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1 ( 2023 ), Article ID: 75248 , 5 pages
10.12677/ASS.2023.1211867

浅析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之异同与当代价值

闫泓宇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4日

摘要

在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文化思想中,儒道两家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思想各有异同。首先,就共同点来看,儒道两家在社会治理层面都根治于同一治理根基——德政善治。其次,由于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从而导致儒道两家在具体社会实践层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为政者层面存在着“无为”和“有为”的差异,在对社会大众层面存在着“齐之以礼”和“无智无欲”的不同约束。最后,不断挖掘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中所蕴含的“礼治”“德治”和“善治”等精华,并结合现实实际,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践行,使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依旧在当代持续焕发出其生命力。

关键词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社会治理,当代价值,实践路径

Analysi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Hongyu Yan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16th, 2023; accepted: Nov. 3rd, 2023; published: Nov. 14th, 2023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thought which has accumulate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r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have their ow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social governance. First of all, in terms of common grou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re rooted in the same governance foundation at the level of social governance-good governance. Secondly, due to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economic basi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e specific level of social practi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action and action in the level of politicians,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constraints on the level of the public, such as courtesy and no wisdom and no desire. Finally, we should constantly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 such as rule by courtesy, rule by virtue and good governance, and combine with the reality, constantly enriching and practice in practice, so that Confucian and Taoist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s still continue to radiate their vit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Keywords:Confucianism, Taoist Thought, Social Governance, Contemporary Value, Practice Pa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儒道两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学说,在社会治理层面蕴藏丰富的思想精华,通过探寻儒道两家社会治理思想之异同,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为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激发社会活力奠定基础。

2. 儒道两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共有理念:德政善治

儒道两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异质同源,“皆源一”,这个“源”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主要是德治仁政,若民为邦本,制民之产,德主刑辅,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而政者正、道德人格与忧患意识的关系等等 [1] 。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社会治理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包括道法自然,为而无为,顺其自然,因循而治等、道在不扰,象征性的管理等等。虽然两者在主张层面略有不同,但都遵循了同一治理理念——德政善治 [2] 。

2.1. 德政为善治奠定坚实基础

儒道两家的德政与善治是两个相辅相承的大系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 。孔子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就是德政,他把以礼教、道德治国看作最需要提倡的治国之道。他强调明“人伦”,致“中和”,讲求“政者正”。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4] 。”认为统治者只要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老百姓就会像群星围绕北极星一样拥戴他。另一方面,老子认为一切道德和智慧都是违反天道自然观的,也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4] 。”又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十分清醒地看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负面效应,所以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主张“绝仁弃义”、“绝圣去智” [5] 。而他指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这是社会治理的两种不同的模式 [6] 。

2.2. 善治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儒家以“德治”为核心理念,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没有不受教育的人;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核心理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 [2] 。两家均反对一切国家权力的直接介入。因此他们提出的社会治理思想既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福利制度建设,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里对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进行道德说教。儒家重视“礼治”和“德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家都主张通过“德治”实现对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等方面的制约;都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变个人道德素质、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儒家主张恢复宗法制家族制度从而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主张通过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干预以达到消除一切矛盾状态和达到社会和谐。在治国理政方面,儒道二家都主张统治者要“德主刑辅”、“德化育民”、“以德治国”、“以刑治国”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国家权力介入社会公共事务;儒家主张在国家管理中发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作用,强调要通过道德教化来约束和规范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行为方式和交往关系;道家主张以无为而治来实现无官无职人员管理中的人尽其才,并使之在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儒家认为要充分发挥人在社会事务发展中的作用,要对人施以适当教育而促进道德素质提高 [3] 。

3. 儒道社会治理建设差异路径

儒道两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比较,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与实践的比较,而是儒道两家思想共同价值取向与治国理政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各自所持的价值取向不同,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社会治理实践路径。在儒家看来,只有“以礼为本”,国家才能“以礼治民”“礼乐结合”;而在道家看来则相反,主张无为而治,国家可以“不为而成”。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特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一切事物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还体现在其政治思想中有一重要原则就是“无为”。因此,儒家和道家在社会治理建设上不论是对统治阶级的为政者而言,还是对被统治阶级的广大社会百姓来说都有着根本不同的要求。

3.1. 为政者的“无为”与“有为”

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礼乐治天下,德主刑辅 [7] 。”礼法制度对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以礼为体,以刑为用”。礼法制度是一种治国之策。因此,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严格按照礼法制度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在《大学》中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家必然灭亡 [8] 。”所以治理国家一定要有规范且严苛的制度。孔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4] ,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甚众。只有遵守等级制度的规范,才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在儒家看来,国家应坚持“礼之用,和为贵”之原则。在治理社会上儒家主张应该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9] 。

老子站在道法自然朴素唯物主义立场上,提出“无为而治”国家管理模式,提倡淡化或者削弱政府功能与作用。“无为”的思想主张要以人民为本,让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自我管理和监督作用;道家坚持以民为本,坚持“无为”之治。但在社会治理上,人民却是要让位于国家。在社会治理中既不能越位、缺位、错位、不作为也不能缺位和错位。道家“无为”思想强调要以人为本,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的地位问题、权力问题甚至人身问题;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强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也是针对人本身而提出的观点 [9] 。在古代社会,“君为臣纲”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在古代以君为上的权力制度下,统治者要想实现自己制定的政策要求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地位相对稳固,能够长期享有最大权力;否则就可能发生专权独断、滥用权力造成国家衰亡的情况;而国家要想长治久安还必须要做到“无为”——即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生活和自由发展的条件下进行。

3.2. 社会大众的“齐之以礼”与“无智无欲”

儒道两家目标看似一致但内核截然不同,均对中国产生极大影响。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理想中的世界,是团结、友爱、和谐的大同世界 [10]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 。”道家创始人老子希望看到这样一幅场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同样是一幅和谐、安宁的幸福场景。看似追求相同的外表下,却是截然不同、天差地别的内核。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 。孔子用八个字紧紧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对象:人。并将人划分成为了不同的身份,因而不管你在社会的哪个层面,都会因为社会分工和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着“三纲五常”对人的不同要求。在孔子看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些礼乐守则的约束下,能够有效实现各司其职,各守其责,人们安分守己。人安分了,国家还能不安定吗?再次,孔子进一步将礼乐制度加以衍生和发展,提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主张用这些美德进一步于无声无息处涵养和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从而实现个人的“克己”。具体而言,则不仅表现在要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而且要以此作为起点,进一步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子女。这一做法后世称之为推恩。所谓推恩,实际上是把人与生具有的仁心推广开来。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便是推恩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一个人能推广自己的仁心,从小的方面来看就能保护儿女,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保卫国家,达到长治久安;反之,不能推恩,就会众叛亲离。骨肉至亲,不独人之为然。因而,必须由亲亲推广开来,所谓亲亲而仁民;进一步推及其余,达到泛爱万物。这些都是由近及远,自易及难。无论具体主张如何发展,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以礼乐制度、道德伦理约束人们从而规范言行的主张,从未改变过 [11] 。

在道家看来,社会出现混乱的根源,在于人民拥有了太多的心机和欲望;想要无忧无虑,就要无知无欲。那怎么实现“无欲”?“无为”即可。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 。”欲望不仅是个人的敌人,也是人世间一切罪恶的源头。因此,治国者应该“少私寡欲”,引导人们“无智无欲”,这样迟早就能达到天下大治,即所谓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 。不过,并不是说不能有任何欲望,正常人都可以有欲望,但是不能贪欲、纵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就是通过自然的无为达到“治”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自然”,指的是未加人力干涉的初始状态,它尊重人的本性,实现远胜于人为的奇效;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不超出本性的行为,可以统统视为“无为” [6] 。但从本质上而言,道家的主张带有消极、避世的色彩,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而庄子则声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进步、主张回归自然。

4.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着当前社会存在的类似网络暴力、人情淡漠等社会不良风气,要在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激发民众培养向善向好、以礼待人的内在修养。可见,儒道两家社会治理思想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依然有着重要价值。对此,必须不断挖掘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精华,立足实际在时代中不断丰富和践行儒道思想之精华。

4.1. 不断挖掘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精华

儒家和道家的社会治理思想都是在传统礼乐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因而两者都是以“礼治”为核心 [12] 。“礼治”不只是人们对于秩序、规则的遵守,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及在不同群体内部的相互尊重。“礼治”强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以及对群体中各成员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规定,同时也强调社会各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组织形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都应有一个符合自己利益和价值导向的“良序”社会。所以,儒家思想中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认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法则。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从先秦到汉代再到宋明,儒家和道家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趋于集大成,内里大有乾坤,诸多理论也在历朝历代的王朝兴衰之中得到实践的检验。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社会治理也需要儒道两家思想为指导,需要“以德治国”和儒家道德伦理建设为主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要充分挖掘古代传统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

4.2. 立足实际在时代中不断丰富和践行儒道思想之精华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挖掘出儒道社会治理之精华后,还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加以运用。在经济领域要充分发挥儒道两家理论中所倡导的经济伦理规范作用;在政治领域要积极发挥儒道两家理念对人民群众道德修养所产生的引领作用;对于当今我们党治国理政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思想,要将儒道两家理念加以运用;在文化领域,则要充分运用儒家与道家思想中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道德规范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然儒家、道家在社会治理观念中蕴含着很多治国理政智慧,可以将这些文化精华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中去,不断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5. 结语

儒道两家在社会治理思想层面始终坚持着德政与善治的辩证统一,在社会治理建设路径角度,不论是从为政者角度出发的“无为”与“有为”还是对社会大众的“齐之以礼”、“无智无欲”不同约束,对于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仍有重大借鉴意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要继续深入挖掘儒道两家社会治理思想所蕴含的精华,坚持德法并举走向善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基金项目

2023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般课题“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023YB0542)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闫泓宇. 浅析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之异同与当代价值
Analysi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and Contemporary Value[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1): 6331-63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1867

参考文献

  1. 1. 田兆阳. 中国早期儒道治国方略的对立与互补[J]. 政治学研究, 2006(3): 100-107.

  2. 2. 陈琳, 李方方. 论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启示[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21(6): 47-49.

  3. 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16-12-11(001).

  4. 4. 程树德, 撰. 论语集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5. 5. (汉)河上公, 注. 老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6. 6. 沙少海. 老子全译[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7. 7. 庄周. 庄子[M]. 雷仲康, 译注.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6: 17.

  8. 8. 李世忠, 王毅强, 杨德齐. 《大学中庸》新论[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9. 9. 薛春波. 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初探[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57-59.

  10. 10. 白奚. 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J]. 哲学动态, 2006(5): 15-20.

  11. 11. 秦飞. 儒家以“礼”相“让”观念的义蕴及当代价值[J]. 东岳论丛, 2022, 43(9): 161-167.

  12. 12. 李印召, 陈凤贵. 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内在和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1-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