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493 , 7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175

脱贫攻坚的哲学方法论

刘思妤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23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30日

摘要

中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蕴藏着丰富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唯物论底蕴;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思维、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价值依归;探索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为世界解决贫困问题作出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

脱贫攻坚,哲学意蕴,辩证思维,以人为本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iyu Liu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Aug. 27th, 2022; accepted: Sep. 23rd, 2022; published: Sep. 30th, 2022

ABSTRACT

China’s poverty eradication campaign has created a human miracle that stands out in history. The great practice of poverty eradication has a rich and profound Marxist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It embodies the materialistic connotation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respecting objective law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it embodies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ontradiction,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people creating history; it embodies the value of people first and people-oriented; it explores the concrete path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t interprets the ultimate goal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es the superiority and vital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It has made a historic contribution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n the world.

Keywords:Poverty Alleviation,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Dialectical Thinking, People Oriented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贫困问题始终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贫困问题同样是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严重性问题。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举行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集中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伟大壮举,这一壮举的实现,标志着我们站到了新的历史交汇点,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中华民族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蕴含着丰富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 脱贫攻坚的唯物论基础

彻底的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清贫困的根源,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清贫困问题,并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脱贫具体路径才能真正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2.1. 坚持实事求是,认清贫困问题的严峻现实

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首当其冲就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根本观点,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作为我们党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开展扶贫工作的第一步要先“识贫”,在精准认识和把握扶贫对象、确定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基础上,从实际贫困对象出发,认识贫困群众的具体情况,摸清贫困人口、贫困程度、以及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按照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扶贫政策。全国各个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巨大,若是脱离实际以同一政策生搬硬套应对不同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则难以切实开展。必须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在认识层面上,认识我国贫困的客观现实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我国贫困现状开展脱贫攻坚,扶贫工作呈现出新景象、新局面。但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止2012年底,还有9899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贫困县达832个之多,贫困村总数共12.8万个,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同时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但要认识到所扶贫的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贫困地区的脱贫情况在不断改善,面临的实际情况也在不断发展,过去的扶贫政策或许已不再适应新的脱贫阶段。所以实事求是同样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及时总结过去的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得出结论并且积极调整扶贫政策,只有时时刻刻将实事求是作为开展工作的行动准则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在实践层面上,扶贫脱贫要求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察真情、说实话,出真招、办实事,下真功、求实效,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飘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 [2]。贯彻习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领导工作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 [3] 等工作态度,时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反对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好大喜功的“假扶贫”。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脱贫攻坚。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遏制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的“扶假贫”“假扶贫”行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尊重客观规律,找准贫困问题的复杂原因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扶贫的对象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同一切客观事物一样,扶贫对象的困难情况也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蕴含着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虽然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通过尊重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探索脱贫致富的具体路径。切实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脱贫攻坚,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保障。脱贫攻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全面的持久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样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扶贫工作既要从贫困发生的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问题,又要因地制宜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不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才能在新时期新阶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既重视输血,更强调造血,不仅要扶贫更要重视扶智,要坚持把扶智和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并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彻底消除贫困、保证不返贫的治本之策。

实现彻底脱贫,要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理念,鼓励贫困群众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同时要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贫困群众自身而言,也要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努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5]。

2.3. 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解决脱贫问题的具体路径

在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征途上,机遇与困难共存。要想彻底保证扶贫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依照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引,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的群众,被动接受国家的好政策和一线干部的辛劳付出,却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身以及家乡的脱贫实干中去,导致脱贫成效不够好。如何让“要我发展”成为“我要发展”,从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长期的硬仗,就必须探索新的道路。坚持人民为主体,激发群众的内在力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总的来说就是扶贫先扶志。这样,才是坚持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方式,因地制宜的,彻底的从根上解决乡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

在当前我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脱贫实践中,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从贫困发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研究问题,又要因地制宜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要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不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才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高度。

3. 脱贫攻坚的辩证法底蕴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刻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坚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指导扶贫实践。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坚持矛盾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在实践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脱贫攻坚,看到扶贫工作发展的总趋势,以及贫困地区不断发展的美好未来。

3.1.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贫困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看待贫困问题,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处普遍联系中。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扶贫工作进入深水区。由于我国仍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偏远穷困地区,导致这部分群众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甚至还有部分脱贫人口返贫。为此,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扶贫精准、精准脱贫的基本策略摆脱贫困,坚持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审视贫困问题,将部分与整体结合起来考察,既看到联系的多样性又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彻底的消除贫困是在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矛盾问题,用联系的观点将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象统筹起来考察。

在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贫困问题本身的基础上,将贫困问题放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一更加宽广的战略格局去认识和分析,这种思维将对贫困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必然使得所提出贫困问题解决方案天然地具备了更加富有战略远见、更加符合现实条件的时代性。

3.2. 用矛盾方法分析贫困问题

毛泽东同志曾在《矛盾论》中阐释:“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6]。运用矛盾分析法,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根上 [7]。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和各地实际情况所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精准扶贫思路,是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实践,是辩证法在分析和解决贫困问题中的现实体现。用辩证的思维剖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逻辑,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根据,始终以实践作为其检验的唯一标准 [4]。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善于把握不同贫困地区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

同时在制定各项脱贫政策、具体开展思路时坚持底线思维,这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理智慧。体现出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透过贫困群众的现象看到其导致贫困的本质原因,在把握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注重创新。通过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揭示其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预测性。也能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审时度势,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 用发展的眼光推动脱贫攻坚

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脱贫攻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的必要环节。全面建成小康首要条件就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解决了贫困问题的底线目标,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愿望和诉求还有差距,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面小康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更多群众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航”规划,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论指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所奉行的根本宗旨更是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脱贫攻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价值导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我们党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1. 以人民为中心:脱贫攻坚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8],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只有将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根本目的,才能切实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可以说,脱贫攻坚正是中国共产党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做出的伟大决策。

“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要为了人民的一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不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满足,更是传递出人民对于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因此为了在新时代解决好新的社会矛盾,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就必须根本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在彻底消除贫困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为人民谋幸福。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实在在的“人民梦”,在将现实利益赋予真正的贫困群体的同时,也提振了人民群众的整体幸福感;在实现物质利益的获得感时,也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幸福 [9]。

4.2. 实现共同富裕: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习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10]。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同时要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需要有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进行保障。脱贫是致富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实现分配公平正义,要有健全的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脱贫攻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创造平等的机会,使发展的成果实现全社会的共享。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在扶贫实践中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1]。这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

4.3. 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最终价值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2]。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与人之间交往范围狭小,以依附关系为主要特征,限制人的发展;第二阶段,生产力快速发展,人虽然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是却被束缚在对物的关系的依赖中,处于一个“异化”的社会,人得到了片面的发展;第三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在这个摆脱了“异化”的社会里,每个人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个阶段就是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3]。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一切的基础离不开脱贫攻坚,脱离消灭贫困谈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不全面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不断砥砺前行,艰苦奋斗 [14]。同时,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重视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能够认识到造成贫困的原因,并且找到解决贫困的办法,从而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要一切为了人民,为让人民真实地享受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砥砺向前,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创造条件。

5. 结束语

“向贫困宣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最强音。八年的峥嵘岁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调动国家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带领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一壮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是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的中国奇迹,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增强了全世界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信心。

决胜脱贫攻坚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论指向,为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所做出的伟大历史性实践。明辨脱贫攻坚的哲学方法论有利于我们站在新生活的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总结经验,更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全人类消除贫困提供实践范例,其意义将深远绵长。

文章引用

刘思妤. 脱贫攻坚的哲学方法论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Poverty Alleviation[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1007-101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75

参考文献

  1.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2. 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 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EB/OL]. http://news.12371.cn/2014/05/09/ARTI1399637530448481.shtml, 2014-05-09.

  3. 3. 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EB /OL]. https://news.12371.cn/2016/07/21/ARTI1469100374184410.shtml, 2016-07-21.

  4. 4. 左春宁. 习近平关于农村扶贫论述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13): 144-146.

  5. 5. 吴胜锋.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 40(11): 1-2.

  6.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7. 7. 求是网. 习近平: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381003772669410&wfr=spider&for=pc, 2020-09.

  8.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70.

  9. 9. 李建华, 施佳. 脱贫攻坚的政治伦理价值——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EB /OL]. 学习强国.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8189975305647352176, 2020-10-12.

  10. 10. 求是网. 学而时习. 习近平总书记谈共同富裕[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2/02/c_1127055668.htm, 2021-02-02.

  11. 11. 习近平.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3-18(01).

  12.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3.

  13. 13. 汪恭丽, 张翔.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J]. 今传媒, 2020, 28(6): 4-7.

  14. 14. 李铭. 试论《共产党宣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J]. 肇庆学院学报, 2020, 41(6): 24-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