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286 , 6 pages
10.12677/ACPP.2023.122080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霍枢昊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1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3日

摘要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人民血液中流淌的东西,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共识,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坚定民族信仰、凝聚民族力量还是提升个人素养层面,家国情怀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代,我国的电影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更是传递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而通过电影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也实景展现了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即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核心观点;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共同体意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际行动。通过电影所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也是十分丰富和鲜明,具体表现为内容与形式、实践与认识、整体与部分三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关键词

电影,家国情怀,哲学意蕴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Sentiment and It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in Chinese Cinema

Shuhao Huo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Jan. 10th, 2023; accepted: Jan. 30th, 2023; published: Feb. 13th, 2023

ABSTRACT

As something that runs in the bl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family and nation sentiment is a spiritual consensus deep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family and nation sentiment ha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strengthening national beliefs, uniting national strength and enhancing personal qualities. In this new era, Chinese cinema is not only a medium for cultural dissemin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vehicle for conveying the sentiments of family and nation. The family and nation sentiments presented in films also show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family and nation sentiments, namely the core view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the family and nation as on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putting the country before the family and sacrificing oneself for the public; the idea of benevolence and love, putting people first and loving people; and the practical action of one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behind the family and country sentiments shown through the film is also very rich and distinct, manifesting itself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practice and knowledge, the whole and the parts, as well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materialistic view of history that people are the creators of history and that individual values are united with social values.

Keywords:Film, Family and Nation Sentiment,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哲学意蕴也十分鲜明。因此无论在何时,探究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意蕴,推动家国情怀的创新发展和不断传承都不应被忽视。诚然,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发展而言,也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所以,新时代要想实现家国情怀的创新发展与不断传承,就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探索合适的表现形式并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哲学意蕴,将挑战转变为其发展的机遇。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类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高质量电影不断上映,无论是《长津湖》这样的战争题材影片,还是《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观众在观影时,不仅可以在不经意间将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化于心,还可以在回味电影时感悟其间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并将之外化于行。所以将电影作为展现家国情怀的载体,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意蕴,并以此为契机助推家国情怀的传承发展,继而提升文化认同感,不仅符合家国情怀进一步传承发展的价值需求,更符合当今社会时代不断发展的现实所需。

2. 我国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实景展现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内心深处的精神共识,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核心观点;先国后家、天下为公的共同体意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 [1] 。这些基本内涵在我国近年来的一些电影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实景展现。

2.1. 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核心观点

从家国情怀的发展历史进程看,家国情怀最早源于西周的分封制,而后在春秋时期儒家所开创的“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思想,则是家国情怀最为核心的观点。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孔子就曾不止一次阐述过忠君爱国以及孝悌家人的思想,并且在孔子看来,对家人尽孝也是为国家尽忠的基石。在《孟子·离娄上》中,孟子也曾表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 。这句话点明了天下的基础在国,国的基础在家,家的基础在个人,进而阐述了家国关系的本质所在、核心所在。此外,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的《颜氏家训》中也曾有言:“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3] 。这句话表面是说治家的宽仁和严格应和治理国家的标准一样。但若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渊源,若是没有先秦时期的家国同构思想,所谓“治家和治国应坚持同等标准”的理念又从何而来。所以,起源于西周而后发展于春秋时期的“忠孝一体、家国同构”思想,不仅是家国情怀坚实的理论根基,更是家国情怀的核心所在。而“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思想,在我国的一些电影中,也有诸多展现。

就比如电影《长津湖》系列中,就曾多次展现“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电影中第七穿插连指导员梅生就在战场上说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第七穿插连神枪手平河也在曾在战斗之余表示:“希望下一代,活在一个不再充满硝烟的年代吧”。这两个桥段,虽然角度不同,但却从不同的维度同步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一体的思想理念,成功通过影片实现了家国情怀的传递和延伸。

2.2. 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共同体意识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先国后家的责任担当,以及舍己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使家国情怀中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共同体意识,成为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内心深处的精神共识。

在电影《八佰》中,导演通过平行叙事的手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赵云忠君爱国的精神和传统儒家的爱国思想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实景再现了淞沪会战末期保卫四行仓库的战斗。影片通过不同的拍摄技法,集中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华儿女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家国情怀。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经典桥段:“战士们用乡音高喊着自己的名字,绑着炸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纵身跃下四行仓库的西墙,只为阻止敌人炸毁四行仓库。”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哪个战士不想活下去,但是面对国家危难和十分现实的敌我差距,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这些战士只有通过牺牲自己的方式,阻挡敌人的进攻。在这一桥段中,导演聚焦于普通的士兵,集中再现了这些他们不畏牺牲、守护国家的爱国情怀。

此外,不仅是《八佰》这样的战争电影,即便是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也同样实现了家国情怀的丰富展现。在《流浪地球》影片最后,由吴京所饰演的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刘培强看着自己的儿子刘启在试图点燃木星拯救地球却还是面临失败时,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通过空间站爆炸的方式,协助儿子点燃木星。在这一片段中,刘培强选择了牺牲自己,舍弃自己的小家,但他和儿子刘启,却共同守护住了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其中所蕴含的这种自我牺牲、舍己为公的境界,恰恰是家国情怀之中共同体意识的完美展现。

2.3. 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先国后家的责任担当,以及舍己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使家国情怀中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共同体意识,成为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内心深处的精神共识。前文已经提及,家国情怀的基本理念即“忠孝一体、家国同构”思想,是先秦时期由儒家所开创的思想。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爱。因此,仁爱思想同样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思想以伦理价值观为核心,重视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及民族的责任义务,提倡和谐共生,强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主张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4] 。而在当代,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些电影中,仁爱思想的展现,则不仅仅是涵盖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蕴含着个人对于家庭、社会还有国家的那一份责任感。

例如在影片《中国医生》中,快递员金仔已经怀孕的妻子小文,在感染上病毒接受隔离治疗前,嘱咐金仔不要出去跑单,要照顾好自己,以免感染病毒。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遇上了一件“老顾客的小孩没奶粉喝,想委托他帮忙送单的事情”。一开始,他的确是想起了妻子对他的叮咛嘱咐,拒绝这位老顾客的请求。但当金仔听见电话对面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时,他想起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女儿。此刻,作为一名“准父亲”,他深刻感受到了父亲这一角色的责任感,他的内心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毫不犹豫接下了这单,为这位老主顾,送去了必须的生活物资。而这样的行动,正好就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一份仁爱之心,一份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此外,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这样的仁爱思想,亦是有着一定展现。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这部电影整体的感情基调可以说是偏向于悲壮,尤其是在影片最后那些风尘女子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前往日本军营,以换取那些女学生的安全的桥段,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但这一桥段,同样展现了一份饱含着“仁爱之心”的家国情怀。其中那一句“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更是整个桥段的点睛之笔。此处的“情”指的是他们心疼那些女学生年轻,不忍她们受到日本人迫害的爱护之情、仁爱之心;此处的“义”指的则是她们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誓死捍卫国家的民族大义。

3. 我国电影中家国情怀的哲学意蕴

我国电影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不仅内涵十分丰富,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亦是十分鲜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在其中有着丰富的展现。具体主要表现为两个部分,即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价值论。

3.1.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1.1.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电影之所以能够在我国不断普及,得益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相较于一些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及文化教育方式,电影有着表现形式新颖、感官刺激多元、文化传播集中等诸多优势,所以电影在文化传播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且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观影渠道已然更加多元,电影的受众群体自然也就更为广泛。因此在当前通过电影展现家国情怀,本身就已经是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而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内心深处的精神共识,推动家国情怀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推动家国情怀的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家国情怀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始终保证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符合其具体内涵发展的需求。

3.1.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还蕴含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这一观点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现。前文已经提及了家国情怀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而后,家国情怀又集中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实际行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由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其著作《痛定罪言》中正式提出。虽然这句话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在战乱年代,但是在和平年代,这句话依旧适用。

记得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第一单元《前夜》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开国大典筹备处的工作人员面对着升国旗的旗杆阻断球无法使用,向周围居民筹借材料时。虽然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但胡同里的街坊邻居还是拿上了家中的物件,陆陆续续走向了大典筹备处,为开国大典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什么时间到了凌晨还有很多街坊走向大典筹备处,只因为他们内心对新中国的热爱,他们认识到新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正是这样一种正确的认识,催动着他们毫不犹豫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哪怕是在凌晨。而这一桥段,也以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什么是和平年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1.3.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最后,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还以“家”和“国”之间的关系为引,展现了“家”、“国”之间那种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国”之间尽管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但却又相互依靠、相互影响。家庭虽小,但却是整个国家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国家虽大,但若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却又难以形成国家,两者构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外,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不可避免的会促进这个国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兴旺;而家庭的兴旺,则又侧面印证了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所以,“家”和“国”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器官和人体之间的关系一样,彼此之间不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简而言之就是“彼此都无法离开对方”。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国家还是代表了整体,处于支配地位,家庭则是代表了部分,总体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服从和配合国家发展的需求。而这,也符合先国后家、舍己为公的共同体意识。这样的共同体意识,无论是在电影《八佰》还是《流浪地球》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展现,这些在前文都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处便不再过多论述。

3.2.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价值论

3.2.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众所周知,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架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群众史观立足于人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必然性以及人和历史的关系三重维度,系统的考察分析了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在人的本质这个角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 。其次,马克思基于人和历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5] 。继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形成了和唯心主义所提出的英雄史观完全相左的观点,即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此外,由于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人民群众不仅仅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6] 。

就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来说,这部主旋律影片不仅展现了十分丰富的家国情怀,其间更是立足一个个平凡人,将群众史观的基本内涵传递了出来。《北京你好》单元中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给四川小男孩,只因小男孩的父亲为北京奥运会出过力的桥段也好,《夺冠》单元中上世纪80年代上海街坊领居看女排球赛时为国欢呼的激情也罢。这些桥段都立足于平凡人,将家国情怀中的那种共同体意识以及仁爱思想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份不平凡。这也就结合如今的时代环境,诠释了什么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2.2.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根据群众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我们得知人尽管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的本质属性还是社会属性,这样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一方面依靠社会实现个人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化的产物,人也在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7] 。所以处在社会中的人在创造价值时,始终保持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正所谓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所以人在创造社会价值之余,也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时就曾表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而后马克思更是直接提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 [8] 。

以现实题材电影而闻名的导演文牧野,无论是其处女作《我不是药神》,还是后来的《奇迹·笨小孩》,文牧野都是从平凡人的视角,阐述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我不是药神》中程勇为病友带药最后虽然违法却推动医保改革的做法也好,《奇迹·笨小孩》中主角景浩为了给妹妹筹钱治病,最后成功带动一大群草根实现人生理想并创造社会价值的做法也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虽然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在做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而最终他们在创造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之余,也创造了社会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正是一种普通人的仁爱思想,一种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4. 结语

总之,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东西,通过我国主旋律电影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不仅内涵丰富,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也十分鲜明,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如今时代背景的有机结合。而我们探究主旋律电影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不单是为了探究其内涵,更是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哲学意蕴,以期推动家国情怀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与不断传承。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1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21C349。

文章引用

霍枢昊. 我国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哲学意蕴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Sentiment and It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in Chinese Cinema[J]. 哲学进展, 2023, 12(02): 450-45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2080

参考文献

  1. 1. 杨清虎.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 兵团党校学报, 2016(3): 60-66.

  2. 2. 万丽华, 蓝旭, 译注.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150.

  3. 3. 檀作文, 译注. 颜氏家训——中华经典藏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32.

  4. 4. 王莉华. 家国情怀在我国主旋律电影中的呈现与构建[N]. 中国电影报, 2022-11-02(012).

  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87, 505.

  6. 6. 毛泽东, 著.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

  7.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2.

  8.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