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9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567 , 8 pages
10.12677/Design.2024.91035

城市认知理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体验研究

——以南京颐和路片区为例

濮依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7日

摘要

城市的气质源自历史文化的积淀,而城市的魅力则来自于不同时代建筑元素的有机融合和特质传承。本文基于城市认知理论,通过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认知中的作用,以外滩万国建筑群作为先行案例,介绍了历史文化街区在认知体验中的空间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南京颐和路片区作为本文研究案例,阐述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历程,从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及文化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其独特的空间特征与特色体现,同时,探讨城市认知元素在其中所充当的感知作用,揭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特有空间体验对城市认知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新的视角,寻求更符合人们体验需求的城市更新。

关键词

城市认知,历史文化街区,颐和路,认知元素,城市更新

Research on Spatial Experi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eighborhoods under Urban Cognition Theory

—Taking Nanjing Yihe Road Area as an Example

Yi Pu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Nov. 2nd, 2023; accepted: Nov. 20th, 2023; published: Feb. 7th, 2024

ABSTRACT

The temperament of a city originates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while the charm of a city comes from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er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cogni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in urban cognition and introduces the spatial effec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in cognitive experience by using the Bund Universal Building Complex as the first case. On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the history and conservation history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Yihe Road in Nanjing is presented, and its uniqu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road layout and cultural landscape experience, while the perceptual role of urban cognitive elements in it is explored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que spatial experience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Yihe Road on urban cogni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urban planning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protection, and to seek urban renewal that better meets people’s experience needs.

Keywords:Urban Cogni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Yihe Road, Cognitive Elements, Urban Renewal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城市的发展始于自身地位与角色的定位,城市规划的发展源于人类对城市认知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承载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及社会多样性。在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独特的地域性资源,是城市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色 [1]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现代化发展的压力,在多元文化和复杂城市要素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探索城市空间有效传承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从城市认知视角出发,结合南京颐和路片区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体验与城市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城市认知理论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价值,为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实践。

2. 城市认知理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

2.1. 城市认知理论概述

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城市认知理论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人们对城市感知及认知的理论,关注个体对城市环境多方面的感知和体验,强调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性 [2] 。个体通过感官接收城市环境中的刺激,并将其与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联系起来,根据个体经验或价值观的不同形成对城市的差异性认知。同时,城市认知理论不仅仅涉及到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感知,还包括对城市功能属性、文化历史与社会认同等方面的认知意义,在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探索城市规划的方法路径,创造更具生活品质和效益可持续性的城市环境。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与特点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历史的空间载体,隐含着城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不仅代表着城市发展所遗留下来的物理记忆,更是城市现有身份与认同的象征,展现文明的积淀与城市的兴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所体现的建筑风貌、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等特点是一种综合文化遗产形态,融合了地方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综合性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时代性的文化产物 [3]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载体,充当着人们文化体验和社会交流的活动空间,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与情感价值。但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下,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同时,不得不关注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以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需求为考量,通过科学的规划、保护和管理来让其焕发活力,为城市发展产生新动力。

2.3. 城市认知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中的应用

城市认知理论认为城市是人心中的一种心理映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城市有不同的认知和感知。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研究中,城市认知理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探索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方式与认知过程,关注其内里的空间体验需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价值和意义,以及人们对其态度和行为。城市认知理论提供了一种综合的视角与方法,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城市居民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认知及体验,从而更好地解读其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作用。运用城市认知理论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与改造措施,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特色亮点,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借助城市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力和魅力,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以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为例,外滩是上海昔日繁华奢靡的最佳见证,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华尔街”。万国建筑群包括以哥特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其多样性的差异化城市认知特征,代表着上海外滩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空间所承载的城市历史记忆。通过对万国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其已成为城市的地标与象征,影响着居民与游客对城市的形象认知,能够感知所被浓缩的城市发展的兴衰,激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充分理解并体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价值意义。另外,万国建筑群每日18点都举办以浪漫的点灯仪式,这一文化活动为周边居民与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观赏者可以选择在建筑群下或是对岸的浦东美术馆观景长廊进行文化体验,欣赏亮灯瞬间的绚丽景致。于浦东美术馆观景长廊向黄浦江对岸的万国建筑群隔江对望,建筑的外立面被灯光照亮,每座建筑都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展现出特有的设计表现和灯光效果,游客可以欣赏到建筑的细节和轮廓,在灯光的映衬下,历史建筑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夺目地展示出它们作为历史建筑的底蕴美丽与城市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并与高楼耸立的浦东新区形成古典建筑与现代写字楼的鲜明对比,框景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呈现璀璨精致的景观(图1)。同时,若从万国建筑群隔江望向浦东美术馆,观赏者则会体验到另一番趣味效果。当夜幕降临即点灯时刻,浦东美术馆会化身为一块巨幕,于镜厅或长廊观赏万国建筑群的游客会化身为巨幕里的人物剪影,变幻着的屏幕背景对应着变换着的人流影像,在长廊上所流动的痕迹构成了美术馆巨幕上的动画瞬间,以动感且艺术的技术手法呈现现代与历史的“对望”,构建“你在看风景,而我在看你”的意境,游客在充满以有趣且具有艺术浪漫的文化氛围之下,体验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万国建筑群的点灯活动与浦东美术馆所对应交互的艺术展示共同构成了外滩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与吸引力。通过亲历这一文化活动的感知体验,在无形中深入了历史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对比以历史建筑的庄重宏伟与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给游客带来了一种独有的城市认知体验,凸显了上海外滩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城市魅力和城市形象的丰富性。

3. 颐和路片区的历史与保护

3.1. 颐和路片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颐和路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9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其保护范围

Figure 1. Lighting ceremony of the universal complex

图1. 万国建筑群点灯仪式

包括以北到江苏路、东至宁海路、南抵北京西路、西至西康路,共分为13个片区,占地约35公顷。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先行示范区十一片区,集文化、艺术、时尚等多元素于一体,与颐和路公馆区(十二片区)及即将启动的十三片区连成一片,赋予历史建筑崭新的活力和功能,对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具有示范效应。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为了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于翌年1月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和工程师古力冶主持编制了《首都计划》,成为南京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的城市规划文件。颐和路地区作为一级高级住宅区被划入规划范围,自1930年建成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曾有63位共和国将军和222处名人故居居住于此,见证往来岁月的变迁与历史风雨的洗礼,反映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被誉为“民国建筑博物馆” [4] 。作为城市的历史遗存,其提供了了解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演变发展过程的窗口,增强居民及游客对城市身份和角色认同的感知途径。同时,颐和路片区的文化价值为城市带来了独有的地域性吸引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为了城市多元性的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南京城市价值与颐和路片区文化体验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3.2. 街区规划与保护措施概述

颐和路作为南京保护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是2015年首批公布的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早在2012年,南京市就开始编制《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14年得到批复,有效地指导了街区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20年编制了《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复兴计划》。这一规划是基于详细的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上位规划,对《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进行补充与深化,旨在进一步明确保护目标、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利用方式等具体规定,推动该街区的复兴和发展,为颐和路片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框架。2020年街区共分为13个片区,现有285处院落,其中264处具有民国时期建筑风貌,纳入文物部门保护的各类建筑有225处,被誉为“近现代建筑博物馆” [5] 。保护工作于2018年5月启动,遵循“修旧如旧、与古为新”的原则,首先针对于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先期开放区域11-1片区进行修缮。在展现历史文化街区昔日风貌与体现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的同时,结合当代城市发展和空间需求,引入新的功能和公共空间,实现整个街区的新旧共生。基于此,南京历史地段保护的关注点实现了从建筑风格到街巷空间再到人的转变,更加关注建筑与人的交互,同时,通过保护院落的人文内涵和景观风貌,不断提升街区活力,将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国内外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使其成为提升南京市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客厅”。

4. 颐和路片区的空间特征与特色体现

4.1. 颐和路片区的建筑风格与布局

街区内分布以欧式、法式、中式等形制各异的民国时期建筑,其中花园洋房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在以颐和路为中轴线的道路格局中构建出犹如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特色风貌,是南京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住宅和外国驻华使节公使馆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保留完整度,反映了南京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 [6] 。颐和路的空间风貌因其丰富的民国历史而造就,自民国时期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许多近代建筑和规划师在该片区做了尝试,形成了流派纷呈的民国独栋建筑群及类似于巴黎古典城区的空间格局。街区内的建筑多为西方现代和古典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以院落为基本单元,形成了街巷、院落、建筑本体、花园的四级空间,在展现民国时期特有的高档住宅风貌的同时,根据其精致的建筑形制及环境风貌展现公馆所体现的深厚历史积淀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 [7] 。此外,街区的建筑风格伴以“方格网式 + 放射式”的道路组织方式,在建筑形制保护与院落空间维护的条件下,整体且多方面地映射出民国时期的规划思想,营造富有和谐城市肌理及适宜居住的社会环境。

4.2. 颐和路片区的文化景观与历史特色

颐和路片区作为中国现存少有的完整且大面积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建筑价值之外还承载着民国时期中国上流社会精英分子的兴盛和式微,见证了国民党政权的兴盛和衰败。对南京居民来说,颐和路公馆区一直是“上流住宅区”而神秘高雅的代名词,是南京众多历史遗迹中最富有故事传承的地方,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图2)。颐和路第十二片区经过改造已经成为民国风情休闲旅游区,其中包括以名人公馆改造而成的民国风酒店、艺术风尚街区及品质人文社区,使规划的“游中山陵、观总统府、住公馆区”南京民国旅游线路成为现实。整个片区完整地保留了原有高级住宅区的规划格局、建筑风格与街道尺度,承载着独属南京的民国记忆。作为南京城内最集中展现民国风情、记录民国历史变迁的区域,颐和路片区充分体现其被誉为“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的称号。颐和路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为人们展示了民国时期的风貌和历史变迁,成为连接城市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彰显了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图3)。

Figure 2. Yihe Road mansion area

图2. 颐和路公馆区

Figure 3. Yihe Road block business card logo

图3. 颐和路街区名片logo

5. 城市认知理论在南京颐和路片区中的作用体现

5.1. 城市认知元素在颐和路片区中的特征体现

道路是城市空间的主要组织者和连接者,它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导向和流动 [8] 。颐和路片区内的道路以网格状分布,形成了多个方形或长方形的街区,其布局和形状直接影响着人们在颐和路片区的行进路径和空间感知。网格状的道路系统不仅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使人们能够更轻松地辨认方向和选择行进路径,此外,方形或长方形的街区形状也带来了一定的规整感和可预期性,使人们对街区的结构和组织有更清晰的导向认知。

边界是城市空间的分隔者和界定者,它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划分和归属 [9] 。颐和路片区内的边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物理上明显的边界,如围墙等硬质设施,它们将街区与周边环境隔离开来,形成具有一定封闭性及私密性的相对独立空间。围墙类结构物作为街区边界的存在,不仅起到了空间分隔的作用,还提供以一种明显的感知与认知,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辨别出街区的界限。另一种是心理上模糊的边界,如建筑风格、功能用途、历史背景等差异化特征,它们将街区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子区域,历经不同时期和风格的建筑的共同存在,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层次特色的街区。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给人们一种模糊的感知,使得街区内部呈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同时,街区内不同建筑的功能用途和历史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街区的边界。不同功能和历史背景的建筑创造了街区内部的细微差异,使人们能够感知到街区内不同子区域之间的变化和转换。

区域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和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颐和路片区内的区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文化街区,如公馆区、使馆区等,它们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时代记忆,成为人们对南京民国时期的回忆和认同的象征;另一种是示范更新街区,如第十一街区等,它们引入了多元文化和创意产业,通过激活历史建筑的多样化功能和空间活力,创造出多元的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满足人们对街区的多样化需求与期待,展现街区的源创新与新活力,体验现代城市的多样性和发展动力,构建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的形象。

节点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和焦点,它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注意和记忆 [10] 。颐和路片区周围的节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交通节点,如公交站、地铁站等,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使街区与城市其他地区紧密相连。这些交通节点不仅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接驳,还成为人们进入和离开街区的重要门户,形成了街区与城市之间的重要桥梁,增强了街区与城市的联系;另一种是活动节点,如广场、艺术中心等,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休闲方式和社交场所,在宜人的空间环境下促进了街区内部的社交互动和交流体验。

标志物是城市空间的突出标识和象征,它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情感。颐和路片区内的标志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标志物,如名人故居等,它们记录了街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增强了街区的品位和气质;另一种是现代标志物,如商业店铺、创意店铺等,它们代表了街区的现代发展和商业活力,展示了街区的时尚风格和生活品味,增强了街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历史标志物和现代标志物共同构成了颐和路片区作为城市空间的突出标识和象征,营造了一个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城市空间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情感体验(图4)。

Figure 4. Yihe Road area intersection view

图4. 颐和路片区路口景致

5.2. 颐和路片区空间体验与城市认知的关联作用

空间体验被视为城市认知的重要反馈机制。南京颐和路片区通过尊重与保护历史建筑的原貌和风貌,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保留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在给人们带来独特空间体验的基础上,加强了人们对街区的记忆和认同。这种积极的空间体验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颐和路片区的认知和情感连接。这种空间体验一方面是南京城民国历史选择的结果,形成南京市特色的文化标识;另一方面是该街区的空间元素也影响着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在街区进行更新的过程中,整体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是提高人们对街区识别的重要考虑因素,人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地理解与把握街区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对城市角色产生特征性认知。此外,现今多元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引入加强了人们对街区的探索欲与体验度,多样化的功能空间实现人们在街区中的自由性,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特色记忆点与重要支撑。

6. 结语

南京颐和路片区作为一个充满民国风情和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街区,呈现出多国人文风情与古朴历史建筑交相辉映的景致,构建出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在南京颐和路片区的发展与保护中,结合以城市认知理论等多要素的解析,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融的有机更新空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街区的城市空间需求,还可以极大程度上加强人们对街区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共同致力于塑造出可识别且创新性的城市角色。通过运用城市认知理论这种综合性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塑造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创造互动且共享的城市空间。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文章引用

濮 依. 城市认知理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体验研究——以南京颐和路片区为例
Research on Spatial Experi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eighborhoods under Urban Cognition Theory—Taking Nanjing Yihe Road Area as an Example[J]. 设计, 2024, 09(01): 294-30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1035

参考文献

  1. 1. 张立恒, 荣丽华. 特色街区的“城市角色”空间认知——以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东街城市设计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1): 88-89.

  2. 2. 魏广君, 孙晖.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认知的中道——一个耦合进化的认知框架探讨[J]. 城市规划, 2021, 45(10): 67-77.

  3. 3. 邵钶钧, 周复多. 城市历史街区的认知历程与重塑[J]. 中国名城, 2017(5): 18-24.

  4. 4. 吴寅妮.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5. 5. 方遥, 殷敏, 魏云, 等. 基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以南京市颐和路11-1片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23(10): 107-112.

  6. 6. 李昊伦. 空间基因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研究——以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 254-261.

  7. 7. 许心仪. “颐和路春秋”品牌相关策划[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6.

  8. 8. 张楚玥. 基于城市认知和意象的哈尔滨城市符号塑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9. 9. 张宇晴. 历史城市街区的“城市意象”理论应用思考[J]. 建筑与文化, 2021(6): 27-28.

  10. 10. 霍珺, 李月, 朱喆. 基于意象认知的历史街区街巷节点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镇江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J]. 设计, 2019, 32(6): 142-14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