机依赖程度越低,个体更少沉迷于虚拟世界,更能体会到身边事物的美好,自杀意念就会降低,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5. 结论

学习认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手机依赖和自杀意念有显著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越严重、感觉寻求越高,其自杀意念就越强;手机依赖和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有预测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在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起部分中介效应。

基金项目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山区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编号:HB18SH024)。

文章引用

沈彦斐,李丽娜,解子秋,刘晓玲. 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寻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Effect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Suicidal Ideation i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Mediating Role of Dependency on Mobile Phone[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01): 200-20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1022

参考文献

  1. 1. 蔡婷婷, 桂腾娅, 付进进, 彭小凡(2021). 青少年心理素质在学习压力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5(11), 919-924.

  2. 2. 陈丽娜, 张明, 金志成, 赵闪, 梅松丽(2006). 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4), 103-108.

  3. 3. 邓华琼(2015).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感觉寻求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4. 4. 董丹(2017). 感觉寻求、情绪智力对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济宁: 曲阜师范大学.

  5. 5. 韩中峰(2019). 不要让网瘾“慰藉”孤独的留守儿童. 平安校园, (2), 83.

  6. 6. 郝振, 崔丽娟(2007). 留守青少年界定标准探讨. 中国青年研究, 19(10), 40-43.

  7. 7. 江晶(2012). 初中生感觉寻求、自我控制与外显和内隐攻击性关系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8. 8. 李艳(2018). 高中生同伴关系、感觉寻求及冒险行为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9. 9. 刘细梅(2014). 岳阳县留守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10. 10. 龙梅兰(2018). 互联网对贵州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11. 11. 卢广新, 刘佚超, 王艳郁, 孙宏伟, 程乐森(2012).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5), 779-781.

  12. 12. 欧缤忆(2015).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感觉寻求、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13. 13. 卿再花, 曹建平, 吴彩虹, 刘丽君, 刘小群(2018). 大学生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39(8), 1185-1188.

  14. 14. 邵福泉, 苏虹(2011). 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17(4), 246-248+310.

  15. 15. 陶舒曼, 付继玲, 王惠, 郝加虎, 陶芳标(2013). 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编制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 中国学校卫生, 34(1), 26-29.

  16. 16. 万龙(2017).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17. 17. 王侠(2017). 某高职学校学生抑郁症状和手机依赖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18(8), 609-612.

  18. 18. 夏朝云, 王东波, 吴素琴, 叶剑辉(2002). 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2(2), 100-102.

  19. 19. 许晓如(2021). 手机依赖对中职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 20. 尹丹丹(2017). 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1. 21. 苑光宗(2011). 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调查及其素质——应激模型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2. 22. Glenn, C. R., & Klonsky, E. D. (2010). A Multimethod Analysis of Impulsivity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Personality Disorders, 1, 67-75. https://doi.org/10.1037/a0017427

  23. 23. Goschin, S., Briggs, J., Blanco-Lutzen, S., Cohen, L. J., & Galynker, I. (2013). Parental Affectionless Control and Suicidalit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1, 1-6.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3.05.096

  24. 24. Joinson, A. (1998).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Disinhibited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 In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 63-80). Academic Pres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2566513

  25. 25. Kenny, M. E., & Rice, K. G. (1995).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Adjustment in Late Adolescent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 Statu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3, 433-456. https://doi.org/10.1177/0011000095233003

  26. 26. Laible, D. J., Carlo, G., & Raffaelli, M. (2000). 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 45-59. https://doi.org/10.1023/A:1005169004882

  27. 27. Lepp, A., Li, J., & Barkley, J. E. (2016). College Students’ Cell Phone Use and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4, 401-408.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7.021

  28. 28. Oshima, N., Nishida, A., Shimodera, S. et al. (2012). The Suicidal Feelings, Self-Injury, and Mobile Phone Use after Lights Out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37, 1023-1030. https://doi.org/10.1093/jpepsy/jss072

  29. 29. Roser, K., Schoeni, A., Foerster, M., & Röösli, M. (2016).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of Swiss Adolescents: Is It Linked with Mental Health or Behavi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1, 307-315. https://doi.org/10.1007/s00038-015-0751-2

  30. 30. Sahin, S., Ozdemir, K., Unsal, A., & Temiz, N. (2013). Evaluation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Level and Sleep Qual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9, 913-918. https://doi.org/10.12669/pjms.294.3686

  31. 31. Zuckerman, M. (1995).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 813-814.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5)90059-4

  3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