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04 No.04(2016), Article ID:19161,5 pages
10.12677/WLS.2016.44014

The Original Unusualness of Short Stories by Lydia Davis

Shiqi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19th, 2016; accepted: Dec. 3rd, 2016; published: Dec. 8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Lydia Davis won 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2013 and then her short storie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Chinese readers. Her inventive, carefully-crafted and hard-to-categorize work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we define traditional novels from which she created the “original”, “unusualness” novels of her own style. This paper, with reference to terms as ethical situation, ethical identity, ethical choice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attempts to explain and comment on the different life with its moral features from ethical perspective in 2 short stories by Lydia Davis in her book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s: information exploding environment, the prevailed “fragmentation” reading context, “short, adaptable and fast” writing stylistics, the popular “shallow reading” way due to the easy access to Internet.

Keywords: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 Original Unusualnes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thical Situation, Ethical Identity

“独特的”戴维斯短篇小说集

王士齐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19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3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8日

摘 要

美国短篇小说家莉迪亚·戴维斯获得2013年布克国际奖。戴维斯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短篇小说创作的常规和边界,被评论家称为一位“基本上属她自创的文学形式的大师”。本文试图通过她出版于2009年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中的2篇小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解读: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下、风行的“碎片化阅读”语境中、互联网发展的“短平快”文体、浅阅读的流行等社会环境背景与戴维斯的极为精简的语言和叙事方式、甚至完全抛开了传统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她的无法归类的文体和语言特质的短篇小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更深入的探讨后现代文学环境给当今人类社会带来的伦理思考。

关键词 :《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独特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

1. 引言

2013年,戴维斯获得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奖项——作为“终身成就奖”的布克国际奖,以及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颁发的短篇小说勋章。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克里斯托弗·里克斯会评价说,莉迪亚·戴维斯是“张开轻盈的手臂将众多类型揽入怀中,要怎样将它们归类呢?它们一直被称作故事,但同样可以是微型小说、轶事、散文、笑话、寓言、神话、文本、警句,甚至是格言、祷词,或仅仅是观察。”

戴维斯1947年生于美国麻省的北安普敦,迄今为止她已写下七部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小说及一本关于牛的小书。除小说创作外,她还是一位多产的法国文学翻译家,译有普鲁斯特的《去斯万家那边》,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以及哲学家莫里斯·布朗肖、福柯等人的作品。因其小说写作成就,戴维斯于2003年获得50万美金的麦克阿瑟天才奖。

莉迪亚·戴维斯的作品在美国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以其清晰、箴言式的简洁、形式创新性、狡黠的幽默感、形而上的灰暗、哲学上的张力和人生智慧而出类拔萃。我猜想她的《莉迪亚·戴维斯短篇小说集》迟早会被看成美国文学中伟大的、虽然是奇怪的一种贡献,它们如此独特、又如此奇特地私人化。——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纽约客》特约撰稿人)

《几乎没有记忆: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 2009年出版,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目前中国市场上可以读到的唯一中译本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 (Break It Down,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 (Almost No Memory,1997),本集包含85个精彩故事。英文原版书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 (2009)中还包括2002年的《萨缪尔·约翰逊很生气》 (Samuel Johnson Is Indignant),以及2007年的《各种各样的干扰》 (Varieties of Disturbance)。

《戴维斯故事集》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北美文化、生活、社会价值观、人际关系和伦理观的方方面面;中国学者聂珍钊先生提出“伦理学作为方法运用于文学批评,因为在研究的对象上,伦理学与文学有相通之处。伦理学研究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现象,以及在社会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和道德原则、规范,并用这些原则规范去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借助艺术想象和艺术描写,把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把真实的人类社会转化为虚构的艺术社会,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盾与冲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也就必然可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1] 。该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解读作品文本,体验共鸣与差异,探寻作家创作的背景、来源和动力从而引起人们对本时代所处社会伦理环境的反思,更好地生活在当下。

2. 作品分析

一个女人,一名英语教授,一位作家、法语文学译者;一位母亲、常常失眠的人,一个离婚后独居但仍称前夫为“我丈夫”的女人,一个受挫的恋人,一个用索引卡整理自己生活的人…这些,是莉迪亚·戴维斯短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形象。她们或许是同一个人,或许不是——我们无从判断。对于戴维斯的人物,我们所知甚少。她们没有名字,来历不详。我们不知道她们的年龄、身高、长相。我们也无从得知她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童年或青春期的创伤经验,有过几段恋情。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个人称代词,一个“她”。如果说“戴维斯式”的小说就是其独特性的叙事,那么她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没有记忆》的目录页,也都几乎可以当作一句话小说来赏读。近年来,戴维斯的作品则偏向仅有3页至4页的短篇小说,往往以女性第一人称角度叙述,故事风格简洁又幽默。小说短则寥寥数字,长亦不过几十页,有点颠覆我们对小说的认知。

在众多作品中,笔者挑出以下两篇进行文本解读:第一篇集中体现戴维斯的高度逻辑和白描的叙事特点,反映了当前北美社会人际关系尤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复杂;第二篇激发笔者试图探寻作家的人生观、世界观、哲学观,从而了解作家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目的。

《问题》(Problem)及《奥兰多太太的恐惧》(The Fears of Mrs. Orlando)选自(1986 Break It Down) X和Y在一起,但靠Z的钱生活。Y本人供养着W,W与她和V生的小孩一起生活。V想要搬去芝加哥,但他的小孩和W一起在纽约生活。W不能搬家因为她在和U谈恋爱,U的小孩也住在纽约,不过是和他的母亲T住在一起。T从U那里拿钱,W自己从Y那里拿钱,为她的小孩从V那里拿钱,X从Z那里拿钱。X和Y两个人没有一起生小孩。V很少去看他的小孩但供养这个小孩。U和W的小孩生活在一起但不出钱 [2] 。

X is with Y, but living on money from Z. Y himself supports W, who lives with her child by V. V wants to move to Chicago but his child lives with W in New York. W cannot move because she is having a relationship with U, whose child also lives in New York, though with its mother, T. T takes money from U, W takes money from Y for herself and from V for their child, and X takes money from Z. X and Y have no children together. V sees his child rarely but provides for it. U lives with W’s child but does not provide for it. [3]

这个故事的叙事很容易一下吸引读者们的眼球,因为整个故事不属于传统的“故事”,作品里的主人公没有名字,没有故事背景。在这里,读者既找不到一个正式的故事应该有的开始、发展和结局,也看不到作者写作的目的,留给读者一片想象的空间。它就像一张各种人物关系的大网,如此复杂、悬疑,不仅网住了作者所要描述的人物,也套住了读者;笔者还将它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一些观点相联系:伦理身份、伦理结、伦理环境等要素 [4] 。

1) 标题:“问题”让笔者产生了问题:谁有问题?谁的问题?问题是关于什么的?

2) 无名的叙事者给笔者留下了一张人物关系图。

3) 全文7个人物,W出现6次,Y、V、U各出现4次,X出现3次,Z、T只出现2次。笔者从W人物着手开始想,不仅因为W是英文woman的首字母,而且关系网中看出W是位母亲,因此笔者基本确定它是个女性。有趣的是字母X、Y、Z在数学中常常用来表示未知数,所以对于他们的性别笔者无从得知;不仅如此,对于X、Y、Z的性别取向到底是直男还是同性恋也无法判断。

4) 人物中谁是伦理结?该如何打开这个结节?又该如何去理解这种伦理关系? [1]

5) 笔者不禁想到:当今世界,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伦理环境已不再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期待角色。因此,关于这些人物的伦理身份的问题油然而生:Z为何要给X和Y钱,Y为何在经济上支持W,X、Y为何没孩子,V为何要离开纽约去芝加哥,W如何能一边和U恋爱,一边得到Y和V的钱?目前笔者猜测W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也许了解了W,就可以解开问题之谜。虽然Lydia本人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前因后果。

6) 笔者设计了一张关系图表(如图1)为了使读者对故事内容更一目了然。

Lydia的小说很多都没有明显的发展和高潮,也没有一个关键的“顿悟时刻”。它们很多时候是主人公对于一段时间、一种生活状态的展示,而不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戏剧性互动。这样的小说为什么会有趣?可能这就是Lydia强大的地方:在于她观察的敏锐、她对情感深度的揭示、她的语言能量。比如,她早期短篇《奥兰多太太的恐惧》我们忍不住会想:为什么奥兰多太太的世界是黑暗的?到底是她自己吓自己还是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已经没有底线了?小说中写道“总的来说她喜欢和男人在一起:他们能够提供保护,不仅因为他们体型更大,还因为他们看待世界时理性的态度”。读者阅读这句话时,可能会意识到,那指的要么是真有其事,奥兰多太太确实是那么想的,要么完全是假的,十足的妄想;或两者兼有。在这一个又一个绝顶聪明、受教育程度超群但格格不入的人的故事里,Lydia用尽她各种暗示的本领,出色地呈现了至痛的一刹。

Lydia的作品被认为是令人生畏的,但她的语调却是像舞蹈般轻快、优雅,而且总是很有趣。即使作品不那么可爱,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对存在的意识、对问题的独特看法等其中仍包含着某种机智,可谓之哲学思辨的张力,比如“失眠”中(《失眠》(Insomnia)选自1997 Varieties of Disturbance) [3] 的两行是这样的:

“我的身体如此疼痛——

肯定是这个沉重的床往上顶

把我顶疼的。” [2]

这篇读上去很独特、很异质;有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和强烈而高度统一的个人风格:身体的疼痛是人的感觉还是它的确存在?是作者有这种存在的意识、还是仅仅要表达对事实的简单陈述和描写?然而这一次戴维斯超越了,她继续探究原因,以她独特的视角与读者分析其观点,品味因人而异的观察方法,欣赏她智慧、有趣、富有哲学思辨的生活态度,而不是留下空间让读者们去想象。即使非更大的叙事空间,这种高密度高提纯的语言能量也完美的将她的作品和所有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正如西方学者对她作品的评价:

Figure 1. Relation chart

图1. 关系图

莉迪亚·戴维斯是当今在世的极少数突出的散文文体家之一。她全凭一己之力发明了一个写作流派——这种形式结合了诗歌的准确和经济,独特的短篇小说叙事智慧,以及对于存在的性质本身的极为清晰、近乎外科手术性的探寻。——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 (美国小说家)

锋利、精巧、妙趣、低调,并且永远出人意表。——乔伊斯·卡萝尔·欧茨

我感到自己遭遇了一个最具原创力、最大胆的头脑,常常在一个段落之内,既有奇异、锐利的想象,又有温柔、痛苦和狂欢。——科尔姆·托宾

3. 结语

戴维斯的小说中读者能感受得到,她探讨孤独、焦虑、自我意识、身份的不稳定性、种种形式的爱(它的深度、它的无望、它的受挫、它的失去)、痛苦、疾病、衰老、社交、伦理、情绪和思维的运作方式… 这些作品以其形式上的创新性,以其机智和幽默,以其语言的经济和准确,以其文体的致密和优美,以其诗歌般的音乐性,对人性极为深刻的洞察而出类拔萃。

Lydia对自己的作品评道:“即便一个故事只有短短一两行,但总会有一个叙事的片断在那儿,读者可以回过头想象一个更大的叙事。”而这些作品之所以有趣,之所以吸引广大的读者,是因为——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她思考了那些我们可能会思考却从未想过要去思考的问题。

文章引用

王士齐. “独特的”戴维斯短篇小说集
The Original Unusualness of Short Stories by Lydia Davis[J]. 世界文学研究, 2016, 04(04): 87-91. http://dx.doi.org/10.12677/WLS.2016.44014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 外国文学研究, 2004(5): 16-24.

  2. 2. (美)莉迪亚•戴维斯. 几乎没有记忆[M]. 吴永熹, 译.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3. 3. Davis, L. (2009)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York.

  4. 4.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 2010(1): 12-22.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