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2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2099 , 5 pages
10.12677/ACPP.2023.123095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郝 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3年2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23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6日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指导作用,从而带领我国广大人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以及挑战,所以一定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以及担当,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我国在新时期能逐渐走向国际化,走向现代化,这对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帮助。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做一个探究,希望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能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和担当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Shuai Hao

School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Received: Feb. 3rd, 2023; accepted: Feb. 23rd, 2023; published: Mar. 6th, 202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Marxist philosophy has given full play to its guiding role, thus lead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people to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t the same time, Marxist philosophy is also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so we must clarify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at China can gradually move towa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help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 hoping to help promote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New Era, Marxist Philosophy,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深入,既需要我们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三十多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又需要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指导理论。要做到这些,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作为”。尤其是在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仍然占据强势地位的情境下,在当代中国“发展起来”且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躬身面向“中国问题”,增强我们中国的学术自觉,确立学术主体,坚守中国的理论立场,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发出中国的理论声音,进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学术自信、理论自信乃至思想自信,而且有助于中国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甚至有助于发挥“理论引领”的作用。

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背景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重要基础或背景的,我们将之分为第一个阶段,自20世纪初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这一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术上的译介。除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陈望道、艾思奇等学者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可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创新性学习和发展。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深深地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并诞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 这一阶段的不足之处,就是中国并没有形成独立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也没有拥有庞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业梯队,而主要依靠很少一部分学者进行宣传研究,这主要是受当时的环境所限。因此,这一阶段之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只能算是“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跟跑”阶段。之所以得出如此判断,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开始了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尝试“走自己的路”,但总体来说,我们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思想观点并没有完全脱离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影响,甚至于我们多是以之为“模板”建构起了自己的教科书体系。

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中苏论战、波兹南和匈牙利事件等这样的社会主义“突发性”事件,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的建设仍主要以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为“蓝本”。当时西方国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乃至东欧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等,都没有引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足够重视。当然,其中也有个案能够说明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建构的情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也有的学者保持了清醒的学术头脑和自主自觉的学术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苏联传统教科书提出辨析,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持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开创了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之超越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先河。

3.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实践很强的理论,在我国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特别是关于“实践”和“真理”的讨论,而且也曾一度在学术界引起了一股新的思潮,并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而认知的来源与发展,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常识,也就是说,实践是否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属性。由此,美学术界要追根溯源,从毛泽东时代关于形象思维的理论角度,再到了今天的实践性美学,这也开始逐渐形成了美学术界的一个主要意识形态思想,并将实践性的思维方法扩展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也由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体论技术。而实践决定了社会的生存,也决定了人们对事物了解和社会的认识,而所有的生命,都是在被人类认识之后,才能拥有人性,也拥有社会的意义。 [2]

同时,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而实践又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它哲学之间的根本差别就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它的主要作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思想,并在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革命现有的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其目标、意义、理论本体等各个方面,但不少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将它界定为实践性的唯物主义理论。

但在中国,一直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都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划分的,直至一九八零年,中国才有了关于实证唯物主义的新学说,而对于如何证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还有它是怎样包容过去经验的。尤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教材,大力地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并对实践社会主义在人们的哲学理解中的重要意义展开了广泛的研讨,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也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对马克思哲学的反思,使学术界更加重视对不同理论观点的细致划分,进而揭示出“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马克思哲学是一门以实践为起点的实践论,即“实践起源”、“理论回馈”和“实践”,从而拓宽了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视野,形成了一套自洽的逻辑学。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它的优先地位和高度的理论意识,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引起了哲学上的全面思考和讨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在努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又尽力于在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去探索其整体的社会结构,并由此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哲学类型,从而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卡希尔认为,人是一个象征性的动物,而不同的文字符号则是一个文化的扇面。同样,虽然人也是一个政治动物,而“政治”这个词,就包含着对人类权力和正义的重新分配,这就是现代哲学的起源。同时,改革是近十年来的大事,而开放、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声音,并且科学的经济发展也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

4.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是过程性命题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要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想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首先,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3] 五四时期,工人、学生、商人的运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思想。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人阶级的组织、领导下,各阶层、各领域的中国人民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起来了。其次,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要想实现大规模的民主革命斗争,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机构。为此,在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需要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帮助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建立。从1920年10月份,以李大钊等人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为起点,随后,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多个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分子意识到了青年学生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决定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向青年学生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提升他们的政治认识和思想觉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总之,在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播实现了由选择认同到初步实践的飞跃。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它的传入和传播使中国之后的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五四时期最强烈的时代印记。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是时代性命题

马克思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以往抽象的历史拉回到现实的基础上来,而这个现实的基础就是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充分反映。唯物史观在五四时期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一,是科学的、真理的思想理论。另一方面,由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引发了国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而唯物史观适应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作为“批判的武器”指引更多中国先进分子走向共产主义道路。阶级斗争学说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在中国的民主革命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陈独秀把阶级斗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本质问题,李大钊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组织改造的内在机制,这些认识虽然只是初步的,但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哲学思想的传播,使中国先进分子站在社会发展现状的高度去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内在机制,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主体、对象、动力和方向等基本问题,对中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和民主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5.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实践

(一) 加强话语权,有效促进文化整合

在对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的探究过程中,就需要做到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而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文化进行大力发展。中华民族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进行不断挖掘,从而能得出更多适合当代环境的民族文化资源。从国际角度上对我国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由于我国拥有着古老而厚重的传统文化,这对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帮助,保证在世界上能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围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内容以及优秀的民族形式进行创造,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使命以及担当。其中从内容上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需要更加贴近中华民族的生活实践经验,这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能更好地在广大中华儿女的生产以及生活实践中进行扎根。 [5] 从形式方面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和现在观念进行有效结合,还需要做到对传统哲学的营养进行积极吸取,保证能在思维以及逻辑方面实现民族化以及世界化的统一,有效推动文化整合,完成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二) 紧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发展的理想境界就需要达到“多快好省”的这一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发展实践中,想要达到这一境界存在着很大难度,这就要求一定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一根本思想。我国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讲究多快的战略,这对满足我国对摆脱贫困的现实要求具有重要帮助。并且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基本摆脱贫困,从而进入了彻底摆脱贫困的一个全新阶段。这就要求在这一新的阶段中,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中国靠什么发展、如何实现发展以及中国的发展目标等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保证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多快好省”。在马克思主义中提出从生产关系生产制度的角度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缺乏对生产力发展角度的内容,中国完全具备着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潜能。这就要求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全新的内涵,从而能对我国科学技术对发展的引导作用做到重点掌握,实现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加以重视,保证科学技术在我国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关键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社会实现高速平稳发展。通过有效达成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以及担当,保证我国能逐渐达到“多快好省”的这一理想发展境界。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根本指导,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动荡的环境内,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正确引导。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我国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发展的巨大压力需要得到有效缓解,这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新的使命以及担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需要从我国新时期的国情出发进行改变,有效推动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从而能为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提供良好的推动作用。

文章引用

郝 帅.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New Era[J]. 哲学进展, 2023, 12(03): 533-53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3095

参考文献

  1. 1. 孙正聿.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6): 4-7+154.

  2. 2. 罗建文, 李晗琦.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使命与境界[J]. 青海社会科学, 2019(2): 19-27+37.

  3. 3. 车明怀.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J]. 西藏研究, 2017(5): 4-7.

  4. 4. 韩信非. 马克思的哲学研究观及其现代价值[J]. 青年与社会, 2019(12): 168-169.

  5. 5. 张洁.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当代建构[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 36(4): 62-6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