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07 No.10(2017), Article ID:22421,6 pages
10.12677/AP.2017.710149

Study on Cult Members’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Haikun Guo1, Jiquan Zhou2, Qingping Chen1*, Xiaoping Lu1

1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2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Received: Oct. 1st, 2017; accepted: Oct. 11th, 2017; published: Oct. 23rd, 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 members’ cognitive bia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Using the Cognitive Bias Questionnaire (CBQ) measured 48 cult members and 50 non-cult members for comparative study,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ir cognitive biases and emotional state. Results: The scores of cult members in the dimension of depressed-distort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cult members’ (t = 4.873, p < 0.001); the scores of cult members in the dimensions of depressed-non-distorted and non-depressed-distorted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cult members’ (t = 3.413, p < 0.05; t = 2.980, p < 0.05). The reason is related to their gender, age, education, group-influence and mind control. Conclusion: Cognitive biases exist in cult memb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bias and depression is an interactional circulation: Cognitive bias-depression-increasing cognitive bias. Therefore, it should be adopted cognitive therapy intervention.

Keywords:Cult Member, Cognitive Bias, Depression, Cognitive Intervention

膜拜成员认知偏差特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研究

郭海锟1,周济全2,陈青萍1*,禄晓平1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2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收稿日期:2017年10月1日;录用日期:2017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17年10月23日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认知偏差问卷和深入访谈法,对48名膜拜成员和50名非膜拜人员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膜拜成员认知偏差特征及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揭示膜拜行为执迷的缘由。结果显示,膜拜成员在非抑郁–歪曲、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三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膜拜人员,说明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现象,由此激发抑郁情绪,再加严重认知偏差,最终致膜拜意识与膜拜行为强化。针对这种情况的干预方法采用理性情绪疗法。

关键词 :膜拜成员,认知偏差,抑郁情绪,认知干预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膜拜成员是指“加入破坏性膜拜团体(邪教)并热衷于其活动;绝对顺从‘教主’指令并做出忠诚奉献;切断与非团体成员的联系;仅仅维持在次要的承担义务水平上;‘教主’支配扩大到生活的所有方面(赫伯特L.罗斯戴,2004)。”认知是指人的注意、思维、信念、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是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它包括三个基本过程:信息接受和评价决策,产生应对行为和解决能力,对行为后果预测和评估。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和评价事物的方式,这是长期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认知方式,是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决定着对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区分、信息过滤、信息评估以及对新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它使人倾向于选择与经验一致的信息,并赋予客观现实以主观意义和情绪色彩。认知是决定在条件刺激下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主导因素,对情绪和行为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并由此构成整个心理活动的“反应链”。本研究从膜拜成员的认知角度出发,探究其认知偏差及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膜拜行为执迷的缘由,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心理干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实验组:在西安市调查膜拜成员48名,其中女性32名,男性16名。入组标准:① 参加膜拜团体活动持续3年以上;② 对教主指令绝对服从,个人生活部分或完全被教主控制;③ 认知功能局限,否定社会主流价值观;④ 情感变化,对家人和朋友情感淡漠,甚至切断关系;⑤ 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⑥ 本人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实验组成员基本信息详见表1

对照组:向社会招募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基本匹配的50名非膜拜人员,女性30人,男性20人。入组标准:① 无膜拜活动参与经验;② 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③ 本人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

2.2. 研究工具

2.2.1. 认知偏差问卷(Cognitive Bias Questionnaire, CBQ) (汪向东,王希,1999)

认知偏差问卷是为测量假定与抑郁有关的负性认知偏差而设计的内容,主要测定两个维度:认知歪

Table 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n = 48)

表1. 实验组成员基本信息分布情况(n = 48)

曲和抑郁情绪。CBQ所表示的是抑郁情绪,而不是抑郁症;认知歪曲是指就已知的事实看显然是不正确的推理,如绝对观念、断章取义、武断臆测等。该量表代表了歪曲与抑郁两个维度的四种可能组合:非抑郁–歪曲、抑郁–歪曲、非抑郁–非歪曲,抑郁–非歪曲,要求被试回答当他处于某种境遇时的体验方式。计分方法是将上述四种组合的得分值分别相比,分值范围为0~23分。分值越高,代表认知偏差越严重。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

2.2.2. 深入访谈法

采用深入访谈法是了解膜拜成员的认知偏差特征,同时与问卷测量结果相印证,帮助解释定量分析以增强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访谈结构内容主要有:① 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参加这个团体的?② 你是从什么途径加入你所活动的团体?③ 你所获得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是什么?④ 你对自己的未来会怎样看?上述内容分别对应为加入原因、加入途径、支持来源和自我认知。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偏差比较分析

实验组膜拜成员与对照组非膜拜人员的认知偏差问卷得分显示:前者在非抑郁–歪曲维度上得分高于后者,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 = 2.980, p < 0.05);前者在抑郁–歪曲维度上得分高于后者,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十分显著性差异(t = 4.873, p < 0.001);前者在抑郁–非歪曲维度上得分也高于后者(t = 3.413, p < 0.01),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十分显著性差异;在非抑郁–非歪曲维度上,二者之间未见到显著性差异(见表2)。

3.2. 膜拜成员访谈结果

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想法也有不同,但所思所想都含有认知和情绪的意义。通过加入原因了解膜拜成员的认知经验;通过加入途径了解成员的情绪易感信息;通过支持来源了解成员的情绪体验;通过未来评价了解成员的自我认知情况(见表3)。

4. 分析讨论

4.1. 膜拜成员认知偏差表现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一般人员在处理信息时,会偏向于正性或中性的解释,而膜拜成员却相反,他们倾向于将普通信息

Table 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gnitive biase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2. 膜拜成员与非膜拜人员的认知偏差比较分析

Table 3. Information about interviews with cult members (n = 48)

表3. 膜拜成员访谈信息结果情况(n = 48)

解释为负性信息,从而很难从正性事件中体验到正性结果,这种情况源于其认知偏差。访谈中显示,膜拜成员的认知偏差主要有六种表现特征:① 任意推断。没有相关依据的随意做出结论,如有的成员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就会草率地归因是自己“练功”不够“精进”受到的惩罚;② 选择性概括。这是以点带面的认知偏差,如有的成员因为某些挫折而对生活持有消极否定的态度,便以偏概全地否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③ 过度引伸。由一个偶然事件得出一种极端认识,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其他事件或情景中,如有的成员感冒了,不是积极求医,而是“向内找”,认为是自己在“修炼”中怀有杂念,“情”没有彻底去掉,发“正念”姿势不对等,对自己展开了过度引申的批评;④ 夸大或缩小。用一种比实际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事件,如有的成员夸大自己“成仙”的感觉,缩小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⑤ 绝对化思维。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单向地思考或认识问题,如有的成员对问题缺乏辨证思维,头脑里只装“经文”,不装其他内容,认为“尊师的话是唯一的真言”“我只要认真练功,尊师就一定会助我成仙成佛”;⑥ 个人化:没有根据地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如有的成员认为发生地震,是因为自己没有顺从“神”的旨意,导致“神”要动摇大地来提醒他顺从“神意”。这些认知偏差加重了成员的心理负担,使得他们情绪极为混乱。

关于膜拜成员认知偏差形成的原因,分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 人口学因素分析:其一是性别因素。本调查成员中女性占有66.7%,这与其易受暗示和依赖性强的心理特征有关,容易产生专注倾向和依赖心理而出现认知偏差;其二是年龄因素。45岁以上中老年成员占80%以上,他们易受到诱惑而误入其中,接受“教义洗脑”后产生认知偏差;其三是文化因素。成员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3.3%,他们受到文化程度局限,认知范围比较狭窄,出现相信“圆满”“拯救”之类的认知偏差;② 环境因素分析:成员中有60.4%是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影响而加入膜拜团体,有54.2%获得了家人和朋友支持,这对于膜拜认知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③ 个体因素分析:因精神寄托、情绪安慰、情绪引导占有66.7%,社会变革时期的迷茫与困惑,使观念失察而出现认知偏差;④ 膜拜团体因素分析:长期膜拜教义的精神控制,使成员的膜拜认知不断地得到强化。

4.2. 膜拜成员认知偏差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分析

认知具有信息处理和情绪指向的功能,抑郁则是一种情绪低落的现象。研究发现“焦虑者倾向于将普通的信息解释为负性的含义即解释偏向”(Hirsch & Clark, 2004)。对抑郁被试和对照组进行了判断低强度情绪面孔的实验,发现抑郁被试判断负性面孔的强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抑郁者更容易将中性面孔解释为负性含义,他们存在解释偏向”现象(Yoon et al., 2009)。研究认为:“抑郁者很难从正性事件中体验到正性结果,这种对正性体验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其抑郁感(Kashdan et al., 2011)。”前人的研究对象是焦虑者和抑郁者,他们反映了“抑郁–歪曲”现象,这是焦虑者和抑郁者所具有的特征。

本研究探讨膜拜成员“认知偏差”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认知偏差问卷》中“非抑郁–歪曲”“抑郁–歪曲”和“抑郁–非歪曲”项目得分可知,抑郁与否并非完全决定认知歪曲,而应该是认知为先,情绪在后,因为“认知是形成情绪经验的原因(张春兴,1994)”。膜拜成员的“非抑郁–歪曲”“抑郁–歪曲”和“抑郁–非歪曲”分值明显高于非膜拜人员,他们存在认知偏差现象,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容易加剧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再次强化认知偏差程度,这之间形成了互为加重的双向循环的因果关系。在访谈中也发现,膜拜成员有六种认知偏差方式,他们经常会对客观现实产生解释偏向。他们的认知是:“如果我练功不精进,大师就会抛弃我”“如果我功力不长,就不能实现圆满”“如果我不舍弃常人情感,就不能成神成佛”,这些“长功”“精进”“去情”的认知高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由此影响心境而出现抑郁情绪,甚至有的成员认为自己“心性”不够,而出现自罚、自虐和自杀事件(陈青萍,2013)。由此可见,对于膜拜成员而言,认知偏差是抑郁情绪发生的基础,练功情境并不含有负性因素,不会直接引发抑郁情绪,而是通过成员特定的认知方式,对抑郁情绪起到促发作用,而认知偏差+抑郁情绪最终增加膜拜行为的强度,因为“认知偏差产生了抑郁情绪进而导致不良行为(Abramson et al., 1989)”。可以说,“认知偏差”是达到建立膜拜观念并形成心理定势的过程,“抑郁情绪”是对膜拜行为产生心理依赖和依恋感情的途径,正是这样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导致膜拜意识和膜拜行为不断地强化并执迷地发展。

4.3. 消除膜拜成员认知偏差和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

目前,在认知偏差和抑郁情绪的干预方法中,广泛应用的是“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这种干预方法是以矫正认知偏差,产生良好情绪效应为核心,强调运用内在理性认知方式保护心理健康,它对于存在认知偏差的膜拜成员极为适用。其基本理论是ABC理论模式,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认知方式;C是指情绪与行为反应(李心天,1998)。人们通常以为是A引起了C,其实是B认知方式即头脑里对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与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理性情绪方法的干预步骤是:① 领悟原理。帮助膜拜成员认识到头脑里存在的认知偏差方式,弄清楚引起抑郁情绪反应的是非理性念头,原因在于自己而非其他;② 识别偏差。对于膜拜成员出现的认知偏差方式进行归类,鼓励他们采用质疑、辩论等方法挑战认知偏差并验证正确与否,找出貌似真实却经不起现实和逻辑检验的想法。比如,可以询问成员:你加入膜拜团体给您带什么实际好处吗?你有病不服药只祈祷能阻止病情发展吗?你一门心思外出“传功”,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影响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主动改变;③ 合理替代。学习以合理的认知方式代替偏差方式的思维习惯,从而建立良好情绪反应的途径。随着认知偏差的消除,抑郁情绪也会随之缓解,进而放弃不合理的膜拜行为,并产生积极的行为方式。

5. 结论

1) 膜拜成员存在认知偏差,主要表现特征是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伸、夸大或缩小、绝对化思维和个人化。其形成原因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群体影响、个人素质以及精神控制有关。

2) 膜拜成员认知偏差是发生抑郁情绪的基础,抑郁情绪又会加重认知偏差程度,其关系是认知偏差–抑郁情绪–加重偏差,这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双向循环关系,其结果导致膜拜行为的强度。

3) 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对膜拜成员的认知偏差进行心理干预,技术操作要领是领悟原理、识别偏差、合理替代,最终消除认知偏差,缓解抑郁情绪,去除膜拜行为。

文章引用

郭海锟,周济全,陈青萍,禄晓平. 膜拜成员认知偏差特征与抑郁情绪关系的研究
Study on Cult Members’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pression[J]. 心理学进展, 2017, 07(10): 1199-1204.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7.710149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陈青萍(2013). 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膜拜教徒自杀类型及其归因机制. 世界宗教文化, 5, 18-22.

  2. 2. 李心天(1998). 医学心理学.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 3. 汪向东, 王希林(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 175-181.

  4. 4. 张春兴(1994). 现代心理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5. 5. 赫伯特L.罗斯戴(2004). “911”事件后关于“邪教”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反邪教协会,美国家庭基金会编《关爱生命•远离邪教》文集, 3, 117.

  6. 6. Abramson, L. V., Metalsky, G. I., & Alloy, L. B. (1989).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6, 358-372.

  7. 7. Hirsch, C. R., & Clark, D. M. (2004). Information-Processing Bias in Social Phobia.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Special Issue: Social Phobia and Social Anxiety, 24, 799-825.

  8. 8. Kashdan, T. B., Weeks, J. W., & Savostyanova, A. A. (2011). Whether, How, and When Social Anxiety Shapes Positive Experiences and Events: A Self-Regulatory Framework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 786-799.

  9. 9. Yoon, K. L., Joormann, J., & Gotlib, I. H. (2009). Judging the Intensity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Depression-Related Biases in the Processing of Positive Affect.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8, 223-22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