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5 No.04(2016), Article ID:18454,6 pages
10.12677/ASS.2016.54075

Study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stitutio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Yu Wang, Qinyuan Che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Aug. 10th, 2016; accepted: Aug. 24th, 2016; published: Aug. 3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not only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key to solve the “No one on farming” problem in the village.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need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with the discussion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social status, land circul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etc., hoping that could help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Mechanism, External Environment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构建

王钰,陈沁园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收稿日期:2016年8月10日;录用日期:2016年8月24日;发布日期:2016年8月31日

摘 要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解决农村“无人种地”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外部环境入手,从社会地位、土地流转、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外部环境

1. 引言

伴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快,迫切的需要大量地能够掌握现代科技和经济管理方法的新型职业农民来从事农业相关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2012年首次提出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五年聚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农民作为现代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也关系到自身收入水平的高低。农民素质的陶铸,端赖教育,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

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是充分的进入市场,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涵养以及专业技能水平,能够与时俱进,将从事农业作为自身长期职业并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报酬的农业从业人员 [1]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近几年的新兴职业,尽管我国给予很大的重视,但是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国内多个地区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合力;措施不完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2] 等。要想培育出符合现代需要的优质新型职业农民,就需要创造出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来说,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构建以下五个方面的外部环境条件。

2. 新型职业农民外部环境构建

2.1. 充分的社会地位尊重

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人在社会中享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益、自由权及其他各种权利。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所谓的“士农工商”就是古人按照各个领域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排列的。从社会地位来看,在以农业为人民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最基本手段,而且也是历代统治者赖以统治的社会根基。农耕就是生活富裕的来源。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来说,农民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中的其他阶层的社会地位相等,但事实上,我国农民名义上在社会中的地位远远低于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要使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的得到保障以及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让每一位农民拥有公正的待遇,才能够使我国经济社会秩序井然 [3] 。

如今,每年春节前后,无论我们在旅途中或者电视前,都可以见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内人山人海的农民工队伍,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的农民工共有2.7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月平均收入2864元,他们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这些人们之所以远离家乡,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而走上遥远的风餐露宿的打工之路,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农耕收获的不确定性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农民向往着城市能够提供给他们的相对稳定的收入以及方便的生活教育环境。于是,去往城市,成为了许多农民的心愿,而许多农村的孩子也通过努力学习想要脱离农村来到城市上学以及就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便日益下滑 [4] 。

我国要解决“三农”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首要的恐怕应该是提升新农民的形象和素质。在社会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应该与时俱进,淘汰掉不合时的人群,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农民,要摒弃从前的对待农民的看法和观念,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农民问题,接受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学习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而要想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像如今部分人倡导的更换称呼那么简单,而是应该从根本入手,一是要增强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做好宏观调控,改善“谷贱伤农”的现象;二是要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让农村拥有另一种风貌;三是注重农村如今未成年人的文化教育,循序渐进地缩小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差距,让农村拥有能力较强的下一代。所以,想要更多的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就要重视农民的作用,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社会地位,塑造农民的良好形象,营造尊重农民,支持农民的良好氛围。

2.2. 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民在其生产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本质上就是农民的土地权益的调整。当前,我国农村每户的平均耕地面积低于8亩,这样的规模显然不能够产生效益最大化,对于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力不强,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土地进行有序流转,搭建好其流转平台,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才能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依靠土地获取收入,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已从1991年的21.4%增加到2014年的43%,这表明土地已不再是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渠道。这为我国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较大的规模经营是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有利条件。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要想要我国土地能够有序正常地流转,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至关重要,应该赋予农民稳定而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不仅有利于农民拥有稳定的收益,免除农民因流转土地而担心失去土地产权的顾虑,可以有效的增加投资,增加农业收益,也有利于农民能够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建立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与此同吋,还应该赋予农民、农村集体对土地使用的监管权,以防止许多可利用土地被他人随意改变用途或者遭到弃耕和荒废。

其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模式。我国当前土地流转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市场手段为主,以政府调节手段为辅的流转模式。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吸引有资本、有能力、又愿致力于农业发展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还应该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条件,采用相应的土地流转模式。因此,农村土地既可以在农户间流转,在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条件下,也可以在农户与各农村经济组织,尤其是家庭农场、农民自发形成的农业股份制公司、农业合伙制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流转。农村土地的流转与集中,也应该从土地效益较低的地方向土地效益较高的地方流转,逐步实现规模最优化。

最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良好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应该立足于农村发展要求,努力满足农民的需求,积极为农民提供土地流转相关的信息传播与指导教育;并且逐步完善在流转过程当中,如何信息更好的收集、处理及存储,让农村的电子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在保障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不改变原本耕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

2.3. 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提高农业产品的收益以外,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巨大差距也必不可少。我国农村不论是在饮水、电力、道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上,还是在上学、就医和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水平上,与城市还存在巨大差距。例如:据新闻报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为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为76%,虽然农村供水保证程度和水质合格率均有大幅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安全标准。据腾讯新闻报道,至2016年,城镇的养老保障覆盖率达80%左右,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平均每月3174.69元,城镇居民平均为1387.2元,而农村的覆盖率只有30%左右,每月的养老金平均只有141.21元。第三次全国卫生普查显示,获得医疗保障的城市居民有55.3%,而农村居民仅有21.0%,并且农村卫生的可及性差。长期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导致我国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较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

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设施和生活性设施。生产性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对农业生产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应日渐完善,包括对土壤改良的中低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水利灌概设施等。二是职业农民原材料的采购、农产品的销售等所需的农村交通应该较为畅通,包括村庄的道路以及车站、码头、桥梁等设施。三是职业农民生产经营中需要快捷、方便的获取各类信息,因此农村对通讯网络也应有基本要求,包括覆盖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信息业务以及邮政、电信等通讯设施。也应该增强职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一是应保障农民居民基本的饮水安全。二是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给职业农民一个良好的安居环境,应建好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农村生产环境治理工程。三是为了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应提供教育、娱乐的相关场所和设施。

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既能有效降低农民在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也能增强农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国家高度重视的同时,农民也应维护和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农业服务设施。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村,让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础设施,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4. 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

现代农业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劳动者。从我国当前的农村情况来看,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的农民仍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 [6]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至2013年,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0.01%,与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差甚远。所以,职业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非常关键的环节。虽然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已经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些实效,但其培育结果并不能完全跟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应给予充足的教学资源。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构成复杂以及对于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使职业农民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其实际需要。所以应给予受训者充足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受训者不同需求。从培育规模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应能够同时满足大规模和小规模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覆盖面要大,培育形式要灵活多样化。从培育群体看,除了对农村大中专以下毕业生开展农业理论和实践的普及性教育,提升农村青年素质;也应对种养大户、农业服务人员、农业企业骨干人员等进行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其次,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农民职业培训的师资力量较弱,大部分文化水平高的教师却都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对农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导致在培训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单一,而培训教师也缺乏连续性,更换频繁,使得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都不尽理想 [7] 。所以,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成果,各省的农民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应等同其他高校生平均教育经费支出。师资队伍除了结构和数量合理,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水平,也应了解农村实际状况,具有实践经验,对农民灌输文化知识的同时,讲授现代农业实用的技术,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职业农民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对于保证培训质量方面,国外施行了严格的考试和认证制度,一般会有1%~2%的淘汰率,为农民培训建立了统一目标,也为监督评估提供了统一标准 [8] 。因此,为职业农民的培训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指标体系,有利于评估其培训现状,为提高培训质量,合理安排和改进培训规划提供评估依据 [9] 。一是建立信息反馈和长效跟踪制度,采用电话、互联网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及时收集受训者的反馈,以便不断修改完善培育方案,提高总体的培训效率。二是基于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受训者的评价标准,从能力、规模、收入、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衡量,科学地对农民进行资格认定。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考核认证制度。应吸引那些已经持有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农民到相关部门进行报道,承诺给予其适度的奖赏优惠或者经济补贴。每过一段时间用笔试、面试等方法来检查对方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合格,使每位职业农民能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专业能力。

2.5. 通畅的城乡要素流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多是发展迅速更具现代化特点的大型工业,而农村则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城市的各方面如生活设施、服务、教育等发达,农村却落后很多;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比农村高出很多;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二元社会结构不仅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也限制城市人才流向农业和农村。由于城市的发展机会多,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保障优越,许多农民对于城市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据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5年,我国共有农民工27,7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外出农民工就有16,884万人,增长了0.4%;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但是,由于农村的条件较为艰苦,加上中国近代以来农民社会地位的直线下降,使得大部分城市居民不愿踏入农村,甚至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也不愿回乡创业,这使人才的回流十分缓慢,所以出现了诸如农村无人种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要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就必须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让城乡要素流动变得通畅。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流动是一个重要环节。其必然带动我国其他要素的流动,一方面应鼓励优秀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成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城镇居民尤其是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人群来农村参与建设,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如此良性的循环有利于让更多的高素质人群成为农村居民,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运用他们的高等文化知识和掌握的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村经济,以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在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过程中,也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补贴制度引导更多的城镇居民进入农村,加快培育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巩固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

3. 结论

虽然我国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势头较好,队伍日渐壮大,但是针对我国的国情来说,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且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从以上五个方面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环境,给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

基金项目

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项目编号:CX2015B513)。

文章引用

王 钰,陈沁园.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构建
Study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stitution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05(04): 537-542.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407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朱启臻, 闻静超. 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 农业工程, 2012, 2(3): 1-4.

  2. 2. 张桃林. 加快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J]. 农机科技推广, 2012(5): 4-7.

  3. 3. 朱启臻, 赵晨鸣.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4. 4. 刘晓军.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3(12): 20-22.

  5. 5. 朱启臻. 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需要特定环境[J]. 农村工作通讯, 2012(7): 35.

  6. 6. 蒋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 农民科技培训, 2012(4): 6-8.

  7. 7. 郜艳丽, 李峰. 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 834-835.

  8. 8. 陈荣高. 明天谁来种地——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考[J]. 中国农村教育, 2012(10): 14-15.

  9. 9. 赵帮宏, 张亮, 张润清.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