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687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1036

交际–功能视角下严译《天演论》中的文化 交际现象

杜雅坤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29日

摘要

严译《天演论》通过文化置换的方式将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其译文关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将语言视作社会行为,他的翻译过程以交际为目的,通过交际实现译文的功能。显而易见,这种交际翻译与功能主义方法有很大联系。根据赫维和希金斯的观点,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文化置换的一种形式。因此,本文基于赫维和希金斯的交际观点,从交际–功能视角分析《天演论》中的文化交际。文章得出,严复通过文化翻译中的交际实现文本功能,使用交际–功能方法研究实现了文化社会语境与文本功能结合。

关键词

严复,交际–功能翻译,文化置换,交际翻译

A Study of the Cultural Transposition in Tian Yan Lun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ve-Functional Approach

Yakun Du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Dec. 14th, 2022; accepted: Jan. 22nd, 2023; published: Jan. 29th, 2023

ABSTRACT

Tian Yan Lun introduced evolutionism into modern China by means of cultural transposition. Its translat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regards language as social behavior. His translation process aims at communication and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Obviously, thi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ccording to Hervey and Higgin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a form of cultural transposi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is approach, this paper analyze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n Tian Yan Lun from a communicative-functio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Yan Fu realizes the text function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and text function by using communicative-function method.

Keywords:Yan Fu, Communicative-Functional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positi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严译《天演论》通过文化置换的方式将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其译文关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将语言视作社会行为,他的翻译过程以交际为目的,通过交际实现译文的功能。显而易见,这种交际翻译与功能主义方法有很大联系。根据赫维和希金斯(1992)在Thinking Translation: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English中提出的观点,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是文化置换的一种形式,指目标文本使用在情境上合适的目标文化对等语,而不使用字面翻译。因此,本文将基于赫维和希金斯的交际观点,从交际–功能视角分析《天演论》中的交际翻译。

2. 理论依据

2.1. 交际–功能翻译

交际与功能两个术语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两者都强调翻译目的和语境的重要性。在功能主义传统认为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语言研究方法需要将意义研究包括在内。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情景语境至关重要,语境必须包括言语事件的参与者、正在发生的言语行为以及其他相关特征。功能学派都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因而将自己关于翻译过程的观点建立在交际理论的基础上。奈达的理论也采用了交际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性等同于不可预测性,译员需要对跨语言信息传递时缺乏的可预测性进行补偿 [1]。产生这种不可预测性的原因就包括译员和目的语读者对源文本的背景不熟悉。奈达将这种“信息的难度”定义为交际负荷,交际负荷量越大,接收者越难理解。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他提出在目标语文本中建立冗余进行补偿,即延长信息以扩大信息负载 [1]。

然而,奈达的这种交际模式并不完善,它忽略了文本产生和接受的社会环境,并且将意义视作从源语完整传递到目的语的一种可量化的实体。因此,需要将交际放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将译者视作一个社会人,并考虑译者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意图。文本本身不具有功能,只有在文本被接受后才具有功能 [2]。而交际的目的就是翻译要实现的功能,处于现实中的交际目的完善了译者的交际链。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交际–功能翻译方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文本产生和接受的社会环境,重视译者的交际能力和现实中交际意图,从而实现翻译文本功能的翻译方法。

2.2. 文化置换与交际翻译

当语际翻译中出现文化缺省现象时,可采用文化置换的翻译程序。置换不涉及到源语和目标语平行范畴和平行概念之间的直接转移,因此它属于曲径翻译。很多情况下,置换的目的是使目的语文本更符合目的语语境,因此,赫维和希金斯提出了文化置换的概念。文化置换指“译者在把源文本内容转移到目标文化语境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对字面翻译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偏离” [3]。文化置换目的在于选择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使目标文本只包含有限的源语特征,更接近目标语文化。

赫维和希金斯概括出五种不同程度的文化置换:异国情调(Exoticism)–文化借用(Cultural borrowing)–仿造(Calque)–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文化移植(Cultural transplantation)。其中,交际翻译属于自由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方法。其文化置换程度位于仿造和文化移植之间。它是“目标文本使用在情境上合适的目标文化对等语,而不使用字面翻译”的一种策略(同上)。当源语文本的短语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文化对等语时,译者可以通过交际翻译的方法在目的语语境中呈现源语短语情景。尽管采用异国情调或文化借用这种直译方式也可以进行文化置换,但是这样的译文可能晦涩难懂,无法顺应上下文语境使译文连贯通顺。使用交际对等语可以让译文更地道,更合理。严译《天演论》中主要采取的就是文化置换中的交际翻译方法进行文化交际,他将“evolution (进化)”译为“天演”,创造出文化对等语,进而传播进化论思想。

3. 《天演论》中的文化交际

严复在《天演论》中对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置换,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交际翻译方法。因此,本章将从交际–功能角度分析其交际环境、交际目的以及严译《天演论》中文化交际的具体案例。

3.1. 交际环境

从整个清末社会来看,政治上,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导致“公车上书”,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此外,在学术上,洋务运动期间翻译了一些器物类的西书,但缺乏形而上的思想制度翻译;清末学术发展落后,“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白话文尚未兴起,士大夫仍推崇尔雅的古文。

就严复个人的经历而言,他熟读四书五经,曾留学国外,学贯中西。在英国学习的两年间,严复对当时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大量阅读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著作,且当时进化思想风行英国,严复深受其影响 [4]。因而他推崇斯宾塞的学说,并将斯宾塞和赫胥黎二者的进化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进化观点。此外,甲午战争给他敲响了警钟,作为士大夫的严复试图从思想上寻求救国之法,系统的向中国译介西方先进理论体系。他认为道法西方须有新的思想武器,这样才能改变士大夫“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心态。

3.2. 交际目的与桐城体

严复翻译Evolution and Ethics是为向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进化理论,从而达到救国保种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现实目的,严复需要让社会的精英阶层接纳西方先进思想体系,进而通过政令推行新的政策。但文化是一种框架系统,它对框架内的思想、表达内容和形式有制约作用,并根据认知语境指导行为和交际活动,所以目的语读者往往对目的语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文学样式有较高的期待范围。这种情况可以用格特的关联理论进行解释:格特将自己的关联理论解释为解释性使用的交际模式,他指出,在交际中总是存在最佳关联,即以最小的处理成本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在清末,儒学仍是主流文化,士大夫阶层追求文字优美,推崇文言文,因此,严复需要使用尔雅的桐城体迎合交际环境进行翻译工作。使用先秦的“尔雅”文体对实现严复的交际意图有三个好处:其一,尔雅文体迎合了士大夫的审美,吸引更多的精英读者,借此把严复的启蒙思想扩散到整个上层社会,借自上而下的改革“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以求“开民智,强国基”。其二,桐城文有利于改造国人语言面貌 [5]。白话文易于理解,却不够“雅”,而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特别之教化”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独有之性格”。“若徒为近俗之辞,以便市斤乡僻之不学,此于文界,乃所谓凌迟,非革命也”。其三,稠密的古体语言具有不透明性,严复借桐城体制造不透明,引起人们对这种不透明现象本身的注意,从而将译文和原文以及接受语文化中流行的价值观区分开来 [5],更能激发当时士大夫细细品读、反复思考争辩的热情。

3.3. 词汇层面的交际策略

3.3.1. 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

例1

原文:The society formed by the hive bee fulfils the ideal of the communistic aphorism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capacity.”

严译:夫蜂之为群也,审而观之,乃真有合于古井田经国之规,而为近世以均富言治者之极则也。

文化替换指用接受文化中的真实所指物来表示陌生的原文所指物,两个所指物具有相同的功能,常见于原文中的例子在目标语语境中没有对等语的情况 [6]。在译文中更换原文的例子,以贴近目的语读者的习惯,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在出现这种不可译的原文信息时,严复时常会将“信”的原则暂时搁置,选择换例来诠释文义。Communistic意为共产主义,赫胥黎以蜂群描绘它。蜂群是社会性集体,通常一个蜂群由一只蜂王、数百只雄蜂和数千乃至数万只工蜂组成。蜂王是一群之母,其他所有个体都是它的儿女,没有蜂王蜂群就会慢慢覆灭;但蜂王不能哺育幼蜂,也不采集食物,脱离工蜂,它就无法生存。而严复译《天演论》时共产主义观点还未系统引入国内,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理论。有鉴于此,严复在翻译过程中以井田制作为共产主义的文化对等词,描绘了共产主义“人们共享资源,没有私有制”的特点。《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严复拿中国古代井田制的治国方法来替换赫胥黎原作中的“共产主义”,读者更容易理解“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含义,实现了奈达功能对等的交际功能。

例2

原文:And, further, that, if there is proof that the cosmic process was set going by any agent, then that agent will be the creator of it and of all its products, although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 may remain strictly excluded from its further course.

严译:设宇宙必有真宰,则天演一事,即真宰之功能。

Cosmic在这里指relating to the whole universe,这里严复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同义词“宇宙”来作为译文中的文化对等词。“宇宙”意为无垠的空间和时间,《吕氏春秋·执一》写道“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因此,这两个词在文化含义上是对等的,实现了交际翻译的指涉功能。

3.3.2. 文化过滤(Cultural filtering)

例3

原文:And, further, that, if there is proof that the cosmic process was set going by any agent, then that agent will be the creator of it and of all its products, although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 may remain strictly excluded from its further course.

严译:设宇宙必有真宰,则天演一事,即真宰之功能。

文化过滤是归化的一种形式,有时也以编译的形态出现,常用来翻译文化专有项 [7]。因为源语文本的文化“包块”,即负载源语文化的文字,通常容易妨碍跨文化交际,翻译时若不做变化,则可能打断理解流程。本句原文中是长句,而严译却只有短短一句话。首先,“by any agent”中的agent指代原文中“the creator of the cosmic process”,指“超自然的某种力量”,其实在西方人看来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一个文化专有项,需要对其进行改写。因此,严译把这些表达整合为“真宰”一词,意为“万物的主宰,上天”,《庄子·齐物论》中就曾用该词,是清末读书人熟知的表达,提高了读者的接受程度,实现了交际翻译的诉求功能。

3.4. 句子层面的交际策略

3.4.1. 冗余(Redundancy)

例4

原文:But I venture to think that the great intellectu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cient times with which we have been occupied and our day, lies in the solid foundation we have acquired for the hope that such an enterprise may meet with a certain measure of success.

严译:然溯太古以迄今兹,人治进程,皆以此所胜之多寡为殿最。百年来欧洲所以富强称最者,其故非他,其所胜天行,而控制万物,前民用者,方之五洲,与夫前古各国最多故耳。以已事测将来,吾胜天为治之说,殆无以易也。

交际事件有其产生和接受的社会环境。原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进行叙述的,所代表的文化身份是欧洲文明,所以“lies in the solid foundation we have acquired”,即“我们”欧洲文明的发展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里“欧洲文明”属于隐含的信息,即交际翻译中的传意负荷,译文读者无法根据文本预测到其含义,所以可以通过冗余的方法解决。《天演论》中的文化立场是中国,所以严复举例时点明了这里指“欧洲的发展”,进而解释 “百年来欧洲所以富强称最者,其故非他,其所胜天行,而控制万物,前民用者,方之五洲,与夫前古各国最多故耳”,以此来论证自己“与天争胜”的观点,现实的例子也使其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通过交际翻译,本例中的严译对语域进行了调整,在目的语社会语境中完整传达出源文本语境中的含义,实现了文本的信息功能。

3.4.2. 变换措辞(Rephrasing)

例5

原文:Fragile reed as he may be, man, as Pascal says, is a thinking reed.

严译:然法士巴斯噶尔不云乎:“吾诚弱草,妙能通灵,通灵非他,能思而已。”

变换措辞指“在不增删源文本明确传达的细节的情况下,特定文本的信息内容被形式上截然不同的目标文本完全转换的现象” [3]。这一过程是诠释性翻译和要旨翻译两个极端的折中。严译将原文倒装句型译为四个四字小句,“而已”二字将原文中“as”暗含的“脆弱但有思想”的转折意味表现出来。同时,严复此句译文与诗经句式相同,更富有尔雅意味,对于其目标读者群体——士大夫而言,这种文体更迎合其文学艺术审美。

3.4.3. 改变连贯(Coherence Change)

例6

原文:In the second place, in order that no struggle for the means of existence between these human agents should weake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rporate whole in the battle with the state of nature, he would make arrangements by which each would be provided with those means; and would be relieved from the fear of being deprived of them by his stronger or more cunning fellows.

严译:且既欲其民和其智力以与其外争矣,则其民必不可互争以自弱也。于是求而得其所以争之端,以谓争常起于不足,乃为之制其恒产,使民各遂其生,勿廪廪然常惧为强与黠者之所兼并。

改变连贯即改变语篇中思想层面的逻辑排列顺序 [3]。严复交际的预期目标读者与西方的逻辑思维顺序不同,因此为使译文做到“达”,他经常改变原文句子之间成分的连贯顺序。弗米尔重视交际行为,他认为目标语文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翻译行为是其目的的一个功能。对于翻译行为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要求目标文本必须足够连贯,以便让目标语读者在既定的背景知识和情景中能够理解目标语文本。通过连贯,译文成为世界连续体中的一部分,而且接受者可以把该连续体理解为与他们的情景相同。本句中严复先增译出前提“欲其民和其智力以与其外争矣,则其民必不可互争以自弱也”,引出了下文中强群保群的内容;他将原文放在句首的“the means of existence”放在了译文句子中间的位置,引出争端的原因是“不足”,紧接着再介绍了政府制止民众内争的措施。因此,严译的逻辑就是:民众不能内争才能在外争中取胜(前提)–而内争的缘由是不足(问题),因此要采取措施(应对措施)–民众不再担心被强者和狡猾之人兼并财物(结果),达到了交际中的文本功能。

4. 《天演论》交际目的带来的社会影响

严复通过交际翻译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他以桐城体完成《天演论》,采用了大量感叹词,如“嗟夫”、“悲夫”,增强了文本的呼唤功能,扩大了社会影响,对当时的中国民众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这种影响在文化和政治两方面发挥出作用,《天演论》所蕴含的启蒙思想带来文化现代性变化,进行文化改造;而文化层面的进步又影响到当时各政治派别,推动中国近代文化改造和政治议程。

天演论通过推动文化现代性来促进晚清时期的文化改造,而文化现代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兴群学,推动国人合群保国。严复提出要“合群保国”,“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能群也。”合群是立国之本,“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8]。第二,开民智,推动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严复认为“民智既开,则下令如流水之源,善政不期举而自举,且一举而莫能废。”(同上)《天演论》推动知识分子的目光转向西方思想层面,从先进思想中寻求救国之路。第三,推动“人定胜天,与天争胜”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天演论》流行之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文化强调的宇宙观是天地人“三才”贯通;世界观是天人合一,其中天指天道,天道是总的价值来源,代表的是道德与政权合法性。在天的价值体系下,人要“顺应天命”。然而,甲午战争后“天不变,道亦不变”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天演论》鼓励民众世界观转为现代性的“与天争胜,人定胜天”,使人类从在世者变为创世者。

以上文化现代性要素对各个政治派别形成了直接影响,推动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在士大夫阶层中,清末京官孙宝瑄在《望山庐日记》中曾多次记录自己阅读《天演论》的心得:“天演论宗旨,要在以人胜天。世儒多以欲属人,而理属天,彼独以欲属天而理属人。以为治化日进,格致日明,于是人力可以阻天行之虐,而群学乃益昌大矣。否则任天而动,不加人力,则世界终。”,“岛国僻地,物竞较狭,暂为最宜。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岁月之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日记内容表明,许多士大夫接受了《天演论》关于生存斗争、合群保种、人定胜天的思想精华,它们构成维新运动时清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思想基础。此外,《天演论》对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影响。如《鲁迅全集》中“天演”出现十次,“进化”则出现一百多次;蔡元培也在日记中写道:“大意谓物莫不始于物竞?而存于天择,而人则能以保群之术争胜天行”,“得阅严又陵氏之说及所译西儒《天演论》,始知练心之要、进化之义”。可见进化论为新文化运动到来做了一定思想准备。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而言,《天演论》所主张的“天演”体现了一种“调适”的观点,与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之渐进保守主张较符合,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依据;此外,“天演”赋予革命以合理性,成为是近代中国革命推进过程中重要的革命理论支撑。在进化思想指导下,孙中山对人类社会线性历史发展进程进行划分,并吸收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使“三民主义”成为现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和政治主张 [9]。

5. 结论

严复在国家危亡之际译作《天演论》,其交际目的是救亡图存。在这一目的指导下,严复采用文化置换的方法进行交际翻译,通过交际实现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本文从《天演论》词汇、句子层面对严复的交际翻译进行分析,得出严复为实现交际目的所采纳的部分具体翻译策略,并对案例中文本的功能进行简单划分。但文章并未完整分析严译《天演论》的思想内涵,对于案例的分析也止步于句的层面。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句法、篇章的层面进一步分析文本功能和文本的现实意义。

文章引用

杜雅坤. 交际–功能视角下严译《天演论》中的文化交际现象
A Study of the Cultural Transposition in Tian Yan Lun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ve-Functional Approach[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1): 246-25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36

参考文献

  1. 1. Nida, E.A. (1964)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 Brill P, Leiden. https://doi.org/10.1163/9789004495746

  2. 2. Nord, C. (1993) Einfuhrung in das funktionale Ubersetzen. Francke P, Tubingen.

  3. 3. Hervey, S.G.J. and Higgins, I. (1992) Thinking Translation: A Course in Translation Method, French-English. Taylor & Francis 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4. 4. 梁真惠, 陈卫国. 严复译本《天演论》的变异现象——以功能翻译理论为视角的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6): 28-35.

  5. 5. 樊林洲, 黄琳. 以韦氏最新译论全面认识严复翻译的性质[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1(6): 91-98.

  6. 6. 沙特尔沃思, 考伊. 翻译研究词典[M]. 谭载喜, 王克非,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7. 7. Chesterman, A. (l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8. 8. 严复. 天演论[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9.

  9. 9. 吴丕. 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