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9  No. 06 ( 2021 ), Article ID: 47532 , 7 pages
10.12677/ML.2021.96220

论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以杨宪益英译《红楼梦》为例

施美玲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3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8日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论不休。本文根据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析杨宪益先生翻译《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应用的翻译技巧,大致可分为替换、直译、意译等。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译者对目的论的遵循,进一步领略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论认为译者目的决定译者行为,因此通过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也可走进译者的内心世界,站在译者的角度体会其对不同翻译技巧的权衡,从而颠覆大众对译者的传统偏见。

关键词

目的论,翻译技巧,《红楼梦》,文化负载词

On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 Case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Meiling Shi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Nov. 13th, 2021; accepted: Dec. 21st, 2021; published: Dec. 28th, 2021

ABSTRACT

People have debat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or a long tim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kills used by Mr. Yang Xianyi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Dream in Red Mansion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Skopos theory put forward by Vermeer, which are respectively Skopos rule, coherence rule and fidelity rule. In general, the skills used include transliteration, substitution, direct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ranslator’s adherence to Skopos theory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and further understand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Moreover, Skopos theory proposes that the aims of translators decide their actions, so by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skills used, readers can enter into the translators’ inner mind and know more about their balance of different skills, through which the traditional prejudices against translators will be finally subverted.

Keywords: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kills, The Dream in Red Mansions, Culture-Loaded Words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作为中国文学精粹,《红楼梦》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描写,使其更是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十七世纪开始,诸多译文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杨宪益先生版本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仅有英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对多国文学的感悟深刻,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他可以咨询自己的妻子戴乃迭女士,因此受到如威廉·倪豪士教授等学者的称赞。

杨宪益先生终其一生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堪称“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正如 [1] 许钧先生所言,每一个有使命感的译者,都会在翻译一部作品时明确选择自己的文化立场,而这一立场的确立,直接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心态和翻译方法。因此通过分析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所做的抉择来窥探我国译者如何在实现传意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合理输出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 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 [2] (Hans Vermeer)最先将“目的”一词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弗米尔认为,人类活动由目的决定,换句话说,在目标文本的创作过程中,决定译者使用何种翻译策略,不是以“忠实”、“对等”概念,而是“Skopos”(译文的预期目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目的原则,即“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目的原则是任何译者都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 [3]。诺德(Nord)认为:任何译文都由给定的目的而产生并服务于该目的。

目的论的另外两个原则为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令读者读懂,换句话说,译文应该考虑读者的情况、知识水平和需要。连贯原则要求“由译者产生的信息必须能够用与目标接受者情景相连贯的方式来解释” [4]。因此,译者应当充分考虑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创作出对接受者来说有意义的译文。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保持内容完整的同时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忠实、连贯和目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忠实遵从于连贯,而忠实和连贯都应服从于目的。赖斯(Reiss)和弗美尔(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所阐述的是译者可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但是不能随意发挥,要始终遵循目的论的三原则。

3. 文化负载词

英国学者蒙娜·贝克(Mona Baker) [5] 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概念意义的词汇,在原语言文化中存在一些与宗教信仰及社会风俗相关的事物,可以用来表达某一抽象或者具体的概念。廖七一 [6] (2000)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探索》一书中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承载和反应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它反映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特征和生活方式”。包惠南教授 [7] (2004)给出了另一个简明的定义:“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是指源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显然,文化负载词传达的是某种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文化内涵或联想。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文化负载词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具有相同的意义,但在中英文化中却没有相对应表达的词语;另一类是英汉两种文化中看似对应的词,但它们意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鉴于翻译界一直存在着直译和意译之争,有的学者认为目的论可以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

4. 目的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1. 忠实原则下的翻译方法

4.1.1. 直译

“直译”就是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其好处就是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最大限度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还可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著,了解源语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8]。

例一:

原文: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 [9]

译文:Then,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third month, a fire broke out in Gourd Temple-the monk preparing the sacrifice carelessly let a pan of oil catch fire and soon the window paper was alight. [9]

“窗纸”指的是糊在窗户上的纸,古诗中记载:“身饮数杯妻一盏,馀酌分张与儿女。微酣静坐未能眠,风霰萧萧打窗纸。”“窗纸”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一概念,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直译,翻译为“window paper”,保留原文本的文化特征,形象性非常强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西方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加深文化冲击。

例二:

原文: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 [10]

译文:Bird’s-nest is easy to buy, but my health is so poor that I fall ill every year and while it’s nothing serious I’ve already caused plenty of trouble. [10]

“燕窝”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代表,据说中国食用燕窝的历史长达一千多年,译者选择直译为“Bird’s-nest”,遵循忠实原则,保持“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激发读者去领略中国的美食历史,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种异化策略虽然看似暴力,然而却是话语权相对弱的国家进行文化输出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例三:

原文:贾琏一面接了茶吃茶,一面暗将自己带的一个汉玉九龙珮解了下来,拴在手绢上。

译文:As Chia Lien sipped his tea, he surreptitiously took off a Han-Dynasty jade pendant carved with nine dragons and tied this to her handkerchief.

“汉玉九龙珮”从字面理解就是汉代的刻有九条龙的玉佩,译者选择直译介绍中国传统文物,尤其是译者对于文中“龙”的处理,东西方对“龙”这一形象认知不同,在东方“龙”属于吉祥物,在西方却属于凶物,然而译者没有进行替换,也没有进行归化,翻译为西方的吉祥物,而是遵循忠实原则,选择直译,译文生动形象,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物。

4.1.2. 直译加注释

例一:

原文: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译文:Then her grandmother asked Tai-yu what books she had studied. “I’ve just finished the Four Books (Confucian classics),” said Tai-yu.

原文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译者选择先直译,目的在于向国外介绍中国特有的儒学经典,遵循了目的论的忠实原则,但是为了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者添加注释进行解释,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输出。

例二:

原文: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译文:For twenty years she arbitrates, where pomegranates bloom by palace gates. How can the late spring equal the spring’s start? When Tiger and Hare (Tiger and hare are the third and fourth years in the twelve year cycle.) meet, from this Great Dram of life she must depart.

这首诗是贾元春的判词,诗中出现的“虎,兕”两种动物,前者容易理解,后者指的动物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是一种长得像犀牛的瑞兽,后来用来比喻象牛一样的怪物。关于该字读音本身存在歧义,有的人认为“虎兕相逢”四个字应该暗喻元春的死是两大势力交锋的牺牲品。还有的人认为“兕”念“兔”,说元春死于虎年免月,译者支持后者,因此将“兕”译为“hare”,并添加注释进行解释。这里面涉及中国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此外添加注释,一方面避免原文晦涩难懂,另一方面辅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2. 连贯原则下的翻译方法

4.2.1. 替换法

“替换法”是用目的语中相似的表达来替换源语表达的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各种体裁与类型的翻译中 [11]。

例一:

原文: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译文:At Baseless Cliff in the Great Waste Mountain she made thirty-six thousand five hundred and one blocks of stone, each a hundred and twenty feet high and two hundred and forty feet square.

原文中“丈”属于中国专属的度量词,一丈相当于十英尺,译者在这里将“丈”替换为“尺”,遵循了连贯原则,即充分考虑了目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创作出对接受者来说有意义的译文,使译文具备最大限度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例二:

原文:及收拾完备,更衣盥手,吃了两口奶子糖粳米粥,漱口已毕,已是卯正二刻了。

译文:By the time she had finished her toilet, sipped some 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 and rinsed her mouth, it was half past six.

卯时是十二时辰的五点到七点这一时间段,原文中卯正则取中间六点,古时一刻钟为十五分钟,因此“卯正二刻”即指的是六点半。中国古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两个小时。译者在遵循连贯原则的基础上,将难懂的古代计时法替换为现代国际统一的计时法,以此保证读者可以读懂。

例三:

原文:说着,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

译文:While saying this Pao-chai had been examining the work in His-jen’s hand. It was a white silk stomacher lined with red …

“兜肚”是中国古代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贮物。而西方的“stomacher”则是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期,男男女女穿在上半身前面的装饰性服装。在15世纪末,男士的夹克通常有一个“v”字开口,这样就可以在胸前装饰一个腹部,而女士的长袍则在敞开的胸衣上镶有花边,胸衣也可以填充一个腹部,可以刺绣、珠宝或用蝴蝶结装饰。因此中国的肚兜不等同于西方的“stomacher”,然而译者将“兜肚”译为“stomacher”,在遵循目的论连贯原则基础上,应用了替换法,目的在于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增大译文的可读性。

例四:

原文: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

译文:They went on watching operas until dusk. By then the Lady Dowager had taken a special fancy tothe girl who played the part of the heroines and the one who took the clown’s role.

生旦净丑是当时戏剧行当的名称,其中“丑”指的是滑稽人物,往往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等。然而西方的小丑形象和中国戏剧中小丑的形象存在很大区别,西方的小丑起源时只是王宫里的一种职业,他们会说笑话,会表演节目,深受贵族们的喜爱。因此译者替换为“clown”还是难免存在歧义,但是作者还是选择遵循连贯原则,增加译文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方便西方读者理解。

4.2.2. 意译

“意译”是只保留原文的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旨在运用符合译入语语境规范且表达自然流畅的译文来再现原文内容 [11]。

例一:

原文: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译文:It was an account of the Stone’s rejection for repairing heaven, its transformation and conveyance to the world of men by the Buddhist of Infinite Space and the Taoist of Boundless time, and the joys and sorrows, partings and encounters, warm and cold treatment from others it had experienced there.

“红尘”,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语,一指人间俗世之意,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二指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这个例子中的“红尘”和上文的“天”形成对比,取第一个意思,即俗世之意,译者意译为“the world of men”,这样译文也可模仿原文的对仗模式和前文的“heaven”形成对比,如果音译为“Hong Chen”或者直译为“red world”不仅很难为读者理解,也会丧失原文的艺术效果,因此译者在遵循连贯原则的基础上,增加译文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可谓佳译。

例二:

原文:“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

译文:“The nineteenth is a good day for travelling,” he continued. “You can hire a boat then and start your journey westward.”

原文中的“黄道”在古代汉语中携带着独特的东方文化蕴意,黄道吉日是中国传统历法黄历(万年历)中的特有词汇,指的是诸事皆宜的日子。古人依据天体星象运行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规律制定了黄黑道日,从而对国人的用事择日趋吉避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选择,这种择吉文化自古以来已深入中国人的思想,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然而在西方,“黄道”只是天文学术语,英文表示为:“ecliptic”,是从地球上来看太阳一年走过的路线。译者意译为“a good day for travelling”是在遵循连贯原则的基础上表达原文的内涵。然而如果译者将文中“黄道”直译为“ecliptic”,则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反而会使西方读者感到匪夷所思。

例三:

原文: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译文:Resentment at a low official rank, may lead to fetters and a felon’s shame.

“纱帽”原指古代君主、贵族和官员所戴的一种帽子,后来泛指官职。译者意译为“official rank”,主要因为纱帽在原文中是暗喻的用法,如果译者进行直译,用力异化,保留原文的修辞方式,不仅达不到原来的效果,反而会令读者难以理解。西方读者很容易理解为纱制的帽子,但无法领会其真正的寓意。因此译者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揣摩读者的知识水平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使译文读者可以领略原文含义。

例四:

原文:贾母又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译文:The Lady Dowager’s gift was a purse containing a small golden effigy of the God of Learning symbolizing literary talent and harmony.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曾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非常庞杂。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奎星,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如果直译为“the lunar mansions”,完全丧失了原文的表意内涵,因此译者遵循连贯原则,意译为“God of Learning”,因为原文中的所指带有神话信仰色彩,中国的神仙对应着西方文化中的“God”。

5. 结语

本文在目的论的视角下,分析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技巧,无论音译、直译和意译均为译者在目的论三原则的制约下而作出的最恰当的选择。譬如译者认为需要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进行输出而遵循忠实原则,从而选择进行直译或者音译,必要的时候添加注释进行解释,力争外国读者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然而某些文化元素可能在中外有着相同之处,这时候译者可以进行替换,虽然没有达到文化输出的效果,但是却可以使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传意更加充分。意译亦然如此,目的在于遵循连贯原则,实现功能对等。学界曾对霍布斯和杨宪益英译的《红楼梦》进行对比,认为杨宪益更偏向异化策略,霍布斯则倾向于归化策略。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虽然杨先生内心渴望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但是他并没有过度异化,而是综合多种情况选择他所认为最恰当的翻译技巧,调节归化和异化,权衡忠实和连贯,从而实现翻译目的。此外,译者本身从未享有完全的自由,他不仅受到外界的限制,同时受到文本本身的限制,毕竟原文本是既决定了的又是开放的结构,它给作者以限定,又给予他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充分理解这一点,大众就不会站在上帝视角对译者作出片面评价。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客观对待译者以及翻译事业。

文章引用

施美玲. 论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以杨宪益英译《红楼梦》为例
On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A Case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J]. 现代语言学, 2021, 09(06): 1611-161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6220

参考文献

  1. 1. 许钧. 论翻译之选择[J]. 外国语, 2002(1): 62-69.

  2. 2. Reiss, K. and Vermeer, H.J. (2013)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59715

  3. 3. Nord, C.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 and Kinderhook.

  4. 4. Shuttleworth, M. and Cowie, M. (1997)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Landon and New York.

  5. 5.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133590

  6. 6.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7. 7. 包惠南, 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4.

  8. 8.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London.

  9. 9. 曹雪芹. 红楼梦[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7.

  10. 10. Yang, X.Y. (1978)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eign Language Press, Beijing.

  11. 11. 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