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1570 , 6 pages
10.12677/AP.2024.14209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研究

金乐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4年1月2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9日

摘要

幸福是人类思考和践行的永恒命题,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相统一、劳动创造与享受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普遍幸福相统一的科学幸福观,指引着当代社会追求幸福的方向。当代大学生受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其幸福观出现了某些偏差,表现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倾向,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对幸福的认知能力、优化校园和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在劳动中获得幸福,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提供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大学生,培育,享乐主义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appiness View

Le Ji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an. 2nd, 2024; accepted: Feb. 19th, 2024; published: Feb. 29th, 2024

ABSTRACT

Happiness is an eternal proposition for human thinking and practice. Marx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view of happiness, which is the unity of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realm, labor creation and enjoyment, and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general happiness of society. It guides the direction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eroded by bad social thoughts, and their happiness view has some deviations, which are manifested as utilitarian, hedonistic, individualism and other tendencies, which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happiness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happiness concept,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happiness, optimize the campus and family environment,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carry out practic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and obtain happiness through labor, so as to provide a feasible path for cultivating the correct happiness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Hedonism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幸福,这不仅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不尽相同,更与人们的幸福观相关联。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种种看法、观点的集合,是人的“三观”在幸福方面的具体体现。幸福作为人们的主观体验,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其涵义难以界定。西方对幸福观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大都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来对幸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西方存在着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禁欲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利主义幸福观、基督教幸福观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前四种幸福观即使存在其合理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片面性与消极性,而马克思的幸福观强调自我实现与创造奉献的统一,是科学的、正确的幸福观。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社会民众幸福观问题显得愈发重要。相应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关系着自身与国家未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幸福观,以避免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沼,对培养大学生成长发展、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站在人类幸福的高度来阐述幸福观问题,将全人类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幸福观的研究沿着人本身与社会两条主线展开,即幸福的实现既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保障,也需要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保障,两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断丰富内容,逐渐成为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系统,为实现人类解放与幸福提供了价值指引。

2.1. 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境界的统一

幸福是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统一体,但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在物质与精神的割裂的基础上进行的。马克思摒弃了将物质与精神相分离的旧观念,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马克思强调,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物质需求,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摆脱物质条件而空谈幸福,那只是一种空虚和幻想。但这也不意味着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就一定能获得幸福。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但它又凌驾于一切感官层面的享受之上,是一种心理愉悦过程,仅用物质层面的享受来描绘是不合适的(马克思,恩格斯,1979)。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异化现象,资本家即使拥有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但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他们生存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财富,无法享受到其他乐趣。西方社会思潮提倡的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主张从物质生活中获取幸福,人们要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将物欲的满足与快乐的获取等同起来,从而将幸福庸俗化。

物质生活幸福和精神生活幸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精神生活幸福要建立在物质生活幸福的基础上,许多幸福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区别,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内的概念。因此,在认识和处理物质和精神关系时,要辨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又不能停止对精神生活的追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当个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得以满足时,人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2.2. 劳动创造与享受的统一

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提出了劳动和人的需求密切相关的观点。人只有在合理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才能够拥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换言之,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需要而存在,是马克思幸福观的首义,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论证。

从个人角度看,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人自身。一方面,生产劳动提供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人可以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满足自身复杂多样的需要,完善自身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通过劳动追求人生价值。在劳动实践中,人们在曲折挑战中不断战胜自我,提升精神境界,最终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使自身的幸福需求得到满足。

从整个人类社会看,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着眼于人类解放事业,力图将人从异化劳动中解脱出来,改变劳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的困境,让劳动真地成为人类的存在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幸福观,破除了人类对虚幻幸福的痴迷,明确指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物质资料,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之,幸福是通过辛勤劳动和积极生活而逐步实现的,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同时,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同等重要,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三者一个相互统一的过程,如果只关注创造而忽视了享乐,就会丧失人的本性。因此,人们要将勤奋与享乐有机结合起来,已达到两者的平衡。

2.3. 个人幸福与社会普遍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同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2012)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幸福的实现也必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存在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分。个人幸福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因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而社会幸福则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普遍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在考察个人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将个人需求归结于他所处的社会阶级,把个人幸福融入社会普遍幸福的研究之中,强调真正的幸福应当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而不是将个人幸福与群体幸福相对立。一方面,要将个人的未来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无私奉献为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为每个人发展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因为,只有获取了个人幸福,才能为社会整体幸福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因此,要实现个人幸福与他人、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此外,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时,从社会的普遍幸福出发,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幸福观中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的观点。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作为自由人的身份而存在,其幸福要在尊重他人幸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促进,从而为双方之间实现幸福而创造有利的条件。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相互交织,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极易陷入不良价值观的漩涡,只有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才能避免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误入歧途。马克思幸福观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幸福目标,激发人们追求幸福的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历经实践的检验与发展,马克思幸福观并没有过时,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身的幸福生活,还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3.1.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幸福生活

第一,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大量的娱乐化、形式化的信息正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极易贪图享乐、物欲不断膨胀,导致意志消沉、萎靡不振,陷入了享乐主义的旋涡,表现为在个人欲望上贪得无厌,在行为方式上自由放纵(罗华丽,2015)。甚至部分大学生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片面地强调自己需求和自我满足,而忽略了对他人和社会所应尽的义务与奉献(徐晓宁,任嵩,2020),这些思想观念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当青年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准,他们就能深刻地理解“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的内涵,才能从狭隘的私欲中解脱出来,以实现全社会幸福为己任。

第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实现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就要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入手。马克思指出:“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马克思,恩格斯,1975)。”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能够培养大学生形成生态保护的观念,培养生态思维,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正确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指出幸福感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因此,马克思幸福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新时代青年。

3.2.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我国人民共同的理想目标,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是“追梦人”,更是“中国梦”的践行者,而中国梦更是需要亿万群众脚踏实地、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物质需求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进入了一个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我们应重点关注人民精神层面的幸福,实现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能够指引青年学生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汇集成庞大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当代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育路径

幸福是人们努力奋斗要实现的人生目标,追求幸福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青年学生对幸福的不同认识与理解,是他们的幸福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反映。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三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表现为取向功利主义、追求享乐主义、注重个人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对幸福的认知能力

幸福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教育。我们要推动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即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双向满足,要从多个角度充实高校幸福观培育的内涵,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精髓有着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从而有效地推动他们形成科学、正确的幸福观。

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体地位。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泛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这些思潮的冲击,因此,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流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或以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辨别不正确的幸福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时代在发展,我们在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之余,也要牢记奋斗的真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要增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未来方向,强化其内驱力,激发获得感与责任感,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同时,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来把握自我。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利用主渠道和微渠道(吴建平,李佳钰,2022),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缓解其焦虑状况,培养发现幸福的能力,既能意识到眼下的幸福,也能看到未来的幸福。

4.2. 优化校园和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即向上校园文化氛围和幸福家庭氛围,发挥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幸福观。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为培养大学生的幸福观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幸福感体验的热情。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校园内的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赵振华,刘成刚,2007),既包括文化设施、文化管理制度等物质方面,也包括全体师生共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等精神内容。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要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幸福观教育理论的有关内容,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文化宣传栏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也要在文化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

打造一个温暖融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关键,父母的言行举止、科学的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塑造和三观的形成。父母首先应该要提升个人素质,其人格特征和日常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刺激和启示。同时,在生活中,家长要对子女进行体贴入微的关爱,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认识到生活的幸福。此外,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及时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构建和睦的亲子关系,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

4.3. 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在劳动中获得幸福

在高校中,纯粹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来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幸福不是他人给与的,而是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感到幸福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青春的奋进、理想的坚定、对社会的奉献,都是现实中的幸福,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融入现实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首先,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业后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劳动实践中,并将高质量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在校园中,要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辩论赛等,展现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提升自我。此外,大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公益服务、山区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为社会和别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幸福,感受奋斗与奉献的价值感。

5. 结语

青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身处于时代的洪流之中,如何树立科学的幸福理念,培育拼搏精神,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追求幸福的本心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现实的人”出发,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为当代青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获得真正的幸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道路。

文章引用

金 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appiness View[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2): 750-75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095

参考文献

  1. 1. 罗华丽(2015). 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理论导刊, (9), 87-89, 98.

  2. 2. 马克思, 恩格斯(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p. 368). 人民出版社.

  3. 3. 马克思, 恩格斯(197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p. 53). 人民出版社.

  4. 4. 马克思, 恩格斯(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p. 96). 人民出版社.

  5. 5. 马克思, 恩格斯(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 135). 人民出版社.

  6. 6. 吴建平, 李佳钰(202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黑河学刊, (3), 82-87.

  7. 7. 徐晓宁, 任嵩(2020).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养成的启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7), 128-131.

  8. 8. 赵振华, 刘成刚(2007).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实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63-16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