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07  No. 09 ( 2018 ), Article ID: 26891 , 6 pages
10.12677/ASS.2018.79234

A Brief Analysis of Gender and Mate Pre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Wei Wa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Received: Aug. 30th, 2018; accepted: Sep. 13th, 2018; published: Sep. 20th, 2018

ABSTRAC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suggests that, in the long evolutionary process,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mate selection and mate selection behaviors due to different evolutionary pressures. Men tend to look for women of high reproductive value, while women tend to look for men who possess rich social resources and are willing to make promises. The idea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s supported by some cross-cultural studies, but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hodology, time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words:Mating Preferenc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浅析性别与择偶偏好

王维

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收稿日期:2018年8月30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13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20日

摘 要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女两性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进化压力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男性倾向于寻找具有高生育价值的女性,而女性倾向于寻找占有丰富社会资源且愿意做出承诺的男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得到了一些跨文化研究的支持,但在方法论,时代差异和文化差异上的解释仍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 :择偶偏好,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择偶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电视相亲、相亲网站、约会软件等新兴择偶工具层出不穷,也出现了对“剩男剩女”“空巢青年”“高富帅、白富美”等择偶话题的大讨论,充分反映了社会对青年择偶的关注和期待。那么,男性期待寻找怎样的女性,女性希望寻找怎样的男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男女择偶是否存在普世的标准和偏好?对此,进化心理学做出了回答。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择偶行为有其进化的依据,人类自漫长进化中形成的心理机制,使那些有利于我们繁殖后代的因素得以保持和传递。男女两性在进化过程中面临的不同适应性问题,使两性个体进化出截然不同的择偶偏好和择偶行为。因此,男性与女性有较为固定的择偶标准和偏好,且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

2. 心理机制的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生理特征的进化是因为它能帮助物种战胜环境挑战和繁衍后代,这一过程被称为自然选择 [1]。如人类长期受疾病困扰,从而进化出免疫系统,流血对种族生命带来巨大挑战,从而进化出凝血机制 [2]。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深受自然选择的影响。经过自然选择,有利于种族生存和繁殖的心理机制被保留下来,而不能应对生存挑战的则被淘汰。比如人类的合作行为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假设在采集者社会有两个不同的部落,一个部落擅长合作,一个部落不愿合作,而在远古艰险的时期,个体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保存种族的发展,因此,相较于不愿合作的部落,倾向于相互协助,团结合作的部落更容易存活下来,保存种族基因,也传递了合作这一心理特质。

进化心理学是以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心理机制的心理新科学。进化心理学认为当今人类的心理中,仍然带有漫长的进化史所留下的痕迹 [3],要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就需要研究种系进化过程中的特征,即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而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演化物 [4]。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要面对各种形式的适应性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两大类,即生存和繁殖问题。人类所有的现存的心理机制都是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3. 性别与择偶偏好

择偶是个体选择伴侣,并以结婚为目标的过程。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择偶偏好是一种专门负责解决择偶问题的心理机制,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针对择偶这一具体且领域特殊的适应性问题,人类进化出的特有的偏好 [5]。虽然男女两性在繁衍后代,传递基因的过程中都面临激烈的选择与竞争,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各自进化出了不同的择偶策略,而影响择偶策略的最重要因素即亲代投资上的差异。

亲代投资是指有机体再生产子代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6]。很显然,不同性别个体在亲代投资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而言,由于卵子比精子珍贵地多,意味着雌性个体只能有有限的后代,而雄性个体却可以有几乎无限的后代。同时,女性还须承受体内受精、十月怀胎、分娩和照顾后代等责任。因此,女性个体在繁殖后代上的投资要远远大于男性个体,所以,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成为选择者,而男性成为被选择者。

3.1. 男性择偶偏好

总得来看,男性具有较低的生育成本,能更自由地与许多雌性繁殖后代,其择偶策略为贪多务得,更多地传递基因,而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父子关系不确定性 [2]。在实际的行为中,婚姻是解决父子关系不确定的较好策略 [7],为同时兼顾父子关系确定性与最大化繁殖量之间的关系,男性的择偶倾向通常为寻找具有高生育价值,且能为后代提供更好照料的女性,其择偶倾向具体表现为下述特征:

1) 生理偏好

研究发现男性更喜欢有生理吸引力的女性 [8]。生理偏好中主要体现为年龄偏好、外表吸引力偏好、体型偏好和贞洁偏好。

年龄偏好:为了更多地繁殖下一代,男性择偶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高生育价值 [2],而年龄则是该特征的重要指标。在一项包含37种文化的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所有国家中,男性都普遍偏好娶更年轻的女子为妻 [9]。国内研究者也发现了该现象,如乐国安等人对天津、Boston两地的征婚启事的分析发现,男性年龄越大,就会更大程度地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 [10]。另外,研究者发现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即25岁以下的异性恋男性会倾向找一个比他们大一点的女性,表面上,这似乎说明进化心理学的假设存在漏洞,但实际上该现象刚好证实了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即男性总是喜欢生育力旺盛的女性,当男性本身年龄较小时,比他大一些的女性反而具有更强的生育能力,因为25岁左右的年龄刚好是女性的生育巅峰 [11]。

外表吸引力偏好:饱满水嫩的嘴唇、光滑洁白的皮肤、乌黑油亮的头发、明亮动人的眼睛,这些特征既是美的标志,也是生育力的象征 [5]。进化心理学认为对称的、迷人的容貌暗示个体的身体健康,未来的病亡几率更小,更有利于物种繁衍和选择性进化 [5]。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偏好也是进化而来的,研究显示面孔吸引力是个体配偶价值的线索。一张漂亮的面孔意味着更好的基因质量和更高的生育能力 [12]。与男性对外表吸引力偏好相对应的是女性提升自身吸引力的行为,研究表明女性提升吸引力的行为受生理周期的影响,相较于受孕率低的黄体期,女性在受孕率高的排卵期更愿意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吸引力,以期吸引异性,如提高外表的消费、增加修饰行为以及改变身体行为等 [13]。

体型偏好:在体型指标上,男性较为关注的是女性的腰臀比和胸部。男性偏爱较低的腰臀比,尤其是接近0.7的腰臀比 [14],因为这暗示女性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和较大的生育潜力。另外,丰满挺拔的胸部也是男性偏爱的女性特征,可能是因为这预示着女性的年轻健康和更强的生育和哺乳能力。

贞洁偏好:由于“父子关系的不确定性”问题的困扰(即母子关系的确定性是100%,而父子关系的确定性低于100%),男性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该问题,如择偶中强调女性的婚前贞洁以及婚后忠诚。对我国男研究生对择偶偏好及其对童贞的态度研究显示,外显态度中,男研究生对童贞的重要性评价较低,而在使用内隐的研究方法时,男性就表现出了对童贞的重视 [15]。

2) 心理偏好

除了生理吸引力外,男性也偏好温柔善良且忠诚的伴侣 [9],温柔善良的伴侣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后代提供更好的照料。而忠诚品质则是对贞洁要求的体现,只有伴侣婚后忠诚于丈夫,男性才能确保自己投资巨大所培养的后代是自己的。

3.2. 女性择偶偏好

总得来看,由于女性的高生育成本、更多亲代投资,且只能有有限的后代,因此女性的择偶策略为精挑细选 [16],其择偶倾向是:一方面,女性渴望寻找基因优良的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倾向于寻求能为子女提供保障的男性,即高权力、地位,经济基础良好的男性,同时,女性渴望寻找愿意做出承诺的男性,即通常所说的“好基因”“好资源”和“好爸爸” [17]。

1) 生理偏好:

身高偏好:女性偏好身材高大的男性 [9]。身材矮小体弱的男性与身材较高和强壮的男性相比,更不易受女性青睐 [18]。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在丛林社会,高大的身材预示着个体抵御外敌的能力,能更好地为女性和后代提供保护。另外,高大的身材也是身体健康的标志。

体型偏好:女性更加偏好有肌肉的身材,腰臀比在0.8~1.0且肩宽的男性,较好的肌肉力量和强壮的身体是男性化的体现,是男性吸引力的主要来源 [19]。

年龄偏好:与男性一样,女性在择偶中也存在特定的年龄偏好,不过与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偏爱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因为年长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可支配资源和财富 [2]。如一项跨文化研究显示,女性偏爱比自己大3.42岁的男性 [9]。而乐国安等人对天津、Boston两地的征婚启事的分析发现,天津与Boston两地女性征婚者都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大的配偶 [10]。

智力偏好:智力水平显然是好基因的另一种指标。智力水平预示着个体未来的发展潜力,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等。事实上,很多研究中将智力假设为好基因的核心指标 [20]。

2) 社会偏好:

在远古时期,漫长的怀孕期和哺乳期让女性无法自给自足,且人类婴儿的“未完成性”导致他们不像其他动物一样生下来就能自己生存,他们需要依靠成人的照料才能存活,因此,女性要想更好地哺育和抚养自己的孩子,必须找一个能够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并对后代进行投资的配偶。而且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男女两性的投资也是不同的,女性是直接投资,怀孕、生产、哺乳和照料,而男性则是间接投资,主要为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因此,女性在择偶时偏向于有寻找有丰富经济资源、较高社会地位的男性 [21][22]。这些经济资源和社会地位又可具体化为其他一些特征:如收入、挣钱能力、教育水平等指标 [23]。实证研究表明当女性寻找长期配偶关系时,会更强调伴侶的身份和挣钱能力 [24]。而Buss (1989)对37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女性对经济资源的重视程度比男性高出近一倍 [9]。

3) 心理偏好:

虽然女性希望寻找能为自己及后代提供良好资源的配偶,但实际上,对于男性而言,有资源并不等于愿意进行资源投资。所以,女性在偏好拥有丰富资源男性的同时,同时进化出对愿意为子女投资的男性的偏好,即“好爸爸”假设。另外,女性自身的情感需求也对配偶的个性特征提出了要求。因此,在进化过程中,女性更偏好爱家、踏实可靠、有上进心和责任意识的男性 [21]。也有研究发现,女性在择偶中更偏好有“冒险”精神的男性,可能是由于高“冒险”特质的男性能提供更好的资源、保护以及传递优质的基因 [25]。La Cerra的研究表明女性希望配偶具有热心、善良等特质使之成为好父亲。La Cerra的研究同时发现,在评价一组图片中男性的性魅力性时,女性认为和孩子积极互动的男性更具性魅力,而对孩子漠不关心的男性,则性魅力下降 [26]。

实际上男女两性的择偶往往是个权衡的过程,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少找到符合所有择偶条件的对象。如有优秀生物基因的男性不一定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社会资源丰富的男性也不一定具有付出的意愿和真诚可靠的品质。另外,择偶方本身的条件和状态也会影响最终的择偶结果,因此,现实生活中个体不得不根据自己的择偶目而进行权衡。

4. 进化心理学谈男女择偶观的局限性

1) 方法论的局限

由于进化心理学对人类的心理特征以及进化特点都是事后解释,而非因果分析 [27],因此,其预测力上存在局限性,也无法排除一些现象的其他解释,如男女结婚年龄存在差异可能只是与成熟水平有关,因为女性在生理和情感上都比男性成熟地更早。进化心理学屡遭诟病的另一点即是无法证伪,因为进化心理学所提出的假设是基于过去的进化史上,而用现在的资料检验过去的假设显然是行不通的。

2) 文化差异和时代差异上的解释不力

虽然进化心理学强调一种人类在择偶上的普世特征和规律,但是相关研究还是揭示了人类在择偶上的文化差异和时代差异。如乐国安对中美征婚启事的研究发现,中美两国个体在配偶选择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性别偏好程度与内容上的文化差异 [11]。跨文化的研究也发现不同国家对对女性婚前贞洁的要求不尽相同,一些国家居民对配偶的贞洁十分重视,而另一些国家居民则并不关心对方是否是处女 [11]。李银河的研究也发现了中国独有的一些择偶特征,即年龄,身高和婚姻状况是中国人看重而其他文化中的人不太看重的因素 [28]。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婚姻形式,比如“丁克族”,即婚后不生育抚养小孩,这似乎并不符合进化心理学关于个体进化目标是最大化地传递基因的假设。另外,当今时代,随着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地位也逐步上升,很多女性不再依赖于男性提供经济支持,其择偶观出现了较大变化,不少女性步入单身主义浪潮,这种现象似乎也难以用进化心理学加以解释。

文章引用

王 维.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浅析性别与择偶偏好
A Brief Analysis of Gender and Mate Pref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9): 1581-15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9234

参考文献

  1. 1. Darwin, C. (1871)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John Murray, London.

  2. 2. Jerry, M.B. (2016) 人格心理学[M]. 第八版. 陈会昌,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3. Buss, D.M. (2008)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Allyn and Bacon, New York, 36-48.

  4. 4. 钟暗华, 许波. 进化心理学的回顾和展望[J]. 心理研究, 2016, 9(6): 41-45.

  5. 5. Buss, D.M. (1991) 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2, 459-49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42.020191.002331

  6. 6. Trivers, R.L.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Campbell, B., Ed.,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 1871-1971, Aldine Publishing, Chicago, IL, 136-179.

  7. 7. Strassman, B.I. (1981) Sexual Selection, Paternal Care and Concealedeovulation in Humans.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 2, 31-40.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1)90020-0

  8. 8. Buss, D.M. and Barnes, M.F. (1986) Preferences in Human Male S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559-57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0.3.559

  9. 9. Buss, D.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Preferences: 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 Cultur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2, 1-49.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00023992

  10. 10.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J]. 心理学报, 2005, 37(4): 561-568.

  11. 11. Kenrick, D.T., Keefe, R.C., Gabrielidis, C. and Cornelius, J.S. (1996) Adolescents’ Age Prefer-ences for Dating Partners: Support for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Life-History Strategies. Child Development, 67, 1499-1511. https://doi.org/10.2307/1131714

  12. 12. 徐华伟, 牛盾, 李倩. 面孔吸引力和配偶价值: 进化心理学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7): 1130-1138.

  13. 13. 高雨莹, 李珍. 女性吸引力的周期性变化—来自进化心理学的证据[J]. 吕梁学院学报, 2018(2): 47-53.

  14. 14. Singh, D. (1993)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ole of Waist-to-Hip Rati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293-30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5.2.293

  15. 15. 段梅香. 男性研究生择偶偏好及其对童贞的态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6. 16. Buss, D.M. (1994) 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 Basic Books, New York.

  17. 17. 田芊. 中国女性择偶倾向研究——基于逬化心理学的解释[D]: [博士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18. 18. Geary, D.C., Vigil, J. and Byrd-Craven, J. (2004) Evolution of Human Mate Choice.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1, 27-42.

  19. 19. Singh, D. (1993) Body Shape and Women. Attractiveness: The Critical Role of Waist-to-Hip Ratio. Human Nature, 4, 297-321. https://doi.org/10.1007/BF02692203

  20. 20. Gangestad, S.W., Simpson, J.A., Cousins, A.J., Garver-Apgar, C.E. and Christensen, P.N. (2007) Women’s Preferences for Male Behavioral Display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203-207.

  21. 21. Brase, G.L. (2006) Cues of Parental Investment as a Factor in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7, 145-157. https://doi.org/10.1016/j.evolhumbehav.2005.06.003

  22. 22. Li, N.P., Bailey, J.M., Kenrick, D.T. and Linsenmeier, J.A.W. (2002) The Necessities and Luxuries of Mate Preference: Testing the Tradeof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947-95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2.6.947

  23. 23. Buss, D.M. and Schmitt, D. (1993) Sexual Strategies Theor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Mat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 204-23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100.2.204

  24. 24. Greitemyer, T. (2005) Receptivity to Sexual Offers as a Function of Sex, Socioeconomic Status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Intimacy of the Offe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373-386. https://doi.org/10.1111/j.1475-6811.2005.00121.x

  25. 25. 单雯, 金盛华, 张卫青, 等.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看两性冒险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1): 1828-1838.

  26. 26. La Cerra, M.M. (1995) Evolved Mate Preferences in Wome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s for Assessing a Man’s Willingness to Invest in Offspr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55, 4149.

  27. 27. 叶浩生. 有关进化心理学局限性的理论思考[J]. 心理学报, 2006, 38(5): 784-790.

  28. 28. 李银河. 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J]. 中国社会科学, 1989(4): 61-7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