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6636 , 8 pages
10.12677/AE.2023.131214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 过程: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研究

王凯丽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7日

摘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是在坚持育人为本、合力育人、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结合高校学科结构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而构建起课程思政的战略模式。但二者在融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式注重观点罗列、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必须要通过积极发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主体”三要素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融入过程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书育人,课程思政

Integr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Study of Basic Connotation,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Reform Paths

Kaili Wang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Received: Nov. 1st, 2023; accepted: Nov. 30th, 2023; published: Dec. 7th, 2023

ABSTRACT

Integr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mor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rocess is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It takes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the carrier, combines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constructs a strategic model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re ar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mprehensiveness of teaching content, emphasis on listing viewpoints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ol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leverag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ubjects”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path of integration.

Keywords: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6年12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1]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 。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下,全国高等教育将“课程思政”提上教育改革日程,并要求高校各类课程教学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和实践育人基地,必须要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学主体,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社团活动、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观念,通过影响他们的政治信念、思想觉悟、价值准则、情感行为,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共同的价值目标,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 。这样一来,青年大学生就能够形成高度的国家政治认同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

2. 基本内涵

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什么人”;二是“如何培养人”;三是“为谁培养人”。要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在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趋于多元化,高校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发展情况,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从而激励广大学生立足国家事业发展视野并朝着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追去共同价值的目标努力奋斗。

2.1. 坚持育人为本

学校要育才,必须要做到先育人,而育人又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换言之,高校教师在传授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主动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执行者、引路人的责任。当前,受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影响。坚持育人为本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此,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育人内涵,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坚持育人为本作为教育事业中的核心价值观,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支持上,教师通过与家长和学校密切合作,争取做到尊重并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进而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2.2. 倡导合力育人

教师倡导合力育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合作,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共同育人。合力育人要求授课教师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适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案例,教学内容多穿插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的现实素材。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倡导合力育人,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和学生潜能,并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注重实践育人

教师注重实践育人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实验课、实训课、实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活动中,尤其是理科、医科等实验实践课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以广东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课程为例,卫生学理论课33学时,实验课30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将近50%,因而,在实验实践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因素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4] 。一般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和完成的,教师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竞争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现实困境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受到来自多元文化和道德伦理等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社会文明的结晶,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和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存在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式注重观点罗列、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无法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有力支撑。

3.1. 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刻

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可能存在不够全面和深刻的情况。主要体现为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根据时事变化及时更新;没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没有安排相应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教师在讲解课程时,会试图将学生讨论、案例讲解、内容阐述三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但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受三方面因素影响,原有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不够全面和深刻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简单化、常识化。其中,教学内容简单化体现为教师仅挑选重要且易懂的内容进行阐述,直接舍弃部分需要一定理论知识支撑的原理;教学内容常识化体现为教师特意避免复杂的理论纷争,直接选用生活常见案例来解释理论。但需注意的是,当教学内容简单化、常识化后,课程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会受到限制。

影响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刻的因素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一是宏观因素。教学资源和支持是影响教学内容全面性和深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可能难以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教学内容;二是中观因素。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也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有些教师可能在某些领域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或深入,导致在教学中无法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深入讨论;三是微观因素。教师授课通常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出取舍,无法涵盖所有细节和深入探讨。

3.2. 教学方式注重观点罗列

当前,由于相当部分教师教学内容存在不够全面和深刻的情况,相应地,在教学方式上就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更加注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观点的列举,缺乏对观点的深入解析和讨论。由于高校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缺乏教学资源和支持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风格,导致教师只能简单罗列观点,无法对每个观点进行深入讨论和解析。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但根本无法突出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为此,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供深入的观点解析和讨论,高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高校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尤其是英语、思政课等公共课程。若该高校是特色类高校,如医药类、理工类、电力类、民航类、通信类等,那么就会存在特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混班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大部分教师会选择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模式。但案例教学模式实效存在三点问题:一是教学中如果选择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背景不符合,学生很难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案例选择应该与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二是有些案例设计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三是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可能不合适,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案例和抽象出通用的原则和规律。基于此,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需要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探索的案例,同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而学生也应该主动思考和讨论,真正从案例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接受案例内容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那么案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3. 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分配不合理

由于高校传统教学方式是大班授课,所以师生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机会也比较有限,课程思政难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加以落实 [5] 。当前,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课程,教学过程均存在教师主导性突出、学生不愿参与的情形。原因有四:一是师生互动不够。多数教师的教学内容多、课时量少,为节省时间和完成教学任务安排,部分教师趋向于选择全程主讲。但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那么学生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二是学生缺乏主动性。部分教师可能不会要求学生做好前期预习和后期复习工作。如果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指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那么学生可能会变得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愿意或非常有限地去发动学生讨论教学内容。但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占据发言时间,而学生只是听讲和接受知识,那么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能力可能会降低。为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发言和表达意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而基于教学过程中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角色分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求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就会有所受限;四是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和答疑解惑,那么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改革路径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十分必要。教学内容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学主体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教学方式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 [6] 。对此,本文通过将“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式”确定为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核心要素,力图要通过发挥每个要素的作用,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改革路径。

4.1. 教学内容要深入挖掘课程育人资源

高校教师要使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门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提供全面和深入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运用合适方式表达出来?可从获得学生情感认同、提供教学支持和资源,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课程思政的日常话语体系,找准学生情感认同的契合点。一方面,教师要关注课堂外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不断挖掘大学生学习、思考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素材。通过设计和选取情境化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如关于友情、家庭、职业发展等),将抽象的价值理论融入其中,通过对案例情节和角色的解读和塑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思想理论的内涵,以此阐述课程学习与奋斗意义的理论价值所在。但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提前准备教学内容,确保自己对所教授的知识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遗漏或浅尝辄止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要抓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将专业知识的理论阐述与热点问题的深度解读实现有效对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专业理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理论知识,进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产生情感认同。以环境卫生学这门课程为例,通过阐述目前我国在环境卫生方面的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卫生学科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四个自信”。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和分享经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看法。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关注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不能脱离教学理念的规范与引导。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及时关注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变化,并根据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调整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积极利用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如图书馆、实验室、科研项目等,申请一批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项目,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而教育产品作为引领大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积极上进的价值观念的生动案例,教师必须要将其融入到学科专业方面进行阐述,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帮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化、内化、转化、优化。为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深度,提升高校的综合育人能力,教师教学还可以从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如针对在校医学生,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真实的医患关系等案例,如沟通问题、医疗纠纷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医患关系中的挑战和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伦理道德素养。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为他们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推进实践教学

为适应学生需求和教育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互动教学、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创新课堂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教师可以利用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是青年学生,高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互联网 + 新媒体教育”平台,正确把握好互联网技术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传统线下课堂与新兴在线教学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图文案例、视频等直观性有效资源,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日常生活场景相结合,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如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另外,高校可以将专家授课进行现场录制、同步直播、后期制作,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以公开课形式等进行课程共享或推广,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单一的线下评价模式,完善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借助互动参与、课堂测试、作业成果等形式,直接或间接考察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感受,既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又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学习资源共享最优化的目标。

第二,打造特色仿真实践教学,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课堂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一般高校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增强课程内容的学理性,但随着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开始超过传统教学,高校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学校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创意场景和交互体验式的AR体验课程,通过整合发挥新兴资源优势,让学生能够充分领悟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新媒体教育平台中去的基本路径。以医学类高校为例,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真实的医疗场景,如模拟手术、急救情况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模拟实践,进而更好地体验到真实医疗环境中的挑战和压力,培养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还可以在虚拟仿真中加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理念和职业信念。除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医疗实践活动,如临床实习、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际实践,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进一步巩固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实践经验,思考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否得到了贯彻,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课堂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理念,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进而为他们日常价值观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4.3. 明确教学主体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生则是民族复兴的担当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执行者的角色,学生则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的角色。而明确教师和学生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既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培养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更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繁荣稳定。

第一,坚持师德至上,引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重视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因而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而且,一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又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认可教师的价值观引导。为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践路径有三:一是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师要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不得以权谋私,不得违背职业道德,不得滥用职权,不得有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自觉遵守和践行师德基本规范的准则要求;二是充分发挥高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的功能,逐步提高新入职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要通过内化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为他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更好地表达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作好准备;三是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坚守教育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始终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做到言行一致、言教合一,从而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学生的成长进步作出贡献。

第二,提高教师对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价值。一般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高校会为学生开设各种类型的课程。由于高校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育人,所以每门课程都要担负起育人的重任。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其与培养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实现有机融合。当前,高校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课程育人是要扎扎实实落到实际效果的,为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价值,高校教师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环境的创设,要通过创设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发表自身观点并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去;三是加强各高校、各学院、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和交流,通过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第三,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就要求高校学生在日常体验和了解多元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从思想、学习和生活三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专业课和公共课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对待每一门课程,同时,学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专注和坚持,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二是尊重专业知识和学术规范,理解专业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抄袭、不作弊、不剽窃他人作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学科竞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了解社会现实情况,认识到自己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探索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学生只有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人民生活的实际影响,才能发挥学习和实践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作用。

5. 结语

综上,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契合学生实际等三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改革路径等内容展开研究。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需要高校教师、社会实践、媒介运用、专业素养等多方面形成统一体。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之一,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努力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坚定履行好新时代自身的使命,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基金项目

广东医科大学党建研究课题(GDMUD2022016);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ZJ23QN03);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23MJG06)。

文章引用

王凯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研究
Integr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Study of Basic Connotation,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Reform Paths[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638-964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491

参考文献

  1.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2. 习近平.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N]. 光明日报, 2019-03-18(001).

  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2-27(001).

  4. 4. 刘福红, 蔡畔, 辛萍, 于淼, 李秋玉. 财经类高校理科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 广东化工, 2020(23): 218-219.

  5. 5. 陈吉利. 地方高校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 教学困境、基本定位与改革路径[J]. 高教论坛, 2020(12): 50-52.

  6. 6. 顾志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路径构建径[J]. 教育探索, 2017(5): 84-8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