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7431 , 6 pages
10.12677/ML.2021.96214

旧词新义式流行语“下头”的多角度考察

刘敏洁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17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4日

摘要

网络流行语“下头”是指“某人或事物令人厌恶、难受,让人产生恶心、反感、扫兴等情绪”,本文首先对网络流行语“下头”的来源及词义演变进行梳理,认为该词最早可能产生于六朝时期,该词的语义演变与人们的认知机制息息相关,其网络新义的衍生依托于隐喻机制。接下来对“下头”的共时分布进行考察,该词可充当谓语、定语,近年来该词有语法化倾向,可充当补语。最后从语言经济性原则、受众心理需求、模因论等角度分析该词流行的原因,发现该词具有明显的“标题化”和“习语化”趋势。

关键词

“下头”,隐喻,模因论,旧词新义,共时分布

A Multi-Angle Study of the Catchword “xia tou”

Minjie Liu

College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18th, 2021; accepted: Dec. 17th, 2021; published: Dec. 24th, 2021

ABSTRACT

The network catchword “xia tou” means “a person or thing disgusting and sick, let a person produce the emotions such as nausea, disgust, disappointing”. This article first sorts out the origin and meaning evolution of the network catchword “xia tou”, and thinks that the word may have originated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the word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cognitive mechanism. The derivation of its network new meaning relies on metaphor mechanism. Next, the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of “xia tou” is investigated. The word can be used as predicate and attribute. In recent years, the word tends to be grammaticalized and can be used as complement. Finally, we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is wor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economic principle, audience psychological demand and memetics, and find that this word has obvious trend of “title” and “idiomization”.

Keywords:“xia tou”, Metaphor, Theory of Memes, Old Words Have New Meanings, The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近段时间,“下头”频繁流传于网络社交平台,“真下头”“下头男”等句子被大众广为使用,大有“万物皆可下头”的趋势。与“上头”所表达的“热衷于某人或某事物,让人一时冲动、失去理智,产生惊讶、激动、兴奋等情绪”相对,“下头”用来形容某人或事物令人厌恶、难受,让人产生恶心、反感、扫兴等情感。目前,学界对于“上头”的研究较多,对于“下头”的研究则比较少。笔者试从该词的历时来源和共时分布及流行动因和发展趋势入手,对该词进行一个初步的考察。

2. “下头”的来源及词义演变

2.1. “下头”的基本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下头(xià tou)”的注释如下:

1) 方位词。位置较低的地方:山下头有个村庄。

2) 名词。指下级:领导要耐心听取下头的意见

《国语辞典》里“下头”的释义有轻重音之分。“下头(xià tóu)”

1) 动词。低头:送迎不是祠官事,偶见青山急下头。(宋 刘克庄)

根据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数据显示,“下头(xià tou)”一词最早产生于六朝,如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中“下头”就是指位置较低的地方。而作为名词义项“下级”的“下头”则出现时间较晚,大约在近现代才出现。“下头(xià tóu)”也在六朝时就已经存在,如六朝小说《搜神后记》中“狗因下头目井。”这里的下头是“低头”的意思。

通过对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相关语料的仔细梳理,再考察多部词典的释义,发现重音“下头(xià tóu)”和轻音“下头(xià tou)”属于同形词,意义之间无联系,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词义和词性都不相同,是两个不同的词,旧词新义式流行语“下头”与重读的“下头”意义之间存在联系。

2.2. “下头”的网络新义及衍生机制

2.2.1. 网络新义

网络流行语“下头”最早可能源自当红影视男明星李现2019年11月20号在社交平台ins上发过的一张照片,在东京游玩的李现在服装店看到一副充满特色的眼镜后,一改往日帅气形象,戴上眼镜之后就做出手指眼镜的中二姿势,并配文称自己是“下头”男孩,想与自己平日的帅气形象形成反差,在粉丝和大众面前形成心理落差,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

此前2019年7月,因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走红后的他在微博发表了两张自己手拿有“太上头了”字样扇子的图片,从而使得“上头”迅速走红网络,用来形容热衷于某人或某事物,让人一时冲动、失去理智,产生惊讶、激动、兴奋等情绪。不过他的女粉丝们对偶像这种自己破坏形象的行为包容性还是很强的,李现并没有让粉丝们下头成功,相反,粉丝们自称为上头女孩(为李现上头的女孩),遇到下头男孩,上下锁死。

之后由于公众人物的宣传效应及媒体的炒作,“下头”迅速流传开来,使用频率增高,使用范围扩大,成为网络流行语。最初的词义由“上头”的相反意思“中二、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使其不再疯狂迷恋”逐渐加重,贬义色彩加强,现用来形容某人或事物令人厌恶、难受,让人产生恶心、反感、扫兴等情绪。

2.2.2. 衍生机制

1) 类推机制

类推理论最早是由“新语法学派”提出。类推帮助推广了新规则的适用范围,给语言带来很大的条理性,同时类推也是语言简化的推动力量之一。类推造词具有以下特点:一从外部形式上看,类推产生的新词与原来的词有共同的语素,二从语义关系上看,共同语素语义基本一致,不同的语素显示其在语义上的差别。

“下头”由“上头”类推而来,保留了相同的语素“头”,语素“下”与“上”相对,以区别词义。所以在人们在“上头”具有“疯狂迷恋某人或某事物,让人一时冲动、失去理智,产生激动兴奋等情绪”意思的基础上,类推出了“下头”来形容“某人或事物令人厌恶、难受,让人产生恶心、反感、扫兴等情绪”,与“上头”的意思相反。

2) 隐喻机制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隐喻本质上是通过另一事件来理解和经历某事件的思维方式,是主体在两个认知概念域之间建构的系统互动关系,这个建构的过程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想作为心理基础。隐喻在网络语“下头”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认知方式,促进新语义的产生。

“下头”在流行过程中,词义有所扩大,这和“下头”本身的词义有关。表示基本义项和网络新义的“下头”都是由动词“下”加上身体部位名词“头”构成。“头”作为我们最重要的思维器官,它的复杂性为他所涵盖语义的多义性提供了认知基础。现代汉语中这种表达式有很多,如“下手”“下脚”“下嘴”等。

1) 事实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我不必列举一个人物的伟大,不但是在能在“大处着眼”,尤其是能在“小处下手”。(冰心《我自己走过的路》)

2) 今年在长野葱的草场上,大自然好像故意与人为难,长得很高而且带芒刺的狼针草,把野葱遮得叫羊难以下嘴。(人民日报1953-12-01)

3) 在安徽合肥,一租户在出租屋里堆满了日常留下的垃圾,房间内几无下脚之处。(新浪新闻2021-10-17)

例1)中“下手”是指着手做某件事情,手是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因为人们做事情时往往会用到“手”这个灵活的部位,所以“下手”就有了“动手,着手做某事”的义项。同理,“下嘴”表示吃东西,“下脚”表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

这类词语的义项之间有独特的认知关联,即人们以对身体部位的认知结果为原型,在语言符号的使用价值基础上,通过源域、目标域初始的任意性关系实现隐喻映射 [1]。

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人类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空间经验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较早就能获得的基本经验。因此人们借助这类基本经验中得出的基本概念去理解情绪、感觉等较抽象的状况 [2],如“兴高采烈”中“高”是上,“垂头丧气”中“垂”是下,“积极”是上,“颓废”是下。“下”通常表示“难过、无意识、疾病、受控、少、地位低、坏、道德败坏、感性”等义项。所以“下头”就有“不在考虑范围内、不放在心上”的浮现义,进而产生了“反感、讨厌、厌恶、让人扫兴”等与“上头”的相反义。网络流行语“下头”不仅在词义上有变化、词性也慢慢由动词转变为形容词。“下头”在旧词新用的过程中,词义和词性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变成了一个新词。

3. “下头”的共时分布

3.1. “下头”是述宾式复合词,不能带宾语,在句中充当谓语

从句法上看,该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

4) 被生腌海鲜馋的流口水,看到寄生虫瞬间下头了。(澎湃新闻 2021-08-30)

5) 韩国女团睁眼说瞎话?中国水墨画秒变“东洋画”,网友:太下头。(百度2021-08-19)

6) 本来9月份去西安的,西安地铁的事情瞬间让我下头。(新浪微博2021-09-01)

例4)中是是指看到生腌海鲜里面存在的寄生虫后感到恶心、胃口全无。例5)是网友对韩国女团剽窃、偷盗中国文化的行为感到反感、厌恶。例6)是新浪微博用户对最近发生了西安地铁保安不了解事情经过暴力拖拽女乘客下车的行为感到失望、震惊。

“下头”充当谓语,也可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通常和“更”“非常”等副词一起使用。例如:

7)《女儿4》播出后,李莎旻子被说恋爱脑,没料到张雨绮更“下头”。(腾讯网2021-08-02)

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下头”的使用场合逐渐扩大,在其他新媒体环境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出现语法化的倾向,更加趋向于做修饰成分。

3.2. “下头”作定语,用来形容某人或事物令人厌恶、难受,让人产生恶心、反感、 扫兴等情绪

8) 剧本杀作者、玩家、DM下头行为大赏。(腾讯网2021-08-26)

9) 哪些下头操作,最令女生反感。(微信公众号:小宇恋爱 2021-08-02)

10)“下头男”马子佳,摇摆不定 = 渣?路人如何看待《心动的信号4》?小哥哥小姐姐的回答都太正三观啦。(凤凰网2021-08-26)

上述例句中“下头行为”“下头操作”“下头男”的“下头”都是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下头行为”指在剧本杀里破坏气氛让人心情变得不好的行为,“下头操作”指男性在与女性相处过程中让女生厌恶、反感、不满意的操作。“下头男”里“下头”修饰区别词“男”表示令人讨厌反感的一类男性。

3.3. “下头”存在语法化的倾向,可以做补语

到目前为止,“下头”一词仍处在非范畴化的动态阶段,作为流行语的“下头”较旧词而言,语义和句法分布都发生了改变,具有语法化的倾向。

11) 人生中第一次对jk心动,给我整下头了。(新浪微博2021-09-02)

12) 我被编剧气下头了又被花絮拉了回来,现在相册全是重复存图。(新浪微博2021-03-31)

例11)中“下头”跟在动词“整”后面,表达言者之前是对jk心动,因为商家的一些不好的操作对jk兴致全无,感到“扫兴、反感”。例12)中“下头”跟在动词“气”后面,表达言者对电视剧编剧编写的故事情节感到生气,对电视剧不再有坚持看下去的兴致了。

4. “下头”的流行动因

4.1. 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又叫省力原则,指在确保实现语言基本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语言的使用者在语言使用上避繁趋简的原则,尽量使用更简洁凝练的、更具有普遍性的语言,以在当下快节奏生活的时代,满足人们更高效、方便、便捷的交际需要,达到最佳的语言交际效果。所以人们把需要长段表达的“令人厌恶、难受,让人产生恶心、反感、扫兴”等复杂情绪,借用旧词“下头”,趋简避繁,以简洁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

4.2.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词语的发展演变都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交际。人们会从交际需求出发,不断扩展或者改变一个词语的使用范围或者使用方式。“下头”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热度、流传开来,被人们广为使用,除了自身符合语言经济省力原则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网络流行词汇的受众多是青少年,他们个性张扬、思维开阔,总喜欢追求新奇、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下头”这一风格独特的网络流行词,满足了青少年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彰显了个性形象。

4.3. 语言模因强化作用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模因”是仿照进化论中的“基因”而得名,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3]。“下头”作为一种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其复制和传播方式属于模因表现型传播,具体来讲,是同形联想嫁接,即语言形式没变化,但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如:

13) 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上头、下头”一起热,千万不要“一头热”。(BCC语料库 福建日报)

14) 有时想努力笑笑,告诉自己过得很好,却只能无力的垂下头,对自己的影子说:委屈你了……(BCC语料库 微博)

15)《机智的恋爱》:自称慢热却举止亲密,女五吕珊行为太下头。(百度)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例13)的“下头”表示下属群众,例14)的“下头”表示低头,15)的“下头”表示某行为让人反感。“下头”运用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

从语言形式上看,“下头”是对旧模因的简单复制;但从内容上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新概念,让人们在熟悉的言语环境中感悟出新义。

依托于越发通畅的社交载体,新兴流行语的传播和复制更为便利。“下头”具备成功模因的特性,它结构短小,形式简单,表意简洁明快,容易被人们记忆,符合广大网民的使用习惯。后因为公众人物效应与媒体炒作,该语言模因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流行程度较高、复制速度较快逐渐成为强势模因。用熟悉的语言创新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得该旧词新义式流行语被大众广为接受。

5. “下头”的发展趋势

5.1. 标题化

在网络传播媒体中,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够吸引足够的关注,从而决定了受众率和点击率,从内容上看,“下头”一词作为网络流行语,在语言表达上新颖独特、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满足媒体传播的需要;从形式上看,“下头”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符合新闻标题的需要。“下头”用于新闻标题,呈现出极强的互动性功能,吸引人们查看新闻快讯,在网络环境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广,使用频率骤升,已从标题延伸到正文,从普通媒体延伸到权威性高的媒体,形式、意义和功能已经动态浮现,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

5.2. 习语化

英国流行语研究专家帕特利奇认为:“流行语是一种时兴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 [4]。“下头”一词通过隐喻使得其意义不断丰富,之后[+扫兴]、[+厌恶]、[反感]等语义特征逐步浮现,并在上下文语境的帮助下慢慢代替其他比较复杂的词语,逐渐成为一个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词,广泛运用于社交平台中。随着该词网络热度的不断高涨,“下头”的使用场合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下头男”这一流行格式。

16) 2020全国下头男图鉴:全体渣男起立。(腾讯网2020-08-17)

17) 靠近男人会变得不幸,呕了,真下头。(新浪微博2021-09-01)

目前来看,“下头”已经演变为网络流行习语,成为网友们抒发自己扫兴、失望,表达不满、厌恶的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当下这个时代的社会热点和潮流,不仅在各种娱乐性新闻中,甚至在一些官方媒体中也有所使用,逐渐标题化和习语化。

6. 结语

本文对旧词新义式流行语“下头”的历时来源和共时分布进行考察,发现该词的语义演变与人们的认知机制息息相关,是隐喻的结果。因为其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满足语言使用者“求新求异、彰显个性”的需求、具备成为“强势模因”的条件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具有“标题化”和“习语化”趋势。

文章引用

刘敏洁. 旧词新义式流行语“下头”的多角度考察
A Multi-Angle Study of the Catchword “xia tou”[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6): 1565-15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6214

参考文献

  1. 1. 姚海斌. 从认知视角看“上头”[N]. 语言文字周报, 2020-01-01(003).

  2. 2. George, L.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London, Chicago.

  3. 3.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6): 54-64.

  4. 4. 周萍. 从隐喻视角探析网络流行语“上头”[J]. 汉字文化, 2020(20): 101-10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