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3 ( 2021 ), Article ID: 41320 , 5 pages
10.12677/ASS.2021.103104

明清泽潞地区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

杨艺帆

武警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30日

摘要

山西省的民间信仰在泽潞地区最为集中,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历史悠久,这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既离不开特殊的地理条件,同时也与当地深厚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在泽潞大地上发生了数不清的历史典故,这些都成为明清时期该地民间信仰的文化资源;泽潞商人对信仰的传承与坚守也对故土民间信仰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

明清,泽潞地区,民间信仰,地方社会

Folk Belief and Local Society in Zelu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ifan Yang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AP, Xi’an Shaanxi

Received: Nov. 25th, 2020; accepted: Mar. 23rd, 2021; published: Mar. 30th, 2021

ABSTRACT

The folk beliefs of Shanxi Province are the most concentrated in Zelu area. They are not only rich in types, but also have a long histor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not only inseparable from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profou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re are countless historical allusions in the land of Zelu, which became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folk belief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nheritance and persistence of the beliefs of the merchants in Zelu also played an indelibl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folk beliefs in their native land.

Key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elu Area, Folk Belief, Local Societ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泽潞地区是明清时期山西省下辖的两个府,即泽州府和潞安府,两府毗连,人文、地理环境相似,共处晋东南,界于晋、冀、豫三省之交,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在这里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形成了民间形色各异的信仰群体。丰富的种类、庞大的数目让人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片土地拥有如此惊人的民间信仰,它与地方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前人对此也有所研究,他们或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信仰的形成与演变,或是分析泽潞商人对信仰的传播作用,但是对当地深厚的文化氛围与信仰之间联系的分析则少之又少。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本文试图在阐述主要的信仰神祗中通过分析当地地理、人文两个大环境来说明明清时期泽潞地区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

2. 信仰种类

泽潞地区由于面积较广,其中不乏更为封闭的小空间,因此信仰神的种类名目繁多,举不胜数,在这里,谨以地区信奉之主神或分布最广之神来举例说明。

2.1. 汤王信仰

汤,也称“成汤”、“殷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在《吕氏春秋》等先秦史料中记载天下久旱,汤在桑林为民众祈雨,祷告真诚,感化上天,终于普降甘霖。因此百姓为其筑庙世代供奉。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尚低,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不高,祭祀成汤就承载了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每当遇到旱灾,庄稼面临枯死境地的时候,人们就会祈求汤王护佑一方百姓,天降甘霖,这一祭祀活动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渐渐成为该地的习俗。

2.2. 炎帝信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信仰神。神农炎帝尝百草、制陶器、教麻桑,尤以农耕为主要贡献,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山西省炎帝神农信仰流传于整个晋东南地区,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扩散于晋城和长治两市。后世百姓为纪念炎帝,为其铸造了五谷庙。

2.3. 二仙信仰

二仙庙在泽潞地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二仙指的是唐代壶关县乐氏的两个女儿,相传姊妹二人非常聪明并且极为孝顺。不幸母亲早逝,父亲续娶的后母虐待她们,让她们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采摘蘑菇,在大汗淋漓的夏天捡麦穗。两个年幼的女儿不堪忍受虐待,在田间相拥而哭,哭声震动了上天,突然间,乌云密布,一条黄龙自天而降,两姊妹随之而去,修化成仙。据说二仙屡屡显灵,为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大量碑刻记载了她们的功劳,例如:洪武二年,自春徂夏,亢阳不雨,苗将焦槁,知县率众人祭祷获雨 [1]。

2.4. 崔府君信仰

崔府君是唐代的一个县令,他在任上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人们在其死后为其筑庙,供奉为神。因在北宋时期屡屡显灵而被百姓膜拜,更在靖康之变后金朝的假意和谈中拯救了身处危难的康王而被官方所推崇,因此,崔府君就成为半官方半民间的信仰神。崔府君在宋时期传入山西,最早就是在泽潞地区。据《山西通志》记载,明朝时期全省共有崔府君祠庙24座,泽潞地区就有10座,将近一半,可见当地对崔府君的信仰之深。

2.5. 观音信仰

在印度佛教中,观音是男身,随着佛教的东传,观音契合了中国人心中对于母亲的依赖之情,逐渐变为女性神。她因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无私行为受到百姓的爱戴。在泽潞地区,观音信仰主要有两种形态:首先,是“称名救难”型 [2]。在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拥有耳听八方的神力,因此,人们相信在遇到灾难时,心中默念观音菩萨的名字,就能够将自己的呼救信号传达给菩萨,从而得到菩萨的救助。其次,是“解疑释惑”型 [2]。在这种形态中,百姓把观音菩萨当成了能够给人指点迷津,助人走上正道的神人。在泽潞地区的寺庙中流传有“观音签”,当地百姓往往通过求签的方式给处于困境中的自己寻找出路,他们相信只要发愿真诚,定会获得灵验。

2.6. 三教信仰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不断辩论、磨合,最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各教在融合中彼此相长,最终三教归一。在明清时期,三教在社会上已极为盛行 [3]。在泽潞地区的三教堂共有二十多座,深刻反映了当地百姓的信仰,是三教文化在晋东南的一个代表。

除此之外,泽潞地区还有济渎水神信仰、关公信仰、城隍神信仰等各类型的信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 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间信仰是深深根植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素养之上的,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史的浓缩。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信仰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分析来看,泽潞地区是全省民间信仰种类及数量最多、最丰富和最发达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同时,泽潞地区信奉的主要神祗类别也是大大区别于山西其他区域的。究其原因,我们仍要回归本土,从当地具体环境出发,去探讨信仰背后的区域社会。

3.1. 独特的地理因素

3.1.1. 山区地形,水资源稀缺

泽潞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处于黄土高原之上,正如黄土高原一贯的特点,这里干旱少雨。而且,该地区在太行山麓以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山地与丘陵此起彼伏,占到了整体面积的一半以上,盆地和山间谷地则局限在零星之地。例如:泽州县“全居山内,土瘠地狭” [5];屯留县“在万山之中,险狭而瘠薄,民力田勤苦,岁获不及他郡之半” [6]。这里古称“上党”,意为与天为党,自古就是天下之脊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境内虽流经有沁河、漳河、丹河等大河,但是正是由于这种高寒山区的地形地貌形态,使得其境内的地表水难以储存,地下水又埋藏很深,因此地上和地下的水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7]。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即使在今天,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实施灌溉也不容易,因此,在风雨不济的年月,人们除了向上天祈求甘霖普降,别无他法。所以,对水神的信仰就自然而然了。同时,由于干旱,也会导致蝗虫泛滥,因此,城隍信仰也在此处深深扎根。

3.1.2. 群山环绕,形成密闭空间

泽潞地区群山环绕,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小空间,“而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最佳的文明孵化场,文明的发生、培育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7]。正是因为该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诞生了许多的神话传说,再加上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使得这里的民间信仰资源极为丰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密封的地理环境,泽潞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不够充分,致使二仙的故事仅仅停留在当地,没有做大范围的推广与传播。

3.1.3. 深处山区,医疗卫生条件低下

在古代社会,医疗卫生条件低下,泽潞地区又深处山区,卫生情况更是糟糕,在这样的环境中,妇女不孕是很常见的事。而送子观音能使人传宗接代,保证香火不断,因此大大迎合了当地百姓的心理需求。药丸观音有治疗疾病的能力,这对于深受创伤之苦的山区百姓是一个天大的福音,所以,观音信仰在泽潞地区民间盛行就是基于此。

综上,正是因为气候较为干旱,山区丘陵地形,导致水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又极易发生蝗虫灾害,生活在此处的人们才衍生出水神、城隍神信仰,希望能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群山环绕,导致泽潞地区的环境较为封闭,容易产生丰富的民间信仰,但也使得本土的信仰很难向外传播;深山地区的环境,使得该地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当人们饱经身体的疮痛之后,观音信仰也就呼之而出了。

3.2. 厚重的人文氛围

3.2.1. 政治文化的影响

泽潞地区位于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受地形影响农耕经济较为落后,但是其政治文化却如一朵奇葩,绽放在上党大地上。

据《泽州府志》记载:“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村,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 [8] 明皇室子朱载堉在其著作《羊头山新记》中也有关于炎帝在高平的记载:“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 [9] 还有不断挖掘的考古实物,这些都为炎帝在高平的活动提供了历史的依据,也就是说,泽潞地区是炎帝的重要活动地。既然炎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又与泽潞地区有着如此亲近的渊源,那么泽潞地区对炎帝的信仰就不足为怪了。

在中国历史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时,这里就属于帝国的京畿范围内。进入春秋战国,这里因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还爆发了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即长平之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这里专门设置了上党郡,成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此后,丹朱遭贬、微子晋侯被徙、赵襄子筑城、西门豹治邺、曹操筑铜雀台、法显离家取经、李隆基酝酿夺权、程颐坐塾传儒学、陈廷敬编《康熙字典》等都曾在这里上演 [10]。正是基于如此厚重的历史资源和连绵的文化脉络,该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才有了丰厚的土壤。

3.2.2. 泽潞商人的传播与传承

山西的煤铁资源十分丰富,泽潞地区尤以铁矿闻名于世,产铁的历史很悠久。在洪武、永乐时期,位于高平王降村的益国冶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十三个冶铁所之一,每年的产铁量都在50万斤上下。提起丝绸,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杭,其实,在明清两代,泽潞地区的潞稠也是畅销的名品。在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曾送给他的妻妾们一些丝绸,这部分丝绸就是鼎鼎大名的潞稠。除了煤铁、丝绸外,明清时期实行开中法,泽潞商人通过运送能源到边疆来换取盐引,从而能够在贩卖食盐中获取利润。因此,煤铁、丝绸和盐成为了泽潞地区商人获取利益的载体和动力。

泽潞商人在同各地区进行商业往来的同时,也将各个地区的民间信仰带回了自己的家乡。例如,崔府君信仰最先发源于河北磁州,最先进入山西的地区就是泽潞,这同泽潞地区商人在晋冀豫地区的商业经营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在古代社会交通极为不便,泽潞商人一旦出远门,常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思乡之情在所难免,在这个时候,属于家乡的某种事物就成了旅居在外的商人最好的寄托情感所在,他们通过这种信仰来时刻提醒自己的故土,从而能够加强在外所有泽潞本土商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对崔府君的共同信仰就成为凝聚泽潞商人的纽带,而崔府君也在这样的形式中越来越深的扎根于泽潞百姓的心中。

4. 小结

明清时期,泽潞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居于山西省之首。信仰的形成离不开适合繁衍的土壤,也离不开有意传承的民众。泽潞地区因其独特的封闭式地理环境,孕育了不计其数的神话传说,也因为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而选择经商为出路的泽潞商人的不断推广与加固,泽潞地区的民间信仰于是深深刻印在了本地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引用

杨艺帆. 明清泽潞地区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
Folk Belief and Local Society in Zelu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3): 743-74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3104

参考文献

  1. 1. 段建宏. 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 对晋东南二仙故事的解读[J]. 前沿, 2008(11): 97-100

  2. 2. 冯玉庆. 浅述晋东南地区的观音信仰[J]. 法音, 2008(9): 48-49.

  3. 3. 段建宏. 晋东南三教信仰初探[J]. 广角视野, 2008(4): 165-166.

  4. 4. 张俊峰. 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信仰的地域分布与差异性分析[J]. 中国地方志, 2006(7): 45-52.

  5. 5. 朱樟. 泽州府志[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91.

  6. 6. 曾国荃. 山西通志[M]. 光绪十八年刻本.

  7. 7. 张薇薇. 晋东南地区二仙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庙宇分布[J]. 文物世界, 2008(3): 45-52.

  8. 8. 朱樟. 泽州府志[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 99.

  9. 9. 乔欣. 历史名人与泽州[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44.

  10. 10. 张佳惠. 上党文化与晋东南作家群[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4): 32-3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