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7773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634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日语翻译教学研究

——以《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陆健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8日

摘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旨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来设计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通过上海某高校日语专业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文献分析,发现存在学生日语水平不足、翻译文本难度偏高、实际翻译能力提升不明显等的问题。日语专业翻译课应定位在重视学生日语水平的提高、翻译内容与实际翻译工作的匹配等。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视角出发,认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工作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值得提倡。

关键词

日语翻译课程,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A Study on Japanese Translation Teaching Centered on Student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an Example

Jian Lu

Xiand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Humanit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Apr. 28th, 2023; accepted: Jun. 19th, 2023; published: Jun. 28th, 2023

ABSTRACT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aims to fully consider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 needs to design teaching, ultimately promoting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junior Japanese major students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translation course of Japanese major, such as insufficient Japanese proficiency, high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texts, and insufficient improvement in actual translation ability. Translation courses for Japanese major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Japanese proficiency and matching translation content with actual translation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centered develop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a teaching model that emphasiz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mbines classroom workshop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Japanese Translation Course, Translation Teaching, Centered on Stud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由来已久,旨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来设计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 [1] 。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 。但目前很多外语专业翻译方向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实际要求之间似乎存有很大的差距。民办高校因师资队伍不足、生源分散等原因,问题尤为凸显。主要表现为:对什么是行业专业翻译认识不足;对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关系认识模糊不清;把行业专业翻译和文学翻译甚至翻译理论混为一谈;没有符合标准的师资队伍;教学课堂在教材内容方面与业界严重脱节,缺乏同翻译业界的必要接触,甚至不与业界保持任何关联等 [3] ,经常是闭门造车,自成体系。

为此笔者认为,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只有厘清翻译课所存在的问题,思考并践行如何从课程自身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把握好翻译教学的定位,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翻译课,并上好翻译课。本文根据对上海某高校日语专业大三80位学生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教学体验,分析日语专业翻译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2. 日语专业翻译课所存在的问题

该校的《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于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每周两个课时,共2个学分。所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宁主编的《日汉翻译教程》《汉日翻译教程》,辅以教师准备的与教材章节主题匹配的课外资料。第一堂课简要讲授了翻译理论相关的内容,之后的授课均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实践和讲授均为例句、案例式。为了调查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问卷星设计了一份问卷,包含9个题目,第1题调查学生日语水平,第2到第5题调查对翻译课内容的接受程度,6、7、8题调查翻译课总体效果,第9题为开放式题目,询问学生对翻译课的意见建议。本次问卷向该校大三共85名学生发放,回收到73份有效问卷,达85.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日语水平较低,翻译错误百出

日语水平达不到相应年级的相关要求,有72.6% (53名)在日语能力考试N3水平及以下。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来看,无以胜任日译汉和汉译日(以下无特别注明则统称翻译)。事实上,学生在进行汉译日作业时,错误百出。日译汉时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还能基本译出原文意思,但汉译日时仅凭借这些工具很难完成翻译任务,译出的日语有相当一部分不成句,令人难以理解其意思。

仲伟合(2003: 64)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个板块组成:KI = KL + EK + S(P + AP)。在此公式中,KI = 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Interpreter (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 = Knowledgefor language (双语知识板块);EK = 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板块也包括译员必须掌握的专题知识;S(P + AP) =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即技能板块 = 职业口译技能” [4] 。可以看出,双语能力是一个译员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虽然这里说的是口译,但笔译与之有相通之处。另外,根据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专八水平才能翻译涉及各类话题的文章

第二、相对于学生水平,翻译所用文本难度偏高

有68.49% (50名)的同学觉得翻译课上使用的文本难度很高。学生在做日译汉之前需要花不少力气在理解日语原文上,效率较低。如果因自身的日语能力不足造成对原文的误判,势必会影响翻译的效果。

第三、实际翻译水平的提升很少

有82.19% (60名)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对翻译的整体认识,但问及到是否提高了实际翻译水平,这一比例则下降到了69.87% (51名)。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所学的翻译理论、技巧等不能应用到实际翻译中去,在问卷的意见建议部分,有学生指出“一到翻译时学的东西就全忘了”。二是,所学、所练的翻译内容、领域与实际翻译需求有偏离。凌庆强(2008: 137)曾统计过部分日语翻译教材的文本,指出大多数章节的翻译材料都来自文学作品,与社会实际翻译的需求之间有不小的差距 [5] 。王银泉(2009)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总结了翻译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三大问题,分别是传统翻译教材大多侧重文学文体翻译;外语学刊的翻译研究论文较少关注翻译教学;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6] 。

第四、课程内容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有多名学生在建议意见中提到,翻译课上翻译的都是纯文本的内容,且大多为文学作品,比较枯燥。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根源还在于缺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视角去设计翻译教学的问题上。

3. 日语翻译课定位

3.1. 日语翻译课定位讨论

如上所述,日语专业大三学生日语水平往往不足,因此翻译课上更应该重视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有时候需要引入一些提高日语语言能力的教学,例如引入词汇语法知识教学,提高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能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其次,穆雷、杨冬敏(2012)的调查显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专兼职员工并存将会是翻译行业的普遍现象 [7]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一些新兴的语言服务,如本地化、服务外包、技术写作、编辑排版、多语翻译等进入翻译企业的业务范围 [8] 。正因如此,日语专业的翻译课也应该锁定在以能直接面向实际工作上。

综上,日语翻译课的定位可以总结为:以直接服务工作为主要目标,以介绍翻译相关技术等为辅助目标。

3.2. 日语翻译课设置小议

基于上述翻译课定位,在此讨论课程的课时、师资、教材、学生等翻译课的具体运营。

3.2.1. 增加课时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一般在三年级开设笔译课程,一周往往只有2课时。而翻译能力首先与语言水平密不可分,且并非一日所能呵成,也正因如此,需要重视提高学生日语基本功实力,需要有更多的翻译实践,学习新的翻译技术(包括机器辅助翻译、翻译管理等)。从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角度来说,2课时远远不够,需要加到一周4课时,才可能解决问题。

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会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日语原文意思但无法用合适的汉语进行表达的情况,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开设一门语文课程。

3.2.2. 教师素养

目前日语专业翻译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向与科研方向不统一;二、大部分教师是从其他研究方向‘转行’而来的。” [9] 教师本身不是翻译方向,平时不开展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教学肯定会有困难。而为了翻译教学,要教师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不是一个好方法。那么从前文所述的课程定位出发,以服务翻译工作的角度来看待教师的素养则不失为一策。也即多多参与翻译实践,积累翻译经验;积极报考各类翻译类资料证书(如catti等)也是一策,以往“双师型”教师发展,提高翻译的师资力,有利于自身提高和课程建设。教师有了相应的能力,才可能从学生为中心的角度推进教学。

3.2.3. 教材

如前文如述,日语专业翻译教材普遍存在文学作品占比偏高的问题,这不利于对接实际的翻译工作。问卷当中也有同学提出“希望可以多添加一些政治经济类的翻译文本,一来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来似乎翻译考试的文本内容也大多是这类,这样安排也可以有利于那些对考翻译证书有兴趣的同学提前熟悉这类文本该如何翻译。”苗菊,王少爽(2010: 64)对60家翻译公司进行了调查,在翻译所需的专业领域一节中指出:“大部分职位要求应聘人员具备一个或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需求较大的专业领域有机械、商贸、化工、汽车、IT等。”因此需要在翻译的文本中加入大量的专业领域相关的内容 [8] 。

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就这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学校提供跟各类企业的合作及相关培训的机会,教师主动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双语知识。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辅助翻译也是现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如Trados这样的翻译辅助软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教学中适当引入这样的内容,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技术水平,提高竞争力,也更符合时代发展,更能吸引学生。

3.2.4. 学生

从翻译课实践性强这一性质上来说,学生应当成为翻译课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上主动学习翻译理论,主动进行翻译实践,甚至可以学生自选翻译素材进行翻译练习。当然自选素材最好经过教师的查阅,保证内容质量、难度等符合翻译课要求。毕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完全以学生个人喜好为中心。

4.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翻译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 教师给出一段文本(通常包含着某种翻译技巧)–学生翻译–教师公布答案并对学生翻译的答案进行点评。

② 教师给出一段有某种陷阱的文本–学生翻译(往往会犯错)–教师公布答案,讲解陷阱及处理方法。

③ 教师给出一段文本–学生翻译–教师给出若干个参考译文,同学生的译文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点评。

这些教学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弊端。第一种方法强调翻译技巧的运用,但有可能让学生在碰到文本结构内容差别较大的时候不知道选择什么方法。第二种方法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翻译中易错的情况,但可能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心。第三种方法多种译文可以给出多种翻译思路,但译文的选择标准比较难定,译文分析也可能主观化。

较新的翻译教学有以下几种:产出导向法(张伶俐,2017)、任务型教学法(张桂丽,李欣,2010)、同伴互评(陆晓鸣,2017) [10] [11] [12] 等,同样各自有其相应的优缺点。

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视角出发,外语翻译课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构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并结合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发展。

4.1. 理论与实践并重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2.19% (60名)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对翻译的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很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对翻译理论的认识,说明导入的翻译理论符合学生的需要,也提高了学生相关的能力。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往往认为翻译只是简单的双语转换,极易出现拘泥于原文而导致译文不自然的现象。为此,需要在翻译教学中导入相关的翻译理论,让学生跳出原有的思想认识,从翻译策略、翻译目的等角度去认识翻译,而不是着眼于字句的简单翻译转换。翻译理论的导入可以按照实际需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翻译基础,或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进行。

同时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必须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能为今后行业翻译打基础的材料进行大量的实践。

4.2. 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

传统课堂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做法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做引导的同时需要经常调查、询问,以了解学生的需求,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则需要自主探索,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以来学生都处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之下,大多数同学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甚至说了也不做。只有极少数同学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要达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如何改变学生旧有的思维惯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石经海,张梓昂(2022: 50)的方法比较有效:如果仅采用正向强化即采用“激励制”,仅为学习任务完成良好的学生加分,愿意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努力做得更好,而这对于不愿学习的学生而言依然无济于事。为此,我们在有限度保留“激励制”的基础上着重采用反向强化“扣分制”,即假定每位学生都会认真对待自主学习要求,但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而未按要求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将进行惩罚性扣分。在此模式下,只有表现良好的学生才不会被扣分,从而整体拔高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的底线 [13] 。

4.3. 翻译工作坊

关于翻译工作坊的概念,李明,仲伟合(2010)认为:“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 [14] 。

翻译工作坊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工作坊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设计和引导者;学生既是项目负责人,又是项目实施者、项目汇报者、项目提交者,同时也是项目相互评判者。工作坊小组内部设置项目经理、译前准备、术语提取与归纳、项目翻译、PPT制作、项目汇报以及校审修改等角色。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消极的聆听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全程参与市场翻译的运行流程。在翻译工作坊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5] 。

在实际教学中以4周为一个单元,前3周一边进行适当材料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导入,一边布置课后任务,模仿市场翻译运行的流程,由教师或学生选定材料进行翻译,材料需要有一定的长度。学生分小组分角色完成翻译任务和课内发表的准备工作。前3周的教学过程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避免实操时手足无措。

第4周实施翻译工作坊,由学生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讲述小组翻译工作过程中的理念、问题、具体译文等,最终由师生共同讨论商定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译本。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翻译工作的主体,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与度,同时又能在实践中掌握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5. 结论与余言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先行文献研究,总结了日语专业翻译课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日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的具体措施,即: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构筑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并结合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发展。

文章引用

陆 健.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日语翻译教学研究——以《笔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A Study on Japanese Translation Teaching Centered on Student Development—Taking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6): 2541-25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42

参考文献

  1. 1. 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8): 1-6.

  2. 2. 仲伟合.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 24(1): 98-101.

  3. 3. 柴明颎. 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 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翻译, 2010, 31(1): 54-56.

  4. 4. 仲伟合. 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中国翻译, 2003, 24(4): 65-67.

  5. 5. 凌庆强. 日语翻译教材改革浅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29(S3): 137-139.

  6. 6. 王银泉. 非文学翻译: 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 外语界, 2009(2): 40-49.

  7. 7. 穆雷, 杨冬敏. 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3): 57-60. https://doi.org/10.13458/j.cnki.flatt.000498

  8. 8. 苗菊, 王少爽.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3): 63-67

  9. 9. 王宇新. 翻译学科研究领域划分——兼论翻译师资的培养[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8(6): 110-118

  10. 10. 张伶俐.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 现代外语, 2017, 40(3): 369-376+438.

  11. 11. 张桂丽, 李欣. 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翻译实践课程中的验证及应用[J]. 成人教育, 2010, 30(8): 81-82.

  12. 12. 陆晓鸣. 同伴互评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3): 87-94. https://doi.org/10.13508/j.cnki.jsr.2017.03.013

  13. 13. 石经海, 张梓昂. 何以“以学生为中心”?——“刑法学总论”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8): 43-51.

  14. 14. 李明, 仲伟合. 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 中国翻译, 2010, 31(4): 32-36+95.

  15. 15. 高雅古丽∙卡德尔. 翻译工作坊在MTI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俄语教学, 2020, 39(1): 53-5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