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1 ( 2019 ), Article ID: 28854 , 6 pages
10.12677/ML.2019.71004

Words and Implicit Culture

Lu Wang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Received: Jan. 22nd, 2019; accepted: Feb. 6th, 2019; published: Feb. 14th, 2019

ABSTRACT

Languages and culture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divisible. As the important constitute part of language system, words also have countless ties with languages, especially implicit culture. They have abundant connotation and broad range, so Chinese words would have distinctive glamour when express the meaning of implicit culture. By comparing Chinese words and English words as well as listing vivid examples of words, we can have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words and implicit culture.

Keywords:Words, Culture, Implicit Culture, Cognitive Psychology

词语与隐性文化

王 璐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收稿日期:2019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2月14日

摘 要

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词语自然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隐性文化。其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词语在表达隐性文化义时就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汉、英词语的对比以及生动的词语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和隐性文化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词语,文化,隐性文化,认知心理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发现语言不仅要求遣词造句要正确,还要理解话语的“弦外之音”,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语言背后所包含的隐性文化义。“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1] 。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大类,显性文化就是能够对人们进行制约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即外显文化,例如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等;隐性文化即能够影响并改变人们思想的心理文化,即内隐文化,例如一个民族的三观、思想与认知方式、社会风气等。

在庞杂的语言体系中,词语是最活跃的一部分,其形式多变、囊括范围广,因此可以包含更多的隐性文化义。汉英词语及其丰富,不仅数量繁多且词语结构独特,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隐性文化。本文在分析汉英双方在词语使用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各自的隐性文化词语的来源以及词语与隐性文化的关系,紧紧围绕着“词语”和“隐性文化”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

2. 语使用差异及原因分析

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表达隐性文化时,在词语使用方面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方式与认知心理的差异

隐性文化蔓延与浸透主要通过词语的传播,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例如“红色”在汉语词汇里象征着吉祥、热闹、欢乐与喜庆,而在西方国家就代表着血腥、暴力、杀戮和恐惧。“白色”在汉语词汇中是丧葬与死亡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确实纯洁与坚贞的体现。所以在中国的诗文中可以看到大量语句带有“红”这个词,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红红的灯笼,远看像一个个穿红嫁衣的姑娘”。在中国也有许多褒义词带有“红”,如“红红火火”、“花红柳绿、”“红情绿意”、“红颜白发”等。但是在英文中“red”常常用于传达不好的消息的词语中,如“red neck (乡巴佬)”、“red battle (血战)”、“in the red (赤字)”、“red hand (现场犯人)”“red cent (一文不值)”等。但是“white”这个词常用于传达好消息的词语中,如“white soul (纯洁的心灵)”、“white man (善良的人)”、“white spirit (高尚的精神)”、“white sale (大减价)”等。相反汉语中带“白”的词语一般表示贬义,如“素车白马”、“白璧微瑕”、“不白之冤”、“一穷二白”等。在中国“龙”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被认为是凶险邪恶的怪兽 [2] [3] [4] ,所以在汉语词汇里常有“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这样表示赞美或美好期望的词汇;而在英语中常有“sow dragon’s teeth (挑起纠纷)”、“His wife is as terrible as a dragon. (他的妻子像个母夜叉一样可怕)”,在这个句子中“dragon”是含有贬义的词语。

2.2. 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国一般认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即集体比个人重要 [5] ,社会又大于集体,国家又大于社会。因此表示单独、个体的词往往带有贬义的色彩,如“孤僻”、“一意孤行”、“孤注一掷”、“孤芳自赏”等。中国人往往以谦虚为美德,所以会有“敝人”、“贱内”、“犬子”、“息女”等词。古代官吏普遍称自己“下官”、“末官”、“卑职”或“微职”;古代青年读书人称自己为“后进”、“晚生”;年长的男子会自称为“老朽”、“老夫”;和尚通常会自称为“老衲”、“平僧”或“贫僧”;饭店招呼顾客的伙计自称为“小二”,普通人则会自称为“鄙人”,甚至中国古代君主都会自称为“孤”或“寡人”,皇太后也称自己为“哀家”。古人称呼自己的亲戚都会加上一个“家”或“舍”,如“家父”、“家兄”、“舍弟”、“舍妹”等。有一个成语叫“蓬荜生辉”,意为“宾客的到来使自家增添了光彩”,这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古人一般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蔽舍”。还有一些词语例如“拙见”、“愚见”、“鄙见”均表示对自己见解的谦称;“抛砖引玉”通常用在别人发表意见之前,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来引出别人更加高明的意见,这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狗尾续貂”表示把自己的不好的言论或看法接在了他人优秀的言论或看法后面,这是对自己所发观点的谦虚说法。这些词语本质上都是谦称,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谦虚的价值观。而西方国家恰好与我们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崇尚个人的利益,强调独立意识,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这主要源于西方长期以来的民主制度和海洋商业经济。在英语中带有“self”的单词数量很多,如“self-dependence (独立)”、“self-esteem自尊”、“self-absorption (聚精会神)”、“self-assurance (自信)”、“self-awareness (自我意识)”等等。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的众神也是以人为原型,强调人的意志与情欲。

2.3. 民族思想性格的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思想性格是比较保守、内敛的 [6] ,因此在词语的运用上,汉语词汇就显得很含蓄且婉转。古代诗人在写自己思乡怀友亦或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的诗句时,往往不会直接说出其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话语,而是采用借用、寄托的形式,如“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前者是借用明月、空床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把自己的爱而不得的闺怨之情寄托在了牵牛和织女的神话故事上。后者是把思念友人的情怀寄托在了红豆上。而西方人在写爱情和相思之情时就很直率且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因为西方人的思想性格是比较开放、激情洋溢的。如《圣经·所罗门之歌》中描写青年男女渴望爱情和表达思念的句子“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唇好像一条朱红线;你的嘴也秀美……你的双乳好像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在这段中,通过对女子身体的直接描写与赞颂,运用了“佳偶”、“美丽”、“唇”、“朱红线”、“双乳”、“小鹿”等词来表达对该姑娘的爱慕与思念。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写到“我的眼睛画下了你的形体,你的眼睛给我的胸膛开了窗”。“你残缺的美影在死寂的夜里,能透过酣睡,射上如盲的两眼,那么我眼睛要怎样才有福气,能够在活跃的白天把你观看?”莎士比亚运用了“眼睛”、“形体”、“酣睡”、“两眼”等词语写出了对姑娘的爱慕和思念,情感直率且奔放。从诗文中所运用的词汇可以发现,词汇是一个民族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现。

3. 对词汇与隐性文化关系的深入论述

本文深入分析了英汉双方在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方面、价值观方面和民族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同体现,得知了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并将研究范围定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上,通过对比和举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隐性文化词语的来源,来探讨词汇与隐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汉英隐性文化词语的来源

4.1. 汉语隐性文化词语的来源

现代汉语中的隐性文化词语一般来说少见于日常使用的基本词汇中,大部分见于汉语熟语中。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 [7] ,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是词语范畴。

4.1.1. 成语典故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其内涵并非字面意义的单纯堆叠,而是需要以字面意为基础进一步推到出其整体的含义。例如“凤子龙孙”,字面意思为“凤凰的孩子和龙的孙子”,实际所表达的意思为“帝王或贵族的后代”。所以要了解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首先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出处与典故。它出自于《二刻拍案惊奇》:“真个是凤子龙孙,遭着不幸,流落到这个地步。”在中国“凤凰”和“龙”都是吉祥喜庆的象征,也被古代历代皇帝认为是权力和尊严的体现。只有了解了这个成语背后的隐性文化才能清楚地掌握这个成语真正的含义。

4.1.2. 民间惯用语

惯用语通常由三个字组成,主要来源于口语,后来逐渐定型为固定短语。以动宾短语为主,当然也有其他格式的:

动宾式:耍花招、走后门、放飞机等

偏正式:铁饭碗、墙头草、糖衣炮弹等

主谓式:鬼知道、碰钉子、打交道等

在这些词语的深层隐含着特殊的隐性文化的内涵,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的产物,人们把两个或多个具有固定特征的客观事物组合成词,用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道理或人们的态度。例如“耍花招”的“耍”是“卖弄”的意思,“花”有“虚假的”、“巧妙的”意思,“招”是“招数”的意思,人们把这三个词组合成一个新词,表示“玩弄小聪明”、“使用欺诈手段”,用于表明人们对这类做法的态度,语气较为委婉。又如“墙头草”,字面意思是长在墙根的草,其特点是随风倒,所以就比喻没有立场、唯利是图的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以表达人们对此类人的态度。再如“鬼知道”中的“鬼”是不存在的事物,既然是不存在的,那这个词语即意为“没人知道”。

4.1.3. 民间歇后语

歇后语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中概括出来的固定短语,带有隐语性质,也就必然有隐性文化内涵。有些歇后语带有比喻性,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前半部分是后半部分的事件的比喻说法,也类似于谜面和谜底的关系。此类歇后语的例子还有“乌龟找甲鱼——一路货色”(以事喻义)、“九月里的甘蔗——甜到心”(以物喻义)、“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以人喻义)等。要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就要推测前半部分比喻的结果,进而理解后半部分谜底的内涵。在很多口语和书面语中我们也常常省略后半部分而只说前半部分就能理解话语的意思,这都是和隐性文化息息相关的。

除此之外还有谐音歇后语,用同音替代的方式来表达隐匿的含义,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里的“清”是借用了“青”的谐音,来说明一个人是无辜的。又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这里的“输”取“书”的谐音,说明毫无胜算。要了解此类歇后语的深层含义就要了解其背后的隐性文化,就以上两例而言,要知道葱是青色的豆腐是白色的才能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知道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家里藏书一定很多,才能理解为何有这样的同音借代,进而理解词语的含义。

4.2. 英语隐性文化词语的来源

4.2.1. 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西方的文学艺术、科技甚至体育竞技都起源于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在其国家的发展与扩张中,借鉴了之前的古代文明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并于公元前一世纪扩张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古希腊罗马对欧洲影响巨大,其神话自然会对英语的发展产生深厚且久远的影响。如“Achilles' Heel”词面义为“阿喀琉斯之踵”,其引申的文化义是用来喻指“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的脚跟因为没有被神水浸泡到所以成为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敌人射中脚跟而丧命,所以“阿喀琉斯之踵”就被喻为“致命的弱点”。又如“apple of discord”词面义为“无序的苹果”,其引申的文化义用来喻指“纠纷的根源”。这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两个神佩琉斯和忒提丝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厄里斯女神,这是一位不和女神,厄里斯在极其愤怒之时留下了一个金苹果,是献给最美女神的,这便引起了另外三位女神的纠纷,导致了特洛伊战争,因此“apple of discord”被喻为“纠纷的根源”。

4.2.2. 宗教信仰

西方人总是会信仰某种宗教,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落后,而人们又渴望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及追求精神的解脱,进而相信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8] 。因此宗教信仰也深刻地影响着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和宗教信仰有关的英语词汇基本出自于《圣经》,这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出自于《圣经·旧约》的“red bean”,其词面义是“红豆”,喻指“见利忘义的行为”。在这个故事中,哥哥外出打猎回来看见弟弟煮好了一碗红豆汤,想要喝的时候弟弟却提出用他长子的身份来交换的要求,哥哥口渴难耐便答应了弟弟的要求。长子的身份在当时社会意味着对财富和地位的继承权,因此“red bean”用来喻指“见利忘义的行为”。在英语中“羊(sheep/lamb)”是用来代指“替人顶罪的人”,恰如汉语中也有“替罪羊”这个词,这正是源于圣经中的祭祀习俗。

4.2.3.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记载的主要是古希腊的民间故事,它也是英语词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例如“bell the cat”的词面义为“给猫带上铃铛”,其深层含义为“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这正是出自于《伊索寓言》中的“The Mice in Council”。讲的是老鼠们开会讨论对付猫的方法,有个老鼠提议给猫的脖子上套上一个铃铛来警示大家猫的到来,但是却没人敢去给猫戴上铃铛;又如“cry wolf”,其所表达的含义是“危言耸听”、“谎报险情”,出自于《伊索寓言》中的“The Shepherd Boy and the Wolf”。讲的是一个孩子总是谎称狼来了来欺骗大家,久而久之等到狼真的来的时候却没人相信他了。来源于《伊索寓言》的英语词汇大多以动物为喻。

4.2.4. 日常生活

在语言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也可以被赋予比喻义,英语中这类词语屡见不鲜,如“apple”是“苹果”的意思,这在西方是及其受人喜爱的水果 [9] ,所以人们就用苹果来比喻“极其喜爱的人或事物”。所以短语“the apple of the eye”的深层文化义为“掌上明珠”。又如“polish the apple”,词面义为“把苹果擦干净”,是说学生给老师把苹果擦干净,以此来显示尊敬老师,后来引申出“巴结讨好”、“奉承谄媚”的意思。

综上所述,词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价值观以及思想性格,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心理;由于两个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渊源不同,导致两个民族的隐性文化词语的出处、形成方式与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得古代文明、文化积淀、传统历史和民间习俗,还能够体现不同民族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5. 结语

本文通过举例分析汉英能够表达隐性文化的词语的来源,指出英汉双方在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方面、价值观方面和民族思想性格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两民族在使用词语表达内在隐性文化时产生较大差异。汉英表达隐性文化的词语的作用不可小觑,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透过语言表层,真正地了解其内在文化含义并且深入研究汉英语言中表达隐性文化的词语的来源及其差异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化解语际交流时产生的障碍和尴尬局面,促进语言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

文章引用

王 璐. 词语与隐性文化
Words and Implicit Culture[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1): 21-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1004

参考文献

  1.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第七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2. 2. 张智宏. 交际语言中的显性与隐性文化因素[J]. 北方论丛, 1999(6): 134-137.

  3. 3. 汪晓辉. 寓隐性文化教学于语言知识教学中[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1): 298-300.

  4. 4. 商静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教学研究——以高级学生的隐性文化词语学习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5. 5. 夏明滇. 语言映射的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差异之我见[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 9(3): 34-36.

  6. 6. 安阳. 汉语词语的隐性文化语义研究与教学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7. 7. 黄伯荣、廖旭东.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第一册)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

  8. 8. 张萍. 英语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6): 117-119

  9. 9. 戴志霍. 英语中10种果蔬词语的文化喻义[J]. 英语广角, 2018(11): 47-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