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2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0457 , 6 pages
10.12677/AP.2022.124139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陈美霖1,2,肖宵1,2*

1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2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收稿日期:2022年3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13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20日

摘要

目的:调查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做好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对767名医学硕士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硕士新生中,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共49人,占比6.39%;人际关系敏感测验因子在行为类型、生源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专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型行为类型相较于B型行为类型医学硕士新生更有可能检出人际关系敏感;生源地为外地的相较于本地的医学硕士新生更有可能检出人际关系敏感。结论:A型行为类型新生、生源地为外地的新生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学校进行针对性心理指导、导师密切关注、个人积极改善是促进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人际关系敏感,行为类型,生源地

A Survey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Meilin Chen1,2, Xiao Xiao1,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2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in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Mar. 8th, 2022; accepted: Apr. 13th, 2022; published: Apr. 20th, 2022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a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more effective medical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by investigating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among 767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nd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 (TABP), and SPSS26.0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Results: Among the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there were 49 people wit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ccounting for 6.39%;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est factor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ehavior type and birthplace, but not in gender and major; compared with Type B,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with Type A behavior were more likely to be sensitive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tudents from other place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sensitive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an local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Conclusion: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with Type A behavior and freshmen from other places are more prone to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he school’s targeted psychological guidance, close attention from tutors, and positive personal improvement a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Keywords:Medical Postgraduate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Behavior Type, Birthplac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人格特质,被定义为对他人行为和感受的过度意识(Wedgeworth et al., 2016),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体验到自卑、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杨延刚等,2022),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张宁,郭小靓,2008)。在以往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对负性事件的高敏感性、焦虑特质和对挫折的消极应对方式是人际关系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梁执群等,2004);消极应对方式会严重阻碍社会交往活动(刘国帅,卢春莉,2012);完美主义是人际关系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雷伟贺,2014);城乡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较大的影响(闫春平,2007)。已有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索了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但大多是针对高中、本科生群体,而本文将针对研究生群体来调查研究人际关系敏感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研究生来说,人际关系敏感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它会导致信息交流的不畅通以及社会化功能不良(周鹏生,2017;金雪莲,李小雪,2021)。人际关系敏感导致的这两方面的问题对研究生近期及远期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首先,在科研方面,通常需要研究生群体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团队合作、协同创新,而信息交流不畅通往往会导致接收到的信息的滞后性、片面性,严重影响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而研究生阶段是从大学阶段迈向真正的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如果此阶段存在社会化功能不良,这个群体日后脱离校园,步入社会后更是会举步维艰(黄艳秋,范亚苇,2001)。本调查以医学硕士新生为对象,应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开展人际关系敏感心理状况调查,探讨此方面心理问题的相关规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新入学的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837份,回收786份,回收率为93.9%,剔除填写不全、漏答、前后选项矛盾等无效问卷19份,其中有效问卷共767份,回收有效率为91.6%。

2.2. 方法

1) 对新入学的767名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2) 一般情况调查。对参与调查的硕士新生的性别、生源地、专业进行初步调查与统计。3) 采用张伯源主持编制的A型行为类型问卷(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 TABP) (张作记,2005)。该问卷共60个条目,分为TH (反映时间紧迫感、时间匆忙感和做事节奏快等特点)和CH (反映竞争性、缺乏耐性和敌意等特点)两个维度。用于对参与调查学生的行为类型进行检测,并以最终TABP总分 ≥ 28分作为A型行为类型,=27分为中间类型,≤26分作为B型行为特征的诊断标准(L ≥ 7则视为答卷无效)。该问卷对正常人的重测信度为0.58。4) 采用Derogatis编制的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张作记,2005)。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共10个测验因子,采用Likert5点计分,此调查仅针对人际关系敏感方面做统计分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7。

2.3. 统计学处理

以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基本数据,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数据资料呈偏态分布,故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即M(Q)形式进行描述,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分析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生221人,占28.81%;女生546人,占71.19%。生源地为本地548人,占71.45%;非本地219人,占28.55%。临床专业510人,占66.49%;非临床专业257人,占33.51%。B型行为类型(包含B型和中间偏B型) 614人,占80.05%;中间型36人,占4.69%;A型行为类型(包含A型和中间偏A型)117人,占15.25%。

3.2.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

人际关系敏感心理症状阳性者(因子分 ≥ 2) 49名(6.39%);中度阳性者(因子分 ≥ 3) 3名(0.39%)。

3.3. 生源地与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

对767名新入学的研究生生源地(本地548名,非本地219名)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生源地为本地和非本地硕士研究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from different birthplaces

表1. 不同生源地间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水平的比较

3.4. 行为类型与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

对767名新入学的研究生行为类型(B型行为类型614名,中间型36名,A型行为类型117名)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不同行为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01)。见表2,进一步多重比较后,具体差异表现如下,第一,A型行为类型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得分显著高于B型行为类型(Z = −8.139, P < 0.001);第二,中间型行为类型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得分显著高于B型行为类型(Z = −2.945, P < 0.01),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among different behavior types

表2. 不同行为类型间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水平的比较

3.5.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心理的影响因素

以人际关系敏感测验因子分 ≥ 2作为医学硕士新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的阳性筛选条件,以性别、生源地、专业、行为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α = 0.05,排除标准为α = 0.1)。结果显示,生源地和行为类型为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显著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生源地为外地的相较于本地的硕士新生更有可能检出人际关系敏感;A型行为类型相较于B型行为类型硕士研究生新生更有可能检出人际关系敏感,见表3

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

表3.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心理特征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心理状态较明显。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等。有研究表明,高人际关系敏感对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科研中人际关系的拓展非常不利,进而会影响研究生适应性的提升(苗一梅,2018)。此外,高人际关系敏感还会导致研究生学术和科研能力显著降低,以及持续的情绪和身体健康问题等(Sun et al., 2020)。

4.2. 生源地对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

在SCL-90量表人际关系敏感测验因子中,生源地为非本地研究生新生得分显著高于本地新生。这可能是因为本地生源新生所占比例更多,且他们在生活、文化、饮食等各方面习惯相近,更容易融洽相处,从而更少出现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此外,由于地方语言、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本地学生在外地学生面前,会更有文化优越感,而外地学生面对此现象会存在难以融入的情况,所以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外地学生会更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出现敏感、焦虑等表现(王世银,2012)。因此,生源地为本地比非本地的同学能更轻松融入集体,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

4.3. 行为类型对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

由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不同行为类型医学硕士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测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A型行为类型相较于B型行为类型医学硕士新生更有可能检出人际关系敏感心理。这可能是由于,第一,不同行为类型在时间紧迫感方面有明显的不同。A型行为类型特征:有时间紧迫感,行为急促,工作速度快。B型行为类型与A型行为类型相反,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闲散的生活。研究表明时间紧迫感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啟亮,2018),时间紧迫感可能会伴随长时间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因此不能平和地看待和处理生活与学习中各种人际关系。第二,不同行为类型在完美主义倾向方面有明显的不同。A型行为类型与B型行为类型相比,更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徐君,佟月华,2008),且完美主义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具有完美主义的人,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的要求同样很高,容易对他人吹毛求疵、责备求全,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曹珍萍,2018)。第三,不同行为类型在敌意方面的表现有明显的不同。A型行为类型特征: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脾气暴躁。B型行为类型与A型行为类型相反,无主动的敌意,比较安静友好。中间型介于A型和B型之间,兼具A、B两种类型人格特征。相关研究也表明,具有高乐群性的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左晓阳,张建英,2017),而攻击性与敌意等人格特质可能会导致看待人或事物容易产生主观偏执情绪,从而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4.4. 改善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建议

第一,学校层面,学校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者,通过对研究生的行为类型及生源地进行准确区分,真实掌握不同行为类型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对于从整体上改善研究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张一梦等,2018)。第二,导师层面,导师应提高对研究生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关注度,发挥早发现、早干预的预警节点作用(董国利,2021)。第三,平衡学习和休息。繁重的脑力劳动可能会导致各种负面观念、态度和行为。随着脑力工作量的增大,人际敏感度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医学硕士日常学习和科研任务较重,建议在休息或休假期间,去剧院、电影院、户外等类似场所,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抽离出来,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的机会(Ozkan et al., 2015)。第四,积极改变应对方式,针对不同的压力,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解决办法。从对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敏感相关分析中得出,消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呈高度正相关,而积极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呈高度负相关(赵铁牛等,2012)。第五,寻求校内或校外,线上或线下资源,积极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团体辅导课程的结构基于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针对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人际关系敏感(李力生等,2013)。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2021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1SKGH0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XJC190002);重庆市渝中区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项目(20200124)的资助。

文章引用

陈美霖,肖 宵. 医学硕士新生人际关系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A Survey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Medical Postgraduate Freshmen[J]. 心理学进展, 2022, 12(04): 1169-117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39

参考文献

  1. 1. 曹珍萍(2018).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敏感的关系探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4(6), 47-50.

  2. 2. 董国利(2021). 西南某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3. 3. 关啟亮(2018). 成年早期A、B型行为者HRV分析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4. 4. 黄艳秋, 范亚苇(2001). 研究生的社会化刍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 19-21.

  5. 5. 金雪莲, 李小雪(2021). 医学生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现代交际, (18), 29-31.

  6. 6. 雷伟贺(2014). 完美主义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3(1), 31-34.

  7. 7. 李力生, 郭华星, 赵冬梅, 朱莹, 彭小燕, 张丽萍(201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实验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12), 1839-1840.

  8. 8. 梁执群, 卢莉, 朱素娟, 籍继颖, 于婕(2004). 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5(2), 211-212.

  9. 9. 刘国帅, 卢春莉(2012).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度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6(2), 99-101.

  10. 10. 苗一梅(2018). 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7), 57-58.

  11. 11. 王世银(2012). 区域文化差异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31(6), 22-23.

  12. 12. 徐君, 佟月华(2008).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A型人格的关系.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4), 432-434.

  13. 13. 闫春平(2007).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8), 753-755.

  14. 14. 杨延刚, 冯莉, 徐文仪, 周述贵(2022). 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恐惧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心理月刊, 17(2), 62-64.

  15. 15. 张宁, 郭小靓(2008). 人际关系敏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9), 973-974.

  16. 16. 张一梦, 曲相艳, 张秋梅(2018). 某医学院校A型行为类型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0), 48, 141.

  17. 17. 张作记(2005).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pp. 64-67, pp. 157-159).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18. 18. 赵铁牛, 杨晓南, 王泓午(2012). 医生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39(17), 4431-4432.

  19. 19. 周鹏生(2017). 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0), 1530-1534.

  20. 20. 左晓阳, 张建英(2017). 大一新生人际关系敏感与人格的关系——以安徽某医学院为例.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3), 86-89.

  21. 21. Ozkan, A., Ozdevecioglu, M., Kaya, Y. et al. (2015). Effects of Mental Workloads on Depression-Anger Symptoms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ie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Revista de Contabilidad, 18, 194-199. https://doi.org/10.1016/j.rcsar.2014.06.005

  22. 22. Sun, J., Zhang, X., Wang, Y., Wang, J., Li, J., & Cao, F. (2020). The Associations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with Mental Distress and Trait Aggression in Early Adulthoo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72, 50-57.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0.03.161

  23. 23. Wedgeworth, M., Larocca, M. A., Chaplin, W. F. et al. (2016).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ocial Support, and Quality of Life in Rural Older Adults. Geriatric Nursing, 38, 22-26. https://doi.org/10.1016/j.gerinurse.2016.07.001

  24.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