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061 , 7 pages
10.12677/ML.2024.121026

文化翻译视角下古典名句的翻译研究

刘蓉慧,关晓薇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4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12日

摘要

古典名句的英译在我国对外宣传翻译中担任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对其研究,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要素在中国政治话语的海外传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文章对领导人讲话中引用的四类文化要素显著语句——典籍名句,诗句,成语,俗语的翻译策略进行评析,探讨文化元素英译策略及其文化翻译的总体倾向。

关键词

文化要素,文化翻译观,古典名句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Ronghui Liu, Xiaowei G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Dec. 4th, 2023; accepted: Jan. 4th, 2024; published: Jan. 12th, 2024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China. It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can help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 Based on Susan Bassnett’s view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four types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eaders’ speeches: notable phrases, canonical quotations, poems, idioms, and colloquialism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ultural elements into English and its general tendenc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Keywords:Cultural Elemen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向西方国家传播中国独特的声音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对外宣传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中国古典名句承载着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其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现代文明。中国典籍外译往往基于底本整理的成果,又伴以学术性解读和评注,从而在更广阔的地域被理解和传播,所以典籍外译延伸了语言的界限。不但如此,中国典籍外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之一,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又为典籍传承进一步提供了支撑 [1] 。目前对于古典名句研究主要从语言方面进行,由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同古典名句英译所传达的方向十分吻合,因而这一理论为中国古典名句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框架。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四类古典名句外译情况,以其文化内涵翻译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文明对外宣传的翻译策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从而使得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进而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之精华。

2. 古典名句的英译现状

所谓中国古典名句,是指我国古代典籍中的名句(以下简称古典名句) [2]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著作中的大量名言警句,以及圣贤、哲人、文人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治国理政的言论。它汇集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古代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对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的人们具有道德启迪和警示作用。经过历史的不断筛选和人们的反复使用,它具有思想丰富深邃、抒情真挚、以物喻人、虚实结合、经久不衰的典范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中国领导人在出访、会见或出席重大国际会议时,经常引用经典名句来表达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看法。一些经典名句经常在不同场合被引用,说明它们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运用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典籍名句,诗句,成语及俗语等,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同古人智慧相结合,议古论今,使古典名句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生机。翻译是一个在复杂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古典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核心。古典名句文化要素包含较多,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内涵意义往往远远超出字面意思,因此翻译具有很大挑战性。在中国,有学者研究中国古典的解释和翻译。他们系统地研究古典汉语的翻译,重点是诗词、成语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和解释。

以下论文以摘取了具代表性的讲话英译本中的古典名句为语料库,探讨译者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文化翻译观指导下找到最恰当的文化信息传达策略,从而实现文化功能对等。在苏珊巴斯内特提出的文化翻译重要理论观点指导下,对案例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3.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斯奈特作为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具体的翻译研究中展现出强烈的文化意识。她所代表的文化学派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她的翻译实践还是翻译理论,都凸显了一种文化视角。1990年巴斯奈特特和安德烈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转向”这一概念。“文化转向”是指翻译研究者不再笼统、简单地认为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而是进一步强调研究语言表层差异之外的深层文化因素,自觉全面地从文化视域检视源语、译语、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互动关系,同时还研究翻译如何促进文化交流或翻译在文化交流中不可回避、无可取代的作用 [3] 。正如杨仕章提出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4] 。文化转向的提出使得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深受启发和鼓舞,翻译界取得巨大进展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另一新的学派——文化学派 [5] 。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中研究分析了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总结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描写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教学的最新发展。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还进一步拓展翻译研究的范围,指点明翻译学科在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回顾自1978年以来的翻译发展。他们认为,翻译工作者在文化交流与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对翻译作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此外,他们又提出新课题以作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中包括翻译史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学派的研究等等。巴斯奈特将文化同翻译相结合,在两者的碰撞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 。

正如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书中所论述的:翻译研究实际就是文化间互动交流的研究。《翻译、历史与文化》中,她明确提出了文化翻译观的思想,这种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是: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而不应把翻译单位局限在语言的范围内;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不应限于对源文本进行描述,而应着眼于源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不同时期的翻译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文化需要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的不同群体的需要 [7] 。

4. 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古典名句英译策略

4.1. 典籍古文的英译

例1:古人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注:见北宋王安石《周公》。

译文:As an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said, “Sound laws for the whole world lead to peace and order under Heaven, and sound laws for a country lead to peace and order in this country.”

Note: Wang Anshi: “The Duke of Zhou.” (Zhou Gong).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周公》。原文为:“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好的治理者,如果给天下制定良好的法令制度,则天下太平、秩序井然;如给某个国家制定良好的法令制度,则国家兴旺、人民幸福。引用此句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法善治观念。

此处译者翻译时运用了直译这一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解构重组,从而达到最适合的译文。首先译者对原文具体词汇进行了解构分析,原文中善和治两个词的意思同译语环境不同,“善”此处指良好的法令制度,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则。这就要求,法律应该是对国家发展有益、对社会治理有益的,这样的法才是善法,译者在处理这一翻译时并没有直接按其字面意义,而是考虑到中英文语言表达不同,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境,将其译为健全的法律,这一译文准确地将原文所包含的意义传递给译文读者。“治”在句子中翻译为了peace and order,在此处是对原文语义的的一个解释丰富,充分且准确地表达出其内涵意思,治指国家安定,秩序井然,译者对其进行意义上的解构,并充分理解其内涵,结合译语环境选择适合的译法,确保目标语译文能与源语文本达到相同的效果,充分考虑译语读者。作者指出:“试图将源语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强加于目标语文化是非常危险的。有一派学者声称可凭文本自足之原则决定作者的原始意图,可译者不应该受其诱导。译者不可能成为原文作者,但作为译文的作者,译者对目标语读者具有一种明显的道义责任。 [8] ”译者在这一基础上,充分传达原文意义,在精准传达语义的情况下,对译文进行选择,重构,使译文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化,以及源语想表达的法治思想,进一步充分传达出依法治国的良法善治观念,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治理体系。

例2: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注:见西汉刘向《说苑·谈丛》。

译文:Third, we need to be mindful of potential risks. Prior planning prevents pitfalls and proper preparation preempts perils. (P198)

Note: Liu Xiang: Garden of Stories (Shuo Yuan). Liu Xiang (77-6 BC) was an economistand writer of the estern Han Dynasty.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出自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意思是说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体现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事预则立的经验智慧。困指困境,穷指绝境,“豫”通“预”,表示事先、预先。这句话典籍名句体现了忧患意识,这不仅基于对我国形势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是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挚爱,深刻体现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形式上原文前后对偶,“虑”和“豫”两字押韵,充分体现了古文形式韵律之美,体现中国古典名句文化特色,译者在处理这一译文时为保持形式上对等,充分体现原文形式之美,保留古典名句句式特色,在此处使用了押头韵的修辞手法,译文全部以P开头,在形式和音韵上都力求同原文保持一致,较为准确地传达出原文意蕴;在语义上,译者直接提取其内涵意思,采用符合译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涵。保持形式上对等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卓越思想和长远目光。虽然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押韵的意蕴,但也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及译文文化及语言方面的创造性。

例3: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注:见《庄子·至乐》。

译文:A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A small bag cannot hold large things; a short rope cannot reach a deep well.”

Note: Zhuang Zi.

这句古语出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庄子·至乐》。孔子引用管仲之言告诫弟子行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褚”意为口袋,“褚小者不可以怀大”意思是是小袋子里装不下大物件;“绠”是打水用的绳子,“汲”指从井里打水,“绠短者不可以汲深”意思是短的井绳没办法打到深井里的水。从内在含义来说,这两句话讲的是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包容一切的气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胜任重任。如果一个人的气量狭小,无法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或批评,就很难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奋斗;如果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自己的职责,就难以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想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或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的气魄和过硬的能力素质。

这句话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加解释性翻译的方法,直接将原文表达的意义翻译出来,首先译文增加了这一典籍句子的出处,增加了对其作者的描述“A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对于“褚”“绠”这两个极具中国文化要素的古语,译者在处理时直接将其本质意义翻译出,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词句时既能获得中国文化要素信息,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意蕴。过去百年,中国人民始终胸怀天下,不断提升自己。通过这句话来告诫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同时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能够胜任重要任务的杰出人才。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修炼、提升自我,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杰出的成就,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信任。

4.2. 诗句的英译

例4: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注:见元代范梈《王氏能远楼》。

译文:There is a line in an ancient Chinese poem: “One must experience everything in life for oneself; every step counts on the path to a wider world.” (P318)

Note: Fan Peng: “The Wang Clan’s Nengyuan Tower” (Wang Shi Neng Yuan Lou). Fan Peng (1272~1330) was a poet and official of the Yuan Dynasty.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出自元代范梈《王氏能远楼》一诗,自为的意思是自己去做。跬步的意思为半步;后来引申为举步、迈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只要迈步向前,日积月累,就可以走进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引用了这一诗句对新时代的青年们提出了新的寄语和期待,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国青年们应该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始终保持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这也体现了我们崇尚实干,不尚空谈的高洁品质。

诗句在进行翻译处理时,采用了直译加解释型翻译。首先在译文中增加了这句诗的出处,“There is a line in an ancient Chinese poem”,这可以更加直观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中国文化信息的出处,在对诗句正文进行处理时,直接将其内涵意义翻译出来,在处理“江山”“寥廓”两个具有中国意蕴的词汇时,选择直接解释其内涵意思,every step counts on the path to a wider world,将诗句内涵意义准确传达出来,同时在英译注释中,添加了对诗人的详细介绍,这些增加的信息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信息的进一步传递发扬,同时也使得译文读者对该诗句传达的思想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思考,使得译文的读者能够进一步适应了解文化之间的不同,通过译文阅读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了双方对文化的沟通交流。这同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中传达的思想相符合,翻译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的等值。同时向世界展示出我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持之以恒的实干苦干精神,我们披荆斩棘走过千山万水的总结,也是对征途漫漫仍须跋山涉水的鞭策,也体现了国家对当代青少年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例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见唐代王昌龄《送柴侍御》。

译文:As a Chinese poem reads, “Green hills bathe in the same cloud and rain. The same moon lights up towns however far away.” (P554)

Note:Wang Changling: “Seeing Off Imperial Censor Chai” (Song Chai Shi Yu). Wang Changling ?~756) was a renown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句诗出自唐代王维的《送柴侍御》,这是他诗里面的后两句,三、四两句是此诗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和精妙的比兴象征手法。诗人以青山云雨来比喻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离别之痛。青山云雨同在一片天地之间,明月也只有一个,哪里会有两个乡呢?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象征手法,使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句话翻译时采用了直译加解释性翻译的修辞手法,“青山”“云雨”等独具中国特色以及中国古韵的词汇直接翻译为“Green hills”“cloud and rain”“The same moon”,将这些独具韵味的意象直接翻译,可以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向译文读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译文对诗句句子进行了解释性翻译,进一步加强了译文读者的可读性,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语文化要素特点,使译文读者通过译文阅读了解异族文化。传递了文化因子,也更好地达到文化沟通交流的目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向世界表明即使每个国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整个世界共享着同一个天空、同一份大地、同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让我们在离别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对人类共同发展的期望展望,也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方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

4.3. 俗语的英译

例6:...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译文:The Chinese have confronted the rampant virus head-on, like explorers pushing into the mountains undaunted by the presence of stalking tigers, and together we have written a moving epic.

例7:...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真刀真枪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

译文:Problems will only be solved when you have th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o invest in real effort and take risks, knowing the danger but still forging ahead. (P616)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句俗语,意思是明知有危险,仍然冒险前行。比喻无所畏惧,敢于冒险。它出自明朝聿云氏《量江记》的一三出,这一俗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出现了两处。

第一句在进行处理时,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直接将原文山、虎翻译出来,在西方世界中tiger也是表示凶险危急的情况,因此在此处直接翻译可以准确地传达原文意义,表明在艰难时期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同困难作斗争的伟大斗争精神。第二句是对邻导干部的寄语期许,作为领导干部更要做好表率,要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在此处在翻译时直接采取意译翻译方法,放弃了原句中“山”“虎”两个意象,直接翻译为knowing the danger but still forging ahead,将其内涵意义传达出来,直接准确地传达出中国对领导干部的期望要求,也将中国文化概念传递给译文读者。

4.4. 成语的英译

例9: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译文:It calls on all Party members to make unremitting and resolute efforts to advanc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never to let up until we reach our goals, bearing in mind that the last leg of the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only.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五》。原意是说,一个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百里的一半。虽然“九十里”离“一百里”只有“十里”之遥,但这“十里”却是在越接近成功越困难的关键时刻。这句话常用来勉励人们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能松懈。越是接近成功,越不能掉以轻心。引用这一成语,用来提醒全体人民要在追求伟大目标时,在在这困难重重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坚守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到底。

在这个译文中,译者将这一成语翻译为bearing in mind that the last leg of the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only,译者采用文化替代的方法,选择了英语文化中的一个常用表达来代替原句中表达的“最后一段关键时间”的文化含义。“last leg”意为漫长征途的最后一程,与原文传达内涵意义相同,向读者传达了不因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停下脚步的思想。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实现了文化上的功能对等,使译文读者对原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传递了中国文化。引用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国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勇前进的决心和努力。

5. 结语

古典名句的引用,不仅解释了其中的文化精髓,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使得古籍中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在翻译这些典籍名言时,需要特别关注它们所承载的新时代价值,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其含义和精神。古典名句翻译不仅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对外理念,也关系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判断。因此,在文化观指导下,在翻译古典名句时,首先要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和语境,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古典名句的韵味和文化特色,避免过于直白或生硬的翻译。同时,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增强翻译的效果和影响力。翻译时秉持着“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用直译,直译加解释性翻译,意译,增译以及文化替代等翻译方法技巧,对这些典籍名句,诗句等进行处理,在传递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译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沟通。总之,正确地翻译古典名句,有助于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引用

刘蓉慧,关晓薇. 文化翻译视角下古典名句的翻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1): 166-17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26

参考文献

  1. 1. 王烟朦, 孙显斌. 近三百年中国典籍英译的多维透视与现实镜鉴[J/OL]. 图书馆论坛: 1-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31106.1359.002.html, 2023-12-04.

  2. 2. 刘世炜. 深入挖掘古典名句的时代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4): 110-116.

  3. 3. 林榕, 林大津. 政治文献英译: 文化翻译观——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J]. 东南学术, 2016(6): 235-240.

  4. 4. 杨仕章. 文化翻译观: 翻译诸悖论之统一[J]. 外语刊, 2000(4): 66-70.

  5. 5. 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Routledge, London.

  6. 6. Bassnett, S. and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7. 7. 陈丕. 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6(2): 116-121.

  8. 8. Bassnett, S. (1980) Translation Studies. Methuen, London.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