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05 No.02(2017), Article ID:20556,7 pages
10.12677/ML.2017.52011

Metaphors in Political Texts and Its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

Yi Li, Weizhong Lu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Apr. 28th, 2017; accepted: May 15th, 2017; published: May 18th, 2017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way of thinking, metaphor is also the basic way of living for human beings. Metaphor is particularly favored by political text producers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texts. The study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is paper selects corpora from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2015 and summarizes the typical types of political metaphor and analyzes their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ort so as to dig o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regularities of different metaphor types in political texts. The study shows that: 1) the report mainly includes travel metaphor, architectural metaphor and war metaphor, which can make politicians convey political thought effectively; 2)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vehicles in source language;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cognitive way of readers are the root reasons for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en translating political metaphors.

Keywords:Cognitive Metaphor, Political Metaphors, Vehicles in Source Language,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李一,卢卫中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收稿日期:2017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8日

摘 要

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隐喻尤其受到政治文本生产者的青睐,在政论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政治隐喻及其翻译规律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话题。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文本为基本语料,总结了较为典型的政治隐喻类型并分析它们在构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作用,挖掘出政论文本中不同隐喻类型的英译方法及其规律。研究表明:1) 报告中主要出现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从而使政治家有效地传达政治思想;2) 隐喻的翻译与源语中的喻体密切相关;3) 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及读者群的认知方式是翻译政治隐喻时使用不同翻译策略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认知隐喻,政治隐喻,源语喻体,翻译规律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传统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Lakoff & Johnson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和生活方式,也是人类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政治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人类社会无法脱离政治而生存 [1] 。因此概念隐喻尤其受到政论文本生产者的青睐,在政论文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不同隐喻类型及其重要作用,并挖掘出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方法及规律。

2. 政治隐喻的研究现状

2.1. 认知隐喻理论

1980年,Lakoff & Johnson通过《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带到了隐喻的概念思维、认知作用等新的领域,隐喻研究从此实现了认知转向。该书指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基于体验,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表现为由源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映射 [2] ,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通过研究概念隐喻,我们能了解一个社会对世界的阐释,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出现在语言中的语言隐喻来达到这个目的。“政治的世界是复杂和充满价值观的,无论在认知上还是感知上都远离人们即刻的日常体验” [3] 。因此为了拉近政治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政治家们通常喜欢借助隐喻,把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具体化,从而生动有力地传达政治思想。

2.2. 政治隐喻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政治现象在所有社会现象中最引人注目” [4] 。政治的根本问题目的是参加国家事物改造社会。而语言帮助政治得以实现,政治家们总是借用隐喻来构建它们的话语权,来充实他们的政治抱负 [5] 。1996年,Lakoff出版了《道德政治:自由党和民主党如何思考》一书,用隐喻理论来分析美国的两党政治,从而带动了政论文本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热潮。

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隐喻类型及其作用

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3.1. 结构隐喻及其作用

胡壮麟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结构隐喻起着重要作用,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根据另一概念构建一个概念的可能性 [6] 。其含义为结构隐喻根植于我们的经验,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结构隐喻是政治语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隐喻使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深入浅出,大大增强了其可读性及趣味性。李克强总理借助隐喻创造形象,使人们产生联想、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三种概念隐喻。

3.1.1. 旅行隐喻

旅行隐喻包含一个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或目的地的空间移动。旅行隐喻是有目的的行为就是沿着道路旅行至终点。在旅行这个过程中,旅行者的目的是到达目的地,在政治领域中,政治家的行动目的可以概念化为旅行者的目的。始源域旅行隐喻包含不同的喻体,如起点、道路、步伐、旅行中遇到的困难,目的地等。举例如下: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

(1)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

(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视作旅行的目的地;旅途中有了向导才不会迷失方向,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旅途中的向导;旅行中会遇到困难,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将发展视作旅行是政治语篇中较为常见的隐喻类型。该隐喻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的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决心,使中国人民看到国家的希望,充分传达了党中央的指导思想。

3.1.2. 建筑隐喻

语言学家认为建筑隐喻是通过隐喻把建筑物的概念映射到社会或国家的建设中。《报告》中频繁出现的建筑隐喻关键词有:建成、建设、基础、改造等。举例如下:

(3)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

(4)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因此李克强总理将国家视作建筑物,建筑物离不开地基的支撑,而农业犹如建筑物的地基,是国家之基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正如如建筑物的建造过程。

3.1.3. 战争隐喻

《报告》中有大量的战争隐喻,其隐喻关键词主要有:战略、威力、斗争、打击和攻坚等。现举例如下:

(5) 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

(6) 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例(5)中,李克强总理通过战争隐喻将我国稳定宏观经济的方法视作战争中的战略计划,同时也表明中国致力于稳定经济的决心;例(6)中的改革的威力是指政府通过改革商事制度,形成了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但新增就业不降反增。

3.2. 方位隐喻

胡壮麟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方位隐喻给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它们不是以另一个概念构建一个概念为特点,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方位隐喻以链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为基础,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经验的连接 [6] 。

数量的多少跟现实生活中“上下位置”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往一堆物品上再添加一件物品,这堆物品的高度会随之上升;反之,如果去除一件物品,高度就会随之下降。如果让水龙头开着,浴缸里的水位会不断升高;如果从瓶子里倒出牛奶瓶,瓶子里牛奶的高度就会相应降低。在温度计上,气温的上升和下降直接地体现为银柱或汞柱的上升和下降;在股价走势图上,股价的涨落体现为相应的曲线的上走或下跌 [7] 。举例如下:

(7) 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8) 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

例(7)的迎难而上,“上”代表中国政府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态度,而非选择退缩或逃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发展为上的经济理念。例(8)中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上调代表国家助学贷款资助金额增多,这里体现出“向上是多”的空间方位。

3.3.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以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物理和社会经验等为物质基础,将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认知过程。人们通常将抽象复杂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报告》中用到了大量的本体隐喻。举例如下:

(9)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

(10) 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以上例子中中国经济地位、改革和企业发展都是抽象的事物,通过本体隐喻,这些抽象的事物被概念化为可谈论、可量化和可识别的实体。重头戏和强身健体都涉及到人的身体器官和部位,表明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的重要性。

4. 政论文本中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方法及其规律

4.1. 隐喻翻译方法的研究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指出翻译的根本问题是针对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中最特殊的问题就是隐喻的翻译。关于隐喻如何翻译,纽马克提出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1) 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2) repla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ith a standard target language;3)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4)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 plus sense;5) conversion of metaphor to sense;6) deletion;7) same metaphor combined with sense (Newmark, 2001: 84-96) [8] 。不同隐喻类型的翻译方法也会有差异。《报告》中概念隐喻的英译方法因隐喻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笔者从上述三种隐喻出发,分析其英译规律。

4.2.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结构隐喻的英译方法及其规律

人类都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基础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 [9] 。Hudson指出,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非文化知识”,即各民族共有的非互相学习的知识以及某些相似的认知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隐喻词语具有相似的喻义,这时可以采用直译 [10]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对客观事物的体验为基础的,尽管人们处在地球的不同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却有极大可能的相似性,这是自然规律。因此人类理解复杂抽象的事物时可能会使用相同的源域,如旅行、建筑、战争。译者在翻译这种有共同认知方式的隐喻时可以保留源语喻体,这为《报告》中旅游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的翻译提供了较好的翻译视角。

4.2.1. 旅行隐喻的英译

上文中提到,旅行隐喻包含不同的喻体,如起点、道路、步伐、旅行中遇到的困难,目的地等。现举例如下:

(11) 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Move closer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maritime power.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新步伐。

And again made solid progress in our endeavor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4.2.2. 建筑隐喻的英译

上文中提到《报告》中出现的建筑隐喻关键词有:建成、建设、基础、改造等。

(1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Progress was made in developing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14) 党风廉政建设。

Improve Party conduct.

4.2.3. 战争隐喻的英译

《报告》中有大量的战争隐喻,其隐喻关键词主要有:战略、威力、斗争、打击和攻坚等。

(15)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Efforts have been stepped up to improve Party conduct,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and fight corruption.

(16) 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We cracked down on crime.

上述例子表明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的常用翻译方法是:在目的语中保留源语喻体,采取了直译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隐喻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互包容性,又达到了形神兼备,充分保持原隐喻意义、形象和结构的最佳效果 [10] 。当然,翻译过程中也有例外,笔者发现,隐喻的翻译与源语中的喻体或喻体关键词密切相关,同一源域中不同的喻体决定着不同的翻译方法。这一点在旅行隐喻和建设隐喻中尤为突出。从例(11)和例(12)中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旅行隐喻中的隐喻喻体“步伐”和“迈出新步伐”时忽略了源语的喻体,直接将其目标义译出。例(13)和例(14)建筑隐喻中的关键词“建设”的翻译也是如此。例(15)和例(16)中的“斗争”和“打击”的翻译也是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此外,例(13)和例(14)虽然都将建设译成了目标义,但分别被译成developing infrastructure和Improve Party conduct。由此可看出,源语喻体的翻译是由源语中的修饰语决定。

4.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方位隐喻的英译方法及其规律

如旅行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相同,人们对于空间方位的感知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中“上下”和“高低”在《报告》中出现频率较高,现举例如下:

(17) 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mount available per eligible student for national study assistance loans.

(18)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

The basic pension benefits for enterprise retirees will be increased by 10%.

上述例子说明,《报告》中方位隐喻的常用翻译方法也是:在目的语中保留源语喻体。人类的方位认知方式相同,方位隐喻的英译也相当于直译。当然也有特例,如例(17)中的“上调”、和例(18)中的“提高”则在忽略源语喻体的同时译出了目标义。

4.4. 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本体隐喻的英译方法及规律

尽管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有相通之处,人们可能有相似的隐喻概念认识,但是不同民族文化意识、风俗习惯、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们的表达习惯不尽相同,所以隐喻又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同时这类隐喻的翻译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例子主要是人体隐喻。

(19) 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When an abundance of market cells spring into life.

例一中“细胞”这一概念是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中所共有的,因此译文中选择直译,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又使政治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懂。

(20)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making China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major economies in the world.

(21)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

We have continued to give the central stage in reform to streamlining administration.

(22) 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

We must strictly enforce environment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rack down on those guilty of creating illegal emissions.

上述三例中“名列前茅”、“重头戏”和“重拳”在源语文化中有着大量的背景信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英语中没有此类熟语。如果保留源语喻体,则需要译者添加注释或解释,但为了迎合政论文本简洁明了的特点,译者忽略了源语喻体,直接翻译其目标义,虽然语言变得平淡无味,但是原文的话语信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同时,这种译法也是功能对等理论的体现,实现了源语和目标语在语言功能上的对等而非语言形式方面的对应。

5. 结语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运用能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从而使政治思想更具有感染功能。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视角,分析政论文本中不同的政治隐喻类型,并总结其翻译规律。研究表明:1) 隐喻的翻译与源语中的喻体或喻体关键词密切相关;2) 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及人类的认知方式是翻译政治隐喻过程中使用不同翻译策略的根本原因。因此翻译政论文本时,译者要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以及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认知的异同,从而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

致谢

感谢导师卢卫中教授的严谨指导,感谢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

文章引用

李 一,卢卫中. 政论文本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规律
Metaphors in Political Texts and Its Regu-larity of Translation[J]. 现代语言学, 2017, 05(02): 80-86.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7.5201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3(6): 22-26.

  3. 3. Thompson, S. (1946)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s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The Whale and Other Essays. Penguin, Harmondsworth.

  4. 4. 俞可平. 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5. 5. 贺梦依. 概念隐喻与政治的关系识解[J]. 外国语文, 2011, 27(3): 48-52.

  6. 6.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 7.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 7-15.

  8. 8. Newmark, P.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9. 9.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 1998(3): 41-46.

  10. 10. 程同春. 英语隐喻思考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2): 36-4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