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79459 , 6 pages
10.12677/ML.2024.121040

目的论视角下黑龙江省非遗翻译策略研究

鞠倩,沈章生,王宏扬,苏庆钊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11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8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18日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中国深刻意识到了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通过非遗翻译让世界对于中国的实力与文化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愈加重要。基于此背景,笔者在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正确吸收理解黑龙江非遗文化,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多次进行翻译实践后,探究出能够真实地向世界展现黑龙江非遗文化的翻译策略。本文旨在研究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如增译法、减译法、意译法等,分析英汉两种宣传文本的差异,以推动黑龙江省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

目的论三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译法,减译法,意译法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eilong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Qian Ju, Zhangsheng Shen, Hongyang Wang, Qingzhao S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Dec. 11th, 2023; accepted: Jan. 8th, 2024; published: Jan. 18th, 202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China ha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ing culture exporting strategy. Accordingly, giving the worl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strength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publicity and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comes more importan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in order to explo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eilong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fully conside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carries out a plent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this essay aims at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cluding amplification, omiss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to promote i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mplification, Omission, Free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黑龙江流域为中国三大文化文明发源地之一,在不断的迁徙和演进中,黑龙江省各民族创造了生态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晓民,崔凤娟,2023) [1] ,全省现有国家级名录42项、省级名录429项。正值疫情后的开放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前途无量,若以非遗为索引的文化产业能够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就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旅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为了传播我国民族文化深刻内涵、助力推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开展黑龙江非遗的外宣翻译活动刻不容缓。

然而,外宣翻译的效果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于读者的吸引程度,而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注重翻译的目的,并强调译文应由翻译的目的或预期功能所决定,这为本文以“走出去”为目的的黑龙江非遗外宣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张慧敏,2023) [2] 。本文旨在目的论视角下研究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黑龙江省非遗外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对含有黑龙江各民族的特色非遗文化进行准确的翻译,避免造成文化意象缺失和偏差,使其更符合西方读者的文化氛围,更能被理解和接受,最终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2. 目的论介绍及其在非遗翻译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2.1. 目的论的基本概念

目的论是德国译论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一种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目的选择。目的论认为,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因此,它毫无疑问可以填补传统翻译领域研究的不足与空白,为翻译的跨学科探索增添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常关注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完美”,但这往往会导致僵化的翻译方法和缺乏灵活性的翻译策略。而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则更加注重原文的分析和预期的翻译功能。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翻译方式。

2.2. 目的论的发展历程

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张锦兰,2004) [3] 。首先,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功能主义理论思想的雏形。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对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重要的拓展,他抛弃了以源语言为中心的平等理论,创立了功能主义学派的奠基理论:功能目的论。在威密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代各种跨文化转换,并将翻译视为一项旨在实现特定目标的复杂活动。

功能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关注语言转换到关注跨文化交际,从关注源语言到关注目标语接受者,从关注语言层面的平等到关注实际应用和目标的目的性等阶段。这些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功能翻译理论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翻译的本质、目的、策略和方法等多个方面。

2.3. 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一切翻译活动都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这包括译者的目的、翻译的交际目的和通过某种方式要达到的目的。该原则强调翻译活动应该以目的为指导,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确保目标文本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目的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强调了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解决一些翻译中的难题和争议。

在目的论中,连贯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与目标语言在语内保持连贯(陈静,2016) [4] ,从而建立起作者与目标受众之间的桥梁,如果这座桥梁建造得当,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连贯原则是保证翻译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它要求译者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考虑目标接受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连贯原则是对目标原则的良好补充,它确保了翻译不仅忠实于原始文本,同时也考虑到了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认知方式,强调了翻译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境、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实现有效翻译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目的论中,忠实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确保语义连贯,并达到翻译的目的。忠诚原则实际上是目的原则的必要补充,也是翻译的基础和前提,它要求译者必须尊重原文,不篡改、不歪曲原文的意思和含义。忠诚原则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译者提供了指导和约束,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目的论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忠诚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这两个原则又服从于目的原则。

2.4. 目的论在非遗翻译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在目的论理论指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活动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最终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徐倩,马辉,2023) [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从而实现我国优秀非遗文化的延续和保护。在这一目标下,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使目标受众更容易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通过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宣传文本的名称,可以通过异化策略来保留真正的中国文化风格;同时,考虑到目标受众的理解水平,采用了综合的归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文化冲击,实现翻译目标的最大化。

3. 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黑龙江省非遗翻译方法

3.1. 目的原则指导下非遗外宣翻译:以传播非遗文化为目的

3.1.1. 增译法

增译法指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省略的或者原文中没有但却表达了其意思的词语,其目的是为了让译文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要注意译文要符合其母语的表达习惯及语法规则等(张薇,2015) [6] 。在进行非遗文化翻译时,我们会遇到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名词,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增译法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内容,这样才能让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满足传播我国文化的目的。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伦剪纸相关翻译文本为例,在翻译“海伦剪纸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由于海伦地区开禁,山东、河北等地百姓闯关东来到海伦,将各地的生产方式和民间艺术带到了海伦,这其中就包括剪纸艺术”这一句话时,由于西方不了解我国清朝光绪年间的开禁政策,我们需要增加一些词语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传播外国文化。因此可以将“开禁”一词翻译为“lifted the ban on emigration to Hailun”,这样读者便能了解到开禁政策是指允许民众迁移到海伦市。同时,部分外国友人不了解中国历史,完全不知道“光绪年间”究竟是哪一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在翻译光绪年间时采用增译的方法,补充上“光绪年间”所指的具体年份,如:Guangxu reign (1875~1908),最后整句话便翻译为:“Hailun Papercutt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Guangxu reign (1875~1908) of the Qing Dynasty. Since the government lifted the ban on emigration to Hailun, people from Shandong, Hebei and other provinces braved their journey here with their local production methods and folk arts, and paper-cutting was one of them.”

3.1.2. 意译法

在对非遗文化进行翻译时,我们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西方国家对我们的非遗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传播我国的优秀文明,并且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非遗文化中有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如果我们过于依赖源语言文本,直接对其进行直译,那么其中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就不能被很好地翻译出来,同时也无法吸引外国读者,违背了目的论的核心原则——目的原则。因此,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理解,我们除了参考原文本,还应对部分词语进行意译处理。比如在翻译黑龙江省非遗——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时,有一步骤是“定型”,在了解后我们知道,这一步骤实际就是指赫哲族鱼皮服装的艺术加工,包括染色和装饰两部分。如果直接翻译成“Finalizing the design”其实不太直观,尤其是对于许多外国友人来说可能比较费解,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让译文看起来更明白,如直接翻译成“cloth making: the final processing of fish skins which involves dyeing and decorating.”以满足目的原则,更好地满足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吸引外国读者兴趣。

3.2. 连贯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3.2.1. 增译法:增加衔接词,使逻辑更加清晰

目的论三大原则中的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具有逻辑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在非遗外宣翻译中,我们往往需要运用众多的连词和介词去满足英语的语言规范,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例如,在翻译“海伦传统民间剪纸以传统的吉祥如意的图案仿样为主,题材内容一般是以龙凤、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为主,也有少量的人物”这句话时,“龙凤、花鸟虫鱼”,之间往往需要加入“and”这个连接词。最后整句话便翻译为:“In content, Hailun traditional folk paper cutting is characterized by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of animals and plants such as dragons and phoenixes, and sometimes legendary figures.”

在原文的逻辑性较弱的情况下,翻译时也可以拆分原文句子,增添一些衔接词以增强文章逻辑性和连贯性,例如翻译“目前掌握传统鱼皮技艺的老人多已离世,鉴于古老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濒临消亡,亟待予以抢救与保护”时,原文并没有直接指明几个逗号隔开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直接按照原文翻译为“At present, many elderly people who master traditional fish skin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have passed away, and the ancient fish skin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Hezhe Nationality is dying out, and it is urgent to conserve it.”明显过于僵硬,缺少逻辑性,因此可以厘清几个部分的逻辑关系,补充一些衔接词,提高文章可读性,使文章更加连贯严谨。基于以上分析,翻译可以调整为“Since many Hezhen craftsmen have passed away, this traditional technique is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urgency to conserve it.”

3.2.2. 减译与省译:删减冗杂重复词语,增强文章连贯性

减译法是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原文本中重复的、多余的文字进行适当的删减,或用更加简洁的语言代替原文中重复的词语(张薇,2015) [6] 。在汉语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重复的词语,比如,在“海伦剪纸由海伦传统民间剪纸、海伦现代剪纸和海伦满族剪纸三大部分组成”这句话中,“剪纸”和“海伦”出现了多次,在翻译时,我们应该要对这两个词语进行适当的减译,减少重复以增强文章连贯性和可读性,于是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Hailun paper-cutting is composed of traditional folk, modern and Manchu paper-cutting”。再比如,在翻译“因鄂伦春族是无文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直处于边疆地域,统治者无暇顾及其这一族群,对其文化的书写仅有只言片语的留存”这一句话时,显然我们可以对“民族”和“历史岁月”这两个词语进行适当的省译处理,于是该句子便可以翻译为“Since the Oroqen nationality has no written language and has been on the frontier region for a long time, the rulers didn’t pay attention to this ethnic group, as a result, only fragmented records of their culture are remained.”显然,在目的论连贯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减译或省译的方法,删去汉语中冗杂重复的词语,能够大大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3.3. 忠实原则指导下的非遗翻译策略

意译法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忠实于原文。“忠实原则还依从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所以译文还应在翻译目的和语际连贯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文。”在翻译部分非遗文本时,采用意译法能够更好地将原文所述的内容讲得清楚明白。例如,在翻译“这些关内的剪纸艺术与海伦本土的剪纸艺术经过多年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集中原、齐鲁、北大荒与满族剪纸艺术为一体的海伦剪纸”这一句话时,若对这两个词进行直译,那么外国读者可能不知道齐鲁和北大荒在哪里,不能很清楚地传达原文内容。因此,我们对“齐鲁”和“北大荒”采取意译的方法,指明“齐鲁”即现在的山东省,译为“Shandong Province”;而北大荒就译为“the northeast of China”。整句话就译为“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paper cutting arts from the Central Pla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the Manchu nationality have fully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have developed into the Hailun Paper-cutting Art.”

在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翻译非遗文本时,“译者应当尽量实现目标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意义对等,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也会影响译文的忠实程度”,这一点在翻译非遗文本时尤为明显。由于非遗制作技艺并不广为人知,译者需要对翻译的非遗文本具有一定了解,才能忠实地传达出原文描述的意思,比如在翻译非遗海伦剪纸“在方法上,一般以剪为主,从不需起稿,即使剪制十分复杂的场景性作品也只是以手指做一番简单的经营后即信手拈来剪随心走”这一句时,译者需要对海伦剪纸的基本步骤有所了解,领会“起稿”、“作一番简单经营”的含义并将其具体化。“起稿”就是画一个剪纸图案样式的草稿作为参照,而“一番简单经营”有些模糊,在了解海伦剪纸的步骤之后可以知道,其实就是指把纸张进行各种折叠操作的过程。因此,在忠实原则指导下,译者对非遗技艺进行了解,将原文意思原原本本,清楚明白地传达出来,以上整句可以译为“Instead of drawing the design for reference, the craftsman just folds the paper with fingernails and by simply following their minds, they cut the lifeless paper into vivid and complex patterns.”

4. 结语

黑龙江非遗蕴含着东北地区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丰厚文化内涵,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性与历史性,是其文化身份的证明。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尽我们所能地保留这种民族独特性是对外宣传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对于一名译者来说,相较于其他翻译文本而言,外宣翻译是极具挑战性的。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黑龙江非遗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基于目的论的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深刻思考如何让外国读者最大程度上准确、充分地吸收理解非遗文本。译者需要考虑到目的论中忠实与连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灵活翻译,使译文符合译语文化与语言语境并连贯统一,最终达到吸引更多外国友人,传播黑龙江省非遗文化的目的。

基金项目

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黑龙江省非遗外宣路径及翻译策略探究”资助(编号:202310225330)。

文章引用

鞠 倩,沈章生,王宏扬,苏庆钊. 目的论视角下黑龙江省非遗翻译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eilong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01): 272-27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40

参考文献

  1. 1. 范晓民, 崔凤娟. 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 25(4): 367-369+384.

  2. 2. 张慧敏. 从目的论视角看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以中国企事业单位为例[J]. 英语广场, 2023(28): 20-23.

  3. 3. 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1): 35-37+13. https://doi.org/10.16024/j.cnki.issn1002-0489.2004.01.011

  4. 4. 陈静.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 2016(17): 89-90.

  5. 5. 徐倩, 马慧. 目的论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23, 44(2): 52-57.

  6. 6. 张薇. 英语笔译中的增译法和省译法[J]. 现代交际, 2015(12): 62-63.

期刊菜单