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Vol. 09  No. 04 ( 2021 ), Article ID: 47306 , 7 pages
10.12677/WLS.2021.94023

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比较研究

郝慧慧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收稿日期:2021年11月22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10日;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0日

摘要

宋玉《九辩》和杜甫《登高》都是我国古代的悲秋杰作,杜甫虽以宋玉为师,但两者在写作背景、主要内容、表达情感以及艺术手法上都有着相似与差异。两者在创作背景上的相同点是都在国家衰落、人生低谷时创作而成;在主要内容上,两者虽篇幅悬殊,但在许多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表达情感上,两者皆以萧瑟秋景抒发悲壮之情,但宋玉《九辩》表达的感情却更为复杂,于不同章节中抒发出不同的情感;在艺术手法上,两者虽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音律与表达情感中都运用了相似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宋玉,《九辩》,杜甫,《登高》,悲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ng Yu’s Nine Arguments and Du Fu’s Ascend to a High

Huihui Hao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Received: Nov. 22nd, 2021; accepted: Dec. 10th, 2021; published: Dec. 20th, 2021

ABSTRACT

Song Yu’s Nine Arguments and Du Fu’s Ascend to a High are both masterpieces of tragic autumn in ancient China. Although Du Fu took Song Yu as his teacher, both of them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writing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expression of emotions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in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on are that they were both created when the country was in decline and life was at a low ebb. In the main content, although the length of the two is very different, but in many aspects they have the same idea; in terms of emotion, both of them express their solemn and stirring feelings with bleak autumn scenery, but Song Yu’s Nine Arguments expresses more complicated feelings, expressing different emotions in different chapters. In terms of artistic techniques, although they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structure, they both use similar artistic techniques in temperament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Keywords:Song Yu, Nine Arguments, Du Fu, Ascend to a High, Come into My Autum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提起有关秋的作品,大部分人便会想到悲秋伤秋之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曹丕的《燕歌行》等。当然,也不乏有颂秋赞秋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张籍的《秋思》等,都是有关秋的境界阔大、格调高朗明丽之作。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悲秋之作在有关秋的作品中是占绝大多数的,而奠定了这一悲秋主题的便是宋玉的《九辩》。《九辩》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 [1] 一个“悲”字,不仅奠定了全篇的悲凉基调,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第一次将秋与失意悲伤有机地联在了一起,开创了悲秋的题材,成为中国文人常患的‘季节性情绪低落症’” [2] (p. 261),而这一“症状”在中国后世文人中,杜甫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登高》在继承宋玉悲秋主题方面造诣颇深。全诗通过作者登高所见秋景,深刻表达了诗人晚年流离失所、孤独无依与疾病缠身的悲痛心情。杜甫《登高》虽继承宋玉《九辩》的悲秋主题,但两者在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表达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别,目前尚未见到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故针对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的异同作一些比较分析。

2. 《九辨》和《登高》写作背景的异同

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可以分为大背景和小背景,在大背景方面两者同大于异,在小背景方面两者异大于同。

在大背景方面,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最大的差异便是其创作时代的不同。关于宋玉《九辩》的创作背景,王逸《楚辞章句》:“《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 [3] (p. 3)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宋玉是晚于屈原的楚人,屈原所处时代正是战国中晚期,当时“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楚国和秦国最为强大,但楚怀王听信佞臣的谗言,竟与当时盟友齐国绝交,之后在与秦国的斗争中步步皆输,频频失利。由此可见,屈原所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的时期。如果说宋玉是晚于屈原的楚人,那么楚怀王客死他乡后,宋玉所处的时代的楚国已摇摇欲坠。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 (p. 19)宋玉所处时代正是楚国由弱变衰,由衰而亡的时期,宋玉《九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与此相似,杜甫《登高》也是在自己国家衰落之时创作而成,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六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唐朝已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渐渐没落,所以地方军阀又趁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758年立秋后不久杜甫弃官入陇,同年冬又由陇入川,进入幕府依托严武。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去往夔州。杜甫在夔州虽有当地都督照顾,但仍旧穷困潦倒,在一次独登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时,见到萧瑟秋景,触景生情,不禁百感交集,从而写下这首千古名篇。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虽相差一千多年,但都是作者在相似的大背景下创作而成,都是由于国家逐渐没落而引发感慨,由自然之秋而引发国事与人生际遇之秋的悲伤、忧虑与慨叹。

小背景主要体现在宋玉与杜甫个人生活际遇方面。宋玉出身寒门,为了谋求出路,勤学苦练,在17岁时由景差推荐给楚襄王任文学侍臣,虽官职卑微,但在其《大言赋》《小言赋》中均可见宋玉言谈义理,皆精义高深,一度受到楚襄王的赏识,但当时楚国已经逐渐没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作为楚顷襄王的小臣,宋玉曾多次向顷襄王微词讽谏和献计献策,但均不被采纳。宋玉的为人还受到世俗的讥评,楚大夫登徒子、唐勒都曾在楚顷襄王面前诋毁过宋玉。” [2] (p. 12)并且宋玉在五十岁时横遭奸佞谗言陷害,被免去一切职务,心中悲愤不已,便写下《九辩》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痛之情。而杜甫虽也仕途不济,但出身优越,青少年时期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七岁时就写下了第一首诗,九岁时就能临摹虞世南的榜书,在十一岁左右诗文已经在洛阳显露头角了,并且杜甫在早年时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领略国家大好河山,从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p. 2)便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杜甫有着不凡的远大抱负。但在经历了求荐无门、应举不第、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失所,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老年时仍在外四处漂泊、穷困潦倒,过着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而《登高》正是在作者极度穷困潦倒之时创作而成,充满悲哀之情。虽然《九辩》与《登高》都是在作者困境之时创作而成,但从其生平经历便可以看出《九辩》更多的是作者由己之悲到对王之思,更多关注的是希望君王能够重用自己,虽心有怨恨,但仍望楚王能够重行仁政。而《登高》却并未明确涉及君主,只能从文本背后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对对国事之秋的悲苦愁闷之情。

3. 《九辩》和《登高》主要内容的异同

宋玉《九辩》共九章,有二百五十五句,一千五百多字,其内容大多是宋玉内心的独白,宋玉采取第一人称的角度倾诉了自己由萧瑟秋景而感伤自己命运坎坷、怀才不遇的情感。《九辩》第一章作者描写了秋季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自己落寞失意之感;第二章描写自己去乡离家,抒发了自己思念君王而不能见到君王的悲伤之情;第三章描写草木凋落,树木枝叶枯黄,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的痛苦心情;第四章作者以蕙华自比,抒发了自己无罪去职、处境艰难的悲痛之情;第五章作者以骐骥凤凰自比,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明君难遇的愤懑之情;第六章作者描写了自己处境险恶,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绝不随波逐流的信心;第七章作者感慨自己韶华易逝,抒发了自己老大无成的无奈之情;第八章作者痛斥小人蒙蔽君王,表达了自己对国家世事的担忧之情;第九章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于是想象自己遨游太空、排解忧愁,最终表达了自己的思君之情。由此可见,《九辩》“主要内容是悲秋、感遇、思君,这三者又相互交织,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3] (p. 9)。

杜甫《登高》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同宋玉《九辩》相似,开头便以秋景引入,但在内容上为限制字数并符合格律,杜甫并没有详细描写秋景,而是选择富有鲜明季节与地域特色的物象来展现秋天之萧瑟凄凉。首联描写眼前萧瑟秋景;颔联采用“落木”“长江”意象渲染出秋之悲凉;颈联由悲秋抒发自己羁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痛之情;尾联感慨自己处事艰难,表达了自己年老多病、穷困潦倒的悲痛之情。《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后浑然天成,相得益彰。虽然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在篇幅上相差甚远,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内容方面,两者都用到了秋天的各种物态来展现秋天萧瑟凄凉的景象。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 (p. 187)所选取的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诸物象都具有秋季所特有的特点,尤其是一个“急”字非常有代入感,秋天的风往往是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不作一刻停留,杜甫此时独登夔州高台,高山间的风穿梭于山川之间,狭窄的空间加快了风的速度,急风更是将人引入寒凉之境,增添一丝悲凉之意。风急天高引出猿猴长啸,这里的“猿啸哀”的“哀”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面对凄凉秋景时而感到悲哀,而是借用猿猴鸣叫的悲哀来表现作者此时的心情,猿啸实际上并无感情之意,说到底还是作者自己心里的悲哀之感投射到猿猴的啼啸上,使本来在人类听来感到凄厉的猿啸带上了“哀”的感情色彩。宋玉《九辩》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有“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1] 同样也选取了高天、清气、潦水的等秋天特有的景物来描写景物,创造了凄清的意境,这也是清秋所具有的特点。这里作者并未直接写秋景,而是先概括秋景的特征,发出长叹“泬廖兮”“寂寥兮” [1],以眼前景物的旷荡空远来形容天高气清之象,感叹周围环境的寂静空虚而显得雨后积水退去后的清澈,虽是眼前之景,但由高天到清水,作者目光由上到下,观景视角由远及近,在清凉秋景的映衬下,作者此时更显悲凉。如果说杜甫《登高》内容中所用高天清渚等景物所展现的秋景给人的是一种肃杀之感,那么宋玉《九辩》此句中的高天潦水则是一种凄凉之意。

其次,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p. 187)同样采用了自然之物诸如落木、长江意象,作者身临夔州高台,仰望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心中顿时充满无限忧愁。并且作者在这里用叠字“萧萧”“滚滚”的内容来修饰落木、长江,不仅使落木意象与长江意象活跃起来,而且富有韵律美,给人一种意境开阔之感,并且萧萧、滚滚更是将作者心中的无限忧愁承载而出,在无形中传达出作者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宋玉《九辩》首句“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 中“草木”这一意象虽不如“落木”给人的视角高远,但作者从草木零落干枯中尽显秋之萧瑟,草木被秋风吹拂发出沙沙声音,枯败的枝叶纷纷随风摇落,正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 (p. 262)作者开篇使用“草木”这一意象,以小见大,由此揭开悲秋帷幕。随后作者又使用一系列动物的意象,如第一章:“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1] 作者通过对各种动物应对气候变化的描写来突出秋季给自然万物所带来的影响,如燕子到了秋天,便辞别北方而南归,大雁也廱廱叫着向南方飞去,蝉、鹍鸡、蟋蟀不能南迁,只能在日渐寒冷的秋季中用自己特有的习性来迎接秋天。并且此句中“蝉寂寞而无声”“鹍鸡啁哳而悲鸣” [1] 的描写将“蝉”与“鹍鸡”拟人化,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正如杜甫《登高》中的“猿啸哀”一样,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意象内容选取方面,两者都采用了秋天常有的物象,但以此来展现的秋景却于平凡中尽显不平凡。

在时空方面,两者都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一纵一横来抒写人生际遇之秋。杜甫诗题“登高”在视角上便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空间感,作者登临高处,极目远眺,视角由风急天高向渚清沙白逐渐拉近,远处的猿哀鸣,眼前的鸟飞回,一远一近间尽显悲凉之气。随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p. 187)与前两句相比境界大开,作者此时仿佛满眼都是萧萧落木、滚滚长江,“无边”更显示出空间之广阔,并且“长江滚滚而来,从引用《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典故开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中,江河不断便不仅是空间的深度透视,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 [6] (p. 57)前两联的内容在空间与时间交织中给人气势宏大之感,而到了后两联却笔锋一转,境界一下子缩小到个人命运上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 [5] (p. 187)虽有夸张之意,却充分显示出作者此时的悲惨境遇。作者此时流落他乡,孤苦无依并年老多病,独登高台面对壮阔秋景,虽有宏图大志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艰难苦恨中感慨时光流逝,在穷困潦倒中悲叹命运的凄惨。该诗在时空内容描写上由大到小,由开到合,于时空中尽显作者此时的悲凉际遇。宋玉《九辩》同样如此,在时间内容上,作者以悲秋起兴,抒发“贫志失职而志不平” [1] 的失意惆怅,在悲秋的同时,随着四季的轮回,逐渐转到伤冬。第一章描写萧瑟秋景,第三章“秋季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1],秋天早早以白露来进行警戒,冬天又以严霜来加重寒冷,暗示由秋到冬的推移,然后第六章直接描写寒冬:“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 [1] 霜露交加、霰雪纷纷更突出严冬不仅带给作者身体上的寒冷,更是不幸命运的降临。结尾“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 [1] 更是点明寒冬带给作者的绝望。接着第七章又写到暮秋,实际上暗示作者人生的垂暮,作者回顾四季轮回,感慨岁月如梭,人生易老,内心充满无限哀伤,“诗人采用按时间顺序进行推移的笔法,依次推出秋季和冬季的景观,情感上也经历了由悲秋到伤冬的延展,脉络非常清晰,用悲秋伤冬来概括《九辩》作者的情感波动是全面的。” [7] 在空间内容上,《九辩》与《登高》都是作者在登山临水时创作而成,宋玉登高远行,不禁被秋景感触,通过对眼前自然物象的描写,宋玉觉得还不够,因为宋玉此时是“羁旅而无友生” [1],因而没有倾诉对象,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构造虚幻的空间,宋玉由悲秋写到思君,又以骐骥、凤凰自比,讽刺奸臣当道,感慨明君难遇,虽对君王不满,但仍关心世事,心系楚王。尤其在最后一章的内容中,宋玉对天长问“莽洋洋而无极兮,忽翱翔之焉薄?” [1] 面对这望不到尽头的原野,我在飘忽翱翔中何去何从?“莽洋洋” [1] 表现出原野的辽阔无际,使作者在广阔的空间中显得形单影只,巨大的空间感应使人瞬间开朗,而作者在这里的无限空间却使人倍感压抑,仿佛眼前乌云压地,一只孤苦伶仃的鸟在茫茫原野中低空盘旋,给人一种无助之感。后宋玉又抒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因此在想象中超脱现实,在虚拟空间中尽情遨游,如“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骖白霓之習習兮,历群灵之丰丰。左硃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1] 作者想象自己在天地之间,腾云驾雾,与众神灵并架齐驱,尽显尊贵之感,在无限空间中给人一种超越之感。作者在现实与虚幻中给人的空间感截然不同,可见作者在现实中遭遇的打击只能在想象中用魔幻的语言排解心中的忧愁。

4. 《九辩》和《登高》表达情感的异同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的是创作者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者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8] (p. 24)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皆以秋景起兴,写秋景抒悲情,在表达情感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两首作品都通过萧瑟秋景表达出内心无限忧伤,一切景语皆情语,宋玉与杜甫均登高远望,触目伤怀,于秋景中流露出浓浓悲情。首先,从背景上看,两者均因国事动荡而失去官职,流落他乡。《九辩》第一章“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1] 就表明作者因遭到贬斥而失去职位,内心意气难平。同样《登高》首联“渚清沙白鸟飞回” [5] (p. 187)中“鸟”的意象暗喻诗人自己的人生如孤鸟飞回,不曾飞黄腾达。杜甫早年衣食无忧,生活较为富足安定。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除了少数几次短暂的安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内心极为悲痛失意。宋玉与杜甫相同,二者均因仕途不顺而在作品中表达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其次,两者都表达了流落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 (p. 187)中“常作客”说明作者经常羁旅他乡、漂泊无依,“独登台”更是表明作者此时孤身一人登上高台,于寒风中感叹自己无依无靠、孤独寂寞。《九辩》同样如此,全篇中多次表明自己的孤独无助,如“羁旅而无友生”“去乡离家兮徕远客”“独申旦而不寐兮”“块独守此无泽兮”“独悲愁其伤人兮” [1] 等,无不抒发自己既于羁旅异地中无知己,又于官场中无志同道合之士的悲痛心情。最后,两者在哀怨仕途不顺、感叹孤独寂寞之时对自己年事已高却一事无成发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如《登高》的“长江滚滚”“艰难苦恨繁霜鬓” [5] (p. 187),《九辩》的“春秋逴逴”“老寥廓而无处”“老冉冉而愈弛” [1] 等都用不同的意象来祭奠时光的流逝,用年老的痕迹来抒发对老而无用的无奈。

不同之处在于两者虽同为悲秋,但宋玉《九辩》表达的感情却更为复杂,他在《九辩》中不仅表达了对仕途的愤恨,对羁旅的无助,对流光的无奈,更是花大量笔墨讽刺得志小人的谗佞巧辩、奸恶狡猾,表达自己对奸佞的痛恨之情,但同时又对君王怨而不怒,虽抱怨君王不重用人才,听信谗言,但仍忧国思君,表达自己的一片忠心。而《登高》却没有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痛恨之情。袁梅《宋玉辞赋今读》认为“宋玉所以失职见疏,是由于昏君之信谗,奸人之诬陷。诗中将群小比作‘猛犬’‘驽骀’‘凫雁’‘浮云’;相反地把忠良之士比作‘骐骥’‘凤皇’‘明月’,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3] (p. 12)而杜甫《登高》不同于宋玉《九辩》,虽诗中有抒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但并未自怨自艾,并且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 (p. 187)中的“艰难”既指明自己人生艰难,也暗示国事的艰难;“苦恨”更是道出自己不仅生活之苦、思家之苦、羁旅之苦,而且也是对天下黎明百姓之苦的深切同情。作者此时心中无限忧愁,只能借酒消愁,却因多年患病而不得不停下手中酒杯,联系当时唐朝已元气大伤,社会混乱,政治腐败,作者此时登山临水,看到的是壮阔秋景,心中却是满目疮痍,流露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说,两者在表达情感上虽都借悲景抒哀情,但宋玉《九辩》表达的感情却更为复杂。

5. 《九辩》和《登高》艺术手法的异同

在艺术手法上,两者皆有很高的成就。胡应麟《诗薮》称杜甫《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 [9] (p. 15),说明其在律师体式上造诣很深。宋玉《九辩》作为一篇辞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并且在文体上别具一格。既然两者在体裁上有所区别,那么在艺术手法上自然有同有异。

首先,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层次分明又融情于景,首联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简简单单的几个景象却给人一种寒凉之感,可见作者心中是多么的悲凉。颔联突然视野开阔,望向远方,竟满眼都是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如此壮阔秋景足可以看出作者的博大胸襟。前两联一大一小、一近一远的秋景与后两联的抒情相照应,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穷困潦倒,又担忧国事艰难、社会混乱,于萧瑟秋景中抒发出作者对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和国事之秋的无奈与忧愁。《九辩》同样开头便写秋景,通过采取秋天典型的景色于无形中展现出自己的人生之秋,情景交融,并且通过时间的推移在第六段全篇描写冬景,冬天意味着天更凉、夜更深,作者在漫漫大雪中没有温暖的衣服御寒,渴望见到春天的暖阳,又怕自己突然离去。通过冬景的描写更是表现出作者不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内心上的冰凉。《九辩》共九章,并不是每章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集中在几个章节中,如首章描写的秋景具有概括的意蕴,点明悲秋的主题,二、三、四章秋冬之景交替出现,第六章描写的冬景更是突出作者的人生之冬,由此可见,每章景色的描写侧重点各有特色,与此对应所抒发的情感也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围绕悲秋主题又前后相通,使作者在借景抒情中将看似并不连贯的章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两者在音律上也都体现出了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艺术美感。《登高》八句皆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在节奏上变化莫测,前两联于平稳中逐渐升高,给人一种浑厚深沉之感,但到了后两联却一下子低沉了下来,像泄了气的气球,给人一种顿挫之感,体现出节奏的曲折变化,整首诗像是一首音调丰富的乐曲,使读者在体会作者深深悲痛的同时享受音乐的律动美感。同样,《九辩》更是将古代乐调之名作为题目,整篇内容就像是作者在歌咏楚辞,“有一组四句,句句用韵者;有两句一组为韵者;有六句成节,句句用韵者;有六句成节,间句为韵者;有七句成节,句句用韵者;……抑扬顿挫,疾徐相间,摇曳生姿,音韵铿锵。诗人心灵的悸动化为美与力的旋律。从《九辩》中也表现了宋玉才情之高,对音律造诣修养之深。” [2] (p. 15)尤其是最后一章,作者描写自己与众神灵飞游仙境,叠词与语气词的使用像上百只铃铛叮叮作响,仿佛是一场音乐的盛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二者用词都非常的高妙,各有各的特色,尤其在叠词的使用上。杜甫《登高》只用了两个叠词“萧萧”“滚滚”便将整首诗的意境提高,于悲秋中流露出作者的豪爽,两个叠词的运用不仅使落木、长江意象的描绘惟妙惟肖,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音韵十足,使人瞬间开朗,即使在瑟瑟寒风中,也能让人领略秋景的雄浑之美。宋玉《九辩》在叠词内容上的描写不仅造诣高深,而且数量颇多,叠词的使用都非常的生动应景,如描写动物的叠词“燕翩翩”“雁廱廱”“猛犬狺狺”“凤独遑遑”“骐骥浏浏” [1] 等,既表现出动物的习性,又通过动物的反应来加深作者对于不同场景的感触,如“燕翩翩”“雁廱廱” [1] 体现出鸟儿在秋季南迁时的荒凉;“猛犬狺狺” [1] 从侧面表现出小人得志的凶恶;“凤独遑遑”“骐骥浏浏” [1] 表现出贤才志士虽才华横溢却被小人挤兑失职。还有描写光阴的叠词“时亹亹”“岁忽忽”“老冉冉”“年洋洋” [1] 等,都表现出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慢慢老去,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年事已高却一事无成的哀叹。最后一段描写神灵的叠词“诸神湛湛”“群灵丰丰”“朱雀茇茇”“苍龙躣躣”“雷师阗阗”“飞廉衙衙” [1] 等,表现出作者在现实中失魂落魄,于是在想象中神游仙境,叠词的使用不仅使文章富有韵律感,仿佛众神灵在合力演奏一首乐曲,而且使浪漫的仙境显得异常热闹,此时作者不再孤身一人,而是与众多人格高尚之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叠词内容的描写上,杜甫《登高》与宋玉《九辩》都用其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生动性,使人意犹未尽,并且宋玉《九辩》中叠词种类繁多,不同类的叠词表现出作者的不同心境,且许多叠词同义异形,实为高妙。

最后,二者在艺术手法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宋玉《九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如以骐骥、凤凰比喻贤才,更用以自比,以乌云、燕雀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楚王,以浮云蔽日比喻奸佞小人对楚王的蒙蔽等。而杜甫《登高》却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宋玉《九辩》最后作者想象遨游九天,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虚写的艺术手法,而杜甫《登高》则全是写实。

综上所述,虽然杜甫《登高》继承了宋玉《九辩》的悲秋主题,但两者还是具有较大差异,无论是从背景、内容上看,还是从情感、结构上看,两者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不同时代由不同主体书写出的悲秋杰作。

文章引用

郝慧慧. 宋玉《九辩》与杜甫《登高》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ng Yu’s Nine Arguments and Du Fu’s Ascend to a High[J]. 世界文学研究, 2021, 09(04): 147-153.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1.94023

参考文献

  1. 1. 吴广平, 译注. 宋玉集[M]. 长沙: 岳麓出版社, 2001.

  2. 2. 吴广平, 译注. 楚辞[M]. 长沙: 岳麓书社, 2011.

  3. 3. 袁梅. 宋玉辞赋今读[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6.

  4. 4. 熊良智.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的“一家之言” [J]. 文学遗产, 2013(1): 15-26.

  5. 5. 杜甫, 著. 杜甫全集[M]. 高仁, 标点.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6. 6. 孙绍振. 名作细读[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57.

  7. 7. 李炳海. 宋玉《九辩》的篇章结构及写景抒情方式[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0(5): 25-31.

  8. 8. 吴娟红. 杜甫《登高》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9. 9. 伏旭翠. 杜甫《登高》的历代接受与当代教学[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