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8 ( 2023 ), Article ID: 70560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8269

庄子技术观对互联网使用的启示

张露文1,翟德龙2

1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收稿日期:2023年7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4日

摘要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解牛》这一中学便出现在我们课本上庄子描述的庖丁这一人物,经过千年的传承,仍被我们用来理解庄子的哲学智慧。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几乎每天都会有新技术的面世,而庄子对于技术的批判与反思,时至今日仍有重大研究价值。文章通过探讨作为庄子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观,解读理解庄子技术观之中技术与经验、技术与自由、技术与心性的关系,用以反思当代技术——互联网在使用之中对于人自由的侵犯,明确互联网服务于人的定位,并且避免沉溺网络,提倡从自然之中追求向往的生活。

关键词

哲学,庄子技术观,互联网使用

The Enlightenment of Zhuangzi’s Technology View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Luwen Zhang1, Delong Zhai2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Jul. 9th, 2023; accepted: Jul. 30th, 2023; published: Aug. 14th, 2023

ABSTRACT

The knife was very light, and with a thud, the bones and meat of the cow were untied at once, just like soil scattered on the ground. We have learned this text “Skilled and Magical Craftsmanship” in middle school. The character of Pao ding described by Zhuangzi,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inheritance, is still used by us to understand Zhuangzi’s philosophical wisdom. In the 21st century, whe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new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almost every day, and Zhuangzi’s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technology still have great research value today. By discussing the view of technology,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the article interprets and understa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technology and freedom, and technology and nature of mind in Zhuangzi’s view of technology, so as to reflect on contemporary technology—the use of the Internet, which violates human freedom, clarifies the positioning of internet service to people, avoids indulging in the Internet, and advocates the pursuit of a yearning life from nature.

Keywords:Philosophy, Zhuangzi’s View of Technology, Internet Us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与创新》专题报告指出,3D打印是标志性的生产技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重大创新与融合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新技术正在深刻地创造人类的未来,并将引起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 [1] 。技术自古以来就是改革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足以说明技术的重要性。探讨中国古代对技术的追求,就不得不提到庄子。庄子的技术观本质上服务于他的天人学思想,最终试图实现人的自由和自然的境界。近年来,学术界主要关注庄子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但对道家哲学与新兴技术关系的讨论却被忽视了。本文试图在解读庄子技术观的基础上,探讨庄子哲学对技术的批评和反思,进而审视庄子技术观对互联网使用的反思。

2. 庄子的技术观

学界多从技术与道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庄子的技术观。庄子对“技术”的定义,可以从他的《天地》一文中得到。庄子在《天地》中写道:“能有术者,亦有术。” [2] “术”的本义是修炼的技艺,是劳动者在田间劳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技术活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对“技术”的解释是:“技,巧也。工部曰。巧者,技也。” [3] 不难发现,基于两者的本意,“艺”和“技”合在一起指向一种技能,技术可以看作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包括自身生存需要,而根据劳动者掌握的自然规律,不断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4] ,庄子认为,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们在功利心下忘记其简单,迷失在机会主义活动中 [5] 。然而,“已经被满足的第一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以及已经获得和使用的工具都会导致新的需要 [6] ”,这又导致人们的心处于不稳定状态,失去了实现“道”的能力。本文基于对庄子技术观的理解,试图从技术的来源、技术的环境、技术的弊端三个角度来解读庄子的技术观。

(一) 技术之源

技术的来源是什么?《庄子》虽然没有明确论述这个问题,但《庄子》一书塑造了许多如解牛者、斫轮者、承蜩者、操舟者、游水者、捶钩者、斫垩者等工匠技师的形象。通过考察这些人物和展示技术的过程,一个重要的共同点跃然纸上,那就是技术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以“庖丁解牛”为例,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和常人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下来,在他眼里“未尝见全牛也”。十九年后的“方今之时”,他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三个时间点反映了庖丁解牛的技术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成熟。又如“轮扁斫轮”。轮平认为制轮技术的传承是“口不能言”,其中把握的分寸需要依靠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这种经验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他无法将其告诉给儿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得到经验。由此可见,技术源于主体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它是“体力劳动者长期劳动经验和经验的结晶。它具有不能用思想分析和程序调节的性质” [1] 。它是通过不断的实验和锤炼,最终得以了然于胸,炉火纯青。经验是寻求真理的。庄子思想所指向的“真理”不是逻辑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存在意义上的真理,与人性有关。后者“真理”与人的直觉、感觉和想象密不可分,这种感性活动的体验是直接的体验。既然技术因经验而生,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丰富的经验,就一定要产生高超或熟练的技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除了经验的积累,“心”参与的关键是《庄子》一书中的造就能工巧匠或工匠的法宝。由此可见,庄子在技术经验的活动中特别注重“心”(“神”)的灌输和超越。这种修心最终是为了超越“物”,趋向于“道”。只有相信心中的大道,才能在真正的经验中“入技”。总之,在庄子看来,技术来源于人类心灵全神贯注于此的体验,因此,全神贯注于某项技术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谋生工具或手段,而是人类心灵实现超越和自由的一种方式,这就涉及到对技术境界的考察。

(二) 技术之境

技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什么?庄子对此有非常深刻的反思。如果技术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庖丁解牛和普通厨师解剖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是从解牛的速度还是对牛的分解结果来看,我们都看不出庖丁一定是高人一等的。但解牛者需要在此时动作放缓,动刀甚微,使自身消解于物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本真之境。换言之,它反映了庄子对“人之自在”和“天然之道”的向往 [7] 。而且,对于解牛这一血腥场面,庄子如此优美地进行描述,很明显庄子希望通过故事来表达的,远非文会君所理解的养生之道。克服和超越技术活动的单一目的和功利主义是庄子对技术反思和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书中描绘的许多技艺者,他们使用技术的首要目的之一无疑是谋生以获得报酬,因而技术的首要目的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庄子对此其实完全赞同。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笔下的各种技艺者并没有职业倦怠,他们并不讨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是在熟练的技术操作中获得某种快乐的享受,比如“被发行歌”的游水丈夫,胸有成竹的庖丁。相反,盲目追求功利主义最终带来的是技术的崩溃。《达生》篇的“东野稷御马”就生动的说明了这个道理,东野稷这一位在在驾驶的时候能做到“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的“老司机”,因善御马幸得庄公接见。却因技术不过硬以及马匹经不起高强度工作,未能做到庄公“钩百而反”,其驾驭之术不仅失败于外界条件,更因其急于展现技术以求取悦君王,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御马,已然超越技术本身。总之,庄子借用这么多具有实用技能的能工巧匠的故事,旨在说明,既然许多低水平的手工业者无法摆脱通过某种技术谋生的生活方式,他们就应该在技术活动中努力超越技术的单一目的和效用,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本质上是自由。无论是在“痀偻承蜩”还是“津人操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凡外重者内拙”,抑或是“工倕旋矩”的故事,工倕专注于旋矩,心意不随外物而变,这些工匠之所以能达到高境界,都是摒弃了外部环境变化对自己的影响,不让复杂的外部环境侵入自己的内心,让他们专注于技术本身,在技术的实施中实现自由。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技术首先是大多数低水平工匠谋生的手段。然而,技术活动的单一目的和功利主义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自由。在庄子看来,技术的本质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人与技术的关系。换句话说,人们是否利用技术损害或阻碍人类的自由和自然是庄子最关心的。如果人类不能在技术的实施中实现主体的自由,那么技术必然会导致人性的异化和主体性的丧失,这是庄子非常警惕的。

(三) 技术之弊

庄子对技术的弊端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地》中“圃者拒机”之事,子贡看到田间劳作的老人“抱瓮而出灌”事半功倍,于是向老人建议用桔槔这样简单的机器来节省人力,老人的回答让子贡大吃一惊。一方面,老爷子早就知道这样的机器,另一方面,老爷子之所以鄙视使用这种机器,是因为在他看来“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则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何谓“机心”?机心既是指机巧功利之心,又可以理解为“像机械一样的心灵”。机心会污染纯粹的头脑,使人类的心在寻求功利和其他目的中越陷越深,最终失去人性。而如果人类的心变得像机器,就只能按照固定的程序或机制发挥作用。原本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头脑最终变成了机器,人性也变得异化。机械的发明无疑是为了节省人力,追求效率。这种功利目的是可以理解的,而庄子通过汉阴丈人对机械的批判,看到了人类在各种功利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心机,而这种心机往往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制造机械的想法是由欲望驱动的,在实践中使用机械是欲望的需要,通过机械追求其他目的是欲望的膨胀。人在不断发明创造机械的同时,也在不断被机械支配。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机械“不仅支配着他的身体,还支配着他的大脑,甚至是他的灵魂。”而这正是庄子所担心的。庄子批判的是技术或机械作为一种外来力量对人类心灵的控制和伤害,普通人在不断使用技术或机械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庄子在“圃者拒机”的故事中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味追求技术或机械带来的效率必然会导致“机心”,从而使人被工具理性主宰而“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最终,人性因机械而自闭,技术的使用陷入异化,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阻碍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可见,庄子对技术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文明,也不是主张完全回归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反思文明对人性的负面影响。他主张一种更高级的“自然化的人”,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之间做出谨慎的选择。

3. 对互联网使用的反思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给人们的生命权、人类自由和个人尊严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与人文学科日益紧密融合的背景下,庄子的技术观对互联网的使用进行反思意义非凡。

(一) 互联网的使用不能侵犯人类自由

在当代,各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也是一种技术,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机械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如曾经的书写,打字和计算等等,还可以通过智能组合和学习来代替人的思维,百度就是这样替人思考的好东西。然而,这种使用过程可能会对人的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大数据时代,许多APP以各种方式窃取公民的个人信息,这是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所表达的担忧。另一方面,人类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而变得越来越懒惰,最终陷入“人工智能”但“人类愚蠢”的境地。在这种异化的关系中,人们看似越来越自由。实则一些能力在逐渐退化,最后被技术支配,陷入真正不自由的境地。因此,互联网对人类自由的威胁尤其令人担忧。当人类的生活处处被技术所限制,人们失去了身心在实践中直接成长和直接体验的机会时,生活就会变得无聊,人们的认知能力和人类生活也会受到损害。因此,人们需要积极地进行思维劳动,通过思维活动来认识和感受劳动过程的美,就像“庖丁解牛”和“痀偻承蜩”一样,在反复练习中积累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用心领道,从而消除技术主体和技术客体之间的对立,进入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这种物我合一的状态使得主体和客体不再处于二元状态,而是已经融为一体,身心一体,心物合一”,超越常规思维的束缚和劳动的疲劳,心满意足地享受劳动的过程,如此“沾沾自喜”,最终人们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创造价值,实现身心自由。

(二) 互联网的使用必然要服务于人

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也给人们的心性带来了不良影响。互联网作为一种高超的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促进人性的自由,而不是诱发人类内心更多的欲望,导致更多的恐惧和机巧。首先,互联网的使用应该克服人类内心的功利主义和机巧,培养人类的心智。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的工具,可以提供优秀的作品,为用户提高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脑力活动中解放出来,这样人们就会有更多的闲暇。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沉溺其中,以技术的功利效应逃避思维和体力劳动,并由此产生“机心”,那么人类终将陷入丧失主体性的境地。因此,在使用互联网时,既要考虑人类需求的满足,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又不能一味迎合人们的功利需求,刺激人们产生庄子所说的“机心”。《庄子》中,庖丁、游水丈夫、操舟者在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然平和的心态。他们不是被技术奴役,而是在技术的展示与运用过程中实现自由,享受心灵的喜悦与释放,使用技术是为了生活,但并非全是为了生计,而是因此产生满足感。因此,互联网的使用必须让人们的内心平静下来,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技术的便利,但也不应该被互联网奴役,让人们自然、平静地生活在世界上。互联网的使用应该增强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促进人们更加自由地发展。在庄子的设想中,能工巧匠对技术的热爱是他们通过技术实现自由的前提,他们对技术实践的一心一意是实现自由的基础。使用互联网本身是为了提高人们在闲暇时间的工作、休闲和娱乐的效率,而非沉迷其中。相反,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互联网占据,沉迷于感官刺激,无法追求真正的内心自由。使用互联网仍然应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术实践是实现自由的基础。互联网本身的使用是为了提高人工作的效率,在闲暇时间休闲娱乐,而沉溺其中,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反而被互联网侵占,沉醉于声色犬马的刺激,无法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对于互联网的使用还是应当认清人的操纵地位,使得互联网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性,彰显人的主体性地位,而非全然替代人的作用,操纵人而非被人操纵。

(三) 拥抱自然,不沉迷互联网

然而,技术在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让我们不要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8] ”例如,伊利诺伊州的农民使用狄氏剂的破坏性喷雾来避免日本甲虫对谷物的伤害,但却产生了8500万美元的谷物穿孔器造成的损失 [9] 。在庄子看来,这种技术灾难的发生是因为技术的使用偏离了“道”,即违背了事物的自然本质。背离“道”的技术,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也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消除的裂痕,因此,技术的运用应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拒绝功利、机心的追求,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从自然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中找到符合人要求的可能性,在放下对技术的追求,减少互联网的使用后,心怀自然,拥抱自然无不亦是庄子所期盼的“道法自然”。诚然互联网的产生与运用,使得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升了工作效率,拓展了国际视野,不过也正如庄子描述的各种技艺人一般,皆是心有热爱,才成就技艺,拥有高超的技艺也是为了更为优质的生活。互联网的使用也是这般,倘若因互联网使得生活变得更好,何不在使用后,面对面接触自然,去过过庄子及古人的田园生活,深入自然,探寻庄子道的真谛。

4. 结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技术发展水平显然与21世纪的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古往今来的古圣先贤中汲取智慧。关于技术的起源、目的和弊端 [10] ,庄子在先秦就已经有了反思。在庄子看来,技术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对人性和自由造成了损害。他对技术的思考,对于人类如何客观对待技术,化解技术带来的风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蕴。一方面,我们必须肯定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努力推动技术的进步,巧用技术彰显大国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本身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努力化解技术风险。作为一种手段,技术的发展绝不能以伤害人类生活为代价。总之,只有在与“道”相协调的前提下,“技术”才能化解“物质奴役”的风险,真正造福人类,助力社会发展。

文章引用

张露文,翟德龙. 庄子技术观对互联网使用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Zhuangzi’s Technology View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et[J]. 哲学进展, 2023, 12(08): 1614-161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69

参考文献

  1. 1. [英] F. A. 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M]. 冯克利, 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7.

  2. 2. 庄子注疏[M]. 郭象, 注. 成玄英, 疏. 曹础基, 黄兰发,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3. 3.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段玉裁, 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 4. 林德宏. 科学技术哲学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20.

  5. 5. 陈发俊. 齐: 庄子生态伦理思想之特质[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2(4): 42-47.

  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9.

  7. 7. 张明国, 田一涵. 试论《庄子》的技术观及其当代价值[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3(3): 14-20.

  8.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998.

  9. 9. 蕾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M]. 吕瑞兰, 李长生,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252.

  10. 10. 黄涵, 林准. 庄子的技术观及其对人工智能的启示[J]. 百科知识, 2021(30): 45-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