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08  No. 10 ( 2018 ), Article ID: 27084 , 8 pages
10.12677/AP.2018.81017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 of Inferiority

Hongmian Yang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Sep. 18th, 2018; accepted: Oct. 2nd, 2018; published: Oct. 9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riority fe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inferi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351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EMBU Parent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the FIS Inferiority Scale. 30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feriority of people living in rural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eople living in cities from a young age (F = 99.398, P < 0.0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living environment was significant (F = 18.09, P < 0.01). Rural female students had the highest inferiority, while urban female students had the lowest inferiority.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model of inferiority feeling established by parenting styl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t was found that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eriority (P < 0.01); severe parental punishment, excessive parental interference, excessive parental protection, and mother’s refusal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eriority (P is less than 0.01). Conclusion: The overall inferi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high; the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while the parents’ strict and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denial and the like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children to feel inferio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Parenting Styles, Feeling of Inferiority, Gender, Living Environment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杨红棉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9月18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9日

摘 要

目的:调查在校大学生的自卑感,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与FIS自卑感量表对3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300份。结果:通过性别以及生活环境为变量对自卑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的自卑感显著高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的自卑感(F = 99.398, P < 0.01);性别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显著(F = 18.09, P < 0.01),农村女性的自卑感最高,而城市女性的自卑感最低。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建立的自卑感回归方程模型有统计学意义。发现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自卑感呈显著的负相关(P均小于0.01),父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卑感呈显著的正相关(P均小于0.01)。结论:在校大学生的总体自卑感不高;父母的温暖与理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意义,而父母的严厉与过分的干涉和保护,以及否认,类似的充满压迫性的消极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性别,生活环境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的复杂情感,它对个体的生活有很多负面影响。阿德勒(1927)对自卑感有着特殊的解释,他称其为自卑情结。他认为自卑是一种在人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自卑感。在早期,阿德勒认为自卑是由身体器官的某些缺陷引起的。之后他又扩大了自卑的范围,认为导致自卑的原因可能是生活中所有的不完善。不完美的或不完全的感觉比如身体的、心理的或者社会的一些阻挠和障碍会导致人感到自己的卑微,但同时也会激发人们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林传鼎等(1986)认为自卑产生于在低估自己的情况下和他人比较。在《社会心理学词典》中解释说,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轻视自己。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自卑都有不完全一致的定义,但是他们对自卑的基本看法却有着一致的地方,即自卑包含着消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比较低的自我评价。张继如(2000)之后对大学生的自卑感进行的研究表明,缺乏自信、回避社交、思想消沉等是大学生自卑情绪最主要的外部表现。黄希庭(2002)认为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失望的心态,或者是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无助感。目前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内部和外部大量因素共同导致了大学生自卑。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因素,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刘秀伦,1998)。而父母教养方式通常是说父母在教育、抚养儿童的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也可以说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总和,是父母对于儿童教养时的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可以说,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罗苑,齐平,2009)。在国内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之间的关系。有些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卑感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应较低的自卑感,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应较高的自卑感(王宝勇,2012)。有研究探讨自卑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作用(王小艳,2014)。有对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研究,发现他们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因子父母温暖与自卑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包含父母惩罚、父母拒绝在内的七个因子与自卑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是父母偏爱因子对自卑感得分的影响不明显(刘妍,2015)。目前没有太多的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的研究,仅有的几篇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关于成年人的自卑感和幼年时候的教养方式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外部因素是导致自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部因素的家庭因素是本研究的切入点。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显著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又与自卑有着紧密的联系(范鑫歆,王萍,2014)。由于中学生到大学生是从未成年到成年,是一种质的转变。大学生已经大部分时间与父母分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格的完善与成熟,未成年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成年大学生的自卑还有显著影响么?目前,已经有很多实证研究证实教养方式与自信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相关显著。可以推测未成年期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自卑感同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可能对当代父母教育有启示作用,也是对现有的教养方式探索的小完善。本研究还加入了性别与生活环境两个人口学变量,从这两个变量的角度来实证他们在自卑感上是否有差异。也能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为以后对于自卑的探索提供参考。

2. 方法

2.1. 目的

1) 研究大学生性别、农村与城镇的人口学因素在自卑感上有无差异及差异情况。

2)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自卑感的相关。

2.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统计问卷得分,作统计处理,来研究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与自卑感之间的相关。

2.3. 研究工具

2.3.1.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采用瑞典C. 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由被试自主回忆,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价,即每道题都需要选出父亲和母亲两个答案。EMBU一共包含11个因子,其中有关父亲的6个因子依次为:I情感温暖、理解,II惩罚、严厉,III过分干涉,IV偏爱被试,V拒绝否认,VI过度保护。有关母亲的5个因子依次为:I情感温暖、理解,II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III拒绝、否认,IV惩罚严厉,V偏爱被试。共66题。4点计分。问卷的信效度已经经过了国内外学者多次的检验,可靠且有效。

2.3.2. 自卑感量表FIS

1984年Janis和Field编制的自卑感量表(FIS),又称缺陷感量表。该量表共有36个项目,包括5个分量表,分别测量个体在社交自信、学习能力、自敬(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的肯定和相信别人也肯定自己)、外表和体能5个方面。7点计分,共36题。得分越高自卑感越高。此量表的信效度已经经过了国内外学者多次的检验,可靠且有效。

2.4. 被试

采用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选取了西南大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匿名调查。共发放问卷357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其中女生145人,男生155人。农村人口132人,城市人口168人。年龄从18~24岁,平均年龄为21.37岁。

2.5. 统计处理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中,以性别和生活环境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以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大学生自卑感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3.1.1. 性别与生活环境对自卑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是性别与生活环境对自卑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表,从它可以看出各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的平均自卑感得分以及标准差。样本的平均自卑感得分为127.29 (总分252),表示大学生的平均自卑程度不高。标准差为36.59,个体差异很大。

3.1.2. 性别与生活环境的自卑感得分的方差分析

表2可以看出,性别主效应不显著(P > 0.05)。生活环境主效应显著(P < 0.01)。性别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显著(P < 0.01)。具体可见图1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the scores of inferiority in gender and living environment

表1. 性别与生活环境的自卑感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2.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inferiority scores of gender and living environment

表2. 性别与生活环境的自卑感得分的方差分析

Figure 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inferiority

图1. 性别与户籍在自卑感上的交互作用

其中,男性得分平均分为132.70分,女性为121.51分。农村人口平均分为147.60分,城镇人口为111.33分。性别与生活环境交互作用显著,即对于女性而言,在农村生活的自卑得分最高,而在城镇生活的得分最低;城市男生的自卑感得分高于女性,而农村男生的自卑感得分低于女性。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相关

此次问卷调查的一个基本信息是被试是否为独生子女,因为EMBU问卷其中父母偏爱被试的两个因子与此有关。然而收到问卷以后发现非独生子女仅23人,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本研究没有探讨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这两个因子。仅对其他九个因子进行了分析。

3.2.1. 自卑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九个因子的相关性检验

表3可知,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自卑感在0.0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除了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和因子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自卑感相关不显著,其它五个因子(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卑感呈显著的正相关。

3.2.2. 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对自卑感做出的回归

表4代表将所有教养方式因子选入,因变量为自卑感,用进入法做出的回归方程模型,即每个因子都选入。R方为0.509表示这个回归方程可以解释50.9%的变异,效果很好。进入回归模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

而从表5可知回归方程模型为:

自卑感得分 = 205.469(常量) +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1.164) + 父亲惩罚严厉*(3.025) + 父亲过分干涉*(4.771) + 父亲拒绝否认*(−1.666) + 父亲过度保护*(−0.705) +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1.308) + 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1.549) + 母亲拒绝否认*(0.042) + 母亲惩罚严厉*(−1.811)

各因子t值如表5所示。从显著性上看,P父亲拒绝否认 = 0.118,大于0.05,不显著;P父亲过度保护 = 0.514,大于0.05,不显著;P母亲拒绝否认 = 0.975,大于0.05,不显著;P母亲惩罚严厉 = 0.067,

Table 3. Correlation test between the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and the nine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表3. 自卑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九个因子的相关性检验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4. Correlation test between the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and the nine factors of parenting style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对自卑感做出的回归

注:预测变量:(常量),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

Table 5. Regression equation model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for inferiority

表5. 父母教养方式九因子对自卑感的回归方程模型

大于0.05,不显著。其它五个因子的解释力均显著。

3.2.3.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通过表6可以知道,回归方程模型在统计上有意义(P < 0.001),可接受。即父母教养方式的确能够预

Table 6. Test of regression equation

表6.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测一部分自卑感得分。

4. 讨论

4.1. 性别与生活环境对自卑感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自卑感显著高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一般来说,户籍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是非常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社交、自信等方面(车丽萍,庞连生,时珊珊,2009)。本研究的结果也不例外。而农村男性的自卑感低于女性,城市男性的自卑感高于女性。对于女性而言,在农村生活的自卑得分最高,而在城镇生活的得分最低。这说明女性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比男性大。就中国社会来说,重男轻女的老生常谈近些年来在城市已经开始弱化了,而在农村却依然严重(余利苹,2017)。这可能是导致农存女生自卑感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城镇家庭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比农村富裕,基本的吃穿用行都是能够保障的。常言道,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可能是城市女孩子比城市男生自卑感低的原因之一。

4.2.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卑感的影响及对父母教养的启示

在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因子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自卑感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父母的温暖理解和关怀,的确能够让孩子不那么容易感到自卑。这是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也是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吻合的(赵韩红,2018)。除了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和因子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自卑感相关不显著,其它五个因子(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卑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分干涉保护,以及母亲的拒绝否认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也基本吻合(蒋荣,2017)。一般的家庭里,父亲是一家之主,是权威的象征,当权威不断的干涉或者保护时,会让孩子产生不能自助的感觉(Aunola & Nurmi, 2005)。而母亲通常来说是温暖的港湾,母亲的拒绝和否认,会让孩子觉得不被母亲理解和接纳,从而产生自卑(谢言梅,2006)。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大学生(成年人)即使离开了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自卑感也与年少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应该多一点温暖理解,少一点惩罚和严厉,接纳而不是拒绝,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4.3. 研究局限

之前的研究中,有将其中一个作为中介变量来进行研究的,也有像本研究一样直接验证二者间的相关的。之前的一般来说是做了初中、高中、中职、高职等的问卷调查,本研究与他们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在于被试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是进一步验证而已。而本研究的意外收获是发现了性别与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一点是同类研究中没有的。另外,此次收集到的数据中由于仅仅只有23人是非独生子女,没有验证到父母偏爱两个因子,不太完整。这也许说明此次被试取样或许不是那么具有代表性。此外,FIS量表实际上是由5个维度构成,然而本研究统计时是将它们合在一起计算的自卑感得分总分。一般来说这样计算的得分也是有信效度的。这样做是因为本研究主要是要讨论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对整体自卑感的影响,因此没有讨论自卑感的某维度与教养方式的一些因子之间有什么样的交互作用。

5. 结论

综上共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 在本研究的样本中,大学生的平均自卑感不高,属于正常状态。

2)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的自卑感显著高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的自卑感。性别与生活环境存在交互作用,农村女性自卑感高于农村男性,城市女性自卑感低于城市男性。农村女性自卑感最高,城市女性自卑感最低。

3) 父亲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自卑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与自卑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假设基本成立。

文章引用

杨红棉.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卑感之间的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 of Inferiority[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10): 1466-1473.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10170

参考文献

  1. 1. 阿德勒(1927). 自卑与超越. 北京市: 作家出版社.

  2. 2. 车丽萍, 庞连生, 时珊珊(2009). 大学生自信与健康人格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32, 1518-1520.

  3. 3. 范鑫歆, 王萍(2014).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青年时代, 64, 65.

  4. 4. 黄希庭(2002). 人格心理学(页100-104). 杭州市: 浙江教育出版社.

  5. 5. 蒋荣(2017).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关系研究. 消费导刊, 9, 89-90.

  6. 6. 林传鼎, 等(1986). 心理学词典. 南昌市: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7. 7. 刘秀伦(1998).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克服. 龙岩师专学报, 25, 112-114.

  8. 8. 刘妍(2015).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

  9. 9. 罗苑, 齐平(2009).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宜春学院学报, 31, 166-167.

  10. 10. 王宝勇(2012). 初中生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延吉市: 延边大学.

  11. 11. 王小艳(2014).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武汉市: 华中师范大学.

  12. 12. 谢言梅(2006). 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 大理学院学报, 11, 81-84.

  13. 13. 余利苹(2017).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农村性别比失衡问题研究——基于人们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 湖北经济学学报, 14, 15-18.

  14. 14. 张继如(2000).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 内蒙古大学学报, 6, 210-212.

  15. 15. 赵韩红(2018). 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教育(周刊), 17, 74.

  16. 16. Aunola, K., & Nurmi, J. (2005).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6, 1144-1159.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5.00840.x-i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