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681 , 6 pages
10.12677/ML.2023.111034

近二十年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文献综述

吴清清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29日

摘要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言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国外学者对构式语法研究相当关注。自上个世纪90年代,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被引进国内后也迅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国内,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本文基于近二十年(2001~2020)的相关期刊文献对我国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现状做个简要的综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及个人对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

构式语法,研究现状,综述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Qingqing Wu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7th, 2022; accepted: Jan. 22nd, 2023; published: Jan. 29th, 2023

ABSTRACT

Construction grammar is a new method of language research that emerged in the 1980s. Foreign scholar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Since the 1990s,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a new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has quickly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topics concerned by domestic scholars.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is also emerging in endlessl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levant paper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2001~2020). And on this basis, I will list questions and personally put forwar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Keywords:Construction Grammar, Research Status, Literature Review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式语法从提出到成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也不过30多年的时间。然而,它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且广泛的影响。最早提出构式语法这个概念的是Fillmore,但当时并未掀起热潮。直到后来以Adele E. Goldberg为代表的学者将此理论深入发展。为此,1995年,Goldberg的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出版发表引起了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当然以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影响力更加深远。国内对构式语法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为止国内引进构式语法也仅20多年。但是在这期间,国内构式语法研究可以说是发展比较迅速,不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当然,在这研究过程中也不免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搜索平台,总结和梳理国内近二十年构式语法理论的相关成果,目的在于发现构式语法理论在国内发展的现状,总结其特点以及发现不足之处,为国内构式语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笔者以“构式语法”为关键词,时间起始为“2001~2020”。根据数据库显示,自2001年到2020年,总库中共检索出1177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309篇。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发文量趋势,笔者按照每五年一个阶段对所选文献做了一个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观察到从2001~2020年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一直在不断前进。第一阶段2001~2005处于一个刚刚萌芽的稚嫩期,研究的数量较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发展较为迅猛,文献量大幅度增加。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有所缓慢,那么有学者总结这个阶段处于一个反思和创新发展的阶段。总体上来说,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

2. 国内近二十年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分析

通过观察近二十年的期刊文献分析,笔者将文献大致分为三大类: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构式结合的具体研究;构式语法的应用研究。

2.1. 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国内对于构式语法理论的探讨大致分为两种途径,其一是国内学者对构式理论研究的发展;其二是学者们通过对外国学者的著作或者文章进行述介。

董燕萍与梁君英学者(2002)在第一届构式语法国际会议举行后联合发表《走进构式语法》。该篇论文在分析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介绍了目前构式语法的研究重点、研究的主要特点以及该研究的背景。关于构式语法研究的前景,作者认为应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理论层次和应用层次 [1]。这也为构式语法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牛保义学者(2006)对《构式语法的跨语言研究》发表述评,牛保义教授在介绍该著作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构式理论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语言的构式构式研究主要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只有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对一个构式中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做出有力的解释 [2]。汪兴福和刘国辉学者(2007)对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论坛“构式语法专题研讨会”的内容做了综述。此次大会上众多学者围绕此专题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评价以及构式语法的阐释力做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该文章指出构式语法理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以及完善 [3]。刘国辉学者(2008)曾对Fried和Boas的著作《语法构式:溯源》发表评述。论文中除了对书中重要内容进行介绍之外,刘国辉学者就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异。它们的基本框架并不相同,构式具有不可预测性 [4]。刘玉梅学者(2009)对Bergs和Diewald的《构式与语言演变》进行评介。作者指出早期阶段的构式语法的研究大多数是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对特殊构式进行共时性研究。随着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构式语法的历时性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5]。侯金国学者(2014)曾发表探讨关于构式语法优在何处的文章。他指出运用构式语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难的语法问题,例如语义归属、动宾和述宾的语义问题、词类等语法标记一系列的问题 [6]。侯金国学者肯定构式理论的优点,激励更多的学者加入构式语法研究这一领域。张懂(2018)发表《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路径》述评。张懂就著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概述,指出构式语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注重适用语料库量化方法,而不仅仅依靠内省法。同时,张懂总结了该著作的一些显著特点,该著作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为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带来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7]。从总体来看,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从早期对基本理念以及理论特点的研究的关注到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说,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一直处于动态的过程,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2. 构式语法理论在汉语中的具体研究

构式语法理论被介绍到国内之后,国内学者也陆陆续续地运用构式理论来研究汉语。换句话说,在构式理论的指导下,解释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国内运用构式理论对汉语研究从第二阶段开始逐年增长且幅度较大。主要的研究涉及汉语中的一些特殊构式。

王寅和王天翼学者(2007)运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中“传承观”和“整合观”对“吃他三个苹果”这一汉语构式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解读。两位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构式的第6种解释方案。并将“吃他三个苹果”视为从“单宾构式”“双宾构式”“语气构式”“双音构式”等同时传承了相关的语法、语义及语用信息 [8]。李文浩学者(2009)从构式语法角度对“爱V不V”构式进行探讨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一个个案—爱理不理的特殊性。李文浩学者(2009)认为“听凭选择”的语义和“不满”的感情色彩是“爱V不V”的整体构式义,并非由组成成分“爱”所承担 [9]。李凰学者(2009)从构式角度对“再X也Y”考察分析,阐述了“再X也Y”这一构式具有假设“X”性状行为的程度。即使达到顶点,也不会改变Y的结果的这一独立构式义。文章最后还提到该构式反预期的语用表达功能,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研究 [10]。张建理和朱俊伟学者(2010)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被XX”构式进行探讨。通过对此表达式的来源、语义生成过程以及基本特点等分析,研究发现“被”字句和“被XX”句中的两义共同抽象出一个上义构式,一些常用的表达式被人们重新分析和高频使用而形成超常构式 [11]。张翼学者(2010)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冕死了父亲”这一构式进行了研究,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背景下,运用构式意义和普遍认知规律解释了句式的结构和组成部分的特征。“王冕死了父亲”这一句式在结构成分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语义对于句法的决定作用 [12]。吕建军学者(2013)同样依据构式语法的传承观对“王冕死了父亲”这一构式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这种类型的句子是典型的存现句 [13]。周莉和曹玉瑶学者(2018)对构式“V都V了”与“V就V吧”做了比较研究。从事件重要性角度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后运用还原主义方法,阐明了两种构式形成差异的原因 [14]。雷东平和胡丽珍学者(2013)对“NP + 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做了相关研究。他们认为“NP + 好V”是一个认知主体模糊凸显某一事物特征的构式,是事物的物性认知框架和特征凸显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构式。“好V”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结构,有的已经词汇化,有的还是跨层的短语结构,“好V”的动态性符合认知构式语法的动态观 [15]。吕文茜学者(2015)基于组配–构式分析法研究“把”字句典型构式义。通过组配–构式分析法,研究表明“把”字句的典型构式义是“致使–位移” [16]。

由此可见,国内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构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利用构式理论解决汉语语言现象。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宽。但不难看出,学者使用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此外研究汉语构式比较零散和单一,我认为这可能与汉语特殊句式比较众多且复杂有关。

2.3. 构式语法理论的应用研究

随着构式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于构式理论应用于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郑靓学者(2005)谈到句式语法对语言研究及外语研究的启示。郑靓认为与传统的生成语法相比,句式语法是研究具体的语言现象,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且在当今语言的环境下,句式语法开创了语法分析的“整体观” [17]。黄洁学者(2008)从构式语法理论视角探讨语言习得研究问题。黄洁认为构式语法在习得研究中更具有说服力,它可以解释普遍语法不能解释或无法解释的关于习得方面的问题,例如儿童习得问题、儿童在构造复杂语言是如何达到概念化和抽象化问题等 [18]。陈满华学者(2009)探讨构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陈满华主张二语教学的构式观,注重词汇与语法的过渡环节,处理语言现象时重视构式义的阐释以及淡化语言规则的作用 [19]。陈睿学者(2013)同样从构式理论角度探讨中学英语教学。陈睿认为构式语法从理论上支持了语法教学并为语法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即在交际语境中实施认知语法教学,寻求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性与准确的融合 [20]。曹志宏和王燕平探讨了Goldberg构式语法观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文章最后提出了四点教学启示,第一树立语言的构式观;第二遵循习得的规律;第三强调正确的语言输入;第四注重汉语与英语构式的异同 [21]。施春宏、邱莹以及蔡淑美(2017)基于构式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探讨汉语二语习得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文章指出在构式理论研究体系中,构式本体研究、习得研究和教学研究三者之间应该有机结合,互动互进 [22]。

从以上这些学者对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研究中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基于构式理论的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的研究数量有限。研究的类型主要偏于启示类,处于一个正在成长的阶段。构式语法的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与改进。

3. 国内构式语法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过国内学者的努力探索,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第一,理论方面大多都是引用外国学者的理论,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外国学者的著作介绍以及评价,自主思考创新的较少。而且大多数都是比较局限性的对国外构式语法理论的概念、内涵进行阐释,换句话说就是机械的翻译。第二,构式理论与汉语构式结合探讨的范围还是比较狭窄。而且研究汉语构式的个例比较多,系统性的研究比较少,研究成果也比较单一且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对于汉语构式背后的认知意义揭示少。因此其研究深度和广度应进一步拓展。第三,基于构式理论的外语研究和语言习得研究的文献数量并不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都是启示类的文章。第四,构式语法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度较低,例如翻译学,神经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最后,构式语法理论的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很多汉语构式的研究都偏向于内省分析法,缺少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不可否认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但是为了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创新,可以引入其他研究方法来实现这一效果。

3.2. 未来展望

鉴于以上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提出几点个人认为应该注意或者说可以尝试改进的建议,以推动构式语法理论在国内更好地发展。第一,我认为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不断地自我创新,不能拘泥于外国学者所提出的理论,可以以国外学者的理论为基础再发展创新。而且还要重视构式语法理论的批评与反思,在批评的基础上深化研究问题,拓展研究领域,提倡多元化研究方法。未来构式语法的发展不仅仅拘泥于理论研究,还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使用语料库法、实验法等多元化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第二,加强构式理论其他学科的交流,特别是翻译学。目前构式理论在翻译学方向的研究严重不足,构式语法可以应用于翻译学。如果对不同语言的构式进行梳理总结,再根据意义进行语际对应就可以将其作为翻译的备查资料和机器翻译的数据来源。这种不仅仅是语义层面的对应,而是基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语境功能等多个维度的对应。大大增强了翻译的准确性。第三,在汉语的构式语法理论方面,要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发现汉语构式背后的规律性。尝试建立基于汉语完善的构式语法体系和语法系统,不断加强汉语的构式研究,推动构式语法研究的本土化。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的认识和思考大部分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观点。因此需要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要结合汉语语法和汉语结构的特点。还要注重描写和解释相结合。我们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在汉语研究方面更加要注重探索汉语构式形成的背后的认知意义。最后,加强构式语法研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当前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日益凸显,这也警示我们需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地研究语言学的相关问题,增强构式语法与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4. 结语

本篇论文从三个主要方面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实除了以上三大类研究,我国学者也涉及其他相关的研究,例如认知与构式语法研究,代表人物如刘国辉(2007)、王寅(2011)等。还有其他学者研究构式压制现象,如王寅(2009)、施春宏(2014)等。还有涉及一些其他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数量虽然不大,但是也丰富和推动了构式语法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构式语法理论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理论,让学者们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思路和眼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且在探索过程中还要勇于反思与批评,既要学习外国构式理论的学术成果,也要推动构式语法理论本土化。同时加强构式理论的应用研究。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对于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仅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文章引用

吴清清. 近二十年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文献综述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1): 234-23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34

参考文献

  1. 1. 董燕萍, 梁君英. 走近构式语法[J]. 现代外语, 2002, 25(2): 143-152+142.

  2. 2. 牛保义. 《激进构块语法》述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35(4): 311-314.

  3. 3. 汪兴富, 刘国辉. 构式语法专题研讨会综述[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6): 73-75.

  4. 4. 刘国辉. 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8): 1-5+22.

  5. 5. 刘玉梅. 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进展——《构式与语言演变》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4): 314-316.

  6. 6. 侯国金. 构式语法到底优在何处[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3): 33-39.

  7. 7. 张懂. 《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路径》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 50(3): 463-467.

  8. 8. 王寅, 王天翼. “吃他三个苹果”构式新解: 传承整合法[J]. 中国外语, 2009, 6(4): 22-30.

  9. 9. 李文浩. 作为构式的“都XP了”及其形成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5): 57-63.

  10. 10. 李凰. “再X也Y”的构式分析[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4): 35-40.

  11. 11. 张建理, 朱俊伟. “被XX”句的构式语法探讨[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2(5): 120-123+128.

  12. 12. 张翼. “王冕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新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33(4): 17-20+86+127.

  13. 13. 吕建军. “王冕死了父亲”的构式归属——兼议汉语存现构式的范畴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5): 75-83

  14. 14. 周莉, 曹玉瑶. 评价构式“V都V了”与“V就V吧”的比较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4): 69-80.

  15. 15. 雷冬平, 胡丽珍. “NP + 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13(4): 470-484.

  16. 16. 吕文茜. 基于组配-构式分析法的“把”字句典型构式义研究[J]. 外语研究, 2015, 32(5): 22-25.

  17. 17. 郑靓. 句式语法对语言研究及外语教学的新启示[J]. 外语教学, 2005, 26(1): 34-37.

  18. 18. 黄洁. 语言习得研究的构式语法视角[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24(4): 84-89.

  19. 19. 陈满华. 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4): 64-70.

  20. 20. 陈睿. 构式语法理论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0): 72-75.

  21. 21. 曹志宏, 王燕萍. Goldberg构式语法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111-116.

  22. 22. 施春宏, 邱莹, 蔡淑美. 汉语构式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思考[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5): 34-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