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5005 , 7 pages
10.12677/ap.2024.144227

马克思幸福观视域下老年人幸福感提升路径 探析

沈一雯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4年3月4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3日

摘要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都渴望着幸福,无论是个人幸福还是社会幸福,追求幸福是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条件下,老年人幸福感也成为亟需关注的话题。马克思幸福观是在幸福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幸福观对于现在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有非常大的时代价值。本文从马克思幸福观这个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幸福感进行分析探讨,分析当今时代老年人幸福感的现状以及未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可以从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着手,引导当代社会积极关注老年人幸福感,保护老年人群体切身利益,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引下为老年人切实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关键词

马克思幸福观,老年人,幸福感,提升路径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Yiwen Shen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r. 4th, 2024; accepted: Apr. 11th, 2024; published: Apr. 23rd, 2024

ABSTRACT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pursue happiness and longs for it, whether it is personal or social happines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a common goal of all parties in society. In the increasingly aging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has also become an urgent topic to pay attention to.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Marxist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in the field of happiness.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has great contemporary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nowadays.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in today’s era and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It can start from the social, family, and personal levels, guide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activ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protect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group,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Keywords: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Old People, Happiness, Lift Path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让人民群众获得充足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数占比已达18.7%。现在这个时代,技术进步已经把我们每一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年人缺乏幸福感已经成为社会中见怪不怪的事情了,这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思考怎么样可以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幸福有不同的定义标准。马克思还有恩格斯以及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关于幸福的观点论据,这就是马克思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视域下探究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路径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点。

2. 马克思幸福观

2.1. 概念

马克思幸福观是立足于实践,从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既科学又现实的人生哲学,突破了之前人们对幸福认识的单一性,认识到了幸福其实是多重幸福要素的有机统一。

2.2. 理论背景

马克思幸福观是在批判与继承西方传统哲学幸福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主要基于西方哲学史的以下几种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

2.2.1. 对感性主义幸福观的继承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物质享受,认为物质给人们肉体带来快乐,但是对物质的追求是有限度的,而不是过度地沉溺其中。伊壁鸠鲁是幸福主义创始人之一,他高度重视人对物质的适度追求,强调用理性思维来追求灵魂和身体的快乐。马克思对感性主义幸福观的最大认可是他承认人们对物质的适度追求,并且更加关注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2.2.2. 对理性主义幸福观的扬弃

理性主义幸福观,顾名思义,就是更加重视精神方面的幸福,放弃物质享乐,更具备理性。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念论,认为只有理念是永恒的、真实的存在。马克思肯定了理性主义幸福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但他并不认同理性主义幸福观忽视物质享受这一观点(金祖敏,2022)。

2.2.3. 对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发扬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认为,追求幸福、避免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在处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时,个人的利益有助于社会服务的构成,“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是构成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而穆勒认为社会感情是联系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公共幸福是一切人的利益。马克思将这一思想发扬为全人类的幸福。

2.3. 主要内容

2.3.1. 坚持主观意愿与客观因素相统一

幸福的主观意愿就是,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幸福有着不一样的定义和看法,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想,人与人相互之间也对幸福有着不同理解,这就体现了对于幸福主观意愿的个体差异性。与此不同的是,幸福的客观因素就体现在当代现实社会中,不同的劳动力和生产方式都会对整个社会的幸福满足感产生很大影响。

在我们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劳动方式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因此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提高。幸福的主观意愿同时是建立在社会客观因素之上的,客观因素会影响主观感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有人们对于幸福的主观意愿也会向上提高。人们的主观意愿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满足,二者相互协调后才会人民幸福,社会整体幸福。所以在马克思幸福观中,要想实现人民幸福就要做到坚持将幸福主观意愿与社会客观因素相统一,只有二者步调一致向前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幸福。

2.3.2. 坚持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相统一

幸福是物质条件的满足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物质幸福和精神上的幸福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在马克思幸福观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对于这个观点的阐述,西方哲学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只需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就可以,精神上的需求不必在意,这被称为感性主义幸福观;与之相反,强调精神层面满足而抛弃物质追求,忽略物质幸福,这被称为理性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物质财富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外在条件,认为人类幸福是客观实在的,需要有物质财富的支持。也就是说,只有物质基础得到充分满足,才能谈幸福。没有满足最基础的物质生活水平谈幸福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怎么会感受到幸福呢(古月,2023)?物质生活满足之外,精神需要也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赞扬:“一个民族想要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首先必须留出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的时间。”最后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之后,马克思得出了只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人民才可以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2.3.3. 坚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在社会幸福的前提下个人幸福才有讨论的价值,一个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幸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的总结,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而且受到个人幸福的影响。社会成员的劳动创造促成社会幸福的发展,个人幸福离不开社会幸福,社会幸福同样也与个人幸福一起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最新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个人才能有较高层次的幸福需求,并进行相应的实际活动。只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都被满足了才能称得上实现个体的幸福。但是,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一些个体因为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实现个体幸福,那么在政策上就要对其进行倾斜,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会产生矛盾。由此看来,协调好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的关系很重要,但是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社会幸福要排在个体幸福前面,因为社会幸福指数的改善,能够提升个体幸福。

2.3.4. 坚持劳动和创造是实现幸福的方式

劳动是自由和自主的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现实创造性活动,人之所以能感觉到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自身的劳动创造,因此,劳动和创造是实现幸福的途径。马克思曾说过:“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生产生活,这种生活可以产生生命。”人的生产活动就是人的类生活,这种自由自觉的类生活不是超越自然的绝对精神存在使然,也不是动物的本能,而是人类自发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事劳动创造的人始终是创造幸福的主体,没有劳动人类生命就不存在意义和价值,人类社会的历史变更也就不会发生,同样的,人就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不会实现幸福。

2.4. 马克思幸福观对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价值意蕴

2.4.1. 帮助老年人树立科学幸福观

根据马克思对幸福观的认识来看,科学的幸福观能够帮助老年人正确客观的认识幸福,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充满虽然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几十年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很多老年人依然没有感受到幸福,这就是对于幸福的内涵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当关注到人真实的主观感受,重视精神层次需要时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不是仅仅满足物质需要就可以的,这是马克思幸福观特别强调的。

2.4.2. 促进老年人对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认知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的理论论述中得到充分解释,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社会特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人的自然潜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一脉相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也是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提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在正确认识幸福和人的本质的前提下,实现自身价值、拥有幸福生活。老年人如果对幸福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那么就会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幸福,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而不是所有老年人都去追求所谓的“天伦之乐”或者“子孙满堂”。马克思幸福观帮助老年人去从人自身考虑幸福,理解感受真正的幸福。

2.4.3. 推进社会基础民生建设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党和国家不能忽视民生问题,要将人民的现实需要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当成亟需解决的问题,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这种想法要牢固树立,要坚持执政为民,要坚信执政靠民。当前,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医疗和养老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今社会的反应就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引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实事,大力倾斜惠民工程政策,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人民尤其是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幸福指数。

3. 老年人幸福感相关问题

3.1. 研究老年人幸福感的社会重要性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也有新的要求和愿望,幸福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水平,还取决于心理健康。因此,研究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2. 老年人幸福感现状分析

3.2.1. 物质生活得到支持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经过党和国家这么多年的努力下,现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支持。

3.2.2. 照料条件基本保障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非我国莫属,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为80%和70%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2015年的29.27%降至2020年的27.7%;基金年收支均超2万亿元、惠及群众就医超40亿人次,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除了医疗保障之外,现在地方都以社区或者乡镇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一生病就往医院跑的问题,将医疗资源优先给最需要的人(王娜娜,许腾,刘红英等,2021)。

3.2.3. 精神需求难以满足

相信平时上网的人最近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两个人,一个是“秀才”,另一个是“一笑倾城”。这两个人近期在中老年圈子中爆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老年杀手”。在今年5月份,一位72岁的吉林老奶奶不远千里坐火车去安徽找“秀才”的事情成功破圈,撕开了本独属于中老年人的信息茧房(熊力,2023)。细心的网友可以发现,“秀才”的视频大都是复制粘贴,灿烂的笑容,不经意的回头、摸头发握拳捂嘴,这一系列动作配上音乐博得大批中老年女性的喜爱。而“一笑倾城”则靠着甜甜的笑容和温柔的语气,这种亲和力博得很多中老年男性和女性喜爱。他们的视频下面满满的真诚,很多中老年人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生活,仿佛是把视频对面的博主当成了家人倾诉。很多年轻人加入围观,并调侃道“‘秀才’和‘一笑倾城’的一场直播PK可以消耗掉一个地方的养老金”。

这些类似“秀才”“一笑倾城”账号爆火的背后就透漏着当今时代下,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网红刻意打造出的人设加上平台大数据算法的精准干预使得媒介素养不高的中老年人陷入对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偶像的迷恋当中。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难以满足,这也成为今后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着力点。

4. 老年人幸福感提升路径

4.1. 优化老年人生活环境

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很大。据调查显示,在北京市16个区县60岁以上近3000名老人9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精神关怀服务,他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定期心理检查服务;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等。

最近这些年,从国家角度出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措施就是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建设。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6大工作任务,探索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到2025年,在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国城乡实现友好社区全覆盖,这标志着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工作开始进入提速实施阶段。政府和所在社区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和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同时组织老年活动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定乐趣。同时大力扶持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并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充实的老年生活而不是让他们提高各方面素养从而创造生产力。老年教育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营养、保健、生活常识以及网络等方面,不至于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而遗忘这个群体。让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感。老年群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强,他们的幸福感也会越高。

4.2. 加强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关怀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在组织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基础上,决定2022~2025年在全国广泛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2019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健康与养老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33.1%存在高抑郁风险。

由此可见老年人受家庭影响很大,家庭成员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老年群体有个愉快舒心的晚年生活。建议子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与老年人同住,这样可以加强与他们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家庭成员还需要做好预防工作,学习相关常见疾病的突发防范措施,避免意外的发生。但是要避免“废物式养老”,不要打着为父母好的旗号,什么都不让他们干,吃什么喝什么安排的妥妥当当,这种做法会让老年人产生一种危机感,感觉自己什么都需要子女安排,成为了一个“累赘”(王利娟,熊萍,2023)要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能够给家庭做出贡献的,让自身价值在家庭中得到体现。据学者张勃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社会经济层面,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社会交往层面,社会交往频率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张勃,刘聪慧,叶江林,2023)。

4.3. 老年群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老年群体应当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合理饮食,保持适当运动的好习惯,从而增加自身抵抗力减少患上疾病的概率。另外还要扩大交际圈,不要陷在一个小圈子中,每天过着重复无趣的生活,要在能力范围内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多去看看世界(徐雨晴,王萍,2023)不久前一个来自郑州年近花甲的苏敏女士火了,她循规蹈矩的过了半辈子,去年确诊了抑郁症,因为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选择自驾游散心。从什么都不会到买什么装备,户外怎么用电,如何长途开车等,她将所有需要准备的事情在互联网上一件件准备好,一人、一车、一帐篷,55天2000公里,这样的魄力和勇气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未必能拥有。老年人也和其他人一样,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可以做所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所有老年人都可以过得充实,这会使老年人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满足,从而减低患上心理疾病的几率。在精神生活上力求丰富多彩,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是像上述中的苏敏阿姨一样喜欢自驾,也可以是绘画、书法、饲鸟养鱼或者健身,不管怎样要使自己的生活时刻充满情趣,这种情趣促使着老年人群体热爱生活。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时代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各方不要忽视这类群体的状况,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基本满足,但是心理方面精神需求也要重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惠及老年人,社区多开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和鼓励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家庭成员尽量面面俱到,不要只关注物质生活,有时间多陪伴他们;老年人自身要培养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多走出去看看。在新时代下,在马克思幸福观的引领下,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才可以使老年人的幸福感得到充分保障,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文章引用

沈一雯. 马克思幸福观视域下老年人幸福感提升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4): 347-35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4227

参考文献

  1. 1. 古月(2023). 马克思幸福观与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 2. 金祖敏(2022). 论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延边党校学报, 38(4), 18-24.

  3. 3. 王利娟, 熊萍(2023). 子女支持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 统计与咨询, (4), 32-34.

  4. 4. 王娜娜, 许腾, 刘红英等(2021).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18(1), 105-108.

  5. 5. 熊力(2023). “秀才”账号背后是一些中老年人被忽视的精神需求. 廉政瞭望, (18), 10.

  6. 6. 徐雨晴, 王萍(2023). 马克思幸福观思想的意蕴及当代启示.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1), 30-38 109-110.

  7. 7. 张勃, 刘聪慧, 叶江林(2023). 子女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研究. 农村农业农民(B), (5), 32-3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