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06 No.04(2016), Article ID:18802,4 pages
10.12677/SD.2016.64033

On the Linkage between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Qingsheng Wang1,2*, Jing Wu1

1Business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2Research Center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Evalu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Received: Sep. 30th, 2016; accepted: Oct. 24th, 2016; published: Oct. 27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hina's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inkage path,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Keywords: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ional Park

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动问题初探

王庆生1,2*,吴静1

1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

2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天津

收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24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7日

摘 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了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动路径,认为环境保护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并依据系统发展观,勾勒出未来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图景。研究观点有助于丰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环境保护概念体系。

关键词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国家公园

1. 保护环境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自然是人类高层次精神追求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和宗教发展的永恒的动力。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启迪以及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无价的。事实证明,人类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人类认识世界生态系统的速度。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地保护。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突出强调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并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发展目标。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值得强调的是,旅游环境问题是旅游与环境非良性循环的具体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不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而造成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导致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甚至使一些旅游资源枯竭或消失,最终将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发展受到阻遏,必然减弱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又会造成旅游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解决旅游环境问题,关键是正确处理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内外实践也表明,旅游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2015年实地考察了澳大利亚的生态旅游开发。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地矛盾不突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逐步实现从矿产资源开发向旅游资源开发的转型,并开始树立“卖生态,而不仅是商品”的发展理念。从国家到地方,发展旅游重在“销售生态价值”,摆脱了商品化旅游开发中对旅游商品和服务的过度依赖,强调对游客生态需求的“自然、可持续、教育”三大价值,确保旅游业成为可持续的环保产业。澳大利亚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给人印象深刻。例如,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建校之初对学校建筑物高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即所有建筑不能超过周围天然山林树木高度;与学校幽美天然的生态环境有关,校园不时有野生考拉(澳洲国宝树袋熊)在校园山林中出没。

2.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包含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是在“只有一个地球”理念下的共同理念,要求全人类的价值认同,在实践层面上要求所有人采取“合作的对策”,否则,造成的灾难将波及每一个人,因此,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简言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区域旅游从范围上是指特定地域的旅游,从组成要素上是指以人类旅游活动为主体,以旅游观光和休闲对象为客体,并由其他人文与自然要素交织而成的旅游地域系统。根据J.R. Brent Ritche等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简称DCS),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主要受到全球环境(宏观)、竞争环境(微观)、辅助要素和资源、旅游目的地的政策、规划和开发、目的地管理以及相关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所制约。以目的地管理为例,该构成要素强调资源监护,这虽是一个新生要素,但其重要性却日益凸现。资源监护强调目的地管理者对目的地赖以生存的资源采取人道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义不容辞的。对资源进行监护要做到有效地维护资源,用心呵护那些脆弱资源,因为脆弱资源对于旅游所引起的任何损害都异常敏感。总之,监护哲学意味着要确保对目的地资源的配置高效而灵敏。因此,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模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竞争力模型,而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模型,它赞同对生态、社会和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监护。

坚持系统发展观也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中的“非可持续性因素” [2] 。导致旅游业非可持续性的旅游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旅游业发展导致的环境退化以及旅游开发时对旅游者或东道主居民所要求的环境因素的忽视。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以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闻名遐迩,其中天门山作为“天生桥”地质奇观构成张家界景观的标志性之一。早在199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同盟专家在实地考察湖南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后指出,“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提请中国政府对景区及其周围地区旅游业发展给予关注,使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3]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上述情况并未收敛。笔者2015年4月在天门山景区考察,天门洞及其周围,几乎成了建筑工地。除了景区车道外,张家界景区的观光索道、玻璃栈道、穿山扶梯建设规模空前。笔者有理由担忧这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前景正受到非可持续因素的影响。究其缘由,应该与景区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利益驱动性”有关。如果不加以调控,其结果就是世界遗产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个性与核心吸引物变形和消失。

3. 建立保护与开发联动机制,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结合国内外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逐步建立环境保护与科学开发联动机制,是确保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一,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培育与养护,在旅游资源中,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目前,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受到威胁最大的不是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而是那些可再生资源,如森林、草地和动物资源等 [4] 。区域旅游资源能否满足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区域旅游资源的供给,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

第二,走生态旅游之路。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旅游思想,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生态旅游要求经营者和游客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环境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尽量减少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还要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例如,澳大利亚蓝山国家公园通过对采煤区进行土壤修复、植被修复和动植物保护,合理地设定了游客活动的廊道和范围,通过旅游化使得工业区得到完全的修复和保护。

第三,利用旅游产业政策为保障,依靠科学技术做支撑,着力构建我国区域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缓解旅游需求增长和旅游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旅游环境容量,进而扩大旅游活动空间,和提高旅游活动质量。同时,构建旅游区域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加强区域旅游立法、加强环境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区域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运营模式;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参与;加强游客管理,进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教育;建立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

第四,借鉴欧美国家公园管理规制,树立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体制典范。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的目标,该目标是在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战略预见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美国的国家公园属中央集权型治理结构 [5] ,截止2007年底,美国共有575处公园或地段被纳入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其国家公园体系的陆地面积达到33.99万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8万平方千米,累计接待游客117亿人次。澳大利亚则属于分散型旅游规制模式,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已经成为全球保护地网络中的重要角色。2008年,澳大利亚各类国家公园941处,陆地面积324万公顷,占其陆地面积的4.22%。

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国家公园是具有国家意义的公众自然遗产公园;它是为人类福祉与享受而划定,面积足以维持特定自然生态系统,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管理权,一切可能的破坏行为都将受到阻止或予以取缔;游客到此观光需以游憩、教育和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目前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也还没有具体推行国家公园制度 [6] 。

国际实践表明,国家公园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双赢的管理模式。在我国建立与实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规制,有利于确立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动机制,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格局,开创我国美丽中国图景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研究(71373174)”。

文章引用

王庆生,吴 静. 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动问题初探
On the Linkage between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J]. 可持续发展, 2016, 06(04): 257-260.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6.6403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屈海林. 可持续发展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 2. 王庆生, 张亚州, 梁怡.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三元论”[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5, 35(5): 3-12.

  3. 3. 甘露, 卢天玲, 石应平.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4. 4. 吴静. 生态视野下的旅游规划环境评价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5. 5. 张海霞. 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制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

  6. 6. 李春晓, 于海波. 国家公园—探索中国之路[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5.

  7.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