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294 , 7 pages
10.12677/AP.2023.137346

心理学视域下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王睿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5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4日

摘要

红色邮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源泉和教学素材。红色邮政文化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促进了高校红色校史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维护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培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面对新形势,高校应善于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将红色邮政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协同推进红色邮政文化教育,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传承红色文化极具现实性和指导性,也有利于培育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

心理学,红色邮政文化,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Red Postal Culture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Rui Wa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24th, 2023; accepted: Jul. 17th, 2023; published: Jul. 24th, 2023

ABSTRACT

Red post culture contains rich material resources, spiritual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and teaching material for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d postal culture conforms to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ed school history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olifies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maintains the security of ideological fiel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ood at using psychology theories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transform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red pos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red postal culture education is realistic and instructiv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quality,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Keywords:Psychology, Red Post Culture, Red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就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2021年11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育德育心要更加有机结合”,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红色邮政文化涵育着丰富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高校学生积极认知心理的重要资源,在心理学视域下推动红色邮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红色邮政文化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这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和实践命题,也是精准干预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实践探索,更是对红色邮政文化进一步弘扬传承的有益探索。

2. 红色邮政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邮政文化则凝练于红色文化之中,是红色文化的鲜明代表,厘清红色文化和红色邮政文化的内涵,有助于为心理学视域下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学理基础。

2.1.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可以理解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的红色文化则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赖宏,刘浩林,2006)。就其内核来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过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沈成飞,连文妹,2018)。

2.2. 红色邮政文化

红色邮政是指苏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交通邮政事业(李家涛,2022),而红色邮政文化凝练、形成于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联系紧密,因此,红色邮政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邮政事业相融合,在革命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极具邮政特色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观念。

3. 心理学视域下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红色邮政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推动了校园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夯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3.1. 红色邮政文化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育人的现实需要,红色邮政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体现,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第一,政治属性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不畏艰辛,最终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蕴含其中的深厚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政治属性鲜明,红色邮政文化便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因此,通过弘扬传承红色邮政文化的革命故事和精神,加强学生政治定力,有助于真正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二,方向契合一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红色邮政文化所肩负着的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的责任和培育爱国精神的使命担当正与之相契合,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和谢尔顿、劳拉·金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就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坚韧的革命意志和红色邮政文化资源是真实、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育人作用,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坚定理想信念。

3.2. 红色邮政文化推动高校赓续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校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发展联系紧密、一脉相传,多所高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校史文化,百年红色校史的积淀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一方面,红色邮政文化助力高校红色校史文化建设。红色校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先进代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我国具有邮电特色的高校有多所,前身基本都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通信组织或培训班,革命先辈们既投身于革命实践,也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批对党忠诚、奉献自我、勇于斗争的通信人才,在革命实践中赓续红色基因,积淀红色校史文化,为高校学生自身树立坚定意志提供了榜样模范。

另一方面,红色邮政文化虽然形成于英勇的红色革命文化,但传承于务实重行、真抓实干、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术语“事件卷入度”指出说服性信息对个体的重要程度,具体而言是指信息主旨与重要价值观念(如平等、自由等)、当前的目标和事件结果等关联程度(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潘靖,李甜,2012),因此,各所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凝练出校风校训,可以让学生产生对红色校史文化的认同感,深化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自信意识。

3.3. 红色邮政文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状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心理发展状态的外在表现,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探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其一,精准定位学生心理认知需求。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知情行意的状态和可能发展的潜能(李忠艳,2017)。学生进入高校后,由原先的被动灌输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也从单向思考向多维度思考转变,对学生群体进行深度分析,定位学生思想政治学习需求和心理认知需求并进行分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师生根据实际需求选取适合的教学资源,既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性,也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

其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覆盖范围。教育心理学中的个性特征理论指出: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所表现出的可以有效区别他人的个体心理特征,抛开部分较为稳定或携带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主要涵盖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这两大方面内容(曹斌,2019)。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同层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高校校园中的图书馆、标志性建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外场所,通过线上红色党课、红色歌剧演出等文化艺术活动来弘扬红色邮政文化,融情于景、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不少高校还推出了红色文化校本教材,进一步加强了传承红色文化精神、赓续红色文化基因的教育成效。

4. 心理学视域下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红色邮政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红色邮政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4.1.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首先,红色邮政物质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教材课本,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够,红色邮政物质文化资源携带着红色底蕴,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特征,是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也是弘扬红色邮政文化的现实载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正向、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

其次,红色邮政精神文化资源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心理学中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而红色邮政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英勇无畏的通信战士,形成了“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精神以及口口相传的红色故事,感染力强、说服力高,能够触及学生灵魂深处,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从内心深处感受领悟红色邮政精神。

最后,红色邮政制度文化资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红色邮政制度文化就是依据邮务工作者现实情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并注重实践层面的工作能力教育,这对于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案具有积极地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引导。

4.2.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邮政文化中涵育着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既为高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教育基础,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过程。

其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红色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等,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张泰城,常胜,2016),高校深入挖掘红色邮政文化中蕴含着的深厚爱国主义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让红色邮政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坚定学生的爱国信念,合理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加强学生使命担当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通过实验证实:当一个人知觉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功能(张哲,2009),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通过讲述“龙潭三杰”、凌文起等通信英雄事迹,强化高校学生的使命担当自觉性,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深化对自我德行的认知,在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化理想信念为自我价值实现,化使命担当为社会实践奉献,实现立德树人的真正有机统一。

4.3.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单一、技术性不强,教育覆盖范围有限,而红色邮政文化红色属性显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出,因此,将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可行且必要的。

西方国家将中国高校当作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将高校学生视为重点对象,通过网络平台、新闻报道等途径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渗透,向高校学生宣传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部分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容易被蛊惑利用,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西方敌对势力从而利用这一部分学生在国内进行西方社会思潮的宣传,妄图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红色邮政曾培育出一支对党忠诚、革命意志顽强的通信队伍,这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交叉平台,聚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跨部门、跨院校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研究,可见,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控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知悉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困惑,既让红色邮政精神深植于学生内心,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也便于学生勇于表达自我,促进不同观点、思想的交流。

5. 心理学视域下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必经之路,高校应当从多方面协同推进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5.1. 挖掘红色邮政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红色邮政文化发展历程中留存下来的红色邮政文化资源各具特色、意蕴丰富,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资源和精神引领。

其一,红色邮政文化资源数字化,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革命老区的红色邮票、发行报刊、档案资料等红色邮政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利用数字技术对这些红色邮政文物进行梳理和整合,转换为数字形式,不仅有利于红色资源修复,也能丰富红色邮政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充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其二,依托红色邮政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何克抗,1997)。革命老区的红色邮政文化底蕴深厚,是展现红色邮政文化的重要物态载体,如江西瑞金、山东沂蒙作为革命老区,就利用当地红色革命遗址建立红色主题邮局、战邮纪念馆等爱国主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线上则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战邮精神云展馆,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红色邮政文化精神,形成对红色邮政文化的心理认知构建(张烨,2017)。

5.2. 运用新兴虚拟仿真数字技术,创新红色邮政文化教育方式

高校学生思维开阔,追求个性化,充满创造力,应当善于运用数字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邮政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尊重历史事实,选取经典红色邮政历史故事,运用虚拟仿真数字技术让红色邮政历史“活”起来。南邮的办学前身为战时邮务干部训练班,有着丰富的红色校史文化和红色邮政文化,在学校红色校史育人过程中,就利用VR技术、3D眼镜等数字技术与设备,建立了虚拟红色校址和红色校史仿真馆(胡枫,宛俊美,2022),全方位、立体化重现红色邮政革命历史,并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重现革命战争时期邮务工作人员用脚丈量出邮路干线,通信战士在危险艰苦的条件下传递情报和文件的经历,加深学生对红色邮政文化的情感认知,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育心育德的深入结合。

二是升华教学内容,沉浸式体验红色邮政文化,发挥虚拟仿真数字技术的交互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动”起来。提炼红色邮政文化中的思想政治素材,打造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数字化赋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息化的立体场景与沉浸式体验(卢岚,李双胜,2022),打破课堂条件的限制,便于师生开展多样式、个性化的实践互动,优化教学体验、巩固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健全。

5.3.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协同推进红色邮政文化教育

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提升自身学术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习近平,2020)。因此,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建立红色文化教育观,将红色邮政文化的高尚革命精神、积极乐观心态等心理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其次,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状态,要主动接受红色邮政文化教育,激发自身对红色邮政文化的认同感、保护红色邮政文化资源的责任感和赓续红色邮政文化的使命感,从而形成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心理品质,如南邮师生原创的红色校史剧《赤子》就让红色邮政文化内化浸润学生心灵,进而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自我价值。

最后,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阵地,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注重教师心理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少高校在每年的“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都会举办相关心理活动,大大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可见,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为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政策、财政支持,进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6. 结语

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要把握好红色邮政文化这一突破口,持续深入挖掘红色邮政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素材和心理教育素材,做到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统一。高校应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红色邮政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突破课堂环境的限制,融情入境,推动红色邮政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在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果、弘扬和传承红色邮政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邮政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 & ZD229)。

文章引用

王 睿. 心理学视域下红色邮政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Red Postal Culture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7): 2803-280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7346

参考文献

  1. 1. 曹斌(2019).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分析.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9), 172-173.

  2. 2. 何克抗(1997).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74-81.

  3. 3. 胡枫, 宛俊美(2022). 基于VR技术的红色文化教育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品位∙经典, (7), 44-47.

  4. 4. 赖宏, 刘浩林(2006). 论红色文化建设.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66-69.

  5. 5. 李家涛(2022). 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邮政的领导体制. 上海经济研究, (8), 118-128.

  6. 6. 李忠艳(2017).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心理学支撑. 黑龙江高教研究, (12), 142-146.

  7. 7. 卢岚, 李双胜(2022). 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三维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8(3), 28-33.

  8. 8. 马向阳, 徐富明, 吴修良, 潘靖, 李甜(2012). 说服效应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20(5), 735-744.

  9. 9. 沈成飞, 连文妹(2018). 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教学与研究, (1), 97-104.

  10. 10. 习近平(202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 (17), 4-16.

  11. 11. 张泰城, 常胜(2016). 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求实, (11), 30-35.

  12. 12. 张烨(2017).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高校红色文化传承的启示. 红色文化学刊, (3), 71-77+111.

  13. 13. 张哲(2009). 情绪情感心理学原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 现代经济信息, (12), 283-2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